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谢道韫:咏絮大才女 王谢堂前燕

有晋一代,风流名士灿若群星,风流潇洒有之,儒雅清高有之,狂狷不羁有之,其中名头最大的就是“竹林七贤”和谢安、王羲之。其实,还有一个奇女子,不但和这些大名士都颇有渊源,而且论才情,论风度,较之毫不逊色。名相谢安是她亲叔叔,“书圣” 王羲之是她公公,而《晋书》称赞她“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即有“竹林七贤”的风韵和气度。这个来头如此之大的女人,就是东晋大才女谢道韫。 

谢道韫(约376年前后在世),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女,嫁与左将军王凝之为妻,有“咏絮才女”之称。谢道韫(约376年前后在世),出生东晋名门望族陈留谢氏,其祖父谢裒曾任太常卿、吏部尚书;叔祖父谢鲲曾任豫章太守,是著名的“江左八达”之一。父亲谢奕,官拜安西将军,也是东晋名流。一代枭雄桓温,就是那个宣称“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后来企图取代司马氏做皇帝的大将军,当年就对谢奕很欣赏,尊其为“方外司马”。 

桓温(公元312年—公元373年),东晋大将,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世说新语·简傲篇》记载说:有一次桓温和谢奕饮酒,谢奕喝醉了,大发酒疯,要强灌桓温,完全不顾上下尊卑的礼节。桓温受不了躲进内室,但谢奕也追进去,桓温无法,只好逃进妻子南康公主的闺房,这才算避开他。后来,每逢谢奕喝酒,桓温就故技重施,以至于南康公主笑着说:“要不是你这位狂放的方外司马,我要见你还真不容易呢”。在这个故事中,谢奕的潇洒不羁真个栩栩如生。其实,谢奕估计也有几分借酒装疯的意思:你不是叫我“方外司马”吗?那就别指望我把你当上级!谢奕的这种狂狷洒脱的气质,在他的子女谢玄、谢道韫身上得到了继承与发扬。

可惜谢奕英年早逝,谢道韫和弟弟谢玄自小跟着叔父谢安长大。谢道韫这位叔父就更了不得,可谓名士中的名士。他不到二十岁就名动江南,后来长期隐居在会稽东山,以至于东晋朝野一片喟叹:“安石(谢安字安石)不出,奈天下苍生何”!后来他“东山再起”,以旷远之气度,智平桓温之乱,而后纹秤谈兵,谈笑间前秦百万雄师灰飞烟灭。其风流儒雅,千载而下令狂放自负如诗仙李白,也为之倾倒不已。 

东晋名相谢安(320年-385),谢道韫的亲叔叔。谢安深知,要维持高门大族的荣光,就必须注重家族子弟的教育,使“芝兰玉树,皆生于庭”。因此,他经常举行“文学沙龙”式的家庭聚会,谈玄论诗,考教子侄。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记载:“王凝之妻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尝内集,雪骤下,叔谢安曰:'何所拟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众承许之。”这就是著名的谢才女“咏絮”,《世说新语》也绘声绘色的描述过这个故事。

当时 “雪骤下”,就是说雪下得又大又急(《世说新语》则说“俄而雪骤”),谢才女的堂兄谢朗喻之为“空中撒盐”,自然不大妥当,若是形容那种“米雪”倒还差不多,所以他自己也惴惴不安的说“差可拟”。谢朗的话音刚落,才十二三岁的她立马接口说了句:“还不如说更像随风飘飞的柳絮”。这个妙喻,其形,其神,其韵,与那个“空中撒盐”的烂比喻相比相差何止万里!更难得的是,她还加了个比较适度的语气词“未若”,既露了一手,又不至于太让堂兄难堪。《世说新语》则还在这句话前,加了个有意思的词“微哂”,即“微微一笑,然后撅起小嘴说”,精彩的勾画出了小女儿那可爱的神态和清丽的才情。怪不得谢安十分高兴,从此对这个小侄女另眼相看,逢人便夸,谢道韫的才女之名也不胫而走。

此后,人们常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咏絮才”。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才女鉴赏家曹雪芹为才女国“大观园”里最有才的林黛玉,作了一句判词,即为“堪怜咏絮才”,就是夸赞咱林妹妹之才足可与谢道韫相媲美。

谢玄(343~388)东晋名将,字幼度,陈郡人,宰相谢安侄子。21岁时为大司马桓温部将,后官至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诸军事。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377年经谢安荐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他招募北来民众中的骁勇之士,组建训练一支精锐部队,号为“北府兵”。后在盱眙、淮阴、君川等地击败前秦军,进号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383年,在淝水之战中,任前锋都督,先遣部将刘牢之率部夜袭洛涧,首战告捷;继而抓住战机,计使秦军后撤致乱,乘势猛攻,取得以少胜多的巨大战果。次年率兵乘胜开拓中原,先后收复了今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388年病逝,被晋帝追封为车骑将军,谥号献武。

谢氏子弟一门俊彦,四大才子“封(谢韶)胡(谢朗)羯(谢玄)末(谢渊)”颇有名气,还有小一点的如谢琰等,被时人称为“谢家宝树”,但谢安一直特别欣赏侄女谢道韫的聪颖与才情。有一天谢安因子弟集聚,问大家:“毛诗何句最佳?” 谢玄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道韫答道:“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谢安自己则说:“訏谟定命,远猷辰告。”

谢安对谢道韫的回答最满意,称赞她“雅人深致”,就是说“高雅的人意兴深远”。原来,谢道韫与谢安所欣赏的诗句同属于《大雅·荡之什》篇,都是周王朝两位老臣老成谋国、忧心王事的咏叹。谢安作为是有志于事功、关心天下安危的政治家,这类诗自然容易引起他的共鸣。谢道韫以女儿之身,竟也怀有和叔父同样高远的旨趣和情操,怎不令谢安惊喜不已!其实,谢安那种从容不迫的绝世气度和胸襟,谢氏一门能从骨子里学到的,也唯有谢道韫一人而已。

在谢家子弟里,领会谢安最深的,不是谢玄,也不是谢琰,而是谢道韫。《世说新语》载,桓玄(桓温的小儿子,后来谋反称帝)曾不怀好意的问谢道韫:“太傅(谢安)东山二十余年,遂复不终,其理云何?”谢答曰:“亡叔太傅先正以无用为心,显隐为优劣,始末正当动静之异耳。”

桓玄所问,摆明是故意刁难:“你叔叔谢安最初有东山之志,隐居了二十年,但最后还是没能坚持下去,这从道理上怎么讲得通呢?”其实当时这个问题就曾困扰过谢安,所以桓温的参军郝隆才故意借一味中药之名,来讽刺谢安“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而谢安也“甚有愧色”。

魏晋士人一直在出与处、显与隐之间徘徊,而向秀、郭象的《庄子注》以提倡一种“出处同归”的态度而为魏晋士人所推崇。谢道韫也从玄学理论的高度,巧妙地解答了这个难题。她说谢安“以无用为心”,也就是说谢安达到了向、郭所说的“至至者不亏”、“与物冥者”、“无心以应感”的至人境界,所以他的出处进退只是“与变升降”而已,并 “不以显隐为优劣”。“始末正当动静之异耳”一句是说谢安只是顺应自然,无心以顺有。他开始隐居,后来出仕,并没有什么矛盾之处,就像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况下所呈现的动静状态而已,都是出自自然。谢道韫在此处巧妙地运用其时的玄学理论为叔父谢安仕隐矛盾作辩护,不但消弥了矛盾,而且还提升了谢安的境界,真不愧是兰心蕙质的女中名士。

谢道韫不仅聪敏,而且十分懂事,她经常俨然象谢安一样品评规诫她的弟兄。谢玄年少时不求上进,有一次她逮了个机会,就严厉的诘问:“汝何以都不复进?为是尘务经心,天分有限?”谢玄十分羞愧,从此奋发图强,终成一代名将。

谢安特别欣赏、疼爱侄女谢道韫,费尽心思想替她找个好婆家。那时的士族婚姻特别讲究门当户对,作为陈留谢氏这样的高门,除了攀龙附凤,最理想的选择就是与琅琊王氏这样的世家大族联姻。王谢两家在东晋一朝为士族之首,有所谓“山阴奕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荡晋书”的说法,而一般人熟知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状写的就是王谢高门的繁华沧桑。

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是东晋开国贤相王导,谢安年轻时颇受他赏识。其从子王羲之和谢安交谊甚厚,也相互仰慕的紧。王羲之远不只是书法家这么简单,当时朝中王羲之和谢安号称“一时瑜亮”,只是王羲之向淡之心比谢安更胜,早早地归隐了。

谢安为谢道韫择婿,最初本来颇为属意王羲之(王导是东晋初年的宰相,是王羲之叔父,擅长行草,《书断》称他的书法是“风棱载蓄,高致有余,类贾勇之武士,等相惊之戏鱼”,意思是说他的草书写得既饱含棱棱风骨,又高雅而有韵致;既有武士的雄伟,又如戏鱼般的灵活娇曳。王羲之书法得以成名,与王导指点是有关系的。在东晋书坛上,王导不仅是政治上的领袖,身居丞相职位,而且在书坛上他也是名列前茅)的第三子王徽之(字子猷)。此子才高气傲,闲散不羁,也是个出名的潇洒出尘的人物,李白有诗:“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就是说他的故事。他对竹子爱得如痴如狂。有次他看到一种名贵竹子,呆呆地一直看了一整天,直到暮色渐浓,才恋恋不舍离去。但走了一程,又觉余兴未尽,就调转马头回来,见院门已关,他就透着门缝观赏了很久。他游历四方,每次一住下,便立刻命人栽竹。有朋友问他何必如此劳神费力,他手指青竹大笑:“不可一日无此君!”真是个少有的性情中人。后来,一代枭雄桓温聘他做参军,但他终日只是喝酒游玩,桓温的弟弟、大将军桓冲怒气冲冲的问他:“你知不知道自己是负责什么的?”答曰:“管马”,再问:“那你到底管几匹马?”对曰:“不知马,何由知数”,又问:“你的马死了几匹?”徽之的回答更逗:“未知生,焉知死!”气得桓冲差点当场晕倒。其为人狂狷不羁可见一斑。

王徽之还有一个故事更为有名,但也就是这件事让谢安打消了选择他作为侄女婿的念头。有一天,王徽之雪夜里看着月色很好,就一边喝酒一边吟咏左思的《招隐诗》,这时突然特别想念老朋友戴逵,虽然戴逵的家离得好远,但王徽之说去就去,马上乘船往戴逵家中奔去,过了一整夜终于到了戴家门口,他却突然转身返回,随从诸人十分吃惊,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轻飘飘的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种率性而为、随兴而行的做派,在特别讲究名士风度的东晋尤为时人称许,王徽之由此名声大振。但在谢安看来,自己的侄女嫁给他,,要是进洞房时也来个“乘兴而饮,尽兴而醉,何必入洞房”,那岂不糟糕得很!谢安显然认为王徽之并不是那种始终如一、忠实可靠的男人,不大可能懂得体贴照顾女人。而谢道温早年丧父,谢安一心想为她找一个可靠的归属,于是他最终选择了王徽之的弟弟王凝之。

王凝之秉承家学渊源,写得一手好字,尤工草隶,也有颇深的文学造诣,而且禀性忠厚,行止端方。曾先后出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也可算是东晋一代名流俊士。谢安经过考察,认定王凝之忠实可靠,是谢道韫可以依仗的男人,于是便做主把侄女许配给了他。这个看似正确的决定,却并没有让谢道韫满意,后世无数才子文人更是空发牢骚。

谢道温嫁到王家以后,克尽妇道,持家有方,王羲之全家上下都交口称赞,然而她却有些闷闷不乐。原来,王凝之书呆气很浓,笃信道教,是一个狂热的“五斗米教教徒”,整天对着天师的牌位焚香祷告。这个有些呆气得可爱、迂腐得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男人,出生于最有名的世家,有个最有名的老爹,还娶了个最有名的老婆,稀里糊涂的成为了天下最幸福的男人,也许对他来说,这一切只是上天的安排,他所要做的就是感谢“天师”。他对这些唾手可得的幸福显然并不十分在意,虽然对妻子谢道韫很客气,但实在谈不上夫妻恩爱,至于和才女夫人谈诗论文、琴瑟相和就更谈不上,谢道韫难免怅然若失。《晋书·列女传》载:“(谢道韫)初适凝之,还,甚不乐。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恶,汝何恨也?’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道韫诸从兄弟的小名),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意指王谢两家子弟个个才华横溢,怎么唯有我的王郎竟这么平庸呢?谢安长长叹了一口气,他还能说什么呢?这鸳鸯谱可是自己亲点的。

只看谢道韫的前半生,端端是集万千荣宠于一身,是王谢堂前那一只最高贵的金燕。她唯一的遗憾就是“不意天壤中,乃有王郎”——她对王凝之到底还是不太满意的。张爱玲说,女人要崇拜才快乐。女人越聪明、越有才,就越想要一个才华超过自己的夫君,这样的梦想自然就越不可能实现。谢道韫无疑是最崇拜谢安的,其风度举止,包括说话的语气都像极了谢安。即使她没有“恋父情结”(她本来把谢安看作父亲),恐怕也要在潜意识中把王凝之拿来与心目中的“神”比较一番,结果自然“大薄凝之”。这就是个问题,即使她嫁的是王徽之,这样一比她同样会失望,因为比较对象可是风流儒雅千古第一人的谢安啊!旷世之才总是以旷世的寂寞做底色的,谢道韫的悲哀,是独孤求败,是高处不胜寒。

不过,后世有很多人把王凝之说得一无是处,认为谢道韫所嫁非人,认为她的婚姻是悲剧不错,这就有些不搭调了。不错,谢道韫说“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是说想不到天地之间,竟然还有王郎这样的人,的确是“大薄凝之”,但其中所蕴含的并非厌恶之情,而是小儿女的娇嗔,仅仅只是若有憾焉。“乃有王郎”,有着诉不尽的娇媚缠绵之意,跟厌恶扯不上任何关系。

也有不少人说,谢道韫进对了门,嫁错了人,她和王献之(344——386年,王凝之的弟弟)才是天生一对,谢安不选王献之是个错误。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字子敬,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少有盛名,风流为一时之冠。王羲之七个儿子中,也只有王献之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其书法成就不亚其父,《鸭头丸帖》等代表作也是闻名于世,为历代书法家景仰。谢安也非常喜欢他,认为王谢的后辈中人以他为第一。不过,谢安为谢道韫择婿时,王献之才13岁,至少要比谢道韫小4、5岁,而且王献之早已与表妹郗道茂订了亲。而王献之的婚姻才是真正的悲剧:后来新安公主看上了他,硬是强迫他离了婚后和她成亲。王献之是个重情义的男人,虽然不得不违心地娶了公主,但是一直觉得对不起郗道茂,病重将死时,亲朋问他有什么未了的心愿,他说:“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那是承载了一生的痴情与内疚,虽贵为附马爷,到底意难平。

其实,王凝之并非差得一塌糊涂,他书法过得去,也能吟诗,只是个性内敛,不张扬而已。而且他不以道韫之言为忤,足以说明,他憨得有修养,有胸怀。虽然较之两弟,他憨拙有余,风流不足,可能沉闷了点,却省心放心安心,对于才女来说,实在是金不换。所以,除了那一句娇嗔,谢道韫此后倒是没有什么怨言,足见二人的感情还是稳定的。

所以,后世的才子文人大肆贬损王凝之。多半有一种阴暗心理:臭小子何才何德,竟抱得才女归,贬之损之,实大快人心。

至于为谢道韫鸣不平的女人,则多半是借以表达自己“所嫁非人”的感慨罢了。如秋瑾作《谢道韫》一诗:“咏絮辞何敏,清才扫俗氛。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天下才女必然心有戚戚然,要产生共鸣了。其实这是乱点鸳鸯谱。这里说的“鲍参军”指南朝宋的著名诗人鲍照,也就是李白夸赞过的“俊逸鲍参军”,有才那是无疑的。不过,谢大才女何等门第,出生寒微的鲍照能入她的法眼吗?估计谢道韫 “大薄”的话大概都是不屑于说的!

有晋一代,士族盛行清谈之风,一炷香,一盏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阔天空地谈论不休,类似于现在的专题辩论会。大概形式是一人开题,数人补充,数人辩驳。所谈内容以道家经典为依据,称为玄学,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家闺秀有时也参加讨论,但需张设青绫幕幢以自蔽,使对谈的男性客人,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娇面。

在王家略显沉闷的漫长岁月里,对谢道韫来说,众多名士来王清谈之时,也就是偶尔阳光明媚的日子。论起清谈,谢道韫的叔父谢安那可是公认的顶尖人物,时人赞曰“东山风度”,谢道韫耳濡目染,也是个中高手。

《世说新语》记载说:有一次,王献之召集一批文苑中顶尖的人物来家里清谈,正被友人说得舌头打结,处于尴尬境地之时,在旁屋倾听的谢道韫,让丫鬟悄悄递出一张纸条给王献之,上书“欲为小郎解围”。献之暗暗称奇,叫人垂下一方青帘。谢道韫便端坐在青绫幕障之后,接着献之的观点大加发挥,立意高远,还引经据典,头头是道,在座清谈之客无不理屈词穷,只好甘拜下风。想必这些江东才子们除了佩服她的谈吐外,对这个青帘背后的窈窕身影也是倾慕不已,而王献之也对大嫂更加叹服敬重。从此,谢道韫名动江南,号称“江东第一名媛”。几年后,江南又一位才女崛起,欲与道韫试比高。《世说新语》载:名士张玄有一个妹妹叫张彤云,非常有才气,后来嫁到江南四大世家的顾家。张玄常常夸赞自己的妹妹,谢玄则推重自己的姐姐谢道韫,两人常常为谁优谁劣争得面红耳赤。后来人们就问一个常常出入王、顾两家,法号济尼的尼姑:谢道韫与张彤云到底谁更好一些?她是这样回答的:“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表面上是说二人各有所长,大家也认为还算公允。其实济尼这人比较圆滑,措辞上两家都不得罪,但实际上隐含着高下的评判:拥有闺房之秀的才女多了去了,哪朝哪代没有?但“神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者,却实在千古罕见。在崇尚玄学的东晋,评价一个人有“竹林七贤”的风度,那可是了不得的赞誉,何况还是一个女子!所以谢道韫不但胜张彤云多矣,其气质也超出了任何其他朝代的才女。

后来,王凝之人会稽内史,主管一郡军政大权,谢道韫随之迁居会稽,相夫教子,过了几年悠闲日子。

公元399年,“五斗米教”的匪首孙恩率众攻打会稽,书呆子气十足的王凝之根本不相信“教友”会造反,更不相信孙恩会杀他,只是每天闭门默祷,相信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灵,还对诸将佐说:“我已请得道祖允诺,派遣天兵天将相助,城池可保无虞,贼兵一定会自取灭亡。”贼兵长驱直入,王凝之在湖里糊涂中就丢了脑袋,诸子也被贼兵杀害。孙恩(?~402)为东晋五斗米道道士和起义军首领。孙恩之乱沉重打击了东晋王朝,刘裕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噩耗传来,谢道韫举措镇定,命令婢仆执刀仗剑,组成一支小小的突击队伍,乘乱突围出城,她横刀在手,乘肩舆而出。贼兵如潮水般涌来,她一手抱着小外孙刘涛,一手抽刀“手刃数人”,最终成为贼兵的俘虏,被带到孙恩面前。孙恩命令左右杀死刘涛,谢道韫厉声说:“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此小儿是外孙刘涛,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 孙恩本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很多官方书籍还称他和张献忠之流为“农民起义领袖”),《资治通鉴》卷第111记载:孙恩杀人时连婴孩都不放过,有女人带着小孩子不方便随军,孙恩就夺来扔到水里,甚至将各县令剁碎后煮了让其妻子儿女来吃,如果不吃就肢解处死,真个比日本鬼子还要狠毒残暴。但他见到气质高华不俗,尤如观音菩萨一般的谢才女时,却怎么也提不起屠刀来。加上他早听说谢道韫的才名,见她声色俱厉,毫不畏惧,一任波澜既倒而宠辱不惊的淡定从容,不免大为心折,于是改容相待,不但不杀她的小外孙,而且命属下为善加保护,送她安返会稽。

清代学者梁晋竹在《两般秋雨庵随笔》议及谢道韫一生品格节操时,感叹说:“……智勇坚贞,巾帼丈夫,世但传雪庭联句、步障解围,失之远矣”,批评文人墨客只乐于谈论谢道韫“咏絮”和“为王献之解围”,而忽略了这位巾帼丈夫“智勇坚贞”的一面。

是啊,最为璀璨的,竟被忽视了;不无言过其实的,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渲染、夸张着。一介女流,高门千金之躯,在危亡之际,忍住了失去丈夫和儿子的悲恸,率领区区几个女婢与敌人展开殊死肉搏。单看乱军之中,“举措自若,手杀数人”,亲手用来犯之敌的血肉,祭悼了自己的亲人,这是何等的壮举!在杀人魔王面前从容不迫,义正辞严,这是何等的胆略与气魄!这足以使巾帼生辉、使须眉失色了。

当然,也有不少男人、大丈夫并不一定服气。孟子要求大丈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苏东坡则认为“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才算得上大丈夫。孟夫子那个大丈夫标准道德要求太高,就是苏东坡说的那两点看起来容易,做起来也是极难的。那些整日清谈的闲人和唱高调的文人们,真正有外敌入侵,往往乱得一塌糊涂,只顾逃命。粗鲁的武人倒是天不怕地不怕,只是他们的脾气都不太好,别说“无故加之”,就是稍不如意就要闹翻天。自古真正做到这两条的“大丈夫”,寥寥而已,其中包括苏东坡这两句话称赞的对象张良,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当然也算一个。一个小女子要做到这两条,当然就难上加难了。千载而下,巾帼英烈为数不少,但能“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者,唯谢道韫一人而已!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谢道韫未必就是第一才女,但若说第一女丈夫,则非她莫属。

孙恩之乱不久平息,谢道韫此后一直在会稽寡居。

会稽文风鼎盛,很多世家子弟慕名前来向谢道温请教。她就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款款而谈。虽然未曾设帐授徒,但实际上何尝不是在传道、授业、解惑。受益的学子不计其数,都以师道尊称她。

会稽新任太守刘柳也是天下名士,他决定拜访谢道韫。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何况还是一个大人物,谢道韫却不是那种迂腐僵化的凡俗女子,大大方方地坐在帐幕中迎接他。刘柳虽贵为地方长官,同样恭恭敬敬地“束脩整带,造于别榻”。就是说备了礼物,穿了整齐的礼服,坐在远远的另外一张榻上。谢道韫娓娓而谈,刘太守如坐春风,两人相谈甚欢。刘太守告辞出来后,逢人就说:“实顷所未见,瞻察言气,使人心形俱服。”意思是说,他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出色的人物,光是看她的语言气度,就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又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谢才女对于这个刘太守的感觉也不坏,她说:“亲从凋亡,始遇此士,听其所问,殊开人胸府。”一个聆听了才女的谈议,瞻仰了她的高迈风范,不禁佩服感叹。一个遇到了略可对谈的佳士,能一展胸中所学回应他的谘问,一吐家国丧乱的感慨,不禁倍感欣慰。这段惺惺相惜的会晤,是文友坦荡交往的古典版演绎,可谓光风霁月一般的胸怀。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家国丧乱之余的谢道韫,后半生写了不少诗文,聊以慰怀,曾汇编成集。《隋书·经籍志》著录《谢道韫集》两卷,可惜已亡佚不传,今只存完诗《泰山吟》(《登山》)、《拟嵇中散咏松诗》二首。

其一曰《泰山吟》: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非复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这首诗一开始就大气磅礴,渲染泰山雄伟的气势,第二句中的“冲”字,极写泰山逶迤而上,俨然直刺云天,既传神且有动感。接着四句描绘山中景观,赞美自然造化之功。此四句描写泰山胜景,近于“白描”,质朴无文,却正是玄学盛行的东晋时期的审美最高标准。这种质朴美的思想基础是老庄之学,如《庄子·天道篇》云:“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刻意篇》中又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这不仅成为人物品藻的尺度,亦成了诗歌美学的准则。所以作者赞泰山以寂寞无言幽玄自然,看似平淡无奇,实质上却表达了对巍巍东岳的最高赞美和无比景仰。

因景动情,才女在高山仰止之际,也触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作者质问时运造化,何以使她屡遭迁谪流离?谢道韫夫死子丧,自己最疼爱的弟弟谢玄也英年早丧,“王谢”家族的光环正在褪色。流离失亲之苦,人生悲欢之慨,不难推想,但是作者并没有哀叹自怜。“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面对雄峻泰山,诗人抒发了置身大好河山,将有限之生命融化于无限之美景的豁达胸怀。

谢道韫的这首《泰山吟》,充满阳刚之气和豁达之意。谢才女之“风韵高迈”、由这首诗正可见一斑。

其二曰《拟嵇中散咏松诗》:

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雕。

愿望游下憩,瞻彼万仞条。

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

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摇。

这首诗苍凉雄浑,纵横开合之处遒劲有力。“嵇中散”即嵇康,竹林七贤之一,崇尚老庄,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厌恶儒家礼教,言行狂狷不羁,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最终为司马昭所杀,临刑前奏《广陵散》曲,从容赴死。其《游仙诗》曰:“遥望山上松,隆冬郁青葱。自遇一何高,独立边无业。愿想游其下,蹊路绝不通。王乔弃我去,乘云架六龙。飘摇戏玄圃,黄老路相逢。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蝉蜕弃秽累,结友家板桐。临觞奏九韶,雅歌何蔡邕。长与俗人别,谁能睹其踪。” 

谢道韫咏松

谢道韫所拟的就是这首,诗中以松自比,突出其挺拔俊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风骨。《世说新语·容止》云:嵇康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萧萧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岩岩若孤松之独立也”、“萧萧如松下风”,可见时人或言其行止,或言其品德,大多把嵇康比为“松”。谢道韫则说“愿望游下憩,瞻彼万仞条”,可以看出她对嵇康是非常崇敬、神往,她拟其作,说明她悟透了这首诗的其中之味,非常理解“松”这个挺拔俊秀的意象,与嵇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之间,那种浑然一体、水乳交融的关联。那么,嵇康临刑前奏《广陵散》曲,从容赴死的高迈风姿,和谢道韫在孙恩之乱中表现出的义薄云天、从容赴死的气度风范,完全是一脉相承的。其实,她又何止仅仅“有林下风气”,她是从骨子里,不,是从灵魂上传承了“竹林七贤”的风骨和精神,特别是那位挺拔俊秀如松、令她追慕不已的男子。

所以,谢道韫流传至今的这两首诗,没有丝毫的脂粉气,简直无法辨出是出自女性手笔。从成就上说,其诗虽然比不上唐诗宋词,也不一定是她的代表作,但这种豪迈豁达的气概和胸襟,却也和她的高迈风韵相一致。

谢道韫的人生际遇,与同样是未亡人的宋代才女李清照颇为相似,前半生都受到万般荣宠,中年后都历经家国丧乱,人生落差非常之大。然而,谢道韫的胸襟气度就宽广得太多,可以不再局限于自身的愁苦,也导致她的后半生比李清照要快乐得多。谢道韫的诗并不自怨自怜,而是转向沧桑沉郁,家国的惨痛已熔铸入心胸。而李清照的词终究只是“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一路哀歌到底。李清照终究是小女人,她逃不开自我的愁城,而谢道韫大气、高迈、通脱,这来自于她无与伦比的家族底蕴和流淌在血管里的高贵气质。论才华,谢道韫也许比不上李清照,论美貌,更是比不上环肥燕瘦,但论风度胸襟,雅人深致的谢道韫真可谓冠绝古今了!

“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此事难效颦,画虎恐类狗。”宋人蒲寿宬这首《咏史八首·谢道韫》,说尽了这位东晋大才女的千载难寻。那就读一段晋史,那里面有明媚的阳光,和在阳光下轻歌曼舞的众多可爱精灵:阮籍,嵇康,潘岳,谢安,王羲之,王献之,刘伶……其中也有一个女子,一个唯一可与这群人踏歌而行的奇女子,她当然就是谢道韫。她只是和他们一起说着笑着,慢慢地离我们的视线越来越远,古乐声中的魏晋风度也终于杳杳而不可闻。只留下些许鼎盛的高贵,禁锁在千秋的书简中。

王导是 东晋初年的宰相,权势显赫,威震朝野,当时有“王与马(指晋帝司马氏)共天下”的歌谣。成语中有“新亭对泣”,表示思念故国的意思,就是说的王导的故事。一次王导与北方逃难过江建立东晋的同僚在南京郊外新亭(又名劳劳亭)饮宴。座中周侯岂页叹息地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发出了山河沦陷的感叹(当时北方领土沦陷在匈奴人刘曜之手),于是在座的宾客都 相视流泪。王导见此情景,愀然变色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勉力国事),克复神州(收复中原失地),何至作楚囚相对(何至于那样没有出息作当年被俘的楚国囚犯那样相对哭泣呢)?”王导 的话慷憾激昂,批评了在座同僚消极悲观的情绪。虽然只有这么简短的几句话,却把王导为人鹤立鸡群,见识不凡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事见《世说新语》...  王导是 东晋初年的宰相,权势显赫,威震朝野,当时有“王与马(指晋帝司马氏)共天下”的歌谣。成语中有“新亭对泣”,表示思念故国的意思,就是说的王导的故事。一次王导与北方逃难过江建立 东晋的同僚在南京郊外新亭(又名劳劳亭)饮宴。座中周侯岂页叹息地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发出了山河沦陷的感叹(当时北方领土沦陷在匈奴人刘曜之手),于是在座的宾客都 相视流泪。王导见此情景,愀然变色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勉力国事),克复神州(收复中原失地),何至作楚囚相对(何至于那样没有出息作当年被俘的楚国囚犯那样相对哭泣呢)?”王导 的话慷憾激昂,批评了在座同僚消极悲观的情绪。虽然只有这么简短的几句话,却把王导为人鹤立鸡群,见识不凡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事见《世说新语》)。   诗词中提到的“谢”,就是 谢安(谢安的侄子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谢灵运,人称谢康乐),别名安石,他是晋孝武帝的丞相,人称谢太傅,功勋卓著,曾一度辞官退隐浙江会稽东山,当时曾有“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足见他的威望之高。后复出主持大局,因此又有“东山再 起”的成语,表示免职以后再度掌权的意思。后秦符坚扬言投鞭可使长江断流,率领大军进驻淝水北岸,威逼东晋,朝野震恐。谢安时任征讨大都督,他从容调度,终于大破符坚、是为军事上以 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据说他侄儿谢玄从前线送回报捷书信,可是谢安得信后面上却了无喜色,对弈如故。及至下完棋返回内室,终于压不住内心喜悦,鞋后跟过门槛时折掉,他高兴得竟然没 有察觉,其镇静自若,儒雅风流,在历史上一直传为佳话。   王导、谢安与书法都大有渊源,两人都是东晋的大书法家。王导是王羲之叔父,擅长行草,《书断》称他的书法是“风棱载蓄,高 致有余,类贾勇之武士,等相惊之戏鱼”。意思是说他的草书写得既饱含棱棱风骨,又高雅而有韵致;既有武士的雄伟,又如戏鱼般的灵活娇曳。王羲之书法得以成名,与王导指点是有关系的。   在东晋书坛上,王导不仅是政治上的领袖,身居丞相职位,而且在书坛上他也是名列前矛。他闲下来就喜欢弄弄笔头,挥毫不止,他学的是钟繇、卫?笔法,即使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王 室南渡时刻,王导也没有忘记把钟繇的《尚书·宣示帖》藏在衣带里带到南方。足见他对钟繇书法的爱好了。   至于谢安,他是参加王羲之兰亭集会的一员,平日与王羲之诗酒唱和,书法切磋 。据《书断》所述,谢安学写正、草书体就是就教于王右军。《述志赋》称谢安“善草正,方圆自穷”。谢安的草书在东晋是很有名气的,有副对联写道:“谢草郑兰燕桂树,唐诗晋字汉文章” ,其中的“谢草”,看来就是指的谢安草书,又如宋代词人、书法家姜夔曾说过:《兰亭记》及右军诸贴第一,谢安石(即谢安)、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由此可 知谢安书法、尤其行草书的知名度是仅次王羲之的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乌衣巷,王谢家
王谢风流满晋书:透过“咏絮才女”谢道韫的婚姻斑窥东晋门阀浮沉
王羲之的宝贝儿子,儿媳为何看不起?一首唐诗道尽曲折
中国古代十大才女--谢道韫
谢道韫孤胆震叛首
王凝之妻谢氏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