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独善其身的凉州智士——贾诩

独善其身的凉州智士——贾诩

编辑:小小编来源:可可热点:贾诩,独善其身,智士

    

 贾诩,或许是后汉三国时期的谋士群体中最令人诟病的一位了。此人在凉州残余势力面临土崩瓦解之时发挥了助纣为虐的关键作用,导致东汉朝廷从此一蹶不 振,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尊严和权势,也间接地推动了汉末诸侯争雄局面的形成;之后他又屡次献出奇策,为曹魏集团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贡献,晚年却深居简 出,不攀权贵,俨然一副大隐之势。不仅如此,曹丕篡汉之后贾诩被任命为三公之一的太尉,但是当这个消息传到东吴君主孙权的耳中时,孙权竟然只是哈哈一笑, 一副不屑一顾之态。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位汉末时期的凉州奇士会有如此传奇的一生呢?本文根据相关的历史记载,对贾诩这个复杂的历史人物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 分析。



贾诩,字文和,东汉末年凉州武威姑臧人,生于建和元年(公元147 年)。就在贾诩出生的前一年,汉质 帝刘缵被外戚梁冀毒死,刘志继位为帝,史称汉桓帝。此时东汉朝廷的统治已经逐渐步入衰落,外戚、宦官、士大夫之间的矛盾冲突日趋激烈。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 景下,作为东汉边陲的凉州地区也因此变得更加纷乱不堪,以羌族为首的少数民族叛乱此起彼伏,不但严重影响了东汉政权的稳定,同时极大削弱了东汉政权已经非 常脆弱的综合国力,也为后来中原地区的军阀争雄提供了先决条件。

贾诩的家族在东汉中期也算是一个大族。贾诩的祖父贾衍曾经担任过兖州刺史,父亲贾龚也做过轻骑将军,这是个比较典型的官宦之家。

大约在贾龚任职期间,全家迁徙至凉州武威。贾龚除了贾诩之外,还有一个叫做贾彩的儿子,不过在史料中并没有多少关于这位贾彩的记载。

贾诩的青少年时期还是比较幸运的,虽然毫无名气,但是凉州名士阎忠却认为这个貌不惊人的孩子与众不同,并公开评价贾诩具备张良、陈平那样的才能,贾诩的 名气也因为阎忠的这次人物品藻而逐渐树立起来。依靠家族的背景,弱冠之年贾诩就顺理成章地被推举为孝廉,后来又进入洛阳担任郎官,至于贾诩在这段时间内的 表现,史料中并没有提及,只是介绍在光和二年(公元 179 年),担任郎官的贾诩因为水土不服而患病,最后不得不辞官赶回凉州治疗。这个记载就比较耐人 寻味了,究竟是贾诩的表现不佳还是借故回家躲避汉末的乱局呢?不得而知。是年贾诩三十三岁。

⊥在贾诩在洛阳为官的这段时间,凉州局势 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羌族、氐族为首的叛乱愈演愈烈,呈星火燎原之势。贾诩在返回武威的途中就遭遇了氐族叛军,包括贾诩在内的一行数十人全被叛军抓 获,结果除了贾诩之外,其余人皆为叛军所杀,只有贾诩安然无恙返回了武威,不仅如此,贾诩还与叛军首领结成了好朋友。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并非贾诩有什 么高强的武功,而是他急中生智,用出色的嘴皮子功夫愣是把叛军们都给唬住了。

当时贾诩告诉叛军:“我是大汉太尉段颎的外孙,你们不要 把我给活埋了,我家里有的是钱,派个人去通知我家人,让他们备上厚礼来赎我就行了。”贾诩所说的段颎,是贾诩的同乡,同时也是汉末时期镇压凉州叛乱的名将 之一,与皇甫规及张奂一起被称为“凉州三明”,在凉州地区具有崇高的地位,就连叛军都非常惧怕他。事实上,除了与段颎是同乡之外,贾诩与段颎就再无瓜葛。 不过,贾诩的这一通胡诌说得有鼻子有眼,叛军唯恐因杀害眼前这位段颎的外孙而遭到报复,最后也只能将其释放了事。从这个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贾诩自保的 功夫的确非同凡响,不过,贾诩的机智单单就保全了自己却未能同时挽救同行的数十人的性命。

回到凉州后,贾诩的病也基本痊愈了,后来他又加入了凉州军阀董卓所率领的军队,并与董卓一起于中平五年(公元 188 年)进入京城洛阳。为了加强对东汉朝廷的控制,董卓擅自废掉了少帝刘辩而改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董卓自己则先后自封为太尉、相国等,独擅朝政。

这也埋下了董卓与士大夫及各路军阀之间公开决裂的伏笔。初平元年(公元 190 年),以袁绍为首的关东军阀组成关东联军发动了讨董之战。

为了应对联军的进攻,董卓一方面迁都长安,一方面在洛阳周边地区进行军事部署。此时已经由太尉掾、平津校尉升迁为讨虏校尉的贾诩被安排与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一起驻扎在陕县一带,还曾经与牛辅的部将李傕、郭汜、张济一起出兵关东,对联军将领孙坚发动进攻。

一年之后,关东联军由于内讧而自行解散,董卓也得以继续维持对东汉朝廷的控制。不过,董卓在长安的为所欲为也并未维持多久。初平三年(公元 192  年),并州实力派人物、时任司徒的王允联合与董卓产生剧烈矛盾的吕布一起诛杀了董卓,铲除了这个为祸东汉朝廷达数年之久的凉州势力首脑人物。

董卓被杀的消息传出之后,其残余势力一时间惶惶不可终日,其代表人物董卓的女婿牛辅更是担心陕县失守,整天拿着象征权力的辟兵符,并在辟兵符的旁边摆上 各种刑具,以此来壮胆。每次与人会见之前都要让相士看看吉凶,并用占卜来判断来者是否有反叛之心。有一次牛辅的手下、中郎将董越来见,牛辅居然听从了占卜 者的蛊惑,断定董越意图反叛,不问青红皂白就将董越斩首。牛辅的情绪也极大影响了手下的士气。之后在与吕布派来征讨的部将李肃发生的战斗中,虽然勉强取 胜,但其军营之中却出现了一片慌乱,部分士兵趁着黑夜叛乱出逃,此时已如惊弓之鸟的牛辅以为所有的士兵都背叛了自己,仓皇之中竟然带着金银细软与自己的好 友胡赤儿等五六个人一起,越过城墙北渡黄河,却不料胡赤儿谋财害命,将牛辅斩首并把他的头颅送到了长安邀功。

牛辅之死使得董卓残余势 力群龙无首,此时又从长安传来消息,说是朝廷要对这股残余势力赶尽杀绝,众人更加慌乱,校尉李傕派人到长安请求赦免。但此时主持朝政的王允犯下了一个致命 的错误,以一年之内不得两次发布赦免为由,拒绝了李傕等人的要求。李傕等人惊恐之下,打算解散军队,由小路返回凉州以躲过王允的追杀。

眼看着凉州士兵大祸临头、不知所措,贾诩及时站了出来,为李傕等人作出了冷静的分析和判断。贾诩认为:目前已经得知朝廷不打算实行赦免,诸位因为害怕才 打算遣散队伍独自回乡。若真如此的话,归途之中只要一个小小的亭长就可以将诸位抓获,那诸位的下惩会更加悲惨。与其这样坐以待毙,还不如带领所有的士卒 西进,一路之上招募人马,然后攻打京城长安为相国董卓报仇,这样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万一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诸位就可以效仿相国董卓以国家的名义征服天下; 即使是战争失利,到时候再各自逃走也不迟。

贾诩的意见不啻给了李傕等人一副解困的良策,在校尉李傕、郭汜等人的号召下,这股董卓的残 余势力开始招兵买马向长安前进,一路上还收拢了很多董卓的旧部,军队人数也由数千人猛增到十余万众,同时还得到了胡轸、杨整修等凉州豪族的大力支持,战事 进展非常顺利,同年六月已经进抵长安城下。此时,原董卓的旧部樊稠、李蒙、王方也率部加入,在长安城下形成了以李傕、郭汜为首的凉州军事集团与王允、吕布 为首的并州势力及朝臣的决战。经过十天的激战,吕布败走,王允及其妻子、宗族十余人被杀,太常种拂、太仆鲁旭、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战 死。短短两个多月时间,以李傕、郭汜为首的凉州军事集团就成功赶走了王允和吕布,继董卓之后再一次把持了东汉朝政,东汉皇权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李傕、 郭汜等人占据长安之后,放纵士卒在城中掠夺人口、财产,一时间长安城也变成了人间地狱,数万人被杀,尸横遍野,民不聊生。

作为进攻长 安这一军事计划的始作俑者,此时的贾诩并没有像李傕、郭汜等人那样忘乎所以,而是陷入了极度矛盾之中。或许在贾诩的心中,他根本就没有想到事态的发展已经 出乎了自己的意料,由一次单纯的自保之举变成了一场波及全国的空前浩劫。这时的贾诩也在进行着深深的反思。



攻占长安之后,为了确保自身集团的安全,李傕、郭汜立刻就将注意力放在了对自己具有巨大威胁的关东军阀身上。尽管此时关东联军早已名存实亡,但是仍然有一些东汉将领对于李傕、郭汜集团的行径非常不满,随时打算起兵。在这群将领之中,朱客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此人在汉末已经是闻名天下的一代名将,曾经在关东军阀讨伐董卓无疾而终之后与部分地方官吏联合发动了新一轮的讨董之战。董卓被杀以后,朱俊又被徐州牧陶 谦推举为太师,打算征讨李傕等人。面对朱俊这员名将,李傕心中发怵,非常担心自己不是朱俊的对手。这时又是贾诩与太尉周忠一起给李傕献出一条妙计:用皇帝 的名义征召朱俊入朝,使朱俊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最后不得不放弃了军事进攻,只身入朝出任太仆,从而将一场潜在的军事威胁化于无形之中。

长安局势稍微稳定之后,李傕、郭汜等人随即开始大封文臣。李傕成了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

另外一位凉州主要将领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三人联手把持朝政。对于在绝境中挽救整个凉州集团的贾诩,李傕、郭汜等人也非常重视,先是任命贾诩担任左冯 翊一职,后来又打算将其晋封为侯爵作为奖赏。不过,贾诩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贾诩给的理由比较含糊,他认为当初自己提出西进长安的计策只不过是用来保命 的,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功劳,也用不着什么奖赏。在贾诩的坚持下,李傕等人只得作罢。不久之后,李傕又推荐贾诩担任尚书仆射,但是又遭到贾诩的拒绝。这回贾 诩给的理由则非常明确。贾诩认为尚书仆射在百官中地位崇高,可谓百官之师,为天下人所景仰,自己素无名望,无法令人信服,就算自己贪图名利担任这个职务, 对于朝廷而言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从贾诩这两次的表现来看,他对于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地区的残暴统治是较为不满的,因此他并非真心实意地为李傕、郭汜等人效命。

不过,贾诩的拒绝并没有打消李傕、郭汜等人重用他的念头,不久之后,李傕还是将其任命为尚书一职。无奈之下,贾诩只能接受了这个强加于自己身上的任命。

贾诩就任尚书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暗中迫使李傕放弃了打算强娶唐姬的念头。这位唐姬,原本是已故会稽太守唐瑁的女儿,后来嫁给了少帝刘辩,成为少 帝的一位妃子。刘辩被董卓毒杀之后,唐瑁打算将女儿重新许配人家,但是遭到唐姬的拒绝。李傕垂涎其貌美,打算强行迎娶为妻,结果也遭到了拒绝,为此李傕恼 怒不已,打算强抢。贾诩听说此事之后,对于李傕的强盗行径非常不满,但是他并没有与李傕进行理论,而是利用朝会的时机,公开向皇帝和群臣表示,为了表示对 少帝刘辩的哀悼,建议将其未亡人唐姬册封为侯爵,并专门安排住处妥善照顾。这个建议合情合理,很快得到了认同,唐姬也被拜为弘农王妃并摆脱了李傕的魔爪, 李傕的图谋自然也就无法得逞了。

如果说贾诩在李傕强娶唐姬这件事情上的举动是维护汉室仅存的一点颜面的话,那么他在担任尚书并负责人 才选拔、任用上的做法,则体现出他与以李傕、郭汜为首的凉州集团人士的根本性区别。李傕、郭汜主政之后,为了一己私欲,大肆封赏自己的亲信,完全没有考虑 到如何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而贾诩的做法却与之相反,他按照汉代的人才制度提拔和任用了不少人才,贾诩的举动得到了朝中不少大臣的称赞,却引起了李傕、郭 汜等人的不安和疑虑。尽管两人还像往常一样对贾诩比较亲近,但是内心深处都对贾诩有些担心,不过此时李傕、郭汜两人的争权夺利逐渐激烈,而贾诩在这其中又 经常扮演和事佬的角色,多次开导和指责两人。李、郭二人都知道贾诩足智多谋,双方都企图将其纳入自己的麾下,因此对贾诩的种种行为只能是听之任之,并没有 过多地进行干涉。由此也可以看出贾诩在凉州军事集团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即便是在不久之后贾诩因为母亲去世辞官守孝之时,李傕、郭汜还是不等贾诩的守孝期结 束就匆匆将他召回长安,授予光禄大夫的职位,使他继续为自己效命。

不过,此时李傕与郭汜两人之间的矛盾已经从暗中较量逐渐走向了公开 化,双方以往在贾诩的规劝下形成的面和心不和的局面也因为郭汜妻子的意外出现而导致决裂。当时,郭汜还经常跑到李傕家中喝酒取乐以维系双方的和平共处,但 是郭汜的妻子却担心郭汜会喜欢上李傕的婢妾而自己失宠,便在李傕派人送来美食的时候,事先故意将豆豉混入食物之中,然后当着郭汜的面将其挑出,说成是毒 药,并告诉郭汜一山不容二虎,应该对李傕多加提防。之前就因为与李傕争权而发生了诸多不快,现在在妻子不断的念叨下,郭汜对李傕的不满和怀疑愈发强烈。有 一次郭汜应邀前往李傕府中喝酒,大醉而归,郭汜又怀疑李傕在酒中下毒,于是喝下粪汁解毒。如此几次下来,双方产生内讧,在长安城中兵戎相见。李傕挟持了献 帝刘协到自己的军营作为人质,并烧毁了宫殿、城门,抢掠了官府衙门,并将献帝所使用的车辆、服饰等用品放在了自己的家中;郭汜那边也不含糊,将朝廷大臣悉 数扣押。双方之间的争斗持续数月,长安城中死伤竟达上万之众。

对于李傕、郭汜的倒行逆施,贾诩是非常不满的。就在李傕打算挟持献帝并与贾诩商量的时候,贾诩就不客气地告诉李傕:不能这么做!

胁迫天子完全不是什么正义之举!但是,贾诩的意见却遭到了李傕的拒绝,献帝最终还是落入了李傕的手中。这时,以前同在牛辅手下效力的张济的侄子张绣悄悄 地告诉贾诩:看来在这群人的手底下做事是没有前途的,还不如干脆离开这里换一个环境呢!不过,贾诩的回答却令张绣大感意外。贾诩说:“我留在这里是因为深 受国恩,不能违背道义,你要是想走就自己走吧,我是不能走的!”

这话听起来似乎义正词严、大义凛然,不过回顾贾诩这四十余年的官抄 历却发现,大汉朝廷对贾诩并没有多大的恩惠,除了之前的孝廉和郎官之外,贾诩的其他官职不是董卓就是李傕授予的,和大汉朝廷并没有什么关联。而且如果朝廷 真的对贾诩有厚恩的话,他也就不可能献出攻占京城长安之计,使得原本就已经非常脆弱的朝廷蒙受更大的灾难。

因此,在贾诩这番大义凛然的言辞背后,其实有着巨大的苦衷:贾诩认为是自己造成了汉末朝廷的衰败,他继续留在朝廷只是自己的良心发现,打算用实际行动来弥补自己的巨大过失。这一点从他前后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举动都体现得非常明确。

李傕挟持献帝之后,曾经召集了羌、胡等少数民族数千人来到自己的军营,将献帝的物品作为赏赐分给他们,并承诺将宫人和妇女一起送给这些少数民族军将,目 的是为了引诱他们去攻打郭汜,结果这些少数民族军将整天在献帝的住宅外面窥视,要将李傕所承诺的宫人和美女带回自己的营寨。献帝对此非常担忧,只能找来已 经改任宣义将军的贾诩。

早就对李傕心怀不满的贾诩立即献出了一条妙计:贾诩以献帝的名义秘密邀请这些少数民族的首领参加宴会,酒席宴 间贾诩又承诺了比李傕要丰厚很多的高官厚禄及金银珠宝。这些首领们自然也就心满意足,畅饮一番,然后扬长而去,再也无人理会李傕提出的联合进攻郭汜的主 意,李傕的企图不但被贾诩扼杀在萌芽之中,就连其军事实力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在与郭汜争权的战争中逐渐落于下风,之后只能与郭汜达成和解,互相以从弟作 为人质,结束了这场给长安及三辅地区造成严重破坏的内讧,而在这次实现短暂和平的过程中,贾诩可谓以一人之力挽救了汉末皇室及众多百姓。但是经过几个月的 战乱,该地区已经满目疮痍,不但谷物上涨至五十万钱一斛,还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到处都是白骨堆积,百姓生活更加贫困不堪。

兴平二年 (公元 195 年)七月,在兴义将军杨奉、安集将军董承的护卫下,献帝离开长安向洛阳进发,史称献帝东归。眼看着献帝落入了以杨奉等人为首的白波势力的 控制之中,李傕和郭汜自然不能容忍,因此,他们召集了所有的力量,全力阻止献帝东归。同年八月,郭汜夺回献帝控制权的图谋失败,不得不弃军而逃,奔入终南 山中。郭汜的部将夏育、高硕又与杨奉、邓范展开激战,结果再一次大败而回。这一年年底,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在弘农东涧附近与杨奉展开大规模战斗,司徒赵 温、太常王伟、卫尉周忠、司隶校尉荣邵被俘。李傕原本就对这些人非常怨恨,打算将其一并斩首示众。这时又是贾诩及时站出来阻止了杀戮。西晋史学家陈寿曾经 在《三国志》中公正地记载:“李傕与郭汜讲和、释放献帝、保护朝中大臣,贾诩都出了大力。”

…过数月的艰苦跋涉之后,献帝终于在建安元年(公元 196 年)安全回到了古都洛阳,总算是摆脱了凶残的凉州集团的控制,而曾经多次挽救皇室及大臣的贾诩并未来到洛阳,他交还了自己的官印,同时也离开了已经日落西山的李傕、郭汜,无声无息地从旋涡的中心抽身而出。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贾诩已经急流勇退了呢?



其实,贾诩的这一次离去并不是其政治生涯的结束,他在离开李傕、郭汜之后,也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武威,而是在华银地区停留了下来,投靠了当时的宁辑将军段煨。

说起这位段煨,和早年贾诩急中生智抬出的招牌——段颎有着亲属关系,当初他也是董卓所属的凉州势力的主要将领之一,曾经在董卓时期担任过中郎将一职,但 是到了李傕、郭汜时期并未受到重用,被打发到华阴地区驻扎。不过这位段煨与其他凉州势力的代表人物有着显著的不同,他既不滥杀无辜,也不抢掠百姓,只是安 心在华阴地区治理农田,一心一意种庄稼,自给自足地维持着所率领的一直为数不多的武装。献帝东归之时段煨还在必经之路上专门提供食物迎接,并规规矩矩地将 献帝接进自己的军营休息。此人后来还被朝廷授予大鸿胪、光禄大夫等职,并在曹操的授意下于建安三年(公元 198 年)将李傕诛杀。当然,这是后话了。

原本贾诩这位在凉州人士中具有很高知名度、足智多谋的智士来到段煨营中,段煨应该非常欣喜才是,就连段煨的部下都对贾诩非常敬重,但是段煨却感到非常担 心。段煨深知贾诩的厉害,担心贾诩会利用这次前来投靠的机会趁机夺走自己的权力,因此,段煨表面上对贾诩毕恭毕敬,暗地里却一直大为忌惮。时间一长,贾诩 也就有所察觉。他投奔段煨并不是想从此以后真的急流勇退、安于平静的生活,而是暂时寄寓在华阴静观时局的发展,然后再决定自己下一步的动向。段煨对自己的 提防也让贾诩非常担心自己的处境,这时候他想起了与自己关系不错的凉州军事集团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此时已经在荆州北部地区站稳脚跟的张绣。经过几次私下 的接触之后,张绣立即公开派人前往华阴迎接贾诩前往自己的地盘。

⊥在贾诩即将启程之际,有人向贾诩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段煨对待贾诩非常友善,为什么贾诩却选择了离开呢?贾诩的回答也非常坦白:

段煨将军性格多疑,虽然待我不错,但是总是对我不太放心,时间一长他一定会对我有所不利的,因此我也就不能仰仗他了。现在我离开了他,他心中的这块心病 也算是放下了,还会指望我能继续与他保持同盟的关系,互帮互助。因此他对于我的离开必定非常高兴,也一定会善待我留在华阴的家眷,这么一来我的全家都得以 保全了。张绣孤身中原,身边也没一个人为他出谋划策,我此番前去他也会非常欢迎,不可能会加害我,这是个一举三得的好事情。果然,当贾诩只身一人来到张绣 的军营之后,张绣按照晚辈的礼仪隆重欢迎贾诩的到来,而段煨也对贾诩留在华阴的家眷照顾有加。

此时占据荆州北部地区的张绣集团,原本 是由张绣的叔叔张济一手建立的。张济本是董卓手下的一名将领,在李傕、郭汜时代也曾经参与过攻打长安、争夺权力的一系列战争。当献帝东归洛阳之后,张济所 部因为缺粮而不得不放弃已经经营数年的弘农地区,转而向富庶的荆州方向发展,并与荆州割据势力刘表兵戎相见。张济在进攻穰城之时中流矢而死,这支几乎已经 沦落为流寇的军事力量自然落入了张绣的手中,并逐渐演变成为一支地方割据势力。为了在荆州与中原之间保持一个战略缓冲地带,刘表在张济死后,放弃了与张绣 的敌对状态,与其结成同盟,并允许其占据荆州北部的宛城及其他部分地区,同时还为张绣提供了其最为缺乏的粮草及众多军用物资。刘表希望借助张绣的力量来帮 助自己看守荆州的北大门,避免和强大的袁绍集团及日益崛起的曹操集团发生直接对抗。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贾诩来到了张绣所处的宛城地区。这一年是建安元年 (公元 196 年),贾诩已经五十岁了。

贾诩的到来让张绣喜出望外。一则贾诩是凉州地区著名的智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领张绣 曾经耳闻目睹,心中佩服不已,有了贾诩在自己的身边,就能借助贾诩的声名招募不少流落中原的凉州残部以壮大自己的力量;二则虽然目前刘表暂时给了一块地方 让自己栖身,但是张绣对于刘表这位占据荆州八郡、士兵十余万的强大的荆州割据势力仍然有所顾忌,担心刘表终有一日会将自己给兼并了。因此,贾诩这位著名智 士的及时出现让张绣对于自己的前途重新抱有极大的希望。

对于张绣的如意算盘,贾诩自然是心领神会。他来到宛城之后,立即主动提出前往 荆州拜会刘表。回来之后,贾诩告诉张绣:如果是在太平岁月,刘表是个可以担任三公职位的人才,但刘表性格多疑、处事犹豫,在目前这种纷乱的格局下,他是不 可能成就什么大业的,也不会与张绣反目,更不用说什么兼并张绣了。经过贾诩的分析,张绣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下了。

不过,张绣和贾 诩在宛城的太平岁月并没有维持多久,张绣集团的一举一动很快便引起了曹操的高度关注。当时的曹操正在中原地区迅速扩张自己的势力,曹操首先想到的是攻占吕 布盘踞的徐州。而攻占徐州的前提,就是保证自己不能有后顾之忧。此时的袁绍尚未与曹操决裂,因此最大的隐忧就是屯兵宛城的凉州张绣集团。为此,曹操决定趁 张绣在宛城立足未稳之际,迅速发兵讨伐。献帝建安二年(公元 197 年)正月,曹操亲率大军进攻宛城。面对曹操强大的军事压力,张绣和贾诩的选择很简 单:投降。或许这时的两人都认为有了曹操这棵大树,自己漂泊流离的日子结束了。不料事态的发展却完全出乎意料,就在张绣和贾诩投降曹操不久,双方之间又反 目成仇并爆发了激烈的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贾诩权变机警、料事如神的智士风范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张绣投 降曹操之后,曹操志得意满,丝毫没有将张绣放在眼里。在招降张绣之后举办的酒会之上,曹操命令大将典韦手持大斧立于自己的身后,每当曹操起身敬酒,典韦就 举起斧头怒目而视,这让张绣及其手下感到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认为自己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之后曹操又见色起意,强纳张绣叔叔张济的寡妻,引起了张绣的满 腔怒火。不仅如此,曹操还对张绣手下勇冠三军的大将胡车儿进行了刻意的拉拢和利诱,而胡车儿并没有被曹操的拉拢所迷惑,反而把曹操的企图告诉了张绣。这一 切都让原本一心降曹的张绣及贾诩愤恨不已,因此,在贾诩的谋划下,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随即开始了。

张绣反戈一击的手段非常高明,主意 就是贾诩出的,张绣诈称要将自己的军队转移到曹操军营后方的高地,必须从曹操的军营中穿过,同时由于物资、武器较多,要求曹操允许士兵身披铠甲手拿武器经 过。很显然贾诩是看准了曹操此刻得意忘形、完全疏于防范的致命弱点,事先已经预料到这个计策必定会得到曹操的同意,因此才胸有成竹地将这个计策通过张绣之 口向曹操提出。果然,曹操丝毫没有意识到即将面临的巨大危险,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了张绣的请求。结果就在张绣的大军穿越曹操军营的时候,突袭开始了。

这场突袭很快便获得了巨大的战果。曹操右臂受伤,只得仓皇逃走。

逃跑途中,曹操的长子曹昂被砍死;侄子曹安民同时遇害。另一个儿子曹丕侥幸逃脱;曹操的爱将典韦身亡。这一仗曹操可谓一败涂地。幸亏曹操手下的大将于禁 率部挡住了张绣军队的进攻,曹操才得到了喘息的机会,率领残部退回许都。在与强大的曹操集团的首次较量中,贾诩获得了全胜。

之后的两 年时间,曹操为了击败张绣发动了三次进攻。双方的第二次较量发生在同年。这次较量又以张绣的胜利而结束。双方的第三次较量发生在同年十一月。此时的张绣集 团已经形成了对于曹操腹地的直接威胁,曹操不得已只得再次亲率大军进行征讨。战争初期,曹军的进攻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夺回了湖阳、舞阴等要地,但并未对张 绣集团造成致命的打击。双方的下一次较量也就变得难以避免。建安三年(公元198 年),曹张之间的第四次较量开始。与张绣结成军事同盟的刘表果然增援张 绣,曹军作战失利。在曹操撤军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在古代军事史上的著名战例,出主意的人依然是智士贾诩。这个故事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曹操在第四次发动对张绣的进攻时,突然听说袁绍打算乘虚进攻许都,于是只能下令撤军。此时刘表的援军已经进抵安众地区,张绣的大军也尾随而至。为了避免 被分割包围,曹操命令将兵力集中,并利用黑夜开凿出一条地下通道,连夜撤军。张绣闻讯之后,立即派兵进行追击,而贾诩认为不能进行追击,否则一定会遭受失 败。张绣否定了贾诩的建议,贸然率兵追击,结果中了曹操的计策,被伏兵所败,只能怏怏而回。

而此刻贾诩又向张绣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让 张绣立即集合部队再次追赶曹操。张绣被贾诩的计策弄得莫名其妙,连忙询问贾诩,“上次就是因为没有听从先生的意见才遭遇失败,都到了这个时候,先生怎么又 说要追呢?这不是去送死吗?”贾诩胸有成竹地回答:“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再去追赶就一定能够取胜!”张绣半信半疑之间召集部众再次追击曹操, 果然取得了胜利。

战后,张绣不解地问:“第一次追击的时候我派出的是我军精锐,先生却说我一定会失败;第二次我能调集的也只是刚刚被 击败且士气低落的士卒,而先生又说一定能取得胜利。虽然结果都证明了先生料事如神,但我还是不明白这其中有着哪些奥秘。”贾诩平静地回答:“其实这也很简 单。虽然将军擅长用兵,但与曹操比起来还是略逊一筹。曹操发动的这次进攻,并没有发生什么战事,曹操就突然撤军了,这说明一定是内部出现了重大变故,导致 曹操不得不放弃此次的征讨行动。以曹操的才能,在全军撤退时必然会亲自率领精兵断后,以防遭到突袭。所以将军的第一次追击会失败。但当曹操打败了将军的追 击之后,必然将加快行军的速度,对于全军后侧的安全就会疏于防范,因此将军就算派出新败之军都能将其击败。”贾诩的这一番分析让张绣佩服得五体投地。

对于张绣集团的生存和发展,贾诩是立下大功的,没有他的出谋划策,张绣集团想击退曹操数次的进攻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第四次较量的两次追击战中,贾 诩更是体现出其从全局的角度对敌我双方作出正确判断而制定战略战术的出色能力。不过,随后几年汉末政治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又使得贾诩对于张绣集团以及自 己的未来作出了一个全新的判断。

建安四年(公元 199 年),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之间的矛盾已经白热化,双方之间的战略决战难以避 免,这场战争被后人称为官渡之战。在战争的大幕拉开之前,袁绍派人联络张绣,并亲笔写信给贾诩,希望张绣集团与自己组成战略同盟,从侧翼对曹操集团发动进 攻。张绣认为此时袁绍集团占有中原四州,实力雄厚,准备向袁绍派来的使者表达结盟之意。贾诩看出了袁绍的心思,没等张绣表态,贾诩就向使者表示:“你回去 之后代我们谢谢袁绍将军,他的好意我们心领了,不过我们不能与他结成同盟。试问一个连兄弟都不能相容的人,又如何能够容得下天下的豪杰呢?!”

贾诩所说的兄弟,指的是袁绍和袁术这哥俩。两人虽为堂兄弟,但却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而分道扬镳、兵戎相见。袁术集团的衰落与袁绍这个哥哥有着直接的关联。 六月份,袁术在寿春郁郁而终,贾诩的这番言论,不但挫败了袁绍企图与张绣结盟的企图,而且还出言羞辱袁绍,更是将双方的关系变得水火不容。

〈到贾诩的表态,张绣不禁大惊失色,他完全没有想到贾诩竟然会如此果断地拒绝了袁绍的好意。事后他忧心忡忡地问贾诩:“怎么事情会变成这样?先生拒绝了 袁绍,那下一步我们又该如何呢?”贾诩的回答又让张绣感到非常意外。贾诩认为按照目前的局势应该去依附曹操。张绣不解,问道:“袁绍强大而曹操弱小,况且 我们与曹操进行了数年的征战,双方势如水火,曹操怎么会接纳我们?”

〈到张绣不知所措的样子,贾诩显得非常平静。他随即作出了一番分 析。贾诩表示:之所以应该归顺曹操,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代表着皇权,依附他也就意味着站在了正义的一方;其次,袁绍实力雄厚,我 们的这点人马去了,袁绍也不会放在眼里,自然也就不会重用我们,而曹操的情况恰恰相反,他的实力本来就不如袁绍,我们去依附他,等于是送给了曹操一支生力 军,曹操岂有不重用的道理?其三,自古欲成就大业者,必然会放弃私人恩怨来向世人展现自己的胸襟和品德。目前是非常时期,将军千万不要犹豫不决,以免错过 了这一次重大机遇。

在贾诩的劝说下,张绣终于在同年十一月率众归顺曹操,而事态的发展也确如贾诩所预料的那样。张绣归顺之后受到了曹操的高度重视。

曹操不仅亲自设宴款待,把酒言欢,并与张绣结成了儿女亲家,同时还授予张绣扬威将军的职务,后来又升其为破羌将军。作为此事的首功之臣,贾诩也受到了曹 操的高度赞扬。曹操拉着贾诩的手表示:“让我的信誉享誉天下的人,就是先生您了!”曹操不久之后又上表推荐贾诩担任了执金吾、封都亭侯,后来又升其为冀州 牧,参司空军事。是年,贾诩五十三岁。

张绣降曹,是官渡之战前的一次重大事件,从此,曹操集团在南部地区的后顾之忧也就消除了,曹操得以将主要力量投入到与袁绍的战略决战中,为官渡之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投降曹操的事情上,最大的受益者无疑就是贾诩了,而张绣之后的命运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管在战场上立下了不少战功,先后多次被曹操封赏,但他曾经杀死曹操亲属及将领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因此他曾经多次请求与曹操的次子曹丕相见,希望得到 这位曹操继承人的谅解。而曹操的次子曹丕显然也没打算放过这位杀人凶手。曹丕就当着张绣的面大骂:“是你杀死了我的兄弟,你还有什么脸出来见我?!”张绣 心中不安,不久之后便自杀身亡了。无论张绣之死是否为曹操授意,总之张绣最后是死于非命。与数十年前的经历一样,贾诩再一次保全了自己而断送了他人的性 命。



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官渡之战爆发,袁绍集中十万大军与曹操展开战略决战,虽然在战争的开始阶 段曹操取得了几次胜利,但是由于袁绍实力雄厚,双方随即又在官渡地区展开拉锯战,曹军很快便陷入苦战,不久之后粮草也消耗殆尽。面对如此危局,曹操的心中 也产生了动摇,打算放弃与袁绍的决战撤回许都。为此,曹操一面写信向远在许都坐镇的谋士荀彧问计,一面亲自与此时已经随军出征参与军事谋略的贾诩探讨当前 的局势以及自己打算撤军的想法。当时曹操手下谋士众多,而曹操单单挑选了贾诩这位归顺不久的降将来咨询意见,也足见曹操对贾诩这位老对手能力的认可。

对于曹操放弃官渡之战的想法,贾诩是不赞同的,不过贾诩并没有从具体的战术层面对战争的前景进行预测,而是从曹操与袁绍这两位领兵的统帅的性格和综合能力着手,提出了曹操必胜的四胜论。贾诩认为:

从聪慧、果敢、用人、决断这四个方面,袁绍都无法与曹操匹敌。之所以战争进行了半年时间却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主要是因为曹操心中总想着万无一失,不 敢出其不意地采取行动。贾诩表示只要曹操能够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很快就可以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贾诩的分析与荀彧的看法不谋而合,这就坚定了曹操继续作 战的决心。曹操很快便做出了相应的战略部署,抓住袁绍设在乌巢的粮草基地兵力空虚的弱点,亲自率兵火烧乌巢,并利用张郃、高览等袁绍手下将领主动投降的有 利时机,果断地向袁绍发动总攻,终于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之后数年,曹操终于消灭了强大的袁绍集团并平定中国北方地区,成为汉末群雄中的最强者。

作为归顺曹操不久的谋士贾诩,不但在战略层面坚定了曹操的决心,在临阵决策上也积极地为曹操出谋划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官渡之战后期,袁绍的谋士许攸归顺曹操并提出火烧乌巢这一扭转战局的方案,但遭到了曹军上下多数谋士及将领的反对,他们认为许攸的话并不可信。

这个时候又只有贾诩和荀攸一起反复劝说曹操采纳许攸的建议,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向袁绍发动致命一击。这也体现出贾诩对于当时战持势的准确判断。

建安九年(公元 204 年),曹操自领冀州牧,改任贾诩担任太中大夫一职。按照汉代的官制,太中大夫一职主要掌管“言议”,实际上就是高级参谋,这个职务对于足智多谋的贾诩来说可谓再合适不过了。

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曹操发动了荆州之战,成功占领荆州全境。寄寓荆州的刘备集团仓皇逃窜,占据江东的孙权集团感受到了强烈的威胁。如何开 展下一步的行动,成为曹操所面对的当务之急。曹操选择了顺江而下,趁势拿下江东地区,尽早实现全国的统一。对于曹操的这个战略决策,贾诩则提出了自己的不 同看法。贾诩认为:数年间曹操已经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地区,又拿下了荆州,威震天下。如果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巩固内政,奠定基础,将来无论是孙权集团还 是其他的割据势力终将不战而胜。不过,曹操并没有采纳贾诩的意见,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回,不但兵力损失惨重,同时还丧失了对荆州绝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 (客观来看,曹操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没有听从贾诩的劝告而导致的,主要是因为曹操在战略战术方面的失误)。

赤壁之战失败之后,曹操将注 意力放在了西北地区,打算通过征讨汉中转而向益州发展。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曹操命令司隶校尉钟繇打着征讨汉中的旗号进入三辅地区,激起以马 超、韩遂为首的凉州割据势力的反抗,马超等人纠集十余万人在潼关地区与曹操展开决战。此时,作为太中大夫的贾诩奉命与曹操一起进入已经阔别十余年之久的三 辅地区。

同年八月,曹操主力北渡黄河,开始了大范围的迂回战术,运动至潼关侧后地区。马超闻讯之后也连忙率兵赶往渭口,力图阻止曹军西进。

曹操以疑兵分散马超的注意力,暗中命令手下在渭水之上架设浮桥,抢占了渭水南岸。马超连夜偷袭,结果被曹操伏兵击败。至此,集结于潼关的凉州叛军不仅失 去了潼关天险的优势,而且后路受阻,形势开始变得十分不利。马超不得已之下派人前往曹营,打算割让河西并送去人质给曹操作为条件求和。马超的意图非常明 显,利用与曹操讲和保存自己的实力,保持自己在凉州的割据地位。此时,曹操找来了对于凉州割据势力非常熟悉的贾诩商量对策。贾诩认为可以佯装答应马超提出 的求和条件。曹操一时没明白贾诩的真实用意,贾诩只是简简单单地说了四个字:“离之而已。”曹操立即心领神会。离,就是离间。熟悉凉州政治环境的贾诩非常 明白,虽然马超叛军人数众多,兵力强悍,但其内部矛盾重重,采用离间之计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击败叛军。

曹操采纳了贾诩的计策之后,利用与叛军进行谈判之机,分化瓦解叛军。叛军头目之一的韩遂成为曹操离间之计的首要目标。曹操在与韩遂谈判的过程中,故意只叙旧情不谈具体事务。曹操的离间之计果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马超对韩遂产生了怀疑,叛军内部也逐渐出现裂痕。

之后,曹操又给韩遂写了一封信,故意将信件中的很多文字进行了涂改。

马超看到该信之后,认为是韩遂故意将信件中的关键内容进行了涂改,对韩遂也越发地猜疑。叛军内部的相互猜忌,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战斗力。

曹操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向马超等人发动总攻。此时叛军已经毫无斗志,一触即溃。叛军首领当中的成宜、李堪等人被杀。马超无奈之下只能逃往凉州。为时半年之久的潼关之战以马超的惨败而告终。

对于贾诩而言,常年在凉州地区的生活经历使得他对于马超、韩遂等凉州叛军的战斗力及其主要头目的性格特点非常了解,因此他才能提出攻心之计,分化、瓦解敌军,这对曹操取得潼关之战的胜利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随着曹操在朝中地位的日益巩固,汉末皇帝的权威已经完全丧失,沦为了曹操的傀儡。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力,曹操于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迫使 献帝加封自己为魏公,建安二十一年(公元 216 年)又成为魏王。这时曹操的继承人问题便摆上了议事日程。当时,继承人的争夺主要集中在曹丕和曹植的身 上,两人各自拥有自己的支持者。曹丕的支持者主要有崔琰、毛玠、邢颙、吴质、桓楷、卫臻、曹操夫人王昭仪等人,而曹植的支持者则为丁仪、丁廙、杨修、贾 逵、王凌、邯郸淳、荀恽、杨俊等人。从建安十七年(公元 212 年)开始,这兄弟俩就展开了明争暗斗。作为兄长的曹丕为了在争嗣之中取得有利的形势,暗 中派人向贾诩问计。面对来使的询问,贾诩建议曹丕应该扩大胸襟,提高德行,谦恭下士,将心思用在事业上,每天都要做到孜孜不倦。同时还要恪守作为儿子的准 则,孝顺父亲,能做到这样就非常不错了。贾诩的这个回答可谓比较含糊,除了一些堂而皇之的意见之外,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建议。

对于在 曹丕和曹植之间选定谁来担任自己的继承人,曹操也非常犹豫。到了建安二十二年(公元 217 年)的时候,曹操为了最后确定自己的继承人选,开始采用谨慎 的方式,秘密向部分朝臣征求意见。当时接受曹操咨询的朝臣有尚书崔琰、东曹掾邢颙、侍中桓阶、中尉杨俊、尚书仆射毛玠、西曹掾丁仪、黄门侍郎丁廙等人。结 果朝臣们众说纷纭,未能使曹操下定最后的决心。因此,曹操找到了已经年满七十的老臣贾诩,想从他的口中得到答案。可没想到当曹操屏退左右向贾诩询问的时 候,贾诩只是默然不答。曹操一看贾诩的神情也不禁面露愠色,曹操问道:“我在和你说话,你却不作回答,这究竟是为什么?”这时贾诩才平静地回答:“大王刚 才提问的时候我正在思考问题,这脑子一时还没转过弯来,所以无法回答大王提出的问题。”曹操一听心中更加不满,追问道:

“那你都在想些什么要紧事?”贾诩回答:“我在想当年的袁绍和刘表父子。”听完贾诩貌似不着边际的寥寥数语,曹操立即明白了贾诩的用意,不禁放声大笑。不久之后曹操便册立曹丕为太子,持续数年的继承人之争这才正式的宣告结束。

贾诩口中所提到的袁绍、刘表父子,都是在册立自己继承人的问题上废长立幼,造成内部局势的动荡,削弱了自身的实力,最终都被曹操乘虚而入,将这两个当时 强大的割据势力先后消灭,对此曹操也是非常熟悉和了解的。贾诩是在暗示曹操不要重蹈袁绍和刘表的覆辙。陈寿在《三国志》中就明确地指出,正是因为贾诩的表 态使得曹操确定了自己的继承人选。

管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官场上,贾诩都为曹魏集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贾诩平日为人却是非常低调。 贾诩认为自己并非曹操的旧臣,非常担心受到曹操的猜疑。因此平素闭门自守,回家也不同他人交往,儿女的婚嫁也不攀什么豪门大族,尽量避免卷入曹魏集团的政 治纷争之中。闲暇之余,贾诩一心钻研兵法,先后抄写了《孙子兵法》一卷,同时还对吴起的用兵之道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了《吴起兵法注》一卷(贾诩的著作在 唐代初期仍然流传于世)。

为了感谢贾诩在帮助自己立嗣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曹丕于延康元年(公元 220 年)继位魏王之后,立 即将已经就任太中大夫一职长达二十年之久的贾诩提拔为三公之一的太尉,同时还晋为魏寿乡侯,又将贾诩的幼子贾访封为列侯,同时还任命其长子贾穆为驸马都 尉。此时的贾诩已经是一名七十四岁高龄的耄耋老者了,但壮心不已的他仍然在为曹魏集团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

曹丕称帝之 后,颇具雄心,打算利用曹魏集团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实现其父亲曹操的未竟事业——统一全国,为此,他专门找到贾诩征求意见,询问是应该先征讨东吴还是蜀 国。贾诩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的首要任务并不是急着去统一全国,而是要在魏国实行仁政,加强魏国的综合国力。贾诩指出:吴、蜀两国虽然只不过是区区小国, 无法与魏国直接抗衡,但是却都能够依靠山川险阻进行有效的防御。而且蜀国的君主刘备具备英雄之才,属下丞相诸葛亮擅长治理国家;东吴的君主孙权善于审时度 势,属下的陆逊精通军事。这两个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实力,如果发动战争则很难在短时期内取得胜利。因此,必须在有了必胜的把握之后才能发动战争,并根据实际 情况调整战略部署,选择合适的将帅进行指挥。贾诩认为目前在魏国国内还没有出现能与刘备和孙权直接对抗的将帅,就算是曹丕御驾亲征,也未必能够保证战争的 胜利。与其打一场毫无把握的战争,还不如现在搞好内政,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展开军事行动。

不过,贾诩的规劝并没有打消曹丕统一全国的雄心。黄初四年(公元 223 年)三月,曹丕贸然向东吴发动江陵之战,其结果也正如贾诩事先预料的那样,曹丕的进攻遭到了东吴集团的强烈抵抗,只能无功而返。

⊥在曹丕发动江陵之战失利的三个月之后,贾诩也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病逝于洛阳,终年七十七岁,谥号肃侯。七

作为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贾诩曾经数易其主,人生道路不可谓不坎坷。但是贾诩都能凭借自己的出色才能出谋划策,屡出奇谋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他不但权 变机警、料事如神,而且深谙人性、以术济身,可以说是当时最为出色的谋士之一。不过,贾诩的政治名节和个人品行却饱受争议。当孙权听说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 这样的高位之后,觉得非常可笑,表示出对贾诩的极度蔑视;史学家陈寿也认为贾诩“权以济事”,将贾诩归纳为擅长使诈术的一类。正如学者所言:贾诩是一个很 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智谋超群,算无遗策,汉末群雄谁都不能轻视他,然而却“谋”有余而“识”不足,善于谋身而不善体国,其智谋才华不免流于权术诡诈;他 “经达权变”,纵横权术,生荣死哀,子孙昌盛,成为武威贾氏望门的始祖;他轻忽名节,德行有阙,又成为当时与后世訾议的对象。

但是, 贾诩生活在汉末乱世,不得不仰仗权术以济身。而他的鄙夷名节,重谋轻德,不仅因为他出身凉州深染胡风,也是汉魏之际儒学衰落、名教废弛、尚通脱、慕通达社 会思潮与风尚变化在他身上的反映。总之,孔雀有毒,不掩文章,是者自是,非者自非,我们也没有必要完全用今天的价值标准去衡量一千多年前的古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毒士——贾诩
跳槽高手贾诩:越跳越高的智囊人物
谁是三国最聪明的人?
贾诩:把生存法则演绎到极致的“毒士”
三国谋士贾诩:奇谋百出的“毒士”?亦或魏晋乱世中的君子
万万没想到,三国的第一军师,竟然是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