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没有租界,就没有大上海

    “上海”这一名称的真正由来始于宋代,当时的上海,已开始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在今外滩至十六铺的黄浦江中,它的西岸有个上海镇,这些便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元代的上海镇已有很大的发展,并设立了市舶司。此后,上海镇又升格为上海县。明代的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纺业中心,商业经济日趋发达。

    南京条约之后,清国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夷商在通商口岸居住,但是又希望保持明清的“华夷之防”,而夷商们也希望能够租一片土地,按自己习惯的方式生活。双方一拍即合,各通商口岸里出现了“租界”。最初的租界,是严格的遵循“华夷之防”的,租界里没有清国居民。开始,租界一般都是在城市郊区、人口稀少但风景秀丽的偏远地区。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战乱从此蔓延到江南,大批的难民拥向上海寻求庇护。其中的富有士绅进入更安全的租界,这些洋夷虽然面目可憎,但是一不会杀他们,二不会夺取他们的钱财,还是住租界里靠谱。

   上海当地的清国官府也无力阻止这个“华夷杂居”的局面,迫于现实,上海道台于1855年2月颁布条例,条例规定经过官府审核批准的清国国民,可以入住租界。但是事实上,那么多难民,道台衙门那里可能一一审查批准。至此,上海的华夷之防制度崩溃,上海租界成为华夷杂居的地方。一年之内,租界内的人口,从五百多激增到了两万多人,租界的面积也因此扩大了。
  随着太平军祸乱在江南的蔓延,越来越多的江浙难民逃亡上海,富有士绅逃入租界,而穷人则依附在租界外的华界居住,上海开始从黄埔江边的一个小村发展成为一个城市。1862年,李秀成率领大股太平军试图洗劫上海华界,大批恐慌的华界居民逃入租界寻求庇护,租界内的人口从此突破五十万。不仅是面积开始扩大,地价开始飞涨,最贵的地方甚至超过了两百倍的增长。
  根据文化法律制度传统的不同,租界逐步分为了两块,法国租界,和英美等国的万国租界(后来被称作公共租界)。洋夷能够被允许在上海生活居住,是因为1840年的南京条约,为了纪念这个起源,1862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把租界里的第一条道路,也是主干道,命名为“南京路”。
  但是清国人当时一般称它作“大马路”。为什么是“马路”呢?因为最初的清国人看到当年那些精力旺盛的洋夷老是骑着马在那道路上跑来跑去的,于是就称道路作马路。有了大马路,后面租界的道路多了,就又有了二马路,三马路啦,从此,清国人开始把现代城市里的道路叫做“马路”。
    到1895年,上海公共租界已经完全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上海租界完全依据洋人的法律制度和城市管理制度进行治理,城市的规划布局,道路的铺设,路灯的安装,煤气管道的铺设,自来水管的铺设,电报电话的安装,现代化的医院和邮局的开设,同步于当时的伦敦,纽约和巴黎。从小学到大学的现代学校体系也开始被引入上海公共租界,清国人称这样的学校叫洋学堂。1879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开办圣约翰大学校,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亚洲最受人尊崇的大学,人们称它作东方的哈佛。谁要是在那个年代拿日本的大学和圣约翰大学作比较,会笑死当时的中国人的哦。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到1949年,上海一直是苏伊士运河以东,最为现代化的大型都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照片】上海租界内的恐怖气氛
百年上海租界史
揭秘上海路名的前世今生
湖丝阿姐上班去:回眸旧上海交通规则
漫步黄浦|汉口路走到头,就会想隐居于此,阮玲玉也曾在此留下倩影
南京东路与南京西路,一字之差气质有多不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