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官员的工资究竟有多低,为何三品大员穷的卖女儿当路费?

归乡卖女发生在明洪武中期,通政使曾秉正是个京官,因为忤逆圣旨,也就是抗拒皇帝的命令,被罢免了官职,历朝历代这种事情多了去了,本来也没什么稀奇,但是曾秉正名如其人,大概就是秉持公正的意思,人比较清廉,也没捞过什么油水,所以刚失业没几天就“贫不能归,鬻其四岁女,帝闻大怒,置腐刑”。

那个年代卖儿卖女的事情太多太多,到了清朝甚至民国这种事儿也很平常,而且几乎可以说唯一的原因就是穷,没钱,没听说过哪个脑满肠肥的乡绅富户能把自己后代卖了,朱元璋大怒,为何大怒,史料没说,想来应该无外几点,你曾秉正落到这步田地,难道是我逼的不成,或者你这就是借机羞辱我,或者你这是变相抱怨工资太低,或者你这就是向我示威,反正别管怎么说,老朱最终是急眼了。

腐刑就是宫刑,比砍头的侮辱性更大,比砍头好些的就是至少命还在,如果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起码还能继续干,为国也好,为家也罢,总还有发挥余热的机会,比如司马迁,他要秉承父亲的遗志,达成自己的奋斗目标著书立传,所以受了腐刑也还得活着,但是这个曾秉正可没有那么好运,受刑后“不知所终”,一个大活人怎么就能没了呢。

依我看,有两个可能,一是他根本就没命出来,想巴结皇帝上位的太多了,本来就是个去职的官员,弄死了倒是大功一件,比如类似于麻沸散这类麻药如果不用会怎样呢。第二点就是推至秦人尚且知道,腐刑后怕风,真的会死,但施行者又不是医生,一刀下去就完事了,谁会去伺候一个罪臣,于是曾秉正就只能自生自灭了,这还是老朱没特地打招呼的情况下,死了也不新鲜。

相对来说,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官员们的贪污情况要比明中后期要好得多,暂不论其他收入形式,单就粮食来讲,还没太过贬值,官员们凑合着还能活着,但也仅此而已,其他的别想了,没路费很正常,一般官员真穷疯了,起码还有个贪污受贿的机会,明朝最怕扣工资的就是言官,其他人也不大敢给他们送礼,万一摸不准脉给言官送了礼,他反手捅你一刀就不轻,广开言路上达天听,你敢妨碍司法公正?

所以说至少洪武时期还好,到明中期,京官就真有因贫致死、上吊的了,没办法,老朱在世有个不好的习惯,动不动就立规矩,而且还必须搞成祖制,后世子孙不允许修改,虽然子孙们没改,但是比改了更可怕,这点详见下文,那不贪污还能怎样,后续的皇帝基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在因为其他事论罪凑罪名的时候才把贪污拿出来说,皇帝也都不傻,朝廷俸禄那点钱粮喂耗子都不够,你总不能让官员都去死吧。

“还好”只是相对来说,实际上老朱在世的时候,贪污腐败之势就愈演愈烈,凌迟、剥皮、枭首所有酷刑都挡不住官员们前赴后继的不断送死,而首脑们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没有警醒,任由着:

“本欲除贪,奈何朝杀而夕犯”

“窃见数年以来,诛杀可谓不少矣,而犯者相踵”

什么意思呢,脚尖顶着前者脚后跟,脚脚相连,排着队来送死。

所以连清修明史也跳出来鸣不平“ 自古官俸之薄, 未有若此。”

满清稍好,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努尔哈赤也没说过,工资只能发狍子,即便说过,皇太极也敢改制,雍正帝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推广开来,至少几茬官员能够真正落到好处,虽然后期缺乏有效调整,养廉银制度名存实亡,但起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官员们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舒服日子,当然,高薪并不能养廉,避免官员公开收受贿赂当成理所当然的惯例,而且越是高层官员受贿越多,受贿少了就直接伸手要,上行下效再加上受贿后袒护下属,那吏治一旦败坏到这种地步,国灭就不远了。

朱元璋本就是穷苦环境成长起来的,本身就比较节俭,而且受穷的时候,最看不惯官员们娇淫奢侈的鬼样子,元朝怎么灭亡的呀?老朱总结这就是其中一条,他就没想到,元朝官员贪污腐败那是人家自己乐意,明朝的官员可都是被逼的。无论国库还是内库,朱元璋自己花钱也是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没办法,穷怕了,苦惯了。一个人几乎可以说半生都是这种生活,他花钱方面就是会谨小慎微。

首先说变相减薪,洪武八年开始正式印制宝钞,但是这宝钞不设钞本,也就是说没有后备金,想怎么印就怎么印,仿制起来也比较容易,百姓又不傻,一来二去的没人用了,宝钞回归了隶属于他的最初本质,废纸,问题是宝钞偶尔也会发给明朝官员,大钱1000=宝钞一贯=大米一石,所以赶上倒霉,工资“间而”发了宝钞,那么俸禄结构就变成了大米+废纸,所以说这是变相减薪,洪武初期还好,后来宝钞一路狂跌就更不行了。

还有一种不经意的减薪,大明天下初定,农业根基尚不稳定,兵荒马乱的年月,荒地越来越多,逃荒避难的也多,大明建国安稳一些后,农业生产力是要慢慢恢复的,随着承平日久,生产力恢复的差不多了,粮食不再那么紧俏,它是会掉价的,官员们的俸禄又是大幅缩水。

洪武九年,米麦钞参合着给,比如北平,就是这些京官们,比如曾秉正这类人,米只给一半,其他给宝钞,湖广、四川等地给7成,其余给宝钞,那时候的税什么都收,如果麦子足够多的,甚至爆仓了,那就发麦子,一下子薪水算是逐步降低了,还好只是试运行,这种制度并没有推及全国,否则洪武一朝的贪污腐败就会更加严重,都不需要经历后续的变故。

到了朱棣这一代,更有意思,朱棣改变工资发放结构比例,发宝钞的比例是按官阶大小排列的,官阶越高,宝钞就越多......反之,官阶越低,反而能基本拿全工资,看来朱棣还是沿袭了老朱的中心思想,觉得官员们,尤其是天天“无所事事,不事劳作”的大官们没必要给太高的俸禄,这一点上,朱棣和老朱近似,而且更为苛刻。

宝钞贬值到什么程度呢?

刚才写过,一贯宝钞=一石大米

朱棣统治时期变成了一石大米=10贯宝钞

更可怕的是朱棣同志迁都了,但是大米还要在南京支领,当时的华北地区一直到了清代中期粮食也不能自给,官吏、军队的粮食都要南粮北调,官员们没法领就开始领“粮票”卖给商人,商人凭票去南京支取获取利润,无意之中,官员们再次受到一次剥削,行情好的时候,5石大米能换一两银子,被盘剥的狠了那就是7-8石大米换一两银子,工资再次缩水,后来明廷发现这种情况,也觉得这事办的不走脑子,所以直接折成银两发放给官员。

朱高炽上台后一石大米=25贯宝钞

后面不提,现在已经贬值25倍,相当于以前的100块钱当4块钱花。

发宝钞就够倒霉的了,问题是宝钞只发两季,到了秋天冬天就要混着胡椒等实物发放,那时候更惨,只能盼着卖个好价钱,问题是上千京官都发这个,都往外卖,谁买呢,宝钞要想花出去也比较费劲。

你方唱罢我登场,等到朱瞻基上台的时候,又“发明”了折布。

成化年间,朱见深主政,那时候的米价,时高时低,高的时候,比如(我用极端的算法可以更清楚的说明问题):

一石大米可以卖一两银子;

一匹粗布可以卖三四钱银子;

明廷发的工资一匹粗布抵三十石大米......

还以曾秉正为例,正三品年俸为420石大米,420÷30=14匹布

如果工资发布=14匹布×2两银子=年薪28两=月薪2.33两银子=2.33石大米

如果工资发布=14匹布×0.3两银子=年薪4.2两=月薪0.35两银子=0.35石大米

明代一石≈70.8公斤

月俸≈24.78公斤

所以史料上写俸禄只够十日,一点都不夸张,因为上面的数字是正三品的俸禄,正五品咋活,自己都得饿死,父母怎么办,妻儿怎么办?

所以,赶上倒霉的话:420石大米被换算成了4.2石大米,整整贬值100倍。

祖制只是一方面,明朝的皇帝们并不是不想扭转这个局面,但是架不住人口剧增,这里说的人口是指皇族人口和文武百官,皇族人口每30年翻一番,官、吏数字接近18万人,而盛唐才8000多人,明廷也想涨工资,但是实在是超出了政府的能力,没有办法。

后续大家也都基本了解,中后期,大明国力越来越弱,涨工资成为奢望,所以不贪污没法活命,清承明制,在初期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直到雍正时期才出台养廉银制度,官员们几百年来第一次尝到了福利的甜头,虽然时间也并不很长。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官员俸禄
上百年不涨工资的明朝官员,待遇如何?明史:工资水平前无古人
明朝官员工资有多低?正三品卖女儿,正二品没钱买棺材
朱元璋为何定下铁律,贪六十两银子便问斩,现在的话折合多少钱?
明朝官员为何嫌俸禄低?国家没给“养妾钱”
他是明朝正三品清官,回家却没有路费,皇上大怒,竟将其腐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