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希夷:被陈寿抹去的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的北伐被陈寿抹掉了:诸葛亮如果胜利,总是一笔带过;而诸葛亮的失误却被放大了。只是为了印证:“治戎为长,奇谋为短。”——这其实是很不正确的。

陈寿本人,也是有“前科”的。比如曹植的智囊丁仪的后代就曾讲过说,陈寿要他给十万粮食,就给他的祖先立传。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败于街亭。那么马谡的任用成了一个争议:究竟是诸葛亮疑人不用?还是诸葛亮差识人之明?——其实都不是。注意,诸葛亮安排了两个先锋:一个是赵云、一个是马谡。大家还记得90年代曼联放着谢林汉姆与苏尔斯克亚这两个纯正中锋不用,而用约尔和科儿吧?这就是战术。约尔和科尔虽然射术不咋地, 但是扯动能力强,可以拉出空挡,由中场的斯科尔斯、贝克汉姆等人射门。这个战术是奏效的。赵云一代名将,自然引起曹魏的注意。所以主帅曹真亲自对付赵云。至于马谡,安排也没错。

关陇道是唯一一个可以支持大兵团运动的道路,非走不可。陇县是其东大门,而街亭是其西大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挥军突袭毫无防备的陇西,三郡瞬时陷落。那么接下来,他要考虑的事情,就是如何应付曹魏的中央救援兵团。

那个时候的诸葛亮,还不是第四次北伐时那个经验老道的诸葛亮;那个时候的蜀汉军队,也不是那个被战火锤炼过的铁血军团。尽管他已经精心准备了很久,可还是欠缺了一点信心。他担心蜀军和魏军正面冲突会损失惨重,哪怕打赢了也得不偿失。魏国可以源源不断地派生力军过来,蜀汉呢?就这么十万人,没法再多了,死一个少一个。国力上的差距,决定了诸葛亮的策略:一定得避免冲突。而避免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关上门,让你想打都打不着。渭水的门不用关,早就锁死了,接下来只要再把街亭这道门关闭就成了。街亭一关,陇西地区和关中联络断绝,成为孤地。反观蜀军,却可以从南方的祁山平坦大道进入陇西。此消彼长,等到诸葛亮从容地把陇西消化掉,曹魏的援兵再来多少都已经晚了。

诸葛亮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蜀汉蛮横地堵住陇西的街亭小嘴,一边用双手在丰满的四郡肆意游走,一边尽情地在下方的祁山道进出。激烈的行军混着渭河的流水,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而曹魏只能拍打着陇山大门,愤怒而无助地看着这一切发生。不需要太久的时间,汉躯一震,无数辎重和兵卒源源不断地冲入陇西腹地。到了那时,陇西无论身心俱将彻底属于我大汉……

关于这个战略,曹魏也有人看出来了,那个人是陇西郡的太守游楚。(陇西郡是陇西地区一郡)。当时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陷落了,唯独陇西还在坚守。蜀军攻城时,游楚站在城头高声大喊:““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翻译过来就是:“你们要是能切断关陇道,让东边的援军过不来。只消一个月,我们就全部归降。如果不能,哪儿凉快去哪儿呆着去。” 游楚和诸葛亮的想法不谋而合,都意识到,决定这次战争胜负的地方,在街亭。诸葛亮想到这里,事不宜迟,要尽快派人去守住街亭,然后他把视线投向了马谡。马谡是襄阳宜城人,哥哥马良在征吴时战死。他本人是诸葛亮的学生,“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看看人家这履历:烈士家属,出身同乡,才气逼人、有基层行政经验,还和高层有师生之谊。这绝对是蜀汉精英中的精英,是按照未来国家领导人来培养的苗子。

阻挡在马谡前头的,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昭烈皇帝生前说的:“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一方面已经被主席定了性,一方面又深得总理喜爱,想必马谡也很痛苦。他一直在拼命表现,包括给诸葛亮南征献攻心计,包括通宵达旦地商讨北伐策略,希望能被人认同。

街亭这个位置非常关键,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应该委派魏延、吴壹这样的稳重宿将。诸葛亮呢?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举动:“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诸葛亮下这个决定时,肯定想到了当年的情形。当初打下汉中,大家都认为长官肯定是张飞,结果刘备出乎意料地提拔了魏延,举座皆惊。既然先帝能这么做,为什么我不能呢?这是一个给马谡的天赐良机。守住街亭,就是北伐头功,从此让所有人都无话可说,先帝那句帽子,将被甩进太平洋去。守不住……哈哈哈,怎么可能啦!诸葛亮给马谡画了这样一幅图景:蜀汉一边用双手在陇西丰满的四郡肆意游走,一边尽情地在下方的祁山道进出。激烈的行军混着渭河的流水,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幼常你看,咱们把陇西都干了,亲个嘴儿有什么难的?

都说诸葛亮稳重,可这次他却义无反顾地赌了一场大手笔,为了马谡,他几乎把自己和蜀汉国运都押上去了。这种强烈的情感,终诸葛亮一世都再没出现过,仅此一例。

马谡满怀着希望出发了,随行的还有王平和高翔。王平不用说了,蜀汉后期的中流砥柱;高翔也不是一般人,还记得卤城大战么?那一场胜仗,一线指挥官有三个,魏延,吴班,还有一个就是高翔。诸葛亮一道保险接着一道保险地给马谡上,极力提高他的胜率。

马谡所要面对的街亭,两侧是绵延不断的大山,中间有一条宽约六公里、长约二十几公里的长凹槽。凹槽底部平而宽阔,中间有一条葫芦河流过,适宜种庄稼、居住或行军,但两侧则被高山牢牢卡死。如果我是马谡,到战场后,也需要找个制高点来看一下战场吧?

马谡抵达街亭之后,下达的第一个命令,是把高翔派去北边的列柳城,以成掎角之势;第二个命令,也是最为后世所诟病的命令:“舍水上山,举措烦扰”、“依阻南山,不下据城。” 他放弃了凹槽底部的水源,毅然爬到南边的山上去扎营。

马谡为什么这么做?史书没有记载。但请注意“举措烦扰”这四个字,这代表了他当时的情绪,一种事情正在失去控制的烦躁情绪,以致于频频发出矛盾的指令,让麾下无所适从。他帮助诸葛亮参赞军事,深知街亭对北伐的重要性,绝不容丢失;诸葛亮顶着巨大的压力派他来街亭,老师的信任,也绝对不容辜负。

许胜不许败的巨大压力,让马谡这个没打过仗的新丁指挥官心态完全变了,焦虑、急躁,而且不安。“举措烦扰”与其说是方寸大乱,倒不如说是他是在靠不停下命令来找回安全感。

那么什么事让他如此烦躁?大家猜猜,他为何烦躁?注意啊!参谋的作用是做计划,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是因为曹魏的部署,打乱了马谡、甚至是诸葛亮的部署。

曹睿在听说诸葛亮入侵陇西之后,表现得毫不慌乱。他立刻点出了宿将张郃,以及调拨了五万虎贲精锐,立刻去援助陇西。而他自己移驾到了长安,稳固前线诸将的士气,调遣更多的部队。

而张郃一点没耽误,接任之后,马不停蹄地从长安往关陇道赶。曹睿和张郃都看出来了,街亭是胜负的重点。谁先抢到,谁就能占据优势。屈指算来,应该就是在诸葛亮袭夺三郡前后的时候。

史书上没明说马谡和张郃这两只部队的出发时间。不过推算来看,恐怕两边抵达街亭的时间差不多,甚至可能是前后脚。

街亭的地形,全在凹槽底部,南北宽度是六公里,几乎都是平地。要知道,这是一段相当宽阔的正面。马谡如果想建立起一条稳固防线,要修建大量防御工事。可张郃的兵锋要比想象中来的快,陇山里响彻着隆隆的脚步声,留给马谡的时间不多了。

马谡是个优秀的参谋,他会做计划。但当情势没按他的计划发展时,他就不知所措了。当这次战事还伴随着巨大的压力时,不知所措就变成了一场灾难。

马谡下令上山这个举动,应该是深受他的老师诸葛亮的影响。张郃已经来了,修筑工事来不及,自己的两万人不能跟魏军硬拼,唯一的办法就是上山,依据天险据守。反正只要我在山上一天,张郃就不敢放心地深入陇西,咱俩对耗,耗过一个月,自有老师过来收拾你——说白了,这就是一个“保持存在”的战术。

这个思路不能说错,可马谡在巨大的压力下,居然把水源这么重要的事给忘了,就像是去高考的优等生忘带了准考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张郃主攻街亭,分兵郭淮去打列柳城,两处皆是轻松拿下。口干舌燥的蜀汉士兵一个个倒下,溃散。陈寿写史出了名的惜字如金,写到这里,却忍不住用了个形容词:“士卒星散。”

同时星散的,还有蜀国的战略,以及诸葛亮的心。

当时蜀汉在陇西还有数万人,完全可以跟张郃一战。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打败了张郃的五万人,还有曹睿在长安,可以继续派来十万人、十五万人。街亭的口子堵不住,打赢多少次都是扯淡。

诸葛亮长叹一声,只能退兵,保存实力下次再战。最好的一次北伐,倒在了距离胜利最近的地方。

诸葛亮的原意是马谡、赵云负责扯动,姜维、马岱、魏延负责射门。而赵云败于曹真,是正常的。本来赵云的兵就没多少,而曹真却是曹魏的大帅。亲自对付赵云,可见曹魏对于赵云的忌惮。

马谡的失误最大的影响是政治问题。

告诉你马谡不能用,你还用。因此,诸葛亮再也没有赌博过——包括姜维。

诸葛亮的祁山战略是对秦岭的迂回,而石营、金城二道则是对祁山战略的迂回。这两条路的攻击范围比诸葛亮的祁山战略更西,曹魏的势力更加微弱,但同时也意味着更遥远的路途和风险。

所以终诸葛一世,他都没碰过这两条路。只有魏延曾经带兵深入羌中,在石营附近的阳溪谷附近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大败魏将费瑶、郭淮,从都亭侯一跃升到了南郑县侯,连升两级。

诸葛亮走得少,姜维却走得多。经过蜀汉三番五次北伐,曹魏已经把天水陇西一带经营得如铁桶一般,祁山道越来越难走。到了姜维时代,他只能独辟蹊径,打迂回陇西的主意。他第一次是出石营,围攻南安,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六次都是走的狄道。有意思的是,他每次攻击这个方向,战绩都不错,一旦回归到丞相的祁山战略方向,就会大败亏输——这真是一个无奈的现实。

蜀汉景耀五年,姜维上书刘禅,请求斩杀宦官黄皓,刘禅未批准。姜维不敢再回成都,只能去沓中屯田避祸。

对于这一段记载,我一直不太理解:避祸的话,回汉中不就得了吗?干嘛跑去沓中那么远?沓中位于武都西北,远离汉中和祁山道,地理位置十分偏远,又被群山环绕。它在后世的名字前几年变得很知名——舟曲。

当了解到礼县西部这两条道路和姜维的陇西迂回策略后,我们就回豁然开朗,大感钦佩。舟曲在礼县西南两百里,从这里有一条路直通狄道,和礼县恰成犄角之势。(钟会灭蜀时,邓艾就是从狄道出发,从沓中这里直扑阴平)换句话说,姜维在这里屯田,固然有避祸之效,但更多是为了继续经营北伐。他即使身受朝廷猜忌怀疑,仍在汲汲业业,不改初心。这师徒二人,为了蜀汉可真是操碎了心。

第三次北伐其实双方没有交手。诸葛亮派陈式袭击二郡,郭淮来救。诸葛亮忽然出现,惊走了郭淮。诸葛亮取下二郡,而郭淮事先迁走了百姓辎重,双方皆大欢喜。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其实是为了第四次做准备。那么第四次,也是诸葛亮军事才华的提现,可以狠狠抽陈寿的嘴巴。

建兴九年,诸葛亮开始了第四次北伐,同时也是真正第二次出祁山。这一战,是整个北伐攻略里最荡气回肠的一战,也是诸葛丞相打得最好的一战。从种种细节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筹谋良久,充满信心,整个人处于状态的巅峰。

诸葛亮在北伐前期做了许多精心准备。他此前发动了第三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二郡,实际上就是为了第四次北伐扫平侧翼隐患;他还派遣魏延、吴懿深入羌中,确保得到蛮族支持,又动员了鲜卑柯比能部在石城响应。他甚至投入了技术兵种——木牛。我们这一路看了各种木牛模型,我个人觉得最接近真实的模样,应是一人所用的独轮车,载重量大,易于平衡,适合山路运输。装备了木牛的蜀军,可以动员更多士兵。

在东吴方面,孙权厉兵秣马,准备从江夏、合肥、广陵三路出击,让魏军无暇西顾。

——种种准备,都是为了出兵时能发出雷霆一击。

恰好诸葛亮的老对手曹真病重,于是曹睿把抵挡蜀军的重任,交到了司马懿的手里。司马懿虽然在曹魏后期呼风唤雨,可这时候他只是个空降干部,能不能降服这一批雍凉的骄兵悍将,还不好说,管理存在隐患。更要命的是,他率领的魏军主力不在陇西,还得匆匆忙忙赶过去。

注意啊!曹真可不是草包!

曹真的军事水平,远在司马懿之上。辛佐治评价,曹真在的时候,还敢主动进攻诸葛亮,换作司马懿后,雍州、凉州就有十万兵马,诸葛亮带五万人就有气吞天下之势。那么诸葛亮这次打的就是防务交接的七寸。

建兴九年3月,诸葛亮从西和县的山区里杀出来,抵达祁山;与此同时,司马懿刚刚接受诏书,才带着张郃等人从长安经陇山往天水赶。诸葛亮比司马懿恰好提前到了一个月抵达战场。

那么诸葛亮对于时间的把握,这次算计的如此精准,肯定安插了间谍。

争取来的这一个月时间非常宝贵,陇西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兵力空窗期。所以诸葛亮一改平时谨慎的用兵作风,留下一支部队围困祁山堡里的贾嗣、魏平,然后亲率大军疾风突进,偷偷摸摸地直扑天水附近的产粮区上邽。

但诸葛亮没打算攻天水城,攻城是个旷日持久的活儿,他实行的策略,是釜底抽薪。

上邽在天水城西南,渭水南岸,土地平坦肥沃,是陇西非常重要的产麦基地。孙子兵法有云:“食敌一种,当吾二十钟。” 诸葛亮不去攻城,反而留在渭水南岸,大摇大摆地开始割麦子。天水城的守军干瞪眼,却不敢出城,只能坐视敌人把陇西所剩无几的粮草割光。至今在那附近,还有一个诸葛亮垒,俗名下募城。

司马懿本来已经出发前往祁山,结果发现诸葛亮跑到身后去割麦子了,大吃一惊,急忙赶过去,与诸葛亮对峙。可惜晚了一步,麦子都被割的差不多了,陇西今年的夏粮为之一空。

两军在上邽对峙了几天。诸葛亮突然做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后退,这一退就退到了祁山。《晋书》替司马懿掩饰,说他“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看着挺威风,其实司马懿心里在暗暗叫苦——这对魏军绝不是件好事。

你想吧。诸葛亮的大军休息了一个月,最累的活就是割割麦子,然后又坐船舒舒服服退至祁山。而魏军呢,从长安气喘吁吁地赶了一个月路,到了天水已经疲惫不堪,还得继续追击一百二十里到祁山。届时蜀军以逸待劳,胜负不问可知。

可不追又不行,一是祁山堡还被围着,不能不救;二来政治上影响太坏;三来司马懿说不追,手底下人也不干……于是司马懿尾随诸葛亮一路追击。两个人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一口气从天水追到了我们所在的这个卤城。

追到这里,司马懿不再往前走了。大家猜,司马懿为什么不走了?——是因为司马懿震惊了!你不是围攻祁山堡吗? 一个月了,竟然还没失陷!我是来救应祁山堡的,可是你没有打,但是我又不能不来,你围着呢!司马何等奸猾:原来诸葛亮这老小子,是要围城打援。

司马懿何等眼光,一下子就看出诸葛亮的心思。上邽割麦,是为了打击魏军的后勤;一退一百多里,是为了拉长魏军的补给线;对祁山围而不打,是为了逼着魏军南下。这一整套策略实施下来,楞是让魏军在自己境内变成了补给不易的客场作战,而蜀军却以逸待劳——两军主客易势,完全颠倒过来了。

诸葛亮的算计不止如此,他选择的这个战场也有讲究。为什么不在上邽接敌?因为那里地面平阔,适合曹魏骑兵突击,于蜀军不利。《北堂书钞》里提到过诸葛亮对上邽地形的评价:“ 今上县之战,更在贼门,战地平如案也。”

那么为什么选在卤城?原来我并不了解。但当我此时置身卤城大道之中,环顾四周,诸葛亮的选择一下子就变得清晰明白:卤城和祁山堡之间,虽然也是平野。但两侧为祁山和秦岭余脉阻挡,限制了骑兵最擅长的迂回穿插战术。加上这里的平野是丘陵缓坡,小沟小坎起伏较多,对步兵无障碍,却很容易绊倒马匹。把战场选在这里,等于把魏军骑兵机动力的优势给抵消了。所以《晋书》上说“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摆明了让擅长山地作战的蜀军大显神威。

先是釜底抽薪,然后反客为主,最后画地为牢,诸葛亮这一连串算计可称得上是环环相扣。

司马懿看穿了这一点,他绝对不愿意遂了诸葛亮的意,于是登山掘营,修筑营寨,一直紧贴着诸葛亮的大营,就是不迎战。他的思路很简单:你耗着,我也耗着呗,看谁先撑不住。

但是司马懿虽然老道,底下人却不同意:就是在街亭出尽风头上的张郃。

张郃这一辈子,干的大部分都是副职。跟着张辽打柳城,跟着夏侯渊打马超,跟着曹真打东羌,跟着夏侯尚打江陵,跟着司马懿打刘阿。好不容易在街亭独当一面,上头还压着一个曹真。好不容易曹真死了,觉得自己熬到头了,又空降一个司马懿。老先生心里肯定特别不平衡。

于是张郃和其他将领开始闹事,连“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这种难听话都说出来了。

当然,他们的焦虑也不是没原因。天水的麦子被诸葛亮割光了,魏军的补给只能从关中运过来,辗转一千多里地,不比蜀中补给线短。真耗下去,谁先撑不住还很难说,不如来一场痛快的决战。打赢了,补给都好说;打不赢……呃,那也就不用什么补给了。

我甚至怀疑,司马懿和张郃的不和,也在诸葛亮的算计之内。司马懿想做缩头乌龟都不成,只能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跟蜀军决战。

战局就像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被双规了的司马懿终于还是没有顶住部下压力。他在初夏五月一脸苦笑着打开营门,兵分两路,让张郃去攻打侧翼南围的王平,他则亲率主力跟诸葛亮决战。

就在卤城附近的这一片平原上,司马懿看到了战意憋得都要溢出来的蜀汉军团。

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这一次出祁山,所有的战略都围绕着一个目的,促成和魏军的正面决战。诸葛亮对这支军团有着无比的信心。这支蜀汉军团,诸葛亮从托孤之时起接手,足足调教了九年,历经讨伐南蛮和三次北伐大战的洗礼,已经磨砺成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剑。

于是,在祁山堡和卤城之间的平野之中,魏蜀两军剧烈地碰撞在一起。

这一战具体怎么打的,史无明载,但只要看战果就够了:蜀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退回大营。

所谓“甲首”指的是披甲者的首级,魏国国力虽丰,也不可能给普通士兵也配甲胄,起码得是伍长以上级别的低级军官吧。一次损失三千个军官,就按这些军官全是最低级的伍长,至少也有一万五千的魏军被打乱建制。

玄铠就是铁甲,更加贵重。只有精锐中军才有资格披挂。曹操的《军策令》里说袁绍起兵时有一万领铠甲,我才有二十套大铠。五千领是什么概念?一战就败光了袁绍半个家底。

角弩是用角装饰的强弩。当年界桥之战,袁绍用一千张强弩八百步兵就击破了公孙瓒一万骑兵三万步兵。然后公孙瓒的两千乱兵无意中撞到袁绍,袁绍护卫用数十张弩狂射,居然逼退了敌人——而在卤城,蜀军一次收缴了三千一百张。

——魏军的损失有多大,可想而知。

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我相信,诸葛亮积郁已久的焦虑,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释放。这一刻,等的真是太久了。

北伐开始之后,蜀汉军团证明了自己是一支团结的队伍、一支吃苦耐劳的队伍。但他们始终没机会去证明自己也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

一次北伐蜀军席卷陇西是靠敌人毫无防备,在街亭倒是跟曹魏打了一仗,结果惨败;二次北伐顿兵坚城之下,无功而返。虽然斩了王双,靠的却是伏击;三次北伐双方打了几下太极拳,就各自退去,没有接战。曹魏来袭时,两军根本没接触,决战无疾而终。阳溪是一次实打实的胜利,不过规模太小,具体情形并不清楚。当时的舆论普遍认为,蜀军的战斗力要强于陇西地方军,但要弱于魏军主力精锐。

但这次胜利雄辩地证明,蜀汉军团已经进化成了一支战斗力无比强悍的军队,它不畏惧与任何敌人正面对战。

诸葛亮在这一次北伐时的表现极佳,他从踏出祁山的那一刻,就牢牢地把主动权掌握在手里,前趋后撤,进退自如,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水平。陈寿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这个评语至少在这里是不成立的。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表现出了一位战术大师的水准,不逊色于任何一位同时代的将领。

诸葛亮不是那种天才的军事家,但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可怕。他在一、二次出祁山时的指挥还显生涩,到了三次时就变得纯熟多了,到了第四次,他的表现近乎无懈可击。这种学习速度,比他的表现还要惊人。

可惜的是,卤城之战的古战场遗迹早就湮没无闻。我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哪里交锋。世易时移,沧海桑田,当年的田野,如今早已被纵横交错的道路、农田和工厂所铺满。我只能闭上眼睛,尽量去想象当年的金戈铁马,想象诸葛亮接到捷报之后,一直紧皱的眉头得以舒展,肩上仿佛卸下千斤重担,长长地呼了一口气。

不过这终究只是想象,因为蜀军还没到彻底松懈的时候。司马懿并没有死,他收拢败军,撤回了大营。

历史在这里留下一个小小的玩笑。无论是《三国志》还是《晋书》,对这一场胜利都讳莫如深,只字未提,只说两军在祁山对峙,蜀军宵遁,司马宣王大获全胜。但这却无法解释接下来的事情——魏将张郃追击撤退的蜀军,然后被诸葛亮伏杀于木门道。

木门道在天水西南方向,祁山以北百余里。如果两军在祁山对峙,蜀军后撤一定是朝南撤,怎么可能会跑到北边的木门道去伏击张郃?地理位置完全不对。在卤城之战和木门道之间,一定还发生了什么事情。

所以按常理推断,司马懿在卤城大败之后,并没有继续坚守。军心已乱,粮草不济,又无天险可以依仗,更何况蜀军新胜,士气信心都已爆棚,种种因素都十分不利。司马懿果断后撤,一气撤回天水,据城固守。而诸葛亮则再一次挥师北上,进逼天水城下……

诸葛亮在卤城一场大战,杀得司马懿逃回天水。然后他也挥军北上,走木门道过耤河,再度兵临天水城下。

此时东吴正在围攻合肥新城,曹睿只得南下亲征,无暇顾及西部。只要这次能在天水全歼司马懿主力,魏军在陇西将无兵可用。克复中原的良机,已经再一次降临。

可是,在这个时候,意外出现了。

而且不是一个,而是两个。

当时陇西战区的粮食已经见底,司马懿就算想死守,也守不住。就在这时,郭淮突然出现,从羌、胡那里弄来了大量粮食,充实了魏军的粮仓。在前一年,魏延刚刚深入羌中。不知郭淮是用了什么手段,居然把这些桀骜不驯的蛮族笼络住了,还让他们送来了最宝贵的粮食。这一下子,司马懿就有了死守的底气。

诸葛亮在上邽釜底抽薪的割麦之计,就这样被郭淮给破解了。

与此同时,蜀中汉中一带开始下起绵绵细雨,严重影响了蜀军的后勤运补。

负责蜀军后勤工作的是李严,他写信给诸葛亮,问怎么办。诸葛亮列了上中下三计。上计是让李严带兵从散关故道进军,一举拿下陈仓(宝鸡),切断魏军从关中过的粮道。中计是继续对峙,赶在粮食吃光前全歼魏军;下计是主力直接退兵回汉中。

上计最狠,而且和魏国想到一块儿去了。曹魏当时也有计划,派遣卫臻从散关故道进兵祁山,切断蜀军的补给。如果这两个计划都实行的话,很可能李严和卫臻会在秦岭撞到一起,开辟第二战场,变数大增。

可惜李严选择了下计,派了成藩和狐忠去叫诸葛亮退兵。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得放弃大好形势,满怀着遗憾率领蜀军退回。精心策划的第四次北伐,又一次停在了距离胜利一步之遥的地方。这次退军,比第一次北伐失败还让人扼腕,这是诸葛亮和蜀军在最好的状态下打得最好的一次仗,可因为种种意外,还是失败了。

其实也不是意外。假如诸葛亮能够把羌人的群众工作做得更扎实一点,说不定就会是另外一个局面。可谁能想到,决定了蜀魏一场大战的胜负手,居然远远地落在了羌中。战争可真是个奇妙的东西。

诸葛亮这一次回军前,一定是满腹的委屈吧。回去以后,他却听到一个晴天霹雳:李严问他:“咱们粮食够吃呀,您回来干啥?” 诸葛亮大怒,不是你写信说粮食运不上来的吗?李严却不承认,还骗刘禅说诸葛亮退军是为了诱敌深入。直到诸葛亮把来往文件拿出来,他才认罪,被废为平民。

如果我们了解了诸葛亮为这次北伐所付出的心血和功败垂成的心情,就能理解,没杀李严那就是真爱……

蜀军撤退后,司马懿想起张郃之前在卤城闹事的事,就让他去追击。张郃老于战事,说诸葛亮最喜欢设伏,这么追过去太危险了。司马懿说你不去就是违反命令,张郃没辙,只能追击。

于是诸葛亮沿木门道往回撤,张郃沿着木门道往前缀。追到木门谷——当时叫青封——遇见了埋伏。张郃一直没明白司马懿对自己是什么看法,直到他的膝盖中了一箭………

可怜张郃一世英明,就这么阵亡了。

至于后来,司马懿与诸葛亮就再没交手。

所以,后面的就没什么可讲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诸葛亮第四、五次北伐示意图
失街亭之罪不应全由马谡一人承担
诸葛亮为何一定要出祁山,最终在此地身死道消?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军事才能更厉害,卤城大战,说明一切
五出祁山终累死,诸葛亮星落五丈原
成都专栏 | 张中信 | 出师未捷身先死(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