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高考

中国高考应从三个阶段来看它的发展及演变:

首先在中国古代,“高考”其实是古代的人才选拨机制,从先秦到春秋战国,社会制度以“世袭制”和“养士制”两种,世袭制我们不做过多解释大家都清楚,就是你的出身就决定了你的人生道路,而“养士制”主要盛行于战国时代,在这个大变革时代,谁能争取到更多贤士的支持,谁就能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统治权。于是,一些谋士便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而独立存在,他们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参与政事,为统治者出力。这些谋士中有招聘的,有自荐的,也有经人推荐的,既有"智、勇、辩、力"之士,也有鸡鸣狗盗之徒;有的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也确有不少高才秀士,积极为主人出谋划策,奔走游说,建功立业的。他们虽然不一定属于国家官吏的编制,也不一定担任公职,但他们的地位和作用却为国家和社会所公认。可以说,养士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智囊制度。

到了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以后,我国古代官吏选用又分别出现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滥觞的科举制。这些选官用人制度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各种弊端。

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科举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九品官人法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但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所以“人才选拔与培养必须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符合国家教育经济等体制的要求,高考改革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接下来我们来看新中国之后的高考发展史:

1952年,我国高考制度创立。这在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上,1952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它形成了高考制度的基本框架,也成为新旧招生制度的分水岭,标志着我国“高考时代”的开始。

高考制度不是在1952年突然产生的,它有一个演变过程。

l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为稳定全国政局,使高等教育平稳过渡,各高校仍沿袭民国时期多数时间的做法,实行单独招考。但北大、清华、南开3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分别采取了联合招生的形式;上海市则率先成立“上海市国立大学、专科学校统一招生委员会”,采用统一招生考试的办法,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法学院、上海商学院等16所高校于当年8月11日使用统一试卷同时进行考试。

1950年 5月份,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实行各大行政区分别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全部或部分高等学校联合或统一招生。结果,全国20l所高等学校中,有东北、华北、华东三大区73所大专院校联合招生。

l951年为进一步改变各校自行招生所产生的混乱状况,减少人力、物力及时间上的浪费,当年规定各大行政区争取实行全部或部分高等学校统一或联合招生,如有困难,得斟酌情形,允许各校单独招生。

1952年 在分区联考和统考的基础上,6月12日,高教部明确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高教部批准外,全国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采取统一领导与分省、市、自治区办理相结合的招生办法。为了便于组织统一招考工作,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

1952年 8月15、16、17日3天,举行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每个科目考试时间为1小时40分钟,每个单位时间考两科,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史地、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外语(俄、英)每个考生必须参加所有8个科目的考试。17日安排加试笔试和术科。报考文法财经等院校或系,政、国、外、史四科分数之和占60%,数、理、化、生四科分数占40%;理工农医等院校或系采计分数的科目比例则正好相反。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制定统一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各大行政区招生委员会组织考试、评卷。从此,统一招生考试的方式直至1966年。

中国在结束了“文革”动乱后,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于1977年得以恢复。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11月底,高考在全国各地陆续拉开序幕。至1977年12月,全国总共有570万人参加了考试,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最高记录,也是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

1978年高考时间为7月20日至7月22日,当年61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人数40.2万人,录取率为7%。之后,从1979年开始,高考时间定于7月7-9日举行,1983年改为7月15-17日,1984年又改回,一直坚持到2002年。从2003年开始,高考时间定为6月7、8日(浙苏等十二省为3天),比之前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为何提前到6月7、8号,网友趣答:是为了谐音“录取吧”。其实,对于将高考时间安排在7月的决定,多年以来,社会各界都存在争议。主要的意见是7月份天气炎热,对考生考试、老师阅卷、家长照顾考生等方方面面都十分不利。而且,在我国南方的许多省份,7月洪涝和台风频发,给高考的组织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接下来我们来看新高考改革的发展:

2014年上半年,教育部将发布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到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方案要求各省(区、市)最迟要在2014年年底前出台本地区具体实施办法。实际上,一些地方已在先行探索,如浙江2011年,便已推行"三位一体"招生,将考生高中学业水平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高考成绩三者,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最终成绩。云南、浙江、天津等地也已在高考英语听力测试时率先尝试外语一年多考。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规定,2014年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2017年将全面推进。政策规定,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在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

第一批:上海、浙江,考试选科是3+3模式。于2014年启动,2017年落地。其中上海以院校专业组为一个志愿单位填报志愿,可以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浙江是一个院校加一个专业为志愿单位,可以填报80个志愿。

第二批: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等四省市,于2017年启动,2020年落地,考试选科也是3+3模式。

第三批:湖南、湖北、广东、江苏、辽宁、河北、重庆和福建等省,实行3+1+2模式,于2018年启动,2021年落地。

其它省份比如安徽、广西、云南、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和新疆等也将于今年启动新高考,我们陕西也将从今年新入学的高一学生按新高考模式来进行备考,不再有文理科。作为家长和考生,一定要了解新高考跟以往高考的不同之处,我重点给大家介绍以下:

一是取消文理分科。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目以外,其他3个考试科目由考生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科目中自主选择。“六选三”科目纳入高考成绩,这意味着,将有20种不同的组合供学生选择,每种组合只可以报考部分专业。

二是推行多次考试。语文、数学、英语到高三终考,但外语在此之前还有一次考试,还有就是选考科目都有两次考试机会。

三是升学不再以大学学校为单位来选择,而是以所选考科目对应的专业为单位来选择。比如当前高考填志愿可填6个学校: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投档到学校后再分配专业。而新高考志愿可填80个专业,有的是96个: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同济大学建筑系、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武汉大学会计学、重庆大学建筑学……直接录取某校某专业。我们家长目前6所院校,每所院校6个专业都比较头痛,那后期要按专业+院校组合,填96个或80个又该如何?

四是志愿受选考科目限制。大学会公布本校各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比如同样为自动化专业,有的学校必须选考物理+化学,然后其他学科任选1门;有的是必须选考物理,其余两科不限,但同时选考化学者优先等等。还有的专业是其它限选科目甚至有的不限科目。这样,如果你高一随便选择了科目,等到高考填报志愿时就不能报考某些你感兴趣的专业(即使你的分数很高)。

五是选考科目分等计分,以确保选考不同科目能够公平竞争。这意味着你的分数不仅与你自己的实力有关,还与竞争对手的(选考同科目)相对实力相关。

由此可见,以前“只管学习提升总分,高考仅凭总分任选学校专业”的升学方式,变成了“先选专业领域,再确立选考科目和选考方式,最后在专业领域内凭总分PK”的升学方式。那么你将如何选择组合,既适合自己的职业或专业方向,又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还能够适度避免竞争呢?在何时做出选择呢?这些我们将在后期的“新高考”专题中为大家详细讲解。

好了,今天我们了解了中国高考的历史及高考模式的演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才选拨制度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性,而作为家有考生或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来说,了解高考的演变,明确国家人才选拨的方向与重点,使我们日常的学习更有方向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有广“暮升登网天子堂”,今愿“再入名校路”
北京考试报
对口高考和普通高考有什么区别?
一文读懂新高考:新旧高考模式大不同,都做了哪些改变
2020年山东新高考及复读政策解析
3+3模式走班教学 “专业+学校”选高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