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闻调查》丨生前预嘱:我的生命该如何有尊严地消逝

“当至亲在死亡边缘上苟延残喘,

你舍得放手吗?”

77岁的赵岩,退休前曾是黑龙江省虎林县第一人民医院的护士长。看惯了生死的她,在数年前得知自己身患肺癌时,便告知家人:“我需要安安静静地走”。

可赵岩觉得,对于家里两个孩子而言,如果自己放弃了,让他们没了妈妈,太自私了——她在过去的半年里,咬牙坚持了6次化疗。

那6次化疗带给她的是难以忍受的创伤和痛苦。'每个晚上都睡不着觉,一躺下就会憋气。被淹着的感觉似的。”照料着赵岩的儿子对记者说,她每晚只能坐着睡觉。

看着母亲的痛苦,儿子有说不出口的难受。赵岩还是想放弃了。

而赵岩的丈夫,这两年也见证了老伴“治病”所遭的罪。当记者问到他是否同意赵岩的选择时,他点了点头,接着背对镜头默默抽泣了起来。

“同意。”丈夫最终答道。

面对病魔的肆虐和治疗的痛苦,赵岩和家属都会陷入挣扎——该放弃吗?该坚持吗?而坚持又为了什么?

当我们面临死亡,能否有另一种选择?

苟延残喘,还是体面离去?

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许多疾病都能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哪怕病人身患绝症,先进的抢救技术亦能延长病人的存活时间,一次次把他们从鬼门关拽回来。

由于多数的抢救带有创伤性,如插管、电击与心肺复苏等,患者需要承担极大的疼痛,在抢救床上奄奄一息,有时比死亡更令人痛苦。

2017年3月12日,中国当代作家、编剧琼瑶于个人博客中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信中提及——希望自己在临终时能够“尊严死”,一时引起网络热议。

想“尊严死”的不止琼瑶女士一人。

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王利的丈夫因为身患晚期胃癌在这里住院,饱受折磨。“插那个胃管,从鼻腔里插进去,一插他就插了一年多。”提到丈夫承受的非人的痛苦,王利在镜头前泣不成声。

当王利将医院角落里的《生前预嘱》宣传册拿给丈夫仔细阅读后,他决定签署《生前预嘱》。而这个决定,也是经过两人一番讨论后最终作出的。

那么,《生前预嘱》是什么?

《生前预嘱》是一份在本人清醒的时候自愿签署的文件。通过这份文件,签署人可以明确表达本人在生命末期,希望使用何种医疗照顾,包括是否使用生命支持系统比如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心脏电击等等积极的“有创抢救”,以及如何在临终时尽量保持尊严。

《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总干事罗点点表示,《生前预嘱》应该是人们在健康和清醒的时候,对自己的临终做一个尽量明确的安排。

“当危机真正来临的时候,当本人不能够对自己的医疗表达意见的时候,这份《生前预嘱》,能够让你以尽量符合本人意愿的方式,尽量平和舒适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同时,当患者在生命末期拒绝了“有创抢救”,就代表了患者选择了“不以治好病为目的”无创的“缓和医疗”。

《生前预嘱》与“缓和医疗”

赵岩自从停止“治愈性治疗”,转而在北京海淀医院接受“缓和医疗”以后,她第一次能安稳地睡上一觉。“我能做主是太好了。”

她第一次在镜头前这么开心。

“我来的头一天,我都不知道我怎么睡的,睡了一宿。睡得这么好,好像怎么这一辈子都没睡过这样的觉。”

“缓和医疗”是什么?

“生前预嘱”与“缓和医疗”紧密相连,当人们决定放弃临终“积极抢救”之后,医生不能把病人“晾在一边”,所以“缓和医疗”就适时地发挥起为《生前预嘱》保驾护航的作用。

缓和医疗在我国又被称为“安宁疗护”、“姑息治疗”。“缓和医疗”不是“安乐死”。

通俗来讲:“缓和医疗”不是不用药、不治疗,而是相对ICU的“有创抢救”,更多的是在想办法缓解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疼痛与痛楚,直至自然地帮助他们走向生命的终点。

而患者最终是否会进入“缓和医疗”,病人和家属的意愿非常重要。

在北京301医院,一位被称为“中国好女婿”的东北小伙关欣,一直陪着自己的老丈人在医院里接受治疗,老丈人患的是肝癌并且已经出现脑转移。

在面对生与死的问题时,他表示:“如果让我签,我签没有问题,但它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去面对的这个事。”

关欣对记者说,他不会把实际病情告诉岳父,更不会劝岳父签署《生前预嘱》。

中国的传统观念都是拒死亡于千里之外的,“好死不如赖活着”,追求自然死、尊严死还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得通。同时,家属对亲人生命的百般挽留往往更是无法忽视。

善终是刚需?

在现实面前,“缓和医疗”的发展在我国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缓和医疗”不是一个挣钱的行业,它要发展一定要有政府的推动和扶持。

秦苑,是北京海淀医院肿瘤科主任。 2012年,秦苑曾去台湾接受过“安宁疗护”的培训,现在是北京海淀医院“安宁疗护病房”的负责人。

她认为,从人力、财力、技术、培训等资源配置来说,医院对“缓和医疗”的发展才刚刚开始。

但是面临着中国老龄化的现实,“缓和医疗”是一个必须去面对和发展的社会刚需,所有的民众对生命尊严的这个要求实际上呼声越来越高。

目前,北京已有15家医院成为“缓和医疗”第一批试点病房。

△2016年10月12日,《新闻调查》在以“缓和医疗”为主题的一期节目《老年科记事》中谈到——

衰老,临终,死亡,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片子展示了,在面对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对于生命的质量与长度之间的抉择,“缓和医疗”的理念是对患者“全人”的照顾,而患者家属也是其中一部分。既要让患者安然地离世,也需要帮助备受煎熬的家属从痛苦中走出来。

(点击链接丨)

节目主创:编导/陈新红 记者/常江 摄像/王忠新 李国光 录音/呼和 制作/张小美 吕亚楠

新媒体:主编/谭芸 编辑/程晓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议让挽救无望的患者自愿选择“尊严死”
给生命以尊严____关于临终关怀
一个医生对“尊严死”的思考
一名医生对“尊严死”的思考
对于晚期患者,如何能让生命更有尊严?
安宁疗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