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化
二○一○年终特稿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化
发表时间:2010-12-30   来源:   作者: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蒋洪强

    ■编者按


  即将结束的2010年,是世博之年,更是城市之年。很少有哪个时刻,像2010年这样让我们对城市发展话题如此关注,让我们能够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世界城市最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成果,让我们如此期待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


  截至2009年底,我国城镇人口为6.22亿,城市化率达到46.6%,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城市化已呈加速发展趋势,据预测,2015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2%。


  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了生活环境的极大改变,但与其相随的还有交通拥堵、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众多令人头疼的“城市病”。如何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中国城市化不可回避的严峻挑战。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城市化如何发展,才能避免愈来愈严重的“城市病”?我国城市化发展如何突出特色?什么样的发展速度适合中国的城市化?这不仅是2010年留给我们的话题,更是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我们亟须思考的问题。


  年终岁末之际,城市版邀请专家就上述城市化问题进行梳理总结,以期正视发展难题,寻求解决之道,让城市更加宜居,让生活更加美好。


    快速城市化给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城市化快速发展造成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同时,产生大量污染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从1990年的26%快速增长到2009年46.6%,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化过程是一把双刃剑,快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物质文明的巨大提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也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生态严重破坏、资源过度利用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
  首先,城市化快速发展造成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城市,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资源换增长”的发展模式仍普遍存在。与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然而,我国能源消耗却十分巨大,能源利用率较低,2008年每万美元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是美国的4倍,是德国的4.4倍、日本的8倍、英国的5.7倍,甚至是巴西的两倍。


  还有就是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我国城市发展的“摊大饼”现象相当严重,造成了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其次,城市化快速发展产生大量污染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从1999年开始,中国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就已超过了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生活源的COD、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成为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祸首。虽然2007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第一次出现“拐点”,实现双下降,但目前我国水和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已经超过了环境容量和负荷。机动车数量快速增加,机动车尾气已经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空气污染问题逐渐从煤烟型转化为煤烟型与机动车污染型的混合型污染。城市垃圾的处理水平较低,大量垃圾未经合理、安全的处置就堆放在城市的周边地区,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还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水体污染。


  现代城市被钢筋水泥的建筑所包围,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失衡问题严重,自然绿地减少、“城市热岛”等问题十分突出。同时,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进一步降低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加剧了资源环境供给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怎样防治日益严重的城市病?

 
    要对城市病予以足够的重视,及早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较为突出的各种城市问题,完善城市系统,使得城市逐渐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而部分城市管理能力滞后,曾在西方国家出现的“城市病”也开始在我国显现苗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水资源紧缺、房价飙升等,越来越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数据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特大城市机动车平均时速从过去每小时20公里左右下降到现在12公里左右。我们一方面享受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的挑战。从社会环境经济系统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城市病”的本质就是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城市化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匹配度失衡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市病”显形的阶段,因此,我们应该对威胁城市发展过程的“城市病”予以足够的重视,及早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较为突出的各种城市问题,完善城市系统,使得城市逐渐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首先,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来建立城市空间的发展布局规划,通过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


  其次,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加强城市污染治理力度,这也是国外很多大城市治理“城市病”比较有成效的做法;


  第三,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的理念。要改变过去城市治理的传统管理意识,更多地强调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让公众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参与。


  第四,要注重城市化发展质量,不要激进的和“大跃进”式的城市化。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切身为转为市民的农民利益着想。有些地方政府打着城市化的幌子,从而掠夺农民土地,用土地绑架城市化将造成更大的城市危机。


  第五,要分类指导、梯次推进。鉴于各地发展不平衡,城镇化也需要统筹发展,因地制宜,在东部沿海和中西部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


    城市化每增加1%将消耗多少资源?

 

    1990年~2009年,我国城市化率平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约需要多消耗石油1525万吨,钢铁2551万吨以及水泥8283万吨。


  我国自从1996年城市化率达到30.48%以来,1996年~2009年这10多年间城市化率年均每年提高1.24%,到2009年城市化率达到46.6%。未来10年,我国仍将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依据我国历年城市化率及石油、水泥、粗钢消耗量现状数据,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测算,1990年~2009年这20年期间我国城市化率平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约需要多消耗石油1525万吨,钢铁2551万吨以及水泥8283万吨。由此可见,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化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消耗了大量能源、钢材、水泥、玻璃、化学材料。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多少污染物?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污染都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到2015年,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产生量将比2007年分别增长约15%和42%。


  城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载体,可以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污染都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截至2008年,COD、氨氮、SO2的排放总量分别是1321万吨、127万吨、2321万吨,均居世界前列。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和城市垃圾清运量分别为355亿吨和1.57亿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量还将进一步增加。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预测,未来5年~10年,城市大气污染暴露人口(PEP)将达4亿多,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中小城镇地区。到2015年,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产生量将比2007年分别增长约15%和42%。在绝大部分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情况下,生活污水排放将会严重影响城市河流的水质和城市水生态环境,城市垃圾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处置,也将严重影响地下水、土壤以及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


  由于城镇生活污水产生量增加,污水处理厂的大量建设和运行,我国城镇污泥产生量增长速度较快,据预测,2015年和2020年城镇污泥产生量将分别达到5339.22万吨、7462.43万吨,“十二五”、“十三五”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65%、6.93%,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较大环境问题。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转型,电子废弃物产生量也逐年增长。预测表明,2015年、2020年我国电子废弃物产生量将分别达到394.23万吨、1833.01万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电子废弃物增长将翻两番,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81%、12.56%,是固体废弃物中增长最快的污染物。


  环境污染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污染的治理也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初步研究,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大约占到当年GDP的7%~8%。由于计算范围不全面,实际的损失可能要比这个数字更大;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环保投资绝对量逐年增加,但环境污染并没有得到质的改变,环境治理的压力依然十分巨大。


    我国城市化发展如何突出特色?

 

    把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结合起来,选择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文化城市发展模式、宜居城市发展模式和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目前来看,资源环境问题是影响和制约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必须立足国情,汲取国外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做到高效利用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城市在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应该根据本地区资源禀赋优势,把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以宜居城市为目标,以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为核心,创新发展方式,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城市发展模式,避免跟风炒作,急功近利,以牺牲生态环境发展经济。


  一是选择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反思城市现有的发展模式,探索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对环境、资源问题应更为重视,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任务非常紧迫,建设低碳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未来实现碳减排的主要出路。


  我国应该积极鼓励条件成熟的城市根据本市实际情况走低碳城市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然而各城市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建设低碳城市绝非赶时髦、喊口号、贴标签,切勿盲目跟风炒作。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避免低碳城市建设标签化、指标化。要充分认识到,对于绝大多数城市来说,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依然是城市的重点方向,城市低碳转型是一个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工作,需要长期努力、科学部署、系统安排、统筹规划。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以高成本为代价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通过差别化路径实现城市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是选择文化城市发展模式。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形成了各个地区特色鲜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我国目前有600多座城市,但是纵观许多城市的设计和建设,似乎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各城市应保持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培育自己的文化内涵,力避千城一面。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许多城市在保持原有的文化底蕴的同时,正在努力培育自己独特的生态文化内涵,提升和创造生态文化气息。另外,从创新的角度看,节能、节材、低碳、生态也应成为城市建筑发展的一种文化。上海世博会已经充分展示了世界建筑的这一发展趋势。


  三是选择宜居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的本质应是以人为本,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快乐,然而现在的城市发展往往过于注重物质,过于强调快速发展,而忽视了人本身的内在需求,那么城市该如何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轨道?又如何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更加人性化,更加宜居?


  环境宜居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于目前中国城市来说,环境宜居性形象地说就是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空气,睡个安稳的觉,吃上放心的庄稼,在一个良好绿色的环境中生活”。这几点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做到却很难。对于城市来说,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务必时刻要绷紧环境保护这根弦。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城市人居GDP超过1万美元,而河流黑臭、空气污浊的城市是一个宜居的城市。


  四是选择生态城市发展模式。以往人类建设城市主要教训之一是使城市远离了自然。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干预改变了原有地域的生境,尤其是造成自然生境的片断化,导致生物物种的大量减少甚至消失,使城市环境与资源的保护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这样就导致城市环境的严重恶化从而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未来的城市发展真正使人的环保需求内化为人的精神需求,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生态城市是理想的和最具前景的城市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以保持自然生态良性持续发展为基础,以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为目标,使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是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追求的城市建设主题。生态城市建设不仅可以为人类的生活提供必要的生态资源,促进城市中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还能发展绿色经济,提高绿色生产力,实现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市化道路如何选择?

 

    我国的城市化道路,绝不能步西方发达国家对资源破坏的后尘,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蔓延后整治的弯路,必须走城市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有两件大事将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回顾英、法、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可以看到,每次城市化都带来了严重生态破坏、资源过度利用、城市文化遗产被破坏,以及空气、水、土壤严重污染等问题。我国土地资源少,耕地更少。城市用地与耕地、水资源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一国情迫使我们必须走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此外,中国的城市化不能也不允许走初级工业化阶段的城市化的老路,必须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


  因此,我国的城市化道路,绝不能步西方发达国家对资源破坏的后尘,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蔓延后整治的弯路,必须走城市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什么样的城市化发展速度适合中国?

 

    中国的城市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太快了容易翻车,切勿搞城市化的“大跃进”。究竟什么样的城市化发展速度适合中国并不是取决于我们的意愿,而是取决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把城镇化发展战略放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位置上”。可以预见,未来5年,我国需要破解城镇化进程中一系列难题,究竟什么样的城市化发展速度适合中国并不是取决于我们的意愿,而是取决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首先,我国目前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还不能够满足快速城市化所引起的各种物质需求和配套措施。并不是让人都住在城市,聚集在一起就是城市化了,也并非仅是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上楼变市民”就万事大吉了,还要更多地关注城市化的质量问题,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以及城市化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问题。


  城市化需要深入地考虑农民进城之后的就业、医疗、养老、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在这些问题本身就没有很好解决的情况下,快速城市化只会加剧这些社会矛盾。


  其次,我国目前资源和生态环境不能满足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压力。我国快速的城市化发展是以巨大的资源消耗、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的。在目前粗放的生产方式和失调的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贸然加快城市化发展速度无疑将造成更大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代价。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生态污染和环境破坏程度严重,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欧美80%到90%的城镇化率、10亿左右的城镇人口规模,甚至我们永远都达不到那样高的城镇化率,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我国自然条件的限制。


  总之,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统筹考虑中国经济结构、劳动力再生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按照中央的要求,我们需要时间和耐心,应当采取稳健的、更加安全的城市化战略。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中国的城市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太快了容易翻车,切勿搞城市化的“大跃进”。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蒋洪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帖]中国可持续城市化:问题与建议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背知识(必修二)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雾霾污染,警示了我们什么
城市地质工作要在生态绿色上做文章
生态文明城镇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行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