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雅俗共赏的荆河戏
雅俗共赏的荆河戏
 

     大约十几岁的时候,我就常到戏院里泡。荆河戏、花鼓戏都爱看,但最青睐的还是荆河戏。那紧张激烈、或优柔婉转的音乐,那高亢激越、或柔和华美的唱腔,那表现人物内心喜怒哀乐惊疑痴醉的内“八大块”、或表现人物形体头眼脸口胸背手腿的外“八大块”等等做功,无不令人陶醉,乐而忘返。
     荆河戏发源于澧州,明中期传至湖北沙市,经锤炼,又南移湘北澧水流域各县,是两湖的地方在剧种。因处长江中游宜昌至石首监利荆河段,故名荆河戏。在澧县,荆河戏清初就已开成科班,至民国时期,县城、新洲、王家厂、大堰当、梦溪等地先后建立有21个科班。
     荆河戏剧目多达500多个,多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故事。有三国戏、水浒戏、封神戏、说唐说岳戏、包公戏、杨家戏、薛家戏、神话戏等等。常演的有“三杀”、“五图”、“十二山”。“三杀”即宋江杀惜、打渔杀家、翠屏山杀海和尚;“五图”即百子图、孝义图、八阵图、铁冠图等;“十二山”即首阳山、牛皮山、火烧锦山、凤鸣山、定军山、九龙山、牧羊山、广华山、两狼山等,演出时有整台戏,也有连台戏,还有折子戏。
     荆河戏重做功,有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的内“八大块”,以及表现人物形体动作的外“八大块”。基本功有30多大项数百种技法,纷繁复杂,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还有一些是其它剧种所没有的特技,如单洗马、双洗耳恭听马、杀叉、八卦步等,都是荆河戏所独有的特技。
     荆河戏的唱腔,分北路和南路,北路高亢、激越,由秦腔演变而来。南路柔和、华美,由楚调与微调演进。相传是李自成及夫人高桂英带来的秦陇高腔,后来经过民间艺人的融合加工,形成了澧州荆河戏唱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京城官方文化与澧州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也是荆河戏能雅俗共赏的重要原因。
     旧时,荆河戏的演出习俗是每逢神的生日唱酬神戏,如“八仙过海”、“观音得道”、“祖师登殿”;常年唱时令戏,如正月唱“玉泉戏”,二月唱“观音戏”,三月唱“佛祖戏”,四月唱“关公戏”,五月唱“城隍戏”,六月唱“雷祖戏”,冬月唱“财神戏”。殷实人家得子添孙,婚娶寿诞,请唱庆贺戏,常演“大封相”、“全家福”、“九锡宫”、“郭子仪拜寿”、“刘备招亲”、“姜子牙登车”等。还有行会戏、祈求戏、还愿戏。新戏台落成必演“斩三妖”以避邪。
     澧县的戏台戏院和草台,清乾隆到同治年间,县城先后建有武庙、城隆庙、陈公祠、文昌宫、三贤祠戏台。民国初至抗日后,县城经营性戏院,先后有中和戏院、声导戏院、黄家祠堂、和平戏院,还有水德庙草台。有时还同时容纳两个戏班“打对台”。草台多在农闲时由乡绅牵头邀请荆河戏班下乡演出。
     旧时荆河戏班的管理规矩很严。戏班的“本家”是权威领导者,本家由当地有威望而又爱好荆河戏的豪绅自荐担任,在班内委托一名“跟箱”,行使本家权力,相当“二老板”。班内有一名“管班”和“管事”,管班负责安排演出剧目,指派角色,调解班内纠纷。“管事”负责外交,联系演出签约,打码头、拜地方。科班学徒多来自贫苦百姓家,也有流浪孤儿。进班只有饭吃,要立字据,盖手印,写明“生死祸福,听天由命,私自逃跑,打死勿论。”每科一班三四十人不等,进科班后要改名,给菩萨、师父三叩头后,男学徒要打屁股十二板,打时嘴要咬板凳角,女的要打手心十二板,叫“剁尾巴”,预示学徒一年十二月“月月红”。学徒一百天登台演出叫“挂衣”演出时要向师傅、跟箱、文武场师父们磕头。戏班有“十大班规”,违犯班规,轻则训斥、罚钱、罚戏,严重的亦有“刑法”,或“灌盐水”、“灌头发水”或“割脚筋”。演出时,从打闹台和结束,从化妆到穿“行头”,从道具放置到演员从行至报酬分账等都有规定,化妆后如生行只准从二衣箱,旦角从大衣箱,花脸从三盔头箱,三三花脸可坐任何衣箱。戏班还有很多忌讳,如见了雨伞不能讲“散”,要叫“花盖”、“开花”,见了姓孟的讲“醒”,鞭炮不准拆散放。
     旧社会艺人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叫“戏子”,被列为“下九流”,政治上根本没有说话的位置。每次下乡演出,管事先要到地主豪绅家登门拜访,点好戏才能开锣,每场演出长达四五小时,弄得精疲力竭,有时还要刁难,换戏换角。表演稍有不到家,不是砸台便是扣钱。给坤角“女演员”出难题,更有稍不如意,便借“打彩”为名,铜钱、光洋、石头往台上打,有时茶杯满堂飞,艺人打得头破血流,观众吓得一哄而散。不论在城市或乡村,地主恶霸看见哪个女演员资色好,便强迫她拜自己为“干爹”,或收作小老婆。艺人在旧社会生活极为贫穷,学艺三年,睡地面,滚稻草,一日两餐粗茶淡饭。一百天不准会见亲人,不准外出,每天睡半夜起五更练功练嗓,旧社会唱一案戏只有几斗米的钱,遇上灾年,哪还有人请唱戏,戏班没有饭吃,有的靠在街角压“彩字宝”,有的背着称杆去作柴草经纪,取佣度日。
     到了年关,艺人穿戴戏衣戏帽,沿街唱四言八句乞讨,叫做“打八仙”。戏班下乡唱草台,夏天烈日晒,冬天风雪刮,吃的是冷饭,住宿祠庙,有些名艺人虽身怀绝奉献社会,年老生病却无医无药,听天由命,大多结局悲惨。旧社会荆河戏艺人的地位之低,生活之苦,真是无以复加,令人为之心酸,为之痛惜。看今天,广大文艺工作者受到国家的重视,社会的尊重,人民的热爱,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京剧:天津最有代表性的剧种 观众鉴赏水平高
王鸣仲先生的从艺历程
“福将”“戏迷将军”刘树成的传奇人生 邛崃古代美 编
戏曲常识 |​ 何为“科班”
荆河戏
风俗澧州‖荆河戏旧称“上河戏”“大台戏”,发源于澧州,明中期传至湖北沙市,经锤炼又南移湘北澧水流域各县,是两湖的地方性剧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