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还原《渡荆门送别》

这周儿子点题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这是李白725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乘舟顺长江东向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原诗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诗造景恢宏瑰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但历来不乏误解,今试还原之。

首先看首联。“渡远”即远渡,李白自渝州乘舟至荆门已行数百公里,终于冲出了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峡谷,视线所及,渐是辽阔的荒野,视野霍然开朗,心情欢欣鼓舞。“来”,有种跃跃欲试和宣示的味道。“从楚国游”不是仅仅游历楚国,而是仗剑游历天下之旅从楚国开始。

其次是颔联。历来人们认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昼景”,并以此与杜甫“星垂平野阔”的夜景进行对比分析。但如果这是“昼景”,下一句“月下飞天镜”又如何解释?有人辩称这不是实景,而是李白的想象之景。我甚至看到有人称,此诗颔联是诗人白天所见实景,其后“月下”一句为想象,“云生”一句又转回实景。也有人提出,“月下”是夜景,“云生”又转回昼景。李白尽管想象力惊为天人,但也不会如此错乱。我以为,此诗颔、颈两联所写均为夜晚实景。在月圆天晴之夜,月光皎洁,夹江相对的连绵群山,不见其或雄奇或险峻或清秀的细貌,只显其连绵起伏之剪影,正是这样起伏蜿蜒,才凸显其随平野而尽的景象。也同样是在朦胧之中,大江延伸而去,才会与荒野相融,而不是白天所呈现的水天一色。可以看出,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工笔,而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意。

再说颈联,“月下飞天镜”,历来人们的理解,无非是“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的天镜”,至于与“云生结海楼”如何相关,或如前所述认为一实一虚,或干脆懒得管它,只是直译,草草了事。其实,理解“月下飞天镜”的关键是,不能只看到一个“月亮”,必须天上、江中两个月亮连起来欣赏、体悟。天空一轮圆月高悬,四周是零星的云影。圆月、云影、乃至月辉淡笼的夜空,都倒影江中,一一重现,恰如月空对镜。也就是说,“月下飞天镜”,是指在月亮之下,江面之中,一轮明月飞悬天空。同时,这也不是一张照片,而是一段视频。“云生结海楼”,历来人们都是机械地认为是天空中的景象。其实不然。江面之上,江雾幻生,尽管或许只是淡淡的、薄薄的,但也如真似幻,隐约竟成亭台楼阁之景。而在江面之下,倒映的圆月、夜空、云影,斑驳摇曳,正在变幻的江雾洽似倒映的云影所生。

最后是尾联。一般认为,“仍怜故乡水”的意思是,荆门外乃至于整个楚国的景色尽管如此美丽,但李白仍更喜欢“故乡水”。有人甚至提出,此诗颔、颈两联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这个理解是有问题的。首先,李白在前两联营造了瑰丽、豪迈的意境,尾联却陡转为气宇逼窄的思乡之情,有失自然。其次,李白是因对天下河山心驰神往而出游的,此时正心情雀跃,思乡之情实无从滋生。实际上,此时的李白正是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年龄,加之他性格豪迈、飘逸,在他心中,山水尽可为其所遣。因此,这里不是“我”怜故乡水,而是故乡水怜“我”,李白是在以一种既感动又略带调侃的语气与江水对话。

梳理至此,我们需要回答一个问题,诗题送别,所送别者何人何物?有人认为诗题送别二字多余,但反对者众,有人认为是“故乡水”送别诗人;有人认为是诗人送别“故乡水”;有人认为是诗人送别友人,具体是谁,不必深究。不过,我以为,此诗送别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送别亲友,而是诗人送别自己局囿蜀国山水的少年经历,也有送别上一段峡谷旅程的意味。

品位再三,自觉我对此诗的理解似更美,或许也更符合诗人当时心境,至少无不通畅处,也无妄添乱裁。历来误解何来?或我入诗景他者旁观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渡荆门送别》导读
中考古诗词鉴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初二课内古诗文精讲——《渡荆门送别》
唐诗闲读:“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唐诗三百首其101:渡远荆门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