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它叫红一井,当年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澧县盐矿到底什么来头

图文/矿材君

新中国成立之初,食盐是当时紧俏的战略物资。而湖南还是一个典型的“无盐”省份,普通百姓要么吃川盐,要么吃海盐。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湖南澧县、衡阳发现岩盐之后,湖南盐矿建设工人肩挑手扛,把数百吨的机器设备搬上山头,在荒山野岭上从无到有建立起了澧县盐矿和衡阳盐矿,并陆续投产,结束了湖南不产盐的历史,开创了湖南盐产业发展的新篇章。那么,湖南缘何形成大型盐矿的呢?

△2019年1月,湘澧盐化公司在原址重新复原红一井。

盐矿现世:国家投资五千万建澧县盐矿

盐井镇,盐矿矿区所在地,在湘澧盐化厂区40公里外,位于湘鄂交界处。

这里最早的产盐记录可以上溯至明朝。清同治《直隶澧州志》记载:“盐井在此北六十里张家厂,四面山麓环抱,中通一溪,溪上石井一,明时取井水煎盐,于此设官盐……后废于寇乱,井亦渐淤……”

1959年,湖南省地质局403队在盐井镇勘探发现了盐矿床。之后经过几年的详细勘探,他们发现盐井所处为内陆湖相沉积岩盐矿床,其面积达8.18平方公里,总储量约1.56亿吨,具有较高的商业开采价值。

当时湖南地区食盐匮乏,老百姓要么吃海盐,要么翻山越岭从湖北宜昌三斗坪挑川盐,一个来回要花半个月。1966年,为贯彻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湖南省计划委员会正式提出开发澧县盐矿。

“湖南有盐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引起了中央和国家部委的高度重视。1967年3月11日,国家计委批准澧县盐矿设计任务书,概算投资4982.5万元,列入“三五”计划和国家“三线”重点建设项目。与此同时,常德地区革委会成立澧县盐矿筹备处,负责盐矿建设。

是在矿区建厂还是另选厂址?难以抉择。当时,澧县盐矿筹建处给出了津市炭山(黄姑山南麓)及澧县盐井两套方案。时任湖南省革委副主任的华国锋定调:“澧水河是条炸不断的交通线,把制盐厂建在皇姑山好处极大,如建在矿区既不近铁路,又不近水路,仅基建物资两年也拉不完,还要安装90华里的地下水管,从津市把淡水送到制盐厂,很不合算。”

根据华国锋的指示,澧县盐矿厂区最终定在津市皇姑山麓,也就是今湖南省湘澧盐化有限责任公司所在地。

众志成城:全国盐业人才大规模聚集

在开发澧县盐矿的号召之下,中国盐工业的资源和人才开始大规模向湖南盐井镇这个不知名的山乡小地聚集。

1969年2月,国家一轻部盐务局设计院、四川省盐务局设计所、湖南省轻化设计院、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等15个单位的69名专家在常德开会,用了35天时间完成了澧县盐矿的扩初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完善的同时,澧县、津市两地3000余民工组成军事建制先后进入厂区、矿区施工现场,全面展开基础建设。常德建筑工程公司承担土建施工任务,湖南省机械化施工公司参与施工,冶金工业部长沙勘察设计院承担工程勘探。

7月,国家一轻部制盐设计室54名干部下放参加盐矿建设;

9月,省地质勘探公司408队、468队抽调11名技工支援;

11月,国家一轻部盐源勘探队109人下放参加盐矿建设。

△1969年6月12日,“澧县盐矿基建施工歼灭战誓师大会”在津市黄姑山麓隆重召开,从此拉开了盐矿建设的序幕。

一时间,寂静的荒山上突然热闹起来了。在盐井镇锅山脚下,盐矿建设者用帐篷支架拼装起简易办公室,镇上废旧的学校就是他们的住房。

△输卤管道穿越澧水的施工现场。

△建矿时钻井现场,职工、家属用脸盆端水供钻井。

打破历史:三口铁锅熬出湖南第一批

红一井的盐矿并非以卤水形式存在,而是结晶矿体。数百米的矿井,需要钻机一点一点穿入土石之中,直至岩层。凿开岩石层后,采用水溶式开采的方法,将水灌至岩层使其溶解,再从盐井中依靠压力抽出卤水。

然而,笨重的钻机部件运到盐井镇后,距离红一井还有两公里的路程,没有路、没有车,全靠人拉肩扛。矿区干部、工人用几根麻绳绑着机器,几十个人分成四列使劲拉扯,如拔河之势。后面还跟着一支队伍肩扛长木棍,撬动设备助力向前。

10月1日,红一井开钻。钻机班用大杉木支起了十几米的井架,大家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起早贪黑,顶风冒雨,一天三班倒,钻机24小时昼夜不停。

26天后,红一井岩芯见盐。“盐井镇出盐了!”这个消息让整个矿区沸腾了!附近的村民闻讯十分欣喜,也纷纷加入到挑水队伍中,大家用脸盆、水桶接力送水。11月初,红一井终于采出卤水,在设备简陋的情况下用柴火灶支起的圆锅熬制出了食盐。

△1969年10月1日盐矿第一口卤井开钻,命名为“红一井”,11月初采出卤水,在盐井镇双炳墙用圆锅熬出盐,结束了湖南不产盐的历史。红一井于11月11日终孔,完钻井深254.42米。

矿区负责人用麻袋装着土法熬制的盐和岩芯,送往长沙,向省革委会报喜。华国锋听到汇报后十分高兴,并指示:“湖南出了盐是件大事,你们要抓紧快上。”

为了加快生产建设,澧县盐矿还先后在双炳墙处制作了1吨、5吨、8吨的三口大铁锅进行土法制盐。8吨铁锅直径有5米,架在熊熊大火之上,数十号人抄起铁锹搅动卤水,场面十分震撼。待水分蒸发,雪白的盐粒便沉淀下来,经过滤后便可以食用。

△1970年,矿区用于土法制盐的5吨平锅和正在兴建中的8吨平锅。

熬出第一批盐,湖南结束了从省外挑盐的历史。已担任省革委会主任的华国锋将湖南建设大盐矿的喜讯呈报到中央,毛主席欣闻家乡出盐,非常高兴,连声说“好!”

规模生产:跃居世界前列

红一井开钻出盐后,它承担起了更为重要的使命——为解决当时湖南地区食盐匮乏的状况,年产量要达到30万吨精盐。要达到这个目标,当时的采盐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了,有人提出了真空制盐的想法。

真空制盐,这在上世纪70年代初还是个新鲜的词汇,指的就是真空蒸发制盐,它一方面对采盐效率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是真空制盐技术与设备必须到位。

为此,澧县盐矿先后派出6批青工177人次,赴衡阳电厂、湖北应城盐矿、湘西钨矿等处培训,为真空制盐投产做好人员、技术准备。

△1970年初,矿区干部、工人及家属发扬大庆精神,将钻机部件搬入井场。

1970年4月,澧县盐矿与湖北应城盐矿合作,进行矿盐水力压裂法开采试验。矿区主任张文利向记者介绍,这种采盐方法是通过几百公斤的压力,使得岩层破碎,比原来单孔采盐效率大幅提高。

△“三结合”水溶压裂法攻关小组在现场。

时至5月,这一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矿盐开采新技术的试验获得成功。澧县盐矿采卤效益成倍提升,年产卤水180万立方米,日平均5625立方米,达到年产30万吨精盐设计规模要求。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的华国锋再次来到盐矿视察祝贺,并对接待的青年工人说:“你们很好,是湖南第一代盐业工人,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党的培养。”

采卤效率提升的同时,湘澧盐化厂区建设也在加速推进,铺设输卤管道、运盐小火车试运、制盐设备上马。高耸的烟囱终于冒起浓烟,制盐进入新的阶段。

1980年11月,红一井终采,顺利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据统计,红一井采盐层深度250.25米,单层厚度2.21米,累计开采盐层三层,开采厚度5.84米,累计实现采盐34030吨,芒硝5740吨。

红一井之后,更多盐井被开发,产出能力也大大提高。

1987年,湘澧盐矿首次达到年产30万吨精盐生产能力,并举行了万人祝捷大会。当时,湘澧盐化成为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真空制盐企业,阿尔巴尼亚专家组还专程到厂里考察。

常德津市,这座城因盐而兴。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从红一井出发,湘澧盐化从无到有,设备由缺到全,产量由少到多,质量由低到高,逐步发展壮大。

2020年11月26日,湘澧盐化制盐系统节能增效技术改造项目——12万吨年绿色生态颗粒盐项目投产。这一项目的卤水处理采用物理方法,以陶瓷膜技术,蒸发结晶,控制颗粒度,不再需要添加抗结剂,可以算是真正的零添加、绿色食用盐。这意味着,湘澧盐化刷新了行业标准,引领行业加速迈向井矿盐零添加的新时代。

湖南湘澧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宋海表示:“从三口铁锅土法制盐,到逐步改造升级制盐设施设备,我们建成了全国一流的食盐制造生产线,具备了年产100万吨盐硝的生产能力,食盐纯度达到了行业最高标准99.7%的纯度,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时至今日,从津市附近产出的食盐,依然如当年那般沿着澧水源源不断地运出。和之前不同的是,如今的湖南食盐从澧水进入湘江,过洞庭,入长江,然后输送到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东南亚、非洲等地,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真正品尝到了来自湖湘大地“内心”深处的味道。

澧县盐类矿床是如何形成的?

澧县盆地位于澧水下游冲积平原——澧阳平原。区内含盐岩段为含矿岩系,厚度 152.35~ 188.65m,为一套灰、 深灰色硫酸盐、氧化物沉积为主的古内陆盐湖相地层。如此大型盐矿是如何形成的呢?

本区基底构造系西部武陵褶皱带与南部雪峰隆起区的延伸与复合, 主要由一系列北东东及东西走向的背、向斜和断裂组成。自早白垩纪以来,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在原基底构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向排列的断陷盆地,主要有临澧佘市桥盆地、澧县盆地、王家厂盆地、 盐井——申津渡盆地。澧县盆地受大堰垱断裂和澧水断裂控制,形成于白垩纪晚期。

区内盐类物质来源有盆地周边山地含膏、盐老地层 (区域内三叠系巴东组夹石膏层,下部嘉陵江组灰岩及寒武系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局部夹石膏、盐类矿物),风化剥蚀再溶,经地表水携带 进入湖盆,成为盐类物质的来源之一。盆地内早期沉积的大片白垩系中 的含膏层抬升剥蚀再溶,使是盐分的不断溶滤和补充。还有预备盆地卤水的补给。根据含盐类地层剖面特征,卤水来自西、西南方向。西部王家厂盆地、西南部佘市桥盆地均为盐井—申津渡及澧县成盐盆地的预备盆地,半咸- 咸水为其盐份重要补给来源。

澧县盆地属盐井 - 澧县凹陷的次级构造。盐井 - 澧县凹陷位于江 汉凹陷的西南边缘,东南面由于华容隆起和太阳山凸起与洞庭凹陷分隔,南面为雪峰隆起区,西北为武陵山隆起,北东端由于- 积台断层的 活动北东盘抬升,盐井- 澧县凹陷封闭条件较好。凹陷中部呈东西向分 布亘山、双龙次凸,将盐井- 申津渡盆地与澧县盆地分隔。

白垩纪晚期至第三纪古新世早期,澧县盆地形成淡水湖泊,接受西部及周边山地的物质沉积,由于气候干燥、炎热,沉积了一套红色碎 屑岩层。

古新世晚期,气候持续干旱,湖水不断蒸发浓缩,盆地进入盐 湖发展阶段。由于盆地周边广泛发育碳酸盐岩地层,丰富的钙离子、 硫酸根离子随周边的补给水源不断进入湖盆中,出现了以石膏为主的盐 类矿物沉积。如盆地西部合口石膏矿床、佘市桥盆地石膏矿床、王家厂盆地石膏矿床等。

始新世早期,盆地周边构造活动频繁,气候及盆地升降变化较大, 盆地内出现红色碎屑岩与灰、深灰色含膏云质泥岩交替沉积。随着气候持续干旱,湖水大面积蒸发,且逐步向北东方向迁移,澧县盆地形成封闭状态,湖盆进入盐湖发展的鼎盛时期,湖盆内水化学类型逐渐转变为 硫酸盐 - 钠亚型,盆内出现了石膏→钙芒硝→无水芒硝→岩盐等盐类 矿物的沉积,矿物沉积相带清楚,平面上盆地中心为岩盐分布区,外圈依次为:无水芒硝→钙芒硝→石膏,属盐湖矿床典型的牛眼式沉积模式。垂直方向上,从下至上可分为:下部石膏带→下部钙芒硝带→中部钙芒硝、无水芒硝、岩盐带→上部钙芒硝带→上部石膏带。

岩盐沉积期后,卤水逐渐淡化,只有钙芒硝与石膏的沉积。始新世早期末,由于气候变迁盆内注入大量淡水,湖水淡化,从而结束了盐类矿床沉积,淡水中带来大量泥砂,沉积了相当厚度的红色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形成盐湖矿床良好的盖层,使得盆地内的盐类矿床得到完好保存。始新世晚期,由于喜山运动,澧县盆地抬升,从而结束了 盆地白垩- 早第三纪的沉积历史。

数据来源:国资潇湘、王二丁.澧县盐类矿床沉积特征与矿床成因、

文章来源:搜狐网,原文标题《它叫红一井,五十年前终结了湖南不产盐的历史!当年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澧县盐矿到底什么来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识贴:盐的由来(图)
地球矿产资源及其形成作用(13)
国内盐业产地解析
浅说自贡盐矿地质成因
食盐专营制度持续两千年才废止,盐税更是封建王朝的重要经济来源
钟永新·自流井研究系列:《科学》杂志竺可桢自流井盐业研究记(201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