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扈永进:随手点评

【写在前面】人们让说,文化尽在细节。但就是没有往下说,细节为什么?网上看到《一位美国小学老师给学生的细则》,觉得靠谱,便想推荐给大家读读。推荐给大家读,自己先读。读的时候,顺手写下自己的读后感。零零星星的感触,写下来,以为交流,更饱含触发的预期。总而言之,知其然容易,知其所以然,才是价值生发之所在。当然,我的诠释,仅为一家之言。不过,45条,的确有点儿长。



01.与大人应对,要有礼貌,有分寸

所谓礼貌,应该被视作人际交往中一种必要的“初始距离”;在对方明确颁发“准入通行证”之前,微笑着,等待,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所谓分寸,不就是这个理儿?


02.与人互动,眼睛要看着对方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别人朝你打开窗户的时候,你呀,最好别给他一堵厚厚的高墙。


03.别人有好表现,要替他高兴

能够真正为他人的“好表现”而由衷高兴的人,是与人为善的人,也是,对自己有着充分信心的人。


04.尊重别人的发言与想法

庄子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坊间云,“尊重从倾听始。”我说,“无论对方说什么,别急着去打断,让他说完。他说完后,咱再说不迟。”


05.自己有什么好表现,不要炫耀,输给别人也不要生气

一般而言,炫耀者的视野都非常非常之有限;炫耀行为最大的风险,并不在于暴露了炫耀者的有限,而在于,封杀了可能自我超越的一切空间;至于被他人小觑,倒是最不重要的。至于“输给别人”,正常之至。除非你认为自己是万能的,还有,除非你认为自己是值得绝望的。


06.如果别人问你问题,你也要回问他问题

要知道,无论是谁,他真正的快乐,都建筑在给予之上而非索取之上。帮助他人解疑,往往会使我们产生一种通俗的成就感。他问你问题,无形中,给你创造了一个自我实现的机遇,得感谢他;同时,也可以创设情境,给对方提供同样好玩的机遇,与不菲的成就感。当然,如果有谁非把这种充满互惠的正常人际交流操作成一种阴谋或伎俩,那也没辙。


07.打喷嚏、咳嗽都要说对不起

打喷嚏,咳嗽,都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应,属于“不可抗拒力”范畴。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这些,都属于当事人发出的行为。做一个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或许,得从得体处理这些个“生理细节”开始。


08.不可以有不礼貌的小动作

挖自己的鼻孔,似乎,属于基本人权。按常理,他人并无权干预。但,真相的一面是,自己看不到;另一面在于,恶心着的,是他人。


09.别人送你任何东西,都要说谢谢

“鼓励别人一送再送坚持不懈地送过来?”此等价值诠释,只有功利,不值一提。内核在于,“东西”所表,无他,心意善意而已。说声谢谢,接受心意,褒扬善意,如此而已!


10.接到奖品和礼物,不可以嫌弃

奖品,往往,标志着某种“社会价值”的认定符号;礼物,往往,传递着某种“个人价值”的认定符号。“嫌弃”行为之所以出现,无非由于其并非不菲罢了。那么,人类文明中为什么会有它们出现呢,为什么不直接“发行货币”?且大面额货币!


11.用小小的贴心,为别人制造惊喜

有歌词云:“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乐园!”我说,只要人人都善于发现别人的美好,哪怕一点点的美丽和美好,且,自然地表达出来,即可。


12.改同学考卷时要谨慎

改考卷貌似一桩稀松日常的小事,其实,你是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对另一个人,进行着某种“社会评价”。此时,你和那位答卷者的关系,已经全然“社会化”了。你的改卷行为,属于一种“社会反馈”。这种反馈,将直接影响对方的自我评价。事体重大哦!


13.全班一起念课文时,要看着正在念的一字一句

试想,传说中的南郭先生童年的时候,念课文,应该没有遵行“看着正在念的一字一句”这一阅读细则的。长大之后,惯性下滑,滑到滥竽充数。直到,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彻底戳穿。


14.以完整的句子回答所有的问题

引申为,整体地看待世界。本来,人都可以的,只是,有些时候,很多时候,我们都很懒惰。久而久之,“整体的能力”便退化,便离开我们而去,一去难返!留下可怜的我们,像盲人一样摸呀摸,总也摸不到全象。


15.不要主动讨奖品

前面界定过,所谓奖品,应该是一种社会层面的“价值认定”。除非社会“心甘情愿”地主动给你,否则,都是缺乏法理依据的。因而,也是没有价值的。即便讨要成功,实质上,还属一种窃取。


16.每天都要做完作业

泛泛而谈,这肯定是对的,结合“中国国情”,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各科教师布置的作业的总和,是否是学生能在“法定学习时间内”能够完成的?


17.换科目的时候,动作要快,要安静,要守秩序

“换科目”在中国,有十分钟时间。我们没有“走班制”,所以,基本上不存在换教室的麻烦。但,切换的工作还是要有程序的。桌面的切换,课本的切换,学习工具的切换,最重要的,还是感知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切换。


18.做什么事都要有条理

条理的前提,是整体感。其次,是次序。次序的安排,存在一个效率问题。比如,聪明的主妇,可以在煮饭的时候择菜,依此类推。流程的安排中,不可忽略反馈。反馈就是一个纠错优化的过程,很重要。


19.在老师指定作业的时候,不要叫苦

趋乐,是人类基本的心里取向。学生生涯,大概就是一个逐步颠覆“本能式快乐观”的漫长过程。哪天,当你觉着枯燥的理性思考中有着人类智慧的骄傲与流畅的时候,当你觉着具体的艺术形象中蕴含着宇宙的微笑的时候,便忘记了叫苦,而甘之如饴。


20.别的老师来代课,也要守班规

看来,别的老师上课时学生不守班规,具有其“负价值普适性”。原因很简单,无非,代课者与学生之间,仅只一种“临时关系”。看来,完成社会规则的“内化”过程,相当艰难;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嬗变,亦相当艰难。


21.课堂上发言或起身,应该讲规矩

一节课上,往往,教师是班级组织的例行管理者。管理者的使命,就是避免课堂无序化。所以,在这里,我不想把“规矩“解释为一个道德概念,一个“尊重老师”的概念。我的意思是,其实,“规矩”应该是一个“关乎程序”的概念。


22.不可以上课上一半,起身去倒水

既然喝水是无可非议的,那么,倒水自然就成了应该的了。问题是,每一个“倒水者”均不可能凌空虚步,损害当事人及他人利益是可能的。其一,影响自己知识的完整性;其二,影响他人思维的连贯性;其三,妨碍甚至侵害教师上课的情绪和思绪;其四,耽误整个班级的课堂效率。再者,医学上并没有说,如果不能够随时随地饮水,定然会影响人体健康。


23.见到每个老师,都要说某某老师好

这里的关键词,应该在于关注和祝福。一个人走在这个世界上,总会遇到另一些人,你是这“另一些人”中的一员。当然,你可以熟视无睹,让他感到自己可有可无,如同从未来过。于是,他将感到孤独和落寞。不同的选择在于,你可以关注他,同时,用心灵和言语祝福他。于是,你说,“老师好!”被关注是人类心理的第一需求,学生如此,教师亦然。


24.注意洗手间的卫生,把身边的病源减到最少

这种概念,中国人的说法,往往会使用“缺德”二字。其实,所有的“德”,都有着其最具体的解读。比如便后不冲厕,其恶果,完全可以用气味和病理学原理来解释。因为,只用那个“德”字来解释,过于抽象,接受起来难度较大,效果不佳。


25.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前几天,买了一只乌龟回来。第一天的时候,很认生,恐惧感明显。第二天,第三天,到了后来,便很放松了。人也一样,任何人到了一个陌生环境,相对而言,潜意识中总是惴惴不安。所谓“宾至如归”,其实就是给他安全感,以及,随之而来的放松与惬意。


26.不要帮同学占位子

表面上看去,帮同学占位子,很有些“助人为乐”的架势,俨然高尚品德之一。其实,该行为却损害了“业已进场”的他人;同时,对基本的“座位秩序”构成破坏。


27.同学受罚的时候,不要看着他

获得并享受某种“优越感”,构成人们“日常幸福”的基本元素。而这种优越感的取得,又有主动与被动的区分。奥运会夺冠与拿到诺贝尔奖之类,属于前者;而看到别人“倒霉”而非自己,属于后者。要命的是,在“被动优越感”中,人,照样可以获得愉悦。我想,这算得上普遍的人性弱点之一。当然,下滑到“幸灾乐祸”的话,就出格太多了。


28.对作业有问题,可以打电话来我家,我没接的话,你可以留言,但只要留一次就够了

这些话,说得很平和。其中,没有任何“道德优越感”可言。我觉着,这正是一个职业人的职业精神。还有,其中存在着程序与细节的预设。一个人的严谨与聪明,大约,就是体现在这些个细节中。他的学生,还应该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平和的责任心。


29.遵守用餐的基本礼仪

一个人可不可以躺在床上吃东西,可不可以在吃东西时候大喊大叫,抑或,发出很响的声音。我想,如果在完全的私人空间,没有他人在场的时候,没什么不可以。所以,老师的提醒,应该是针对公共场合的用餐。公共场合,我们和他人在一起,无论做什么,都得考虑他人的感受才是。或许,我们分可以由此出发去思考什么叫礼仪,以及,为什么要存在礼仪。


30.吃完饭,自己的垃圾自己处理

郊游时,处理掉自己制造的垃圾,很多人都知道。在学校的日常用餐中随时带走“自己的垃圾”,却常常被一些人忽略。文明并不是口号与表演,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价值观层面。只有渗透到一个人生活方式的细枝末节的时候,文明才真正被我们拥有。观看足球比赛之后,如果看台上满是垃圾,便不能定论这个民族已经步入文明社会――哪怕她的经济发展有多么快,无论她的口号呼喊得多么高调动听!


31.接受别人的服务要惜福、感恩

接受这句话的障碍,往往在于金钱。或许,你已经付了服务费,似乎可以理直气壮地享受服务。问题是,这世界上,凡是钱能买来的东西,其意义和价值都是那么有限。毕竟,人,还是希望活在人之中,活在人的关注与心灵之中。


32.坐校车或公车,都要坐好,别打扰到司机,并记得说谢谢

坐好,基本价值在于保障自己的安全。更为隐匿的意义在于,免得让别人为你提心吊胆。再说,你要是在旅行中出了点什么意外,追究下来,没准,服务方――包括司机――会有责任的。我们的教育喜好强调奉献,其实,最日常的“奉献”就是做好自己,就是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对么?


33.认识新朋友,要记住对方的名字,道别时记得称呼对方

很多人,只在道别中读出一个“别”字。其实,这次道别,往往会埋下下次再见的渊源。没准,一连串精彩纷呈的人生奇迹,就会从你记住了一个普通的名字而拉开序幕。如果你曾经闪动过让对方记住自己的心思,那么,当然应该明白,心同此愿,事同此理。


34.自助餐或有人请客时,取菜不可以贪多

首先,这不是一个面子问题,抑或,所谓教养问题。多与少,总是相对的。这里,存在两个参照。其一,取用的食物,“够用”即可,不必浪费;其二,大家都爱吃但数量有限的,不可“侵吞”别人应得的那份。资源意识,公平意识,仅此而已。


35.别人掉东西,请弯腰去帮他捡

起码,在中国语境中,“弯腰”往往意味着一种尊重乃至膜拜。人们不是不能弯腰,问题是,为谁弯腰?对一些强势的大人物弯腰,大家都觉着自然。这是一种社会病,在我看来,和趋炎附势差不多。其实,帮助别人,是不需要对受助者进行身份认证和资产鉴定的。


36.进门时,如果后面还有人,请帮他扶住门

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应该是在西方电影里。扶住门的,往往是一位绅士。如果并不存有某种偏见,那么,或许可从这个意义上出发,去界定绅士这个概念。西方古典绅士,不只意味着西装革履,谈吐高雅,风度翩翩,更重要的标志在于,尊重女性。这里,发扬光大一下,当可引申为,尊重所有人,且讲究细节。


37.别人碰撞到你,不管你有没有错,都要说对不起

不期而遇的遭遇碰撞,俨然,属于一种身体侵犯事件。鉴于,街市一贯的熙熙攘攘,那么,这种侵犯,绝大多数的场合,当属无意。不过,我们沉痛地发现,本来,说声对不起即可消弭于无形的事儿,经有些人处理过去,非得酿成一桩血案不可。戒之,戒之!


38.进行校外教学时,无论是到哪一个公共场所,都要安安静静

所有的嚷嚷,都是有理由的。你想,我们在从事教学活动,自然得说话得讨论,能不嚷嚷么?问题是,这是你所在的“教学团体”之外的地界儿,主体众多,非独一家。一个人侵犯他人权益是不对的,人所尽知。但,一个团体做出侵权行为的时候,往往会理直气壮。心理学上,叫做集体无意识。


39.去参观别人的地方,要不吝于赞美

如果,贬损不见得意味着真诚,那么,赞美当不一定等同于虚伪。长久以来,国人擅长贬损之技,而疏于赞美之心。即使过年,我们的“精神文化大餐”主要由小品构成,而小品,主要由贬损构成。学会“真诚的赞美”,不啻为全民族的一项待补功课。


40.全校师生开会的时候,不要讲话,要自爱自重

开会的时候,与会者面临的,无非两种情形:爱听,抑或不爱听。爱听的,自然用心聆听,这没问题。问题在于,不爱听的时候,该怎么办?让我们先思考“共和”二字。共和之所以必要,就在于社会存在不同集群的不同利益诉求,同时,大家不能谁消灭掉谁,只有共存方可共荣。这里,便存在一个“必须倾听不同意见不同诉求”的命题。很多很多纪律,其后,都矗立着人类文明的基本原理暨法理体系,需从容梳理。好吧,先听人家怎么说,别管爱听不爱听!


41.接电话时的应答要得体

1990年代的时候,第一代手机兴起,诨名“大哥大”。一时间,似作成功象征,风靡一时。坊间传说,当时的新贵们人手一台,专找人多时操作,用以吸引大众眼球,尽享成功优越。即使身处房中接听,亦有出位之法。拒坐,起身,绕沙发,阔步行走。器宇轩昂,神情强势,嗓门高亢,俨然无人之境。大俗也!


42.一趟校外教学结束,要感恩及谢谢所有随行的老师和家长

近年来,“感恩”一词,身价倍增,似乎宏大叙事,关乎家国兴盛。其实,感恩并不那么俨然。对与自己日常共处的人,心怀感激之情,时常说声谢谢。大爱微言,大道至简,是之谓也!


43.搭乘电扶梯时,要站右边,让赶时间的人可由左边先行

英国地铁电梯,“站右边”属于常态。似乎,大家都默契着,某种没人规定的规定。中国的规定很多,但,少有人耐心解读规定。结果,很多用意很是善良的规定,便成了惹人厌憎的“龟腚”。“让赶时间的人可以左边先行”这种通俗易懂、合乎日常情理的解读,实乃文明建构之基本元素。多多益善!


44.列队行进时不要说话

练气功,作瑜珈的时候,都有一个细节要求。平心,静气,放松。为保障这些,还要求,舌尖抵着上颚。说话是天赋人权,很神圣的,但,有些时候,不允许说话,因为,不是说话的时候。告诉孩子们,有话有见解,欢迎上课讨论发言,希望滔滔不绝。至于列队行进,就免了吧!


45.不可以插队;但看到别人插队不要大呼小叫,让老师知道就好

大部分人都能做到“不插队”,否则,世界上就不会存在排队。“插队”行为,是对他人时间成本的盗窃与占有,属于不义行为。难怪,大家都感到愤怒。愤怒时,怎么办?简单的办法,是即时表达出来,给予干预。但这种表达与干预,如果没经“社会授权”,当缺乏法理依据,且有“私刑”之嫌。于是,告诉老师,让老师来处理。因为,学校里,老师这个职业,本身就包含着“受社会委托执行公权力处理公共事务”的应有之义。



办刊宗旨——交流感受,生成讨论,传递常识,影响判断力。

栏目设置——原创评论;原创随笔;父母悦读;亲子共享。

公众号:zhishifumu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话别人不爱听?先检讨自己有没有这5个问题
社会处处有心计,教你如何看透他人伪装! 【转】
小朋友间抢玩具大人要不要管?这个做法我给100个赞
《人生感悟荟萃:当一个人喜欢你时,事无巨细全记心里,各种废话都爱听》
好话丑话都要听
[原创]新编中老年人自身要学点心理学知识 (3一5一2)阿伦森效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