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2015-02-27 10:17 王利群,鲍磊

孩子的自制力不够?父母看这里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No.2

让我们从一个快速的思维实验开始。

甜点的诱惑

想象你已经决定花一个小时左右在一家高档的咖啡馆里消磨时光。你走进咖啡馆,服务员递给你列着一长串诱人的蛋糕和糕饼名称的菜单。这些蛋糕和糕饼都不大,但却相当美味可口。你看着菜单,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样,比如一块美味的奶酪蛋糕,一块松脆的曲奇饼干,或者一个可口的派。接着,想象你点完了之后,服务员给你送上来一块小小的但是看起来非常漂亮的甜点。想象那块甜点现在就摆在你的面前,散发着令人垂涎欲滴的香味儿。然后,正当你准备一饱口福的时候,服务员告诉你咖啡馆今天在搞一个活动。你可以马上吃掉这块甜点,也可以等三十分钟,以同样的价格吃到双倍大的甜点。你会怎么办?你会选择等待并得到更多,还是没等服务员把话说完就迫不及待地吞下甜点?

棉花糖实验

在1960年代后期,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沃尔特·米切尔进行了一项惊人的实验,实验内容就包括上述的真实生活场景。米切尔和他的研究队伍带着一大袋棉花糖和一个铃铛走进当地的学校,向4岁大的孩子们提出了一个二难选择。一个实验者请孩子们逐个进入房间,将他们带到摆放着一个棉花糖和一个铃铛的桌子面前,然后又拿出了两块棉花糖。实验者向孩子解释说自己要出去一会儿,如果孩子在实验者回来之前不碰这些棉花糖,那么他或她就可以吃两块棉花糖。同时,只要孩子随时摇响铃铛,实验者就会马上回来,但这样做的话,孩子就只能吃一块棉花糖。

每个孩子面对的选择和你刚才在咖啡馆里面对的选择相似。是早点摇响铃铛吃一块棉花糖呢,还是多等一会儿吃两块棉花糖。这个迷惑孩子的简单测试可以准确地衡量孩子的自制力,实际上,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马上就抓住一块棉花糖吃了起来,另外三分之一的孩子等了一会儿才摇响铃铛,最后三分之一的孩子则坚持等到实验者回来,然后享用了两块棉花糖。

不过,米切尔的目的不只在于发现百分之多少的孩子能够抵抗诱惑。实际上,和通过等待来获得两块棉花糖的孩子一样,他也非常渴望通过长时间的跟踪调查来开展一项真正令人难忘的研究。十年后,米切尔尽可能多地联系上了孩子们的父母,向他们询问当年那些孩子(现在已是少男少女)的现状。比如,他们的生活过得怎样?他们提前制定计划吗?当遇到困难挫折时他们倾向于放弃吗?十年前进行的那次棉花糖和铃铛测验被证明具有惊人的预测性。等待实验者归来享用了两块棉花糖的孩子大多长成了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人,他们能够很好地应对困难,并且在失败面前毫不退缩。与之相比,立刻抓住一块棉花糖就吃的孩子很容易分散注意力,他们做事动力不足,而且非常懒散随便。米切尔的研究结果还表明了,自制力早在孩童阶段就形成了,而且一直持续到成人阶段。他的研究还表明,大多数孩子都喜欢马上狼吞虎咽一块棉花糖,而不是等几分钟后享用两块,因而他们在生活中常常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而奋力挣扎。

“从头到脚”游戏

尽管棉花糖实验能测试出人们的冲动,但其他研究者更关注孩子们在听从指示、集中注意力和专心做事方面表现出来的自制力。俄勒閃州立大学的梅根·麦克尼兰德和她的同事进行了一部分这样的研究。他们请数百名4到5岁的孩子玩一种“从头到脚”的游戏。在玩游戏时,实验者会说出一些指令“摸你的头”、“摸你的脚趾头”。孩子在听到“摸你的头”时必须摸自己的脚趾头,而在听到“摸你的脚趾头”时摸自己的头。和棉花糖实验能预测孩子的长期成功度的原理一样,"从头到脚"的游戏也能很好地反映出孩子达成重要目标和梦想的自制力。例如,有一项研究就表明,中学生的自制力水平比他们的智力测试成绩更能预测他们未来学业的发展。在教室之外,能够抵制住令人垂涎欲滴的蛋糕的诱惑的节食者会很快减轻体重,能够忍受做家庭作业的艰苦过程的学生会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每天花数小时艰苦训练的运动员会得到更多的奖牌。

如果你刚好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具备这样的自制力,那你该用什么最好的办法来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克制自己的行为呢?例如,扮演警察角色(“你能不能只在电脑上花三十分钟时间”)比较好呢,还是采取威胁手段比较好(“如果你不马上离开电脑,我就没收你的鼠标”)?

最新的机器人玩具

为了找出答案,1960年代后期,斯坦福大学的约翰逊·弗里德曼进行了一项实验。他请来了大约40个7到10岁的男孩,这些男孩都就读于加利福尼亚的两所当地学校。男孩们被逐个请入房间为五个玩具评分,表示他们有多喜欢这些玩具,分值从0分(“非常非常糟糕的玩具”)到100分(“非常非常好的玩具”)不等。其中有四个玩具很一般,它们分别是:一个廉价的塑料潜水艇,一双儿童棒球手套,一个玩具拖拉机和一把玩具手枪。与之相比,第五个玩具则激动人心而且价格不菲,它可谓玩具中的玩具,是一个代表了当时最高科技水平的电动机器人。

在评分完毕之后,研究者解释说他有一件事要去办,因此要离开房间几分钟。他告诉小男孩可以随便玩那四个玩具,作是不能碰机器人。实验者对一半的孩子进行了严厉的告诫,说如果他们没有听实验者的话,就会发生不好的事情(“如果你玩了机器人我会非常生气的惩罚你”),而对另—半的孩子进行了更为温和的说明“不要玩机器人,玩机器人是不对的”)。然后,实验者离开了,留下男孩充满渴望地盯着机器人看,他们一眨一眨的眼睛似乎在对机器人说“过来和我玩吧”。大约五分钟后,实验者回到了房间,感谢了男孩的参与,并允许男孩离开。

男孩们抵制住诱惑了吗?为了知道真相,研究者们在机器人里面安了一个秘密装置以检查它是否被开动过。数据显示,只有两个男孩克制住自己没有碰机器人,其中一个男孩来自被严厉告诫的那一组,另一个男孩来自被温和说明的那一组。看来,当实验者不在场监督孩子的时候,两种方法都不见效。

但是,弗里德曼本来就没有期待两种方法会在短期内造成什么区别,而是对它们在长期内可能出现的差异更感兴趣。大约六个星期以后,他派了一位女性实验者回到学校,对参加上次实验的孩子进行了另一项明显不同的实验。每个男孩都被请到一个房间画画,而那五个玩具则放在房间的角落里。当孩子画完以后,实验者就告诉孩子可以玩几分钟玩具。这一次,由于没有限制不能玩哪个玩具,所以孩子可以选任何一个玩具来玩。这时,两组孩子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被严厉告诫过的那一组孩子有77%玩机器人,而得到温和说明的那一组孩子只有33%玩机器人。这是一个惊人的结果,六个星期前告诫方式的细微差异竟然对孩子们的后继行为发生了重大的影响,而温和的话语远远比严厉的告诫更加能让孩子服从。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呢?有几种可能的解释。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威胁有一种特定的认识。通常来说,人们只有在别人不希望他们做想做的事情时才会受到威胁。而他们越想做某件事情,阻止他们的威胁也就越大。按照这一方法,听到威胁的男孩就会无意识地想:“哇,大人只会在不希望我做想做的事情时才威胁我,那么我一定是真的很想玩机器人了。”同样的逻辑,温和地说明不要玩机器人就会使男孩确信自己并不是真的想玩机器人。

其他一些研究者认为,威胁使机器人一下子变成了禁果,结果反而激发了人们想做违禁事情的原始欲望。这种欲望是受好奇心驱动,还是受倔强或者叛逆心驱动?虽然学术界的说法不一,但大家都一致同意这种效应是强大而真实的,它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是禁止青少年抽烟、喝酒,越是起到火上浇油的效果。

对于自制力,有的孩子确实具有克制自己的天赋能力,而有的孩子很难抵制住瞬间的冲动。要对那些抓住一块棉花糖就吃而不愿多等一会儿吃两块棉花糖的孩子灌输自制力,父母们最好明白这个道理:你做出的威胁越小,对孩子的影响就越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吃掉那颗棉花糖
越早开始越好的事情没几个,排在第一位的是什么?
迟延满足实验
孩子要不到玩具就哭?心理学3实验,发现他“身不由己”的秘密
只是让娃等一会儿,他就立刻开嚎!擅长“等待”的娃更容易成功?真相扎心了……
别人家的孩子都是传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