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阅读史

与经典为友

 

------我的阅读史       2015.05.25

 

多年前我在他人的经验交流中,曾提到过一个话题,教师的分类:大教师,好教师,教师,教书匠四种类型的教师。自以为,我与大教师无缘,相差甚远,努努力也许会成为一位好教师。前不久,又看到一篇文章《教师走向教育家要跨过几道门槛?》,这是华东师大教育学系的李树峰教授所撰写。他提到,“一部分教师囿于书本上的教条和指令,不敢对书本上的教义做因地制宜和因人而异的的变动,成了书本经典的机械的传递者,自己没能够结合书本形成独特的育人体系,于是面对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重复着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师只能是教师,不论获得什么级别的职称。”也就是说要上升为一名好教师,且不说大教师,也是很难做到的。他认为,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他提到两点:一是专业基础不够扎实;二是教育理论功底不够深厚。我深信他的这种说法。我认为,我们在坐的每位教师实践经验且不说丰厚,我们或多或少是有一些的,但是,教育教学理论我在这里不敢多言,我只知道我的理论知识极其匮乏。我记得,一本绿色封皮的教育心理学书籍,学了三遍,没有一遍是完完整整地学完的,要么只学个开头,要么教师跳讲几个章节,就算是讲完了。此书纯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很少有鲜活的事例,难以操作,老师不愿意讲,学生不愿意学,那时一上这门学科的课,就有很多同学逃课。所以这一科对我来说几乎是空白,虽没记住多少理论知识,但有一点我记忆犹新,那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大名,在很多书上都能看到这位著名的教育家,而且引用他的理论所写的论文和专著都成了论文和专著最有力的理论依据,因此,曾渴望读到他的一本巨著。而我生性懒惰,故读书一事经常是停滞于计划,而没有行动。幸亏我校领导的英明举措,积极开展读书活动,为全校教师购置了一些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图书,非常有幸,我接触到的第一本图书是苏霍姆林斯基撰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在坐的每位教师对这位著名的教育专家都有所了解,甚至能背出他的很多教育名句。能读到他的著作,倍感高兴并决心认真阅读!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今天我要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与经典为友》。

 

一、读教育教学巨著,领略大教育家的思想风范。

肖川博士说:“要与经典为友。”“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渲染与皈依。”只有丰厚的学识和彻底的理性才能赋予人一种大气。这种大气,作为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大气,才能真诚的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拓展已经变得十分逼仄的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当我走近苏霍姆林斯基,就会站在教育巨人的肩膀上去理解教育,热爱教育、投身教育,欣赏教育,还能够体味出教育的风采与魅力,领略到教育的美丽和神奇。真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情怀。也会有一种冲动,一种甘愿做蜡烛、人梯,甘愿奉献的冲动,会有真诚的人道主义的仁爱,更有一种感觉,与巨人相比自己是那样的卑微和肤浅。

 

二、读教育教学巨著,积淀自己丰厚的理论底蕴。

当你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要想真正地快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要有理论知识作为向导。我们缺乏这些精湛的理论知识,那么在此书中我们就可以汲取到许多这样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且可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在我们撰写论文时,还可以作为我们撰文的理论依据。

例如:

1.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

2.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现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

3.应当使人更为担心的,倒是门门成绩优秀,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

4.我坚定的相信,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亲人(爸爸妈妈)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5.在培养学生学习和取得更大成绩的持久而牢固的愿望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情调”,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6.对于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苏氏观点独特,语言运用,恰如其分,读之,确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然而,让我真正读懂,又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之畏惧,我只能是崇敬和折服。

 

三、读教育教学巨著,改变自己禁锢的教育教学理念。

当我囿于书本上的教条,当我成了知识的传递者,当我把求知欲极强的孩子们变成对一切都无动于衷的时候,当我对教育教学迷茫而深感疲惫的时候,我就想让自己从中挣脱出来。方法之一,汲取苏氏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我所用,把知识“活”起来,我的课也就“活”了起来。

 

肖川说:“在课堂上,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由于来自教师权威的压力使得学生缺乏对自我足够的自信而不能得以张扬和生发。”苏氏说: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他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一部分教师片面的评价学生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时: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结果是只是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们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了知识而知识。所以学生对老师的话抱着“冷漠的态度,怎么也不能打动他,点燃不起他眼睛里的渴求知识的火花”。

应当努力做到的是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工具。要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活起来,在急速发展的、经常不断的精神财富的交流中活起来。

例如:“怎样解释天空这个概念呢?”一位教师惊奇的说:那里,那就是天空……”——他用手指着说。但是难道可以一直让学生用可以看见的形象来思维吗?我们的语言的缺点就正在于此:由于我们不善于用语言来创造新鲜的形象,我们就使得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感到困难,需知抽象思维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上的,而概念又是在以语言创造的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词不是作为创作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背诵,接受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不用词把这些思想表述出来,那么,他就会变得对词缺乏领会,你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险一样防止这种冷漠态度,防止儿童那种暗淡失色的目光。你要把生动的,使人心情激动的词装进儿童的意识。在装进去以后,还得操心,不要使它变成一只干枯的花朵,而要像一只离巢飞出的歌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的渴求知识的气氛。

 

四、读教育教学巨著,提升自己综合的教师素养。

教师的素养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其次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还有一方面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而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在这里,不可能规定出任何一种标准的结构模式,也不可能找出一种对所有学科或一门学科的所有章节都通用的教学方法。波兰的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说:“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

例如:

一位有多 年教龄的语文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谜,竟连做笔记也忘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享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高深艺术,怎样于这些成长的人的心灵交流沟通?怎样才能找到一条通往年轻心灵的道路?怎样才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呢?那就要读学术著作。“每读过这样一本书,都应当好比在你教育的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苏氏)。”今天把种子播种到修整得极好的土壤里去,却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的。今天所做的工作,在许多情况下,要经过若干年才能对它作出评价。若干年之后,教科书在你的眼里看来就浅易地像识字课本一样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每一节课就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准备了,也唯有如此,我们才会成为“人师”,而不会成为“经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4年宁夏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填空总结六
教育家和老师两个称呼,到底有什么区别?总结得太精辟了!
教育家名言
受益终生的100部教育书籍(3)《陶行知教育文集》
北师大培训心得体会
互动教学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当代互动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