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还原《夜雨寄北》


这周儿子点题李商隐《夜雨寄北》。此诗可能是李商隐存世最明白如话的一首小诗,但同样争议颇大,争议的焦点是此诗所寄何人。我以为,历来看法均误。

我们先看原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据考证,此诗写于李商隐晚年在四川幕府生活期间。大中五年(851年)年秋天,李商隐接受西川节度使柳仲郢邀请,于十一月入川赴职,直到857年才去职北返,其后不久离世。

对此诗所寄何人大致有四种看法:多数人认为,所寄为其妻王氏。南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甚至将此诗的题目妄改为《夜雨寄内》。不过,王氏于大中五年(851年)春夏间病逝,当年底离家入川的李商隐不可能给已亡妻子寄信。为圆此说,有人将李商隐入川时间强提至其妻亡故之前,也有人提出此诗当是李商隐从桂州北归游历巴蜀期间所写。但有人考证此巴蜀游历为子虚乌有。有鉴于此,第二个观点应运而生,认为此诗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友人说”面临的问题是,“共剪西窗烛”这样亲密场景于夫妻情人似更合情理,于友人毕竟牵强。不过持友人说者不以为然,引经据典,辩解相继。然虽辩解累牍,但大多乏力,比如用同窗训西窗。“妻子说”与“友人说”争论不休,让人无所适从,于是有人或和稀泥,或另寻对象,竟成两说。和稀泥者认为所寄妻子友人均可。然而,夫妻、友人两类关系、情感天壤之别,岂能混同?另寻对象者认为此诗是写给李商隐一个韩姓连襟的。此说荒唐,几类邪说。

总之,以上诸说总有不通处,似乎都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泥潭。这说明,尽管以上诸说虽相去甚远,但可能犯了共同的错误。不难看出,诸说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此诗是要真寄出去的信件,连带的,“共剪西窗烛”、“话巴山夜雨”也是对未来相聚情景的展望。我认为,此诗恰恰不是真要寄出的信件。“夜雨寄北”,大抵类似于“我寄愁心与明月”,是将一腔对亡妻的思念寄托夜雨,希望夜雨能将魂驻北方的亡妻带来自己身边,共剪西窗烛,同叙衷肠。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犹是诗人在雨夜寂寥之时,思念亡妻,夜不能寐,喃喃自语,与亡妻的天人问答。妻问归期,既是诗人想像妻子关问此时羁留巴蜀的自己,也是诗人回忆起以往自己常年漂泊异乡,与妻子聚少离多,妻子时时关切的叠印。诗人答“未有期”,既是前途茫茫不由自主的苦闷,更是终究天人相隔,相见无望的哀叹。这一拟问答,让诗人愁痛更如泉涌,心中老泪如不息的巴山夜雨溢满池塘般,塞满胸膛。其情凄厉、痛郁,让人几近绝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历来人们理解为何时,我以为当作何妨讲。“却话”犹“来话”,“却”有正好、刚刚之意。内心郁痛的诗人呼唤亡妻:虽然你我天人相隔,但并不妨碍我们在这雨夜共话衷肠。诗人多么想向爱妻倾述满腔如巴山夜雨一样,绵绵不绝、凄冷、深痛的思念!

此时,我不由想起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李诗与苏词是多么相似!苏轼痛惜与妻子生死相隔,千里之外妻坟孤寂凄凉;自己十年奔波,多不如意,落得个“尘满面,鬓如霜”。李商隐与亡妻又何尝不是如此!苏轼思妻成梦,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李商隐托夜雨呼唤亡妻来见,不也是欲倾满腔思念之泪吗?

总之,我以为此诗是羁留巴蜀的李商隐在一个秋天的雨夜,思念亡妻不止,与亡妻虚拟问答的喃喃自语。李商隐当时或是在摇曳的烛光下,透过西窗愣愣地望着夜雨,断断续续如此低语:

老婆啊,你又问我啥时回来、啥时相见,是吧?我们还能相见吗?我也不知道啊。你我一直离多聚少,你生前生后我都没能好好陪你,我内疚啊!对你的思念日久弥深!今夜我内心的痛就如这窗外池塘,被雨夜灌得满满的,满满的啊!老婆啊,我托这巴山夜雨接你到我身边来吧,我多么希望与你两手相握,彻夜相顾,一述衷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出处作者及翻译赏析
李商隐唯美古诗,一生必读诗歌《夜雨寄北》赏析
晚唐最经典的一首小诗,读者无不落泪
李商隐的这首诗短小明快,朗朗上口,千古流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