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是一篇很有思想深度和情感深度的文章,学生要是不能理解文本,不能设身处地的去思考作者的人生遭遇,想要明白这篇散文所蕴含的深度思想和情感是会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想在短短的两节课让学生明白一个在二十来岁失去双腿的残疾年轻人内心情感变化和思想波动,也是会很有难度的。若教师只想靠课堂上自己讲解就能达到“共情”,这种情感只会显得寡淡无味。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设计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紧抓文本,仔细体味语言文字及其所带来的震撼力。

    因为节选文本分为两部分,所以,导入新课后,可以抓住第一二部分的过渡句进行设问。“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这个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那么,承接的上面讲了什么?“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为什么?引起的下面文段又讲了什么?“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那么,我给母亲出了什么难题?

     在这一核心问题导引之下,我们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围绕过渡句的前半句,“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设计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出第一部分所写的地坛的景物,明确我独自跑去的原因,分析、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让学生弄明白两个点:一个重点,情景交融,以景衬情。一个难点,想清楚了“死”的问题,而没有想清楚“活”的问题。

     围绕过渡句的后半句,“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出是“怎样”的难题,明白母亲当时“难”在何处,为何而难。这里要结合作者的经历和遭遇去分析,要站在一名残疾人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明白做母亲的不易。

     抓住文章倒数第二段的文字进行分析。既然“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那么,“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最终明白,母亲留给我的的是“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这些随着时间推移,“愈加鲜明深刻”的内容,让我最终明白:她最想让我走的路是好好活着。到这里,史铁生终于想明白了“活“的问题。也最终明白母亲最为真实的内心所想:她只想让她的孩子好好活着。

     至此,生与死的哲思都有了答案。死是迟早必然降临,人无论经历什么都要好好活着。

       最后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学完文章的体验。学生学完文章,一定会有许多想要说的话,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能起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总结课堂,完成板书。板书设计为一只蝴蝶的样子,预示史铁生破茧成蝶。

        最后布置作业。作业是课堂所学的迁移,更是课堂重点的训练。所以,这个作业具有针对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四届全国青教赛|《我与地坛》(AI课堂实录分析含课堂实录文字稿)
由文本到人本,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跨越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在问题化学习中导引学生思维发展
关注细节 有效备课 服务课堂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