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莫言送杨振宁2句打油诗,仅12字却大气磅礴,杨振宁挂在书房多年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与杨振宁进行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事后,二人成为好朋友,

莫言赠送给杨振宁一幅题字,上书:“仰视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该幅题字,至今被杨振宁悬挂在书房中。有网友看到这一副对联后表示:莫言写的“打油诗”,和我一个水平。

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可是他的中文水平,一直遭到国内网友的质疑。杨振宁是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由于物理学专业性强,网友根本无从质疑,但是仍在他的私人生活上找到了突破口。莫言以为他们“同病相怜”,就向杨振宁诉苦说:假如我得的也是物理学奖,可能就没有这么多非议了吧,杨振宁笑而不语。

一、莫言的诗歌

莫言是以创作小说出名的,他的小说,历来被业界称为“诗性小说”。因为在莫言的小说叙事当中,充满了幻想、隐寓和诗歌的韵律。这一点从他早期作品《透明的红萝卜》里就能看出来。比如他在这篇小说当中,描写一根头发丝儿掉落在地,发出了“咣”的一声。

莫言擅长用文笔控制时间的流逝,对生活的细节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再用敏感的笔触描绘出来。他长于声音描写、颜色描写各种象征手法。落笔之处,往往有“神风鬼雨”。因此,大家才说他写的是“诗性小说”。

不过,

一个小说家擅长写“诗性小说”,却不一定擅长写诗。正如中国古代有许多大诗人,有一些擅长写律诗,而另一些人则更擅长写古风诗歌。所以莫言从不敢“吹”自己的诗,只能说自己擅长写“打油诗”。打油诗可以不论格律,没有那么多的限制,发挥自由。

据说莫言刚刚得奖的时候,即兴发挥写了一首律诗,但是用毛笔书写的,网友觉得他写错了两个字,当即出言讥讽。于是,莫言写了一首幽默的“打油诗”来回应。

昨日发帖朋友圈,网上高人有留言。

铁多两点是铁硬,脑少一撇是

脑残

嫉恶似仇学猛士,从善如流思前贤。

护短怕丑难进步,狗年要写新诗篇。

另外,莫言除了写“打油诗”,有时候也会写一两首现代诗。但是比起他的散文和小说来,数量很少。

网上流传的一部分莫言诗,有可能根本不是他所写。比如有一首叫

《你若懂我,该有多好》的诗就是“张冠李戴”的作品。

在莫言没有正式出版诗集的情况下,目前很难分辨网上诗,是否由他本人所写。网友想要通过抨击莫言的“诗歌”来寻找优越感,可以理解的。但是

假如想通过这些诗作,贬低莫言的小说创作水平,就跑偏了。毕竟,他不是靠写诗获得诺贝尔奖的。

二、莫言与杨振宁

杨振宁生于1922年,莫言生于1955年。前者比后者大了33岁。两人所擅长的领域完全不同,但是杨振宁却对莫言保持了极大的好奇心。杨振宁很好奇,他是教授家庭的孩子,成长环境优于莫言。而莫言出身比他贫穷,属于社会的最底层。那么,莫言得到诺奖的时候,会不会产生和他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呢?

另外,

杨振宁还实话实说:自己根本看不出莫言的小说哪里出彩。而莫言本该是“好奇心”最盛的那位,因为他是作家,应该对万事万世都好奇。

可是他偏偏没有对杨振宁表现出太多的好奇,他当时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内心的感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因为

杨振宁成名太早,莫言作为一个作家,早就对杨有所了解。而莫言成名较晚,杨振宁本身搞学术研究的,没有机会接触到他的作品。

杨振宁早就经历过成名所带来的负累,所以把舆论看淡了,而莫言当时才刚刚经历。杨振宁关心莫言的出身,承认自己看不出莫言作品的亮点,都不是在贬低莫言,而是带着一个老科学家孩子般的天真,在探知自己未知的领域。

人跟人一生中的境遇,各不相同。因此对生活中的大起大落,感受也不可能相同。但是这中间到底会有多大的差别呢?于是

杨振宁开动科学的大脑,开始对莫言进行观察。

做科研工作,有时候需要“妙悟”,写作不需要吗?杨振宁问莫言!

莫言说:也要啊!有的时候写作的思路没理清,睡一觉,在梦中就解决了。

好奇的杨振宁又说:做文学不容易,需要大量的阅读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吧。

莫言反问他:那么搞科学的人,是不是越年轻越好呢?

杨振宁答:是啊,所以二三十岁搞物理研究的年轻人都是很厉害的。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写了六篇科研论文,三篇都是世界顶级的。而伟大的诗人杜甫,就是大器晚成。

杨振宁在回答在场学生的提问时说:要从事科研工作,不能只有想象力,还需要从小接受训练,自己刻苦努力。而莫言则告诉大家,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作家,就是靠着小时候大量地阅读故事,然后自己再去“加油添醋地”向旁人转述。可见,学习和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

莫言小时候阅读得最多的是故事,而不是诗歌。到后来,练习次数最多的也是小说创作。

网上出现的莫言诗作,大多真伪难辨。在他的诗集没有出版之前,他的水平很难评价。不过,就算他写得很差,也并没有关系。那顶多只能代表,他缺乏练习。

结语

诗圣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阅读,就不会有创作的素材。但是有了素材,不等于能够写出好作品。不管是写小说、散文还是诗,要想写好,就得学会观察生活。科学家也是一样,他们需要阅读跟作大家的实验。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观察世界。

物理学家观察宇宙星云、中微粒子;文学家就观察天风海雨,人情冷暖。于是,莫言就写了开篇提到的12字对联,赠送给杨振宁,用以赞美这位科学家,而杨振宁将这幅题诗一直挂在自己的书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莫言送杨振宁两句打油诗,仅12字大气磅礴,被杨振宁挂在书房多年
莫言送杨振宁书法,杨振宁挂书房珍藏多年
莫言送给杨振宁的12字打油诗,被其珍藏多年:真正的高手在民间
莫言在绍兴写了首打油诗 称自己属于没有文化的一辈
莫言送杨振宁两行诗,仅12个字大气磅礴,杨振宁挂书房珍藏多年!
莫言复出系列文化观察2:变成诗人争议大,新写的长篇小说才是巨大考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