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的天文学属性

 

    炎黄子孙自翊龙的传人,而龙的影响几乎波及所有神权和精神领域,它所象征祥瑞、王权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至尊的地位,然而,龙为何物?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意味着什么?这些近似神话的文化理念和民俗信仰造就了一个千古之谜。作已经灭绝史前物种类比,并无“化石”的发现。冯时先生在深入研究古代先民的天文思想和天文活动中,运用考古学的资料和方法,从天文学角度对上古政治史、宗教史、哲学史和科学史做了综合分析和全新探索,促进了天文考古学的发展,为我们明确天文学起源与文明起源的相互关系,解除阅读古代天象观测记载的障碍大有裨益。

    二十八宿与四灵相匹配,是中国传统天文学一大特点,四象体系迟于公元前二千纪已经形成,象是先民最早掌握的认星手段,诸星组合图象类似何物、便以该物命名之。《尚书.尧典正义》称:“是天星有龙、虎、鸟、龟之形之,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皆西首而东尾”。东汉张衡在《灵宪》里写道:“苍龙连绻于左,白虎猛踞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指的是春天黄昏时的星象。近代高鲁先生著《星象统笺》据此而画出四象图形布局。

    已故张汝周先生是近代从事古天文历法研究学者中重考据研究流派的代表,他的星历观是“三证合一”,即纸上材料(历史文献),地下材料(出土文物),天上材料(实际天象),三证合一才算可靠,现在我们依“三证合一”观点来解释龙的天文学属性。

一、    原始龙的形象

    一九八七年六月,中国考古学界发生一件大事,位于河南省濮阳市的西水坡发现一群属于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五千年左右)的墓葬遗址,墓主骨架左右两侧及脚端,分别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像和三角形图案,蚌龙形像鳄鱼,无角,位于东方,头北向,背朝墓主作行走状,表现了升天景象,比仰韶文化稍晚的红山文化玉龙,却首似马而背有鬃,身尾卷曲成环状,无角无足,华夏银行把红山玉龙作为行业徽标,与此相比,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中龙字的形象显得更有意义,从最逼真的“龙文”看,龙之角、首、身、尾俱全,尾上扬,无鬃无足。我们面对三个不同历史时期,龙的形象从形态上看,自仰韶文化至殷商的三千年中有了不小的变异,这种差异一方面反映时代早晚的变化,另一方面重点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祭祀的需要总会要求古人把抽象的形象具体化,尤其是在文字产生之前,于是先民们把身边事物同天上龙星合起来比附,黄河及长江流域的人们把鳄作为龙的世俗形象,但在内蒙古草原龙的形象被人们熟悉的马所取代,而商周古文字的“龙”字却完好的保存了苍龙七宿自然本象。

二、    东宫七宿星图之“龙”形

    苍龙配属东宫,七宿依次为角、亢、氐、房、心、尾、箕,如果我们以房宿距星(房宿一)作为连接点而把七宿诸星依次连缀,其所呈现的图像与甲骨文及金文“龙”字形象完全相同,这种一致性所表证的事实是清楚的,不仅商周古文学的“龙”取象于东宫七宿,而且龙的原始形象也同样源于此。苍龙七宿中除箕宿之外,其它六宿的宿名都得自龙体,宿名的意义与苍龙形象的位置亦一一对位,角宿指龙角,亢宿指龙咽,氐宿指龙首,房宿指龙腹,心宿指龙心,尾宿指龙尾(尾宿九星.从古文字“龙”的形象看当亦包括箕四星,四星相连呈簸箕之象,因而得名《尔雅.释天》郭濮注:“箕.龙尾”,故而,甲骨文及金文的“龙”字本身就是一幅东方苍龙七宿星图之象形字。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释:“龙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许慎生活的东汉时代,他并不可能亲见真龙,无法详加描述就用天象释字义,春分后苍龙七宿每当黄昏横亘南中天,到秋分后黄昏苍龙七宿已入地了,民间谚语话“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天文知识在民间时代相传的佐证。

三、《周易.乾卦》所言之六龙

    东宫苍龙七宿在其形成过程中恐怕至少有六宿是先定的,因为在早期《周易.乾卦》记载六条爻辞所指的正是角、亢、氐、房、心、尾六宿。

爻辞分别为: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篆传》云:时乘六龙以御天

    对这些文字,闻一多先生认为《乾卦》所言之六龙均指东方苍龙之星,这与孔子的理解颇为一致“见龙在田”的“田”即为天田星,《汉书郊祀志》称:“龙星左角曰天田”,当春分时节人们最先看到角星与天田星同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古人称为“见龙在田的天象”。此后龙星逐日升高,终于有一天,苍龙六宿在黄昏时全部出现在地平线上,古人形象的比作“龙跃在渊”的天象。而“飞龙在天”的天象是指苍龙六宿横跨南中天的位置;“亢龙”之“亢”字的训话学意思为“极”或“过”,显然“亢龙”是指过中天而龙体西流的天象,而“群龙”之“群”与“卷”古义古字相通,龙星持续西移,最终有一天,龙星六宿走近太阳,与太阳同出同入,人们看不到它们身影;古人称这时的天象为“卷龙无首”。《说文.龙部》曰“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是东宫苍龙景象回天之完整周期。《篆传》所言六龙,自然是六宿之行移。

四、远古授时主星“大火”的原始崇拜

    在历法产生以前,前人对时令的掌握,主要依靠观象授时,观测星象以四方及二十八宿为基础,记述时令的昏旦中星。上古有“火正”之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职天文官,《左传》中记载着关于尧时已设“火正”传说。火正是一种掌管火的官职,是认识天上之火之运行变化,创造后来人们早已忘却的原始星历—火纪时历法。

    左传.韶共二十九年》曰:“火正曰祝融……歂希氐有子曰梨,为祝融”又张守节《史记正义》:“火行之官,知天数“。歂希绝地通天之古老传说中,他派南正重司掌天宇,派火正黎司掌下民,这桩事件是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

    《左传.襄公九年》云:“古之火正或食于味,以出内火,是故味为鹑火,心为大火“杜预《集解》:“谓火正之官配食于火星。建辰之月,鹑火星昏在南方则令民放火,建成之月,大火星伏在日下,但不得见,则令民内火,禁放火”(味指柳星、大火东宫七宿之心宿二)、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以三月本时昏心星见于辰上使民出火,九月本时黄昏心星伏在戌上使民内火”皆以心宿之伏见指示农事,为此制之源。原始农事以焚田为第一要务,对焚田时间一定要有准确的把握。过早烧田,种子发芽后没有雨水会枯死,烧田迟后又会受雨水干扰,古人在观象中发现心宿二昏见东方最为适时,而心宿二恰恰是一颗红色的一等亮星,其色犹焚田之火红,故心宿二被古人名为大火星。

    心宿二除称大火星外,还有商星、辰星之称,杜预《集解》曰:“商丘,宋地,主祀辰星。辰星大火也”《左传.襄公九年》对参商离别故事有这样的描写:“陶唐氏之火正于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必始于火,是以曰知其有天道也”。大火星与黄道另一端的参宿两个星象绝不同时现于夜空,是此起彼伏轮流指示半年的时间的授时标准星。

    古人以大火为授时主星、先秦文献所提供先民对大火星的祭祀与观测资料相当丰富,从大火的出现到伏没,几乎周天运动每一个重要位置变化都进行了系统观测,每一次观测纪录都涉及到它的授时作用,根本找不出二十八宿中还有哪颗星能像大火星那样培受古人的重视。而且殷商甲骨文卜辞,大量纪录商人主祀大火星,在全部卜辞中,有二条卜辞由殷王亲自卜占: 壬申卜,王,徒火,黄,癸酉日《遗.九二二》王于口御火?一月《京津二五三七》这充分显示了祭祀和观测大火星的活动在殷商时期乃国之大事。

五、结论

    作为中国传统四神之一的龙,这一灵物之所以神灵,探索它的天文学意义显然比泛论图腾崇拜的文化含义更能深入心曲,当我们在现实世界万物中不能找到龙的形象原型时,抬头仰望星空,东方七宿自然本象所赋予人们艺术创造龙形的雏形,“龙”字的形象来源完好的保存了龙的原始含义和原始形态,苍龙戏珠把“心宿二”的大火星表现为腾飞龙珠。论及天文、龙与东宫配属,在漫长而没有历法的上古时代,东方七宿指示先民的祭祀和农事,成为观象授时的主要星宿。

    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本质上是对东方星宿的崇拜,缘于东方七宿及大火星对远古先民之传授天时、体天法道、布德行化,启华夏民族天运之机,创东方文明天人之学。

隐者黑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乾》卦中的“龙”,是远古至上古时代的授时
龙的本义是东宫苍龙,龙的读音源自农,二龙所戏之珠为大火星
春秋古易:《周易》来自河图,河图就是彝族十月太阳历的星象图
中国古代观星授时发端发展和发现发明:北斗指季 初昏定时 子午测星 四仲定位
易占鉴:从天文学的角度,看“龙”的起源
甲骨文中的28宿星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