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括这个人,抱王安石的大腿,陷害苏东坡

沈括这个人,抱王安石的大腿,陷害苏东坡

2015-04-30 06:45 shiwenxuexi

沈括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科学家之一,博学多才、成就显著。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晚年以平生见闻研究,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而名垂青史。

《宋史·沈括传》称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沈括在历史上还有改革家的名号,这就是说他这个人很喜好政治,政治嗅觉灵敏,检举揭发他人的政治手段也不一般。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在皇上的支持下,王安石进行了大刀阔斧激进的改革。沈括积极参与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器重和信任,担任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等许多重要官职,还担任了朝廷派出考察新法执行成果的钦差大臣。这个沈括一心想要抱住王安石的大腿,他在到处考察后,只是报喜不报忧,汇报说全国百姓都热烈拥护朝廷新政策,国泰民安,万事大吉,一派升平。

苏轼却与王安石这位改革宰相观点不一样,他历数推行新政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指责王安石“怀诈其术,以欺其君”,还说如此推行新政将会导致亡国。“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不已,则乱亡随之……”苏轼是一位勇于直谏、嫉恶如仇、敢于说话的人,苏轼所见到的和沈括所言完全相反。苏轼和王安石领导的新政集团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对阵。

因苏轼一再和王安石“作对”,苏轼自感人单势孤无法在朝廷上立脚,因此,他要求外放,被下放到了杭州担任通判。

熙宁六年(1073年),沈括作为钦差大臣,到杭州检查农田水利建设。临行前向神宗辞行,宋神宗对沈括说:“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沈括果然按照宋神宗的圣谕对苏轼“格外关照”。

沈括到了杭州,查访农田水利以及新法实施的情况后,虽然他和苏轼政治观点不同,但毕竟他们曾经是老同事老朋友,不妨碍“与轼论旧”。沈括和苏轼一见面,嘘寒一番,回忆“昔日同在馆阁之事”。临行时他向苏轼索要他最近的诗文,苏轼没有多想,把当时写的许多诗词,包括后来授人话柄的《山村五绝》《吴中田妇叹》等诗词都手书一份给了沈括。

沈括一回京城,在苏轼的诗文中寻章摘句找出一些贬低诽谤新政的句子,加以详细的“注释”后分给宋神宗、王安石、吕惠卿。沈括说苏轼的这些诗句“词皆讪怼”,如何的居心叵测,如何的恶意诽谤新政,藐视朝廷讽刺皇上等等。沈括此举,希望在王安石跟前立一大功。可他没料到,王安石对他的邀功之举根本不予理睬。王安石经过一些事情已经改变了对沈括的看法,他对神宗说:“沈括是小人。”

有人说,致使苏轼陷入文字狱“乌台诗案”的罪魁祸首是王安石。不错,王安石对老和他作对的苏轼有看法,但王安石还没有卑鄙无耻到使出蓄意栽赃无中生有这种小人伎俩。

“苏轼惹祸,根源在沈括”。也正是沈括从苏轼的诗文中嗅出他的“反动语调”;也正是沈括出卖苏轼邀功请赏的举动,才为苏轼日后陷入“乌台诗案”,险些丢了老命引燃了导火索,换句话说,沈括就是“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

元丰二年(1079年),李定、舒亶、何正臣、李宜四个变法集团的主要官员,为了巩固他们的势力,他们借鉴沈括曾经的做法:从苏轼诗文中断章取义,罗织罪名,弹劾苏轼,导致苏轼入狱。他们的目的是欲陷苏轼于死地,因而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在这起案件中理想、身心遭受严重打击,还险些丢了老头皮。虽然,苏轼入狱沈括不是主谋,但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是沈括,“乌台诗案”正是以沈括上呈的那些“发现”为基础的。“其后李定、舒亶论轼诗置狱,实本于括”。

王安石罢相后,被他喻为“小人”的沈括没有“辜负”王安石对他的评价,风向立马变了。他立即与王安石划清界限,给王安石一击,立马诋毁新法。沈括向新宰相吴充上书,历数了王安石变法的很多弊端。吴充也是很看不起沈括为人的,他转身就把沈括检举王安石的报告递给了神宗皇帝。

神宗一看,沈括这人怎么这样两面三刀,朝秦暮楚,这不是落井下石吗?做人哪能这样啊?于是开始冷遇沈括,后将他出知宣州贬出去了。

元祐年间,苏轼在杭州当差,沈括居然跟没有发生以前的事一样,还经常跑到苏轼那里去叙旧,每次都恭恭敬敬礼数周全。但苏轼早已看不起他了。脸皮厚也是小人生存不可或缺的法宝。

沈括在朝廷上掺乎的事还不少,也有一些令人称赞的。北宋时期,辽和西夏经常到中原地区掳掠人口牲畜,侵扰不断,严重影响了北宋王朝的安定。沈括是坚决主战的。熙宁七年(1074),他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期间,参与研究城防、阵法、兵车、兵器、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对兵器制造也提出了一些意见。他还编了《边州阵法》《修城法式条约》,把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在军事上。

熙宁八年(1075),辽国派使者向宋朝廷索要河东黄嵬这一片土地,宋神宗派沈括出使辽国。出使前,沈括遍查两国间的地界书,义正辞严地驳斥辽方的争地要求。沈括到辽国后,双方进行了六次谈判,沈括都坚持不做丝毫退让,契丹知道了沈括的意志不可动摇,只好提出索要天池的要求。此件事记载见《宋史·沈括传》。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元丰五年(1082)宋军在永乐城之战中被西夏所败,沈括在战役中负有救援不力的责任,被贬均州(今湖北省均县)团练副使,随州安置,形同流放。从此,沈括的政治生命宣告结束。

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沈括完成《天下州县图》,这本书他编修了十二年。被哲宗特许亲自到汴京进呈。次年,他定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梦溪园。

沈括晚年在梦溪园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此外还有一本《忘怀录》。《梦溪笔谈》的问世,被视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上里程碑式的典籍之作,它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奠定了沈括科学家的历史地位,也因此被忽略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变脸”。

因为“乌台诗案”,沈括为自己涂上一笔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否认沈括的人品,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沈括科学成就的肯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差点让苏东坡丢命的“乌台诗案”是咋回事?肇事诗流传下来了吗?
沈括与苏轼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谁是苏东坡“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
苏轼vs沈括
“东坡乌台诗案”是怎么发生的,对苏轼又有何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