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确的理债、理财、投资理念

2002年,一个年轻人刚满30岁。 9月份,他签下人生中的第一笔贷款: 240万台币,分别给当时的女友和家人使用。10月份旋即从台湾某知名上市电信运营商离职,投入另一家初创电信运营商,开始了他之后五年内月领10万台币工资但是穷苦与酸楚异常的生活。
本系列文章,是要讲述一个理财智商为零的年轻人,如何为他懵懂无知的财务决定付出重大代价。虽然,这些经历比不上那些负债上亿最后神奇翻身的名人,但是相信这些经历更加贴近市井小民的生活。也因为这 240万的负债,他终于弄明白,人生的路应该怎么走。

◎这样负担不会很重吗?

通常,在台湾一个普通人的个人信用贷款大约可以到80万台币(实际额度由银行最终核定)。而不管是跟几家银行贷款,所有贷款加起来很难超过这个额度。为了控制风险,当你跟银行贷款时,银行会透过联合徵信中心调查你在其他银行的贷款情况。所以说,要超过很难。

然而年轻人却一口气跟五家银行贷款总计 240万。除了因为在上市电信公司工作因此银行愿意给比较多之外,也因为找了坊间的理财谘询公司代办。代办公司据说有通天本领可搞定一切,然而事后想起,也不过就是上网搜索一下就放心的委托人家去办,其实真傻也真危险。

在代办公司 S小姐陪同下,一天内跑完五家银行办手续。 S小姐尽管代表著代办公司的利益,还是好心的问:这样负担不会很重吗?年轻人得意的笑了:我算过嘿,每个月还贷款加上日常开销还能存点小钱。存的钱累积到一个程度,可以再投入还款,可以缩短负债的时间。

这五笔贷款的利率,金额及还款年限各不同(五到七年),年轻人拟好计画要先把利率高金额小的优先还掉。如果不出意外大概四年就可以全部还完。这样的财务规划让年轻人彻底的变成月光族,然而此时的他却还没有办法想那么多。而他最后总计花了五年才全部清偿完毕。


◎地平线以下的人生

接下去有个大问题。年轻人的年收入大约是 120万台币。但是由于公司都是年终奖金发 6个月以上的,所以其实平日的工资没有那么高。换言之, 120万里面有好大一部分是到了年底才能拿到。虽然电信公司年终奖金都是会发的,但是,这样子每个月的开销会成问题。

年轻人虽然理财智商很低,但却也隐约感觉出,现金流的重要性。如果每个月的还款不能从每个月的工资支应,那最后势必造成要去借新的贷款来应付,还要再付新贷款的利息钱,这完全是不对的。因此,宁可去找一份月薪比较高但是年终奖金发比较少的工作才对。

就这样,贷款下来之后一个月,年轻人顺势跳槽了。新工作的年薪增加了一些,年终奖金也少了,但月薪达到 9万台币,足够他应付每个月的开销,更何况后来逐年加薪到10万。然而,这个看似完美的理债计画,执行一年后年轻人就开始陷入了地狱般的心情当中。

每个月发工资的那一天是年轻人最痛苦的一天,因为一天之内工资马上一半不见。剩下的一半再付掉台北市房租,其馀的钱仅够生活,有时甚至没有馀钱可以存款。他觉得自己穷困极了,一想到未来还有好多年,就觉得自己的人生在地平线以下,不知何时才能爬到一楼来。

◎复利,资本主义最有威力的武器

年轻人突然意识到,理财的关键在于管理风险。然而此刻的他,风险却是巨大无比。他能保证五年内一直有工作吗?他能保证哪一天出门不被车撞吗?不需要重大伤亡,只要一点小伤让他两星期不能工作,他的现金流就断了,之后会兵败如山倒。。。他生活在深深的恐惧中。

年轻人把希望寄托在保险。风险需要管理,因此在他的负债生涯中,保险的钱从没中断。他知道,万一出事了没人能救。然而年轻人的工作选择权依然受到限制。他一直计画到大陆发展,只是到新地方工作更没保障,而他甚至承担不起一个月没工作。大陆计画,也就搁浅了。

他努力的翻译书籍赚外快,想要有更多的现金。而当他把眼光放远,却看到了更可怕的事情。当年轻人的大学同学都已经在开始存下人生的第一个百万时,年轻人的存款却是负一百万。当年轻人五年后终于把贷款还清的时候,他的资产是零,而他的同学已达数百万。

而当他的资产开始变成正数的时候,他的同学已经拿百万现金开始投资。大家都知道,资本主义最有威力的武器在于复利。简单来说,手上钱越多的人越容易累积财富。所以可以想像,现在年轻人跟同学的差距是一百万,10年后甚至20年后的差距,不会只有一百万。


年轻人捶胸顿足,当年拍胸脯以为担得起,其实甚么都担不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遗憾,学校为什么不教?)

- 任何个人财务决定都应该以10年以上的眼光来看待。你现在能负担,不代表10年后你还行。因为,复利是资本主义最可怕的武器。

- 「现金流」是企业经营所关注的焦点。然而,对于个人理财来说也是。找出可能让你现金断流的风险,管理它。保险,是可接受的。

- 不要让自己陷入现金流吃紧的窘境,永远不要。现金断流会引起骨牌效应,而这辈子可能只要一次现金流断流就够了,你就再起不能。

- 贷款买房子让个人陷入绝大风险中,让小康家庭现金流吃紧。不确定买房究竟算买入资产还是负债,但买入负向的现金流则是肯定的。

2004年,年轻人已经过著暗无天日的偿债生活两年,眼看著再熬三年就可以解脱了。而大环境也在改变著,银行的贷款利率随著政府的政策持续下调。某天,年轻人接到一通电话,是母亲打来的,说是透过朋友介绍,某银行的襄理可以用更便宜的利率帮年轻人办理代偿。
所谓的代偿,就是跟甲银行借钱去还乙银行的钱。由于年轻人在2002 年时跟五家银行贷款的利率比较高,而2004年贷款的利率比较低,所以这个银行襄理想要说服年轻人,跟他们银行借钱吧,借出来利息低的钱,去偿还当年利息高的贷款所剩下未偿还的三年馀额。

◎代偿比较划算吗?

当时,年轻人在跳槽后的新电信运营商工作,负责通话资费的计算。由于日常接触到大量的成本利润结构资料(他甚至用Excel 自己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财务模型,把各种参数套进去就可以算出营销费用的成本结构),对于财务的观念也日渐清晰。

代偿比较划算吗?年轻人半信半疑,以前借的钱利息高,所以现在借利息低的钱去还,好像有道理。然而,当年借的是五年贷款,再三年,也就是07年就还完。现在借新的五年贷款,虽说把以前的旧债还清了,但新债要到09年才还完,这,前后总计相当于七年贷款。

五年贷款!七年贷款!年轻人想起当初贷款时看过代办公司提供的利率表,印象中记得七年贷款的利率比五年低。如果记忆正确,那现在借新贷款去还旧贷款,就相当于当初一开始就借七年代款一样,利息低是很应该的!很正常的!并无任何优惠可言!

2004年的年轻人已经不一样了,他有工具,有概念。为了求证,他很快用Excel 算出在下列条件下,哪一种方式是最划算的:


条件一:不借新贷款,剩下三年以9% ~ 13%的高利率持续还旧贷款。

条件二:借新贷款,还旧贷款,利息低至6%,借期为五年。

条件三:借新贷款,还旧贷款,但只借三年,但利息会比借五年高。

◎不要借钱还债

年轻人很快的得出一个结论。借新贷款去还旧贷款的人是傻子!优惠并不明显,只是徒然帮银行创造销售业绩罢了!上述三个条件下,只有老老实实采用《条件一》按照原订计画把钱还完才是最聪明的。这个事实震撼了年轻人,因为他第一次搞懂了利率的把戏是怎么回事。

只有一个情况是对年轻人最有利的,就是依照《条件三》只借三年新贷款去还旧贷款,但是新贷款的利率要比照《条件二》,这才是真正的划算。然而,银行何其聪明,这么对贷款人优惠的条件是不会存在的,年轻人跟银行襄理在电话中确认了这个事实。

他们相约见面。年轻人把预先准备好的Excel 表格印出来,摊在银行襄理面前逐一解释为何他们的贷款方案不够优惠。襄理很有风度的微笑,然而却无法反驳精确的数字,他知道这个生意做不成了。会后,他问年轻人:这张表格可以给我吗?年轻人摊摊手,把表格送了他。

借钱还债是划算的吗?一定要先算过!

在解决上述难题后,年轻人又遇到新诱惑。两年的偿还让他的手头比较宽裕,每个月还能存钱。他打算把馀钱累积起来,例如到20万台币,就拿去清偿当初借款的五家银行其中一家的全部贷款。只要一口气解决一家,每个月的现金流就多出来了,这是正确的理债方法。

然而,在清偿之前,钱也只是存在银行里生利息。要不要拿去投资?


◎不要借钱投资

买股票吗?台湾的股票市场实在看不懂。买基金吗?听说要做长线投资?还是买外汇?完全没概念。然而,不论怎么样的投资都有人赚钱有人亏钱。关键是,年轻人亏得起吗?这些钱是他累积起来要还债的,如果他把这些钱拿去做投资,其实就相当于借钱投资了。

最终,年轻人选择了继续把钱放在银行,依原订计画累积到足够清偿某家银行的贷款时,再把钱动用出来还债。每还掉一笔,每个月的现金流就会增加。投资,会有赚有亏,而他知道他亏不起。年轻人再度学习到,借钱投资是愚蠢的,只有使用闲钱投资的人才是聪明的。

因而,有债要先还,而不是有一点钱就去搞投资!

从2004年开始,五家银行的贷款逐一被解决。很幸运的年轻人在这几年当中没有缺手断脚失掉他的工作。然而,情况还是很窘困的。当他 2006年砸锅卖铁到大陆去工作的时候,在第一个月工资还没领到的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居然是靠著信用卡预借现金撑过的。

年轻人是幸运的。他在银行工作的朋友事后告诉他,大部分人在借了超额贷款后,遇到现金断流就开始动用信用卡预借现金,接下去办越来越多信用卡应付资金周转问题,最后变成卡奴乃至万劫不复。动用信用卡预借现金应付贷款,那不就是等于借钱还债?万万不可呀!

回首2002年 9月份所做的那个财务决定,年轻人简直就是在玩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遗憾,学校为什么不教?)

- 不要借钱还债。借来的新贷款或许可舒缓现金流压力,但只是把问题往后丢而已。如果你的现金流正常,没事不要要借新款。

- 不要借钱投资。借5%利息的钱去投资预估收益会有 15%的标的就是财务杠杆。要一辈子冒险成功是很难的,而失败只要一次就够了。

- 有债要先还。手上有馀钱就心痒难耐,期待透过投资赚更多。事实上唯有先拿去还债才是正途,长期会解决你现金流的问题。

- 理债或理财的关键:关注现金流!理债的方式要朝向增大你的现金流的方向走,理财也是一样,要买入能够增大现金流的资产。

年轻人在经历了五年的理债生涯以后头发开始花白,逐渐踏入中年的他已经没有资格再称呼自己为年轻人了。这个准中年人有幸(或者不幸)从 240万台币的贷款挣扎出来,开始有了一点理财的小头脑。以下,是他把一些观察和发现整理起来提供大家参考。
◎银行喜欢借钱给有钱人,越缺钱的越借不到

年轻人债务缠身时曾经有几度遭到现金断流问题,眼看著当月份就快过不下去了。然而,银行是不可能再让他贷款的,甚至当他拿著信用卡想去提款机预借现金以便撑过那个月份时,还发现提不出钱来。打电话到银行去询问,对方回答预借现金的功能被停止了。

年轻人含著眼泪对电话狂吼:要暂停预借现金你们也要提早通知我呀,我急用钱却题不出来,你们想害死人呀!而这样的狂吼没有用,因为银行内部是根据客户的风险指标来运作这些功能的开启或关闭。而他年纪轻轻却高额负债,对银行而言风险是太高了。

后来,当年轻人的财务状况逐健全,信用卡预借现金功能又自动被银行重新打开。然而他发誓不再使用,这个功能是万恶的渊薮,碰都不要碰!只是,虽然他不去动用预借现金,银行却三天两头打电话来告诉他,现在贷款有优惠的利率,问他要不要贷款。

有时候,银行甚至告诉他,他本月分的信用卡消费 x万元,这些钱可以使用分期付款来偿还,利息比使用循环信用还便宜。这个准中年人哭笑不得的回答对方,抱歉,我每一期的信用卡款一定还清,绝不使用循环信用,当然对于你提供的低利分期付款也没兴趣!

这种电话多到烦不胜烦,搞得他后来有对电话的那头再次大喊:我再也不要跟银行借钱了,不要再打这种电话给我了!他实在很怀疑,这家台湾最知名的银行信用卡公司难道这么缺业绩吗?然而,他当年负债时可是极不受银行欢迎的对象呢,现在怎么突然间被银行追捧了?


◎使用信用卡会导致错估自己的消费能力

他突然明白一个道理:银行喜欢借钱给有钱人,越没有钱的人越借不到钱!因此,当你越不需要钱的时候,就越能跟银行讨价还价借到低利息的钱。反之,当你越需要钱的时候,就越可能为了借钱付出较高利息。因此,千万别让自己变得需要钱,否则对银行就讨不到便宜!

要如何才能做到让自己「不需要钱」?很简单,停止使用信用卡。准中年人目前的信用卡剪到剩一张,主要是为了方便。他每次刷卡较大笔的金额后就会去存钱:把这次刷卡的金额预先存入信用卡中。因此每个月拿到帐单时几乎都不需要再缴钱,因为预付的钱已经抵扣了。

一定要弄清楚信用卡的用途是让人方便,而不是让人扩张信用透支消费的!这位准中年人厉行这个消费习惯,可称得上是银行又爱又恨的客户。恨的是银行几乎占不到这个客户的便宜,爱的是,偿债能力如此顽强的好客户要去哪里找?当然要想办法借钱给他!

当准中年人的交游越来越广阔时,他发现有钱人喜欢用现金交易。这些人有钱不是没道理的,事实上,使用现金交易容易掌握自己的现金流,从而帮助你守住财富。信用卡的问题在于,你以为手上还有很多现金,于是把这些现金花掉,却没想到信用卡帐单来了还要缴钱。

长期使用信用卡会导致你错估自己的消费能力。而当你贪图那个红利积点可以换赠品的时候,你的现金流却一点一点的流失而毫无知觉。偶一为之的循环信用往往更是长期负债的开始,很多卡奴就是这样养成的。停止使用信用卡,这长期将使你不再需要借钱。

◎厘清自己与亲人的财务关系

白领的工资该怎么处理?准中年人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把每个月薪水分成三部分,一是房租伙食交通保险通信等生活基本开销,二个是提拨出来放到银行存款,三是提拨出来给父母亲未来的医药费存款。这些钱分别存在三个银行,最后面两个银行的钱,基本上是只存不提。

给自己的存款以及给父母亲的存款一定要分开。很多白领以为自己每月工资足够应付生活,但没想到几年后父母亲身体开始有病痛需要长期就医,原本的工资用来应付生活突然很吃力。这是因为在自己有能力时,「忘记」替父母亲存款,以至于需要的时候拿不出钱来。

切记,你现在不存,以后就没有。


很多年轻白领将自己的工资一部份交给父母亲。这在准中年人的看法里颇不以为然。事实上,准中年人已经看太多理财智商根本为零的上个世代长辈,儿女把钱交给他们,他们最后也是败给了股市。与其将工资交给理财智商为零的长辈,还不如帮他们存起来以后当医药费。

准中年人也将这个概念教育他自己的父母亲。有时候长辈来跟他要钱想投入股市,他就会从这个「父母亲未来医药费存款」中提款出来给长辈,然后告诫他们,这是你们未来的医药费,你现在用掉以后就没有了。如果有幸从股市全身而退,请记得把钱存回来!

亚洲地区的父母亲普遍有个坏习惯:把儿女当成财产来看。准中年人在满18岁时,身分证就被父亲拿去开人头户炒股票。这在台湾是非常普遍的,很多年轻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身分证被父母亲拿去干甚么用。他在25岁时为此跟家人闹了革命,把所有名下的人头户全数关闭。

幸好他在25岁做了这个事,否则他在30岁的境遇恐怕不这么轻松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遗憾,学校为什么不教?)

- 把信用卡当成现金来用,今天刷一万明天就去还一万,不要等帐单来才还。如果没有把握做到就别用,因为你会掌握不住自己的现金流。

- 银行喜欢借钱给有钱人,越缺钱的人越借不到。请让自己变成不需要借钱的人,让银行爱死你,这样你就可以用越低的利息借钱。

- 普通白领的工资一定要提拨出两分存款,一份给自己,一份给未来的父母亲(医药费)。你现在不存,以后就没有。

- 财务独立,从切割自己的财务与家人的财务开始。你的钱不是不给父母亲,而是帮他们存起来,因为他们根本不会理财。
从理债,存款,到有财可理,准中年人这一路走了10多年。他只是一个收入还不错的白领,发不了大财,但也开始面临要不要买房子,要不要投资股票,基金,外汇,甚至是亲友来推荐购买投资型保单等问题的拷问。该怎么决定呢?人生旅除上,诱惑真的很多。
◎理财第一步,存款

准中年人从 240万台币的负债中爬起来后,学到宝贵一课叫「不要借钱还债」,之后学到「不要借钱投资」。借钱还债可能不是很多人的生活经验,但借钱投资的行为却充斥在你周遭环境中。只要你心里想:我手上这笔钱不必急著还(房贷,车贷等),可以先拿去投资。。。

这就是借钱投资。

借钱投资的问题在于,你必须要每个月还贷款。而如果你借钱拿去投资的项目没有带来预期收入(例如:股市惨跌),你还是得按月还贷款。而你当然没钱可还,最终只能选择卖股票去还钱。因此,借钱投资的人经常被迫在股票的低点卖出。这种投资法,亏本机会大。

多少人的财富就在这样来来回回的过程中逐渐消失?回归到准中年人先前学习到的个人理财重点:「关注现金流」,当你有债务要偿还时,就是每个月有负向现金流。你的第一任务是把现金流变成正的,之后才有资格谈投资,任何冒险的想法都可能使你加速进入地狱。

几乎所有的投资大师与理财书籍都告诉你,投资要使用闲钱,拿去投资的钱必须是「万一亏掉也不会影响生活」的。但他们没告诉你,投资是比谁的气比较长。股票在低点的时候,用闲钱投资的人可以等,但是你明天有房贷要缴不能等,气短的你只好在低点抛掉。


对于一个刚步入社会开始空手奋斗的年轻人来说,除了保险以外,任何理财商品都属于不用考虑的范围。因为存款是投资的第一步,没有存款就不会有闲钱,当然更谈不上投资。但,问题来了,有很多投资型保险甚至定期定额基金看来都比定存款利息还高,要考虑吗?

◎对于保险的观念

准中年人的亲人曾是台湾某大保险公司16年的销售人员,从赤手空拳到带领 150多人团队,因此对于保险的概念比一般人稍微清楚些。首先,保险不是理财产品,至少对一个收入普通的白领来说不是。(保险公司有针对富人设计用来节税的保险产品,一般人不太需要)

购买保险之前应该有的正确观念,是「花出去的钱不要谈获利」。购买者需要在意的是能得到甚么样的保障,而不是「几年可以获利几 % 」。不同的家庭需要的保险规划并不相同,因此无法一概而论。但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所谓「投资型保单」其实是很吊诡的产品。

准中年人曾经很认真的研究过某保险公司规划的投资型保单,并使用拿手的 Excel算过十年二十年的投资报酬,最后发现算不清楚。保单内容试图说服购买者将保险每三年可领回的部分再投入去购买该公司设计的某个预估投资报酬率几 %的基金产品,形成不断套利的情况。

而,基金的投资并不保障收益。换句话说,原本应得的保险还本收入,可能最终会在基金的失败投资下蒸发,而保险公司却照赚手续费不误。准中年人最后终于搞清楚:投资跟保本是两回事,不要混在一起谈。投资有风险,如果期待还本,那就不要把应得的本,拿去再投资。

准中年人明白到,保险是生活的基本开销,跟你每个月用水用电是一样的,不应该把它用投资的观念来看待。刚出社会的年轻人可以开始购买保险,如果有闲钱,才去投资。如果没有闲钱,存款,是累积闲钱的最好方式。

◎对基金的观念

月付5000元台币的定时定额基金看起来真诱人!准中年人看著手上的宣传单之后有点心动。广告传单上还以图形画出过去的基金投资绩效,翻了好几倍,比定存好很多!然而,准中年人对于「投资成本」有著不太一样的看法。仔细想一下,这种定期定额基金似乎没那么好。

首先,定期定额基金的银行手续费加管理费,大约扣掉3%。注意,有时购买基金免手续费或有折扣,但赎回时手续费另收。仔细看会发现银行的手续费促销折扣就是把消费者当猴子耍(听过朝三暮四的故事没?)这3%就是投资成本,只是银行要在前面还是后面跟你收而已。


其次,成本既然是3%,如果投资报酬没超过3%当然是亏本,若投资报酬达4%,扣掉成本你净赚1%,也不过跟定存利率一样。因此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必须要超过4%,对你来说才比定存划算。购买基金的成本应该是手续费成本加上目前定存利率,因为这是「机会成本」。

准中年人不反对基金投资,但把投资跟存款的概念混在一起却害惨很多人。简单来说,定存没有成本,但是购买定时定额基金,成本至少 4%,这还没有算上万一基金走跌的时候可能资产腰斩,因此两者不能混淆。投资归投资,存款归存款,两者要分清楚。

◎对股票与选择权的观念

预期投资收益要达到多少,你才会满意?10%?20%?赚两倍?三倍?

许多白领之所以一辈子在股市的地狱里翻来滚去,就是因为对于获利有著极为不正确的期待。准中年人认为,一个好的投资如果长期有 10% 到20% 的稳定获利,就是很好的投资。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有一天发现这个获利突然暴增超过这个范围,那就是该出场的时候了。

不要留恋,因为,暴利是怎么来的,就是怎么去的。

你已经听过周围的亲友,或者出租车司机说过太多故事。在股市大好时股票赚好几倍,结果惨跌的时候全部赔进去。大部分人将之归咎于运气不好,说是来不及跑。但准中年人认为,这是缺乏良好的心态所致。这些人,等到下一次股市大涨的时候,依然会重复同样的错误。

这种人被称呼为「散户」。

投资,很多人讲「停损」,也就是说当亏到某个程度时就要全面撤出不要留恋。说很容易,做很困难。标准的赌徒心态就是想再等看看,看会不会涨回来,最后往往血本无归。与此同时,准中年人却要强调「停利」,意思是当赚钱(利益)到某个程度,就要撤出不要留恋。

理由很简单,能做到停利的人,才有办法做到停损。

赚合理的利润而不是暴利,是长期发展的良好心态。不是只有投资,在企业界也如此。大陆知名房地产开发商,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先生曾说,他的公司不做利润超过 25%的生意。这种心态让企业长期稳定长大,踏实,不冒进。而他的对手很多因为冒进而死掉了。

合理的利润,才是长期致富之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遗憾,学校为什么不教?)

- 手上的现金不先拿去还贷款而去投资,就是借钱投资。借钱投资经常让人被迫在低点卖掉(投资标的),以至于财富逐渐被侵蚀掉。

- 存款,是所有理财行为的起点。有了存款才有闲钱,有了闲钱才能投资。没有存款的人不要谈投资。

- 保险,跟喝水用电一样是生活必需品,应与存款分开看待。保险跟投资也应该分开看待,因为对生活必需品讲究投资回报率是没意义的。

- 定时定额基金的投资成本,超过广告宣传单上说的,不要将之与定存相比。基金的投资成本等于手续费成本加上定存利率。

- 合理的投资利润才是长期致富之道。亏到某个程度就该走,而赚到某个程度也一样该走。不要留恋,暴利是怎么来的,就是怎么去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贫穷限制不了你的想象力,高房价才是罪魁祸首
告诉你,手里有“现金”很重要
银行缺钱,全民负债,钱荒时代怎么办?
我是如何在钱不够的情况下,迅速在上海搞定一套房子的
“负利率”颠覆基本经济学原则 潘多拉魔盒已打开
货币是借出来的还是造出来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