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果他再多活几年,或许无法平定安史之乱,唐朝很可能会提前灭亡

持续近8年的“安史之乱”,前期由安禄山父子主导,后期则是史思明父子为首。安禄山起兵之后,在半年之内就攻克了两京,但他第二年便死去。其子安庆绪统帅无方,使叛乱陷入低潮,两京很快就被唐军收复。

眼看战乱即将要平定,谁知史思明再次叛变,他不仅击败李光弼,而且还攻陷了洛阳,使唐朝大为震恐,急忙派兵坚守陕州。正当史思明要领兵进攻关中之时,其子史朝义发动兵变,弑父自立,导致叛军功亏一篑。史思明在临死之前说:“杀我太早,使我不得至长安!”

或许,史思明能够多活几年,曾经辉煌的大唐王朝就会戛然而止。

一、大器晚成的叛军首领

史思明是突厥人,通晓多种语言,在年轻的时候就显露出狡猾的本色。他曾被奚族的逻骑俘虏,为了保命,便谎称自己是唐朝的使者,诱惑百余名奚人随他进入唐朝国境。之后将他们全部杀死,以此为军功,得到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奖励。

天宝年间,安禄山受宠之后,史思明也得到了升迁。他曾进京拜见唐玄宗,被赐座对语,玄宗问史思明多大年纪了,答曰:“四十矣。”看着这个中年的胡人将领,玄宗拍着他的后背,说道:“尔贵在晚,勉之!”谁知这句话居然一语成谶,史思明最后确实大器晚成了,而这对于唐朝来说却是一场灾难!

安禄山虽然是史思明的上司,但二人之间并无忠诚可言。安禄山忘恩负义,史思明则唯利是图。有一次安禄山率领史思明、哥解和鱼承仙等人出击契丹,结果遭遇惨败。安禄山与哥解等人逃回城中,然后再向朝廷上奏,把黑锅甩给部下,杀死了哥解等人。彼时史思明带领七百余名士卒躲在深山里,过了十多天他才出来拜见安禄山。禄山大喜,握着他的手说:“计而死矣,今故在,吾何忧!”然而,史思明并未感激,他也知道安禄山并不是真的庆幸自己不死,所以在私底下对人说:“吾闻进退在时,向蚤出,随哥解地下矣。”认为自己如果不躲起来的话,恐怕也跟哥解等人一同被安禄山杀害了。

可见史思明早就看透了帝王将相们的权谋诈术,在他的脑袋里,“忠诚”这两个字早就不存在了。一切行动都要基于利益,他擅长见风使舵,始终站在优势的一方。

二、史思明擅长用兵,成为唐朝的劲敌

公元755年,安禄山正式起兵叛乱。他令贾循和史思明留守老巢范阳,自己率领十五万大军南下,迅速攻克了东都洛阳。

然而,一个月后常山太守颜杲卿举兵杀贼,河北州郡皆响应,唐军把安禄山的领地切分成两块。北边为卢龙、密云、渔阳,由史思明镇守;南边为邺城、陈留、陕郡、东京,由安禄山坐镇。眼看叛军即将被包围,史思明便主动出击常山,生俘了颜杲卿,又接连攻克广平、巨鹿、信都等州郡,打通河北与河南的要道,重新恢复与安禄山的联系,使叛军转危为安。

之后,哥舒翰在潼关遭遇惨败,叛军攻入了长安,唐玄宗往西南逃入川蜀,太子李亨抵达灵武称帝,也就是唐肃宗。接着,李光弼奉唐肃宗之命,指挥河北战场,成为史思明的对手。双方围绕常山展开了争夺战,最终以史思明占领此城而告终。

史思明生性残忍,经常纵兵剽掠,掠夺百姓妻女。凡攻克一城,必使青壮年从事苦力,并将老弱婴儿处死。在稳定河北局势后,史思明便被安禄山任命为范阳节度使,负责镇守老巢,他所率领的部队在叛军之中是战斗力最强的,经常击溃唐军的来犯。

757年,史思明率领十万大军西征,进攻驻守太原的李光弼。双方攻守长达十个月之久,叛军屡次受挫,恰巧安禄山在洛阳被安庆绪杀害,史思明只得退兵,结果被李光弼追击,遭遇溃败。回到范阳后,史思明愈发跋扈,开始不奉号令,庆绪对其无可奈何。

三、史思明降而复叛,僭号称帝

在安庆绪上台之后,叛军颓势尽显。唐朝请兵于回纥,许诺收复洛阳后,任其掳掠。故而唐回联军很快就攻克了长安,并且在郭子仪的率领下,击溃安庆绪,进入洛阳。

此时安庆绪已如丧家之犬,他逃到了邺城之中,派阿史那承庆到范阳征兵,并且想趁机除掉史思明。在判官耿仁智的游说下,史思明斩杀了安庆绪派来的使者。并且通过乌承恩的联系,率领十三郡兵马归降唐朝,被唐肃宗封为归义王。

史思明名义上虽然已经投降,但他暗地里还与安庆绪联系,并且经常募兵增粮饷。唐肃宗知道后便命乌承恩到范阳去,想偷偷地抓捕史思明。不料事情败露,史思明杀掉了乌承恩父子,并且西向而哭,大声说:“臣赤心不负国,何至杀臣?”于是又杀掉了耿仁智,再次起兵造反。

758年,安庆绪派人将皇帝玉玺送往史思明处,双方互相约为兄弟。次年,史思明自称“燕王”,率领大军南下救援安庆绪,于邺城之外击溃郭子仪、李光弼等十位节度使率领的六十万唐军,取得重大胜利。在庆功宴上,史思明历数安庆绪“杀父求位”之罪,借口“为太上皇讨贼”,将其缢死。

之后,史思明改国号为大燕,建元顺天,自称应天皇帝。以孽长子史朝义为怀王,幼子史朝清留守范阳。

四、史思明因兵变被杀,唐朝转危为安

称帝之后,史思明再次从范阳大举南下。

759年冬天,史思明与汴州节度使许叔冀交战,将其降服。之后又乘胜攻郑州,唐朝兵马元帅李光弼急忙疏散洛阳百姓,自己则带兵驻扎在河阳,准备与叛军交战。史思明进入洛阳后,发现已是一座空城,于是引兵到河阳去跟李光弼决战,他对部下说:“李光弼长于凭城,今出在野,汝以铁骑宵济,为我取之。”然而,李光弼也猜到了史思明的心思,他也对部下们说:“思明常恨不得野战,闻我在外,以为必可取。”于是出乎意料地与叛军正面交锋,打得史思明措手不及,大败而归,不过东都洛阳仍被叛军占领。

761年,唐朝大臣认为洛阳中的叛军都是燕人,久戍思归,应尽快收复东都。唐肃宗便令李光弼起兵进讨,李光弼说:“贼锋甚锐,未可轻进”,然而朝廷仍然督战不已。史思明见状,便乘唐军未定大举进攻,一举击溃了李光弼,夺取河阳与怀州。朝廷恐慌,急忙增兵驻守陕州。史思明便进驻宜阳,令史朝义为先锋,结果兵败于陕。思明为此大怒,说:“朝义怯,不能成我事!”想要调史朝清过来协助自己,这令史朝义很气愤。朝义又因筑城缓慢,被史思明威胁,说:“朝下陕,夕斩是贼!”

于是,史朝义便与骆悦、曹将军等于谋划,趁夜袭击了史思明的营帐。史思明被抓后,大声呼叫史朝义的名字,说:“囚我可也,无取杀父名!”彼时叛军已经占领了河南跟河北,唐朝势力被切分成川陕与江南两部分,只要叛军向南进攻、切断漕运,向西挺进,赶走唐肃宗,唐朝就有覆灭的危险。所以史思明在被缢杀之前,颇为惋惜地对史朝义说:“我朝来语错,今有此事。然汝杀我太疾,何不待我收长安?终事不成矣!”

在史思明死后,叛军人心离散,再次被唐回联军击败,史朝义退出洛阳。史朝义在四处流亡一年之后,便被旧部所杀,传首长安,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65唐朝—— 唐肃宗李亨
大唐安史之乱始末
叛军内讧不断,朝廷兵多将广,大唐为何花了八年才平定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历史上最有可能灭掉大唐的武将竟是个大忠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