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极品纸质古籍的鉴别方法

中国古籍历经数千年,种类版别之多数不胜数。科学文明发展到如今,收藏古图书仍不失为一桩雅事。鉴别图书版本,一看封面、牌记、序文;二看题跋识选 明刻本明代(公元1368-1644年)刻印的图书。这一时期,无论在刻书地区、刻书形式、刻书范围等方面都远胜前代。

宋刻本由于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官私刻书业极为繁盛,刻书范围已包括经、史、子、集各类图书,刻印质量上乘,被历代藏书家视为珍本。北宋早期多用欧体,后来逐渐流行颜体,南宋以后柳体字增多。宋体用墨,质料精良,一般浓厚似漆,虽潮染水湿而无漂迹。

元刻本北方以大都(北京)、平阳为中心,南方以江浙、福建为书坊集中心。元代刻本流传较多,且有独特风格。字体以赵体为主,简体字渐多,版心所刻字数和页码,往往用草书,墨色稍浊,刀法也显无力。其纸张主要用黄麻纸、白麻纸,竹纸次之。少数用蚕茧纸。版式多为四周双栏,行窄字密,黑口,花鱼尾。目录和文骨小题也常刻有鱼尾。装帧以色背装为主。

明刻本明代(公元1368-1644年)刻印的图书。这一时期,无论在刻书地区、刻书形式、刻书范围等方面都远胜前代。流传下来的明刻本以中后期作品较多,正统以前较少。明中期以后刻本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出现了适应于印书的仿宋字,二是线装取代了包背装。明初(洪武至正德)刻本,都是软体字,明中(嘉靖隆庆)期,字体极力摹宋,大兴防宋之风,晚期(万历至崇祯)刻书较多,字形变长,亦所谓长实体。

清刻本清初刻本仍有明末余味,字形长方,横粗直细。这一时期,官私刻书业均达到鼎盛。尤其是乾嘉时期,考据学兴起,学者热衷于版本校勘,出现了大批校核精审,刻印典雅的图书。现今流传的古籍大部分是清刻本。其中,乾隆前后所刻精刻本受到学者重视,有不少被列为善本。康熙以后盛行一种硬体字,也叫仿宋体,清刻本中最普遍。道光以后,字体结构非常呆板,世称匠体。清代印书用纸品类极多,有开化纸、绵纸、多地土产绵纸、连史纸、粉连纸、竹连纸、玉版宣、绵雕、毛边、毛太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籍刻本的字体
古籍善本的收藏和鉴定基础
明清古籍鉴定
宋版古籍的刻书风格
中华古籍版本知识讲座
久等了,身价不菲的古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