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齐锐:天文学是科学之祖,文化之母
*以下根据齐锐于2020年12月22日在北京古观象台的部分课程内容整理而成,经老师审核后公开发布。

全文字数丨2491字

阅读时间丨6分钟(高效速读,可选1分钟精华版)

授课老师:齐锐,北京天文馆副馆长,北京古观象台台长,副研究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会员,天文爱好者“星空大会Star Party”创始人

注:全文共3篇,本文为第1篇




为什么圣旨开篇都写着“奉天承命,皇帝诏曰”?

曾国藩为何觉得他不懂天文是一种耻辱?

中国古代的皇家天文官仅仅只负责占卜祭祀吗?

中国传统天文学在古代享有非常高的地位,我称之为“母学”,之所以这样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哲学思想角度,一个是社会政治角度。

东方哲学最辉煌的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如儒家、道家、阴阳家、墨家,他们的很多学说都以天文为核心。

政治角度,包含着中国传统天文的两大要义:观象和授时。“观象”,即观天象作星占;“授时”,则是指制定历法。

古代西周时期就有天文学家,他们推定一年的历日安排,每年年初的时候,周天子把一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各诸侯恭恭敬敬地领回家放在祖庙里,每月初一把年历请出来,按照历法行事。

后世帝王就把颁布历法作为皇权的象征,中国人现在过年送日历的习惯就来源于此。





在任何古老文明中,天文学都是发展最早的学问。古埃及金字塔的方位与天文学测量有着紧密的联系;两河文明中,3000多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石头上就镌刻着十二星座;玛雅文明有多处天文观测台,玛雅人拥有渊博的天文历法知识……

天文学家,从哥白尼、牛顿到爱因斯坦,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宇宙没有绝对的空间和时间,每一个天文学家取得的进步,都是对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也是人类世界观的一次大革新。

现代天文学认为,天文学是一门纯自然科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中国传统天文的意义和现代天文学稍有不同。

中国传统天文有两大要义——观象、授时。“观象”,观天象作星占;“授时”,制定历法。

现代著名的天文考古学家冯时认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它敬天的历史一样深永绵长。”中国传统天文学在古代享有非常高的地位,我称之为“母学”,之所以这样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哲学思想角度,一个是社会政治角度。

古天文学与东方哲学思想的关系

东方哲学最辉煌的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如儒家、道家、阴阳家、墨家,他们的很多学说都以天文为核心。

儒家《易经》讲:“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道家《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文”一词最早出自《易经·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在这里被定义为与文化、人文成一体的。

道家经典著作《淮南子》中有对天文的完整定义:“《天文》者,所以和阴阳之气,理日月之光,节开塞之时,列星辰之行,知逆顺之变,避忌讳之殃,顺时运之应,法五神之常,使人有以仰天承顺,而不乱其常者也。”写得非常好,简洁清晰。司马迁等一代代史学家、天文学家都是在做这样的事。

到现代,中国现代天文学先驱朱文鑫先生说得非常棒:“天文是科学之祖,文化之母,世界文化之起源莫不与天文相表里,世界科学之发达,莫不籍天文以推进。”老先生在约100年前就得出这个结论,非常厉害。

天文就是这样的地位,科学之祖,文化之母,所以,我提出天文学是“母学”这样一个概念。

古天文学与社会政治的互动

从社会政治角度来看,天文是什么?是“观象以授人时,观象以见吉凶”。

观象以授人时

古代西周时期就有天文学家,叫“畴人”,他们推定一年的历日安排,主要包括朔日闰月、重大祭祀、政务活动等等。

周天子每年年初的时候的一项重大事件就是“颁历”,就是把一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也叫“告朔/颁朔”。各诸侯恭恭敬敬地领回家放在祖庙里,每月初一把年历请出来,按照历法行事。后世帝王就把颁布历法作为皇权的象征,中国人现在过年送日历的习惯就来源于此。

天子顺时施政,指导农工。历法是立国之本,观象、制历、授时、施政,这就是颁朔的意义所在。但如果遇到王朝迭代时怎么办?

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提到“王者异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在古代,改朝第一件事就要定历法,改正朔,即确定一年的起始以及一月的起始。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们没人见过圣旨,但经常看古装电视剧知道,圣旨开篇一般都竖排顶格写着“奉天承命,皇帝诏曰”,这代表着圣旨里面说的这些的话都是天意,天意是连天子/皇帝都要遵从的。改朝换代,就是要改变原来的天意,而改历法,改正朔就是改天意的最好形式。

观象以见吉凶

在古代,观天象的天文学家,其实都是为皇家服务的占星学家,观象、占卜、预测,进而给皇家施政提供依据。

通过以上“授人时”“见吉凶”两条路径,我们可以知道,古代天文直通政治最高端。敬授人时,以和天时,达到天时地利人和,这就是中国传统天文的最大贡献。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天文的地位是母学。首先它是核心的,跟最高统治的政治有关系;其次它是具有源头意义的,不像西方天文学完全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有人文和社会的特点,大到国家政体、官制、建筑,小到诗文、书画等都传承着天文之源,它是中国文化的原始基因。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三十中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夏商周以来,老幼妇孺人人都懂点天文,但到了顾炎武生活的年代,很有学问的文人学士都不知道了。

在古代,天文学几乎人人皆知,但近现代很多人都不知道了。如今,中国传统天文的境遇比较尴尬,它的历史上溯三皇五帝,源远流长,思想理论,自成体系;而当今学人只知牛顿哥白尼,不知张衡郭守敬,这难道不是某种程度的数典忘祖?

曾国藩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书法家,他在《曾国藩家训》中曾总结:“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认识,一耻也。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三耻也。”曾国藩以不知天文为生平之耻。

古有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我们现代科学也有“六艺”,就是:数理化天地生。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唯一没学过的就是天文这一门,只有进入大学,才有天文专业。

所以,学习天文很有必要,学习天文学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需求,做人的修养,做事的依据。后面的课程中,我们将进入正题,通过中国古代历法和节气,为大家揭开古代中国天文的神秘面纱。

整理 | 李嘉
编辑丨朱珍
热爱科学的人都在这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天文学概述zz
钦天监以外的天文工作
种花家的观星指南(二)
浅析天文学家刘克庄《授时历》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
第谷·布拉赫
元朝天文学:华夏与波斯文明碰撞出的幻妙火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