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由康震教授诗作说到诗词格律几个小问题



康震教授的诗怎么样?


  我见过康震教授三首诗,其一是“中国诗词大会”现场所作——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竞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从绝句的基本规则来看,句内需要在双数字的位置平仄交替,句间也有“对句相对、邻句相粘”的要求。因此,康教授这首诗基本是完全不符合格律的。而从语言来看,也显得过于直露浅白,缺少一唱三叹的隽永和留白。

  其二是悼挽霍松林先生所作——

  八龙是日去秦川,万柳烟浓泣未央。

  千里未期悲白马,两楹已梦落梁椽。

  终南皓月垂学海,渭水唐音颂尧天。

  莫将长歌哭长夜,且扬薪火照杏坛。

  无论从格律还是文字来看,此诗都讲究得多,像首联“八龙是日去秦川,万柳烟浓泣未央”,气势开阔,颇见骨力。当然,格律方面的问题也有一些,最严重的地方是第二句的韵脚“央”字。近体诗要求偶数句最后一字押韵,但“央”字无论旧韵还是新韵,都与其他几处韵脚不在一个韵部。近体诗格律不协是常有之事,但该押韵的地方不押韵是从未见过的。

  其三应该是康教授去年所作——

  玉龙浩荡周天卷,高臂长空纵横旋。

  巨厦雪迎拔地起,千秋学府续来篇。

  更喜礼放花飞炮,犹似轻雷报春还。

  新筑场泥谈笑里,京师放歌唱丰年。

  此诗韵脚也有些小问题,依旧韵“还”属于“上平十五删”,其余几处韵脚都属于“下平一先”,依今韵也有些宽泛。不过如果放宽一些,还算可以勉强押上韵。从语言上看,胜过第一首逊于第二首。

  诚然,“诗有别才,非关学也”,研究诗词的学者未必能够写一手好诗词是很正常的事情,正如美食家未必便是名厨一般,但是否会有不认食材、不辨佐料的美食家?况且,于诗词研究而言,如果不能创作甚至连基本规则都不明晰,恐怕很难体会到诗句中那些幽微细腻动人之处。这其实已经成了我国教育的通病——理论与创作相隔绝,莫说古典文学专业的学生,便是高校教授,能写出合格诗词的恐怕也不在多数。


格律是枷锁吗


  昨日,友人发文谈到康教授的诗作,被大量回帖喷得生活不能自理。大抵有两种观点,一是对人不对事,揣测评论者的险恶用心,乃至就其祖上与后代问候一番者。此种声音不值一驳,西人早便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之言,只要是客观公正不挟私心的学术探讨,何必在意他人的流言蜚语,“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另一种观点则是就诗出发,说康教授所写是古风并非绝句,所以自然也不必按照近体诗的格律来要求。这种观点往往进一步演化为“格律是枷锁,古风更自由”。

  如果要说清楚这个问题,一定要先了解格律是什么。近体诗产生于隋唐年间,其雏形是更早的南朝时期沈约提出的永明体。沈约明确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在此之前,人们并没有明确的声调概念。那么,是否可以说过去的诗作不重音律呢?并非如此。音律一直流淌在诗歌的血脉中,过去的诗人虽然没有明确的平仄概念,但通过模糊的感觉和经验调节音律,使得诗作铿镪顿挫,符合音乐的旋律,“发而皆中节”是也。从南朝的沈约、谢眺、江淹,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人,再到杜甫的集大成,诗人们所做的,就是把音乐的规律总结出来,告诉人们一系列便于应用的法则。由此而产生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分,进而产生了不同字数、不同句数的律诗、绝句等诗体,规则不同,创作风格也不尽相同。

  回到最初的话题,格律是枷锁吗?在我看来,非但不是枷锁,反而是拐杖。有了基本的格律要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便不需要再过多研究如何调节平仄让诗句朗朗上口、情感充沛等问题。当然,拐杖是可以抛开的,古人近体诗也不乏为了表达刻意打破格律的情况,而古体诗中何时用平声、何时用仄声、何时一韵到底、何时转韵换韵,都是非常讲究的,这比近体诗格律更难掌握,绝不是“古体诗不讲格律”这么简单。

  其实,近体诗的格律并不复杂,基本口诀和一些特殊的拗救而已,词和曲的讲究更多一些,但也有词谱、曲谱可以参照。打破格律并非不可以,但这是建立在深入了解格律的基础之上的,打破格律和不通音律完全是两个概念。对于诗词创作而言,好的诗词需要周旋情感、气骨、意象、文辞等多个方面,相较而言,格律真是最基础最简单的入门课程了。


用旧声韵还是用新声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疆域的拓展,语音也产生了极大变化,这也成了旧声韵和新声韵之争的核心问题——现在写诗词,应该用古人的声韵,还是当代人的语音?所谓旧声韵,基本指唐朝成型的《平水韵》,新声韵则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中华新韵》。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入声字——旧声包括平上去入,其中平声包括上平声、下平声,上去入则属于仄声;新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可以看到,旧声中的入声在新声中并不存在,一批过去属于仄声的入声字在今天属于平声。另外,旧声、新声的韵部也有一些区别,比如“东”和“冬”在《平水韵》中分属两部,在普通话中却没有读音区别。

  旧声派和新声派各执己见——旧声派认为,写诗词应该原汁原味地继承传统文化,如果使用新声就割裂了当代作者和读者与古代诗词的联系;新声派认为,当今语音体系已经发生变化,既然《平水韵》的读音已经失传,自然应该按照普通话来调整格律。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其实也没必要针锋相对,毕竟新声旧声都属枝节问题,诗词最终还是要落脚于文字表达。新声旧声不妨继续并行,不混用即可,如果愿意稍微照顾一下对方,旧声派尽量不要让韵脚用普通话读来完全不押韵,新声派也尽量避开用入声字押平声韵。如果不愿意照顾也无妨,因为很多诗词原本就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


中小学生应该怎样学诗词?


  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去各地学校听课,这其中自然就包括诗词课。许多老师的教学技巧很好,但听下来没有诗词课的特点,仍旧是现代文教学那样,肢解得支离破碎,分析字词意思、修辞手法、中心思想、作者情感云云,至于诗词本身的文辞表达、意象营造、审美情趣等方面反而没有什么涉及。

  这当然怪不得老师,前面所言,我国诗歌教育长久以来的理论实践分离造成了这种现象,恶性循环而及于今。若要改变这种现象,只能亡羊补牢,为有志于诗词教学的老师提供培训,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诗词的发展脉络、基本规则、创作要领、审美体验等。

  如果老师懂诗词,按照“诗词”的方法来教诗词,事情便容易得多了。低年段的学生可以以诵读、记忆为主,辅以一些有趣的故事增加兴趣。过了三年级,完全可以讲解简单的格律知识。格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如果方法得当,一节课时间完全可以掌握。我始终以为,读、背、写是相辅相成的,中小学生记忆力好,这个阶段背诵的东西往往一辈子都忘不了,终身受用。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课堂时间有限,能够精讲的诗词毕竟较少,但这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门,让他们在闲暇时间接触更广阔的诗词世界。其实,有些诗词也根本不需要讲,在反复诵读中,文字的美感可以直接触碰心灵。

  应该读哪些诗词呢?最基础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自然少不了,尽量能够背诵。此外,《诗经》是中国诗词的源头,初中阶段可以尝试阅读“国风”和“小雅”中一些经典篇章;《楚辞》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精力有限,略翻一翻即可;晚一些的汉朝,《古诗十九首》切不可放过,十九首诗浅近易懂,也没有什么生僻字,背诵应该不成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作甚多,可以选择几位诗人的代表作读一读,比如三曹、陶渊明、阮籍、左思、谢灵运、谢眺、庾信等人;宋、明、清诗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一些阅读。读诗词时不妨学古人“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地读下来、背下来都会有很大收获。以上是仅就诗词相关的内容,所谓“功夫在诗外”,若想写好诗词,诗词以外的经史子集以及个人的见识、阅历才是更重要的。

  为什么要学诗?在中国传统文学乃至文化中,诗歌的地位远高于今日,甚至可以说,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都离不开诗。并非一定要写诗,但如果不读诗、不懂诗,几乎一定会与我们自己的文化产生隔阂,更谈不上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了。即使仅局限于应试,也是好的,至少写作文时候可以引用一些古诗词,不必每次都要清楚爱迪生、张海迪、爱因斯坦几位;至少学一些简单的格律知识,诗词填空的时候就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应该使用哪些字了。


对仗和语法有什么关系?


  这一段其实是夹带私活,和诗词格律关系不大,但从广义的角度,对联的对仗也可勉强纳入其中。

  许多写对联的人,说到对仗就会举出无上法宝“对联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平仄相谐、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前三条不必说,后三条却是误人不浅。以至于数年前中国楹联学会推出《联律通则》,用现代语法衡量对联创作,甚至霸气地要把不符合《联律通则》的古代联作“开除联籍”。好在,这套政治任务没有真正贯彻下去,《联律通则》之后也修改了不少内容,虽然仍有不尽人意之处,但也算打了不少补丁。遗憾的是,大量对联爱好者受“六要素”毒害太深,早已不自觉地把对仗和语法划了等号,并以此要求他人甚至古人,让人啼笑皆非。

  实际上,对仗并非语法概念而是修辞概念。语法是衡量文字规范与否、准确与否的,修辞则是让文字更加美好的。学校学的各种语法是基于白话文和外文的,不加取舍地套在文言上自然要出问题,况且诗词对联是凝练的艺术,有大量的省略、倒装等用法,用现代语法来衡量对仗与否只能是削足适履,徒增笑耳。

  在初学阶段,借助语法来理解对仗可以省不少事,大略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但心里一定要清楚,对仗与语法无涉。比如著名的陶然亭对联:“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影而三。”如果按语法分析恐怕要被“开出联籍”,但其实却是精妙绝伦的对仗。

  对仗的规则比较复杂,这里就不详说了,有时其实也没必要搞得太清楚,就像骑自行车未必要精通牛顿力学一样。多读一些律诗、对联以及《声律启蒙》一类的对韵,自然就能体会到对仗的精巧和美感。

  以上是一些不成体系的随笔,最后“王婆卖瓜”地自我推荐两篇关于诗词对联格律的文章,请猛戳以下链接——

   诗词格律很简单,丢块馒头狗都会 

  十分钟看懂对联格律


点击链接查看更多风趣干货

〇 『对联话』解:过江多少六朝山 

〇 大唐诗人『三角恋』的故事 

〇 写好风景对联的10个关键词

〇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试试加强版『九宫格』 

〇 『诗经原始』漫漫读(3)


白藏阁

私人品味 | 独家解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增点文学素养吧-诗词入门
什么是诗词格律
《诗词格律》要句
什么是古风,与近体诗有什么不同?
诗词写作入门(一)
中国古代诗词常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