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完云南这15座古镇 此生不再遗憾

走完云南这15座古镇 此生不再遗憾


  如果没有这场大火,独克宗的雪夜是宁静而圣洁的,月光照在嶙峋的古城老宅上,稀疏的游客和客栈的老板一起围坐在火炉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故事,吃着烤年糕,扒拉着窝在炭火里的土豆和番薯。


  独克宗,神秘而又美丽的“月光城”,茶马古道的枢纽,1300多年的历史,在11日一场从凌晨延绵到中午的十小时大火后,其核心区域付之一炬,不复存在。


  云南除了大理、丽江之外,还有诸多古色古香的小城小镇不为人们所知,这些地方人烟稀少却又饱含历史的沧桑。今年请牵着我的手走过这里,只为此生不留遗憾。



大理云龙县诺邓村


  世上真有什么地方能抵御岁月变迁,时光侵袭么?地处滇西北大山深处,那座名叫“诺邓”的白族村庄,就在滔滔的历史洪流中保存了千年不变的面貌。她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西北面的山谷中。由于自唐代南诏时期开始,1000多年以来“诺邓”这个村名一直没有改变,因此她被称为“千年白族村”。


  诺邓村旅游资源丰富,村中现存大量的明、清建筑和玉皇阁道教建筑群、三教合一的宗教信仰、淳朴的民俗民风和秀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的盐井文化构成了诺邓村独特的旅游资源。


  周围的风景名胜区和文化古迹也很集中,有天池自然风景区、天然太极图奇观、虎头山道教建筑群、顺荡梵文碑火葬墓群及被誉为记载着云龙县历史变迁的“桥梁博物馆”古桥梁等。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外旅游品牌推广旅游推广峰会,诺邓村被推介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



大理沙溪古镇


  沙溪位于大理剑川县西南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的东南部,位于大理风景名胜区与丽江古城之间,远近闻名的石宝山就在这里。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西南地区兴起,成为当时唐朝和吐蕃的缓冲地段,也是连接两者之间的纽带,沟通经济、文化交往的茶马古道主要途经地之一。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灵魂与核心,是沙溪商贸交易的地方,依山傍水,地理位置极佳的风水宝地,集寺庙、古戏台、商铺、马店,开阔的红砂石板街面,百年古树、古巷道、寨门于一身、功能齐备的千年古集市。


  四方街西面的兴教寺有一个破损的石狮,它的身上有一个圆形小孔。据古镇上的老人讲,以前那个小孔里塑有大型红色木杠,上面有一盏巨大的防风雨油灯,由寺登村民轮流值守,每天一户。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值守户往灯里加油、点灯,第二天早上再由该户熄灯,并交给下一户值守。这就是说,在以前茶马古道相当热闹的时候,无论刮风下雨,寺登四方街夜夜通明,寺登古镇不仅白天热闹,而且晚上也热闹。



曲靖会泽县娜姑镇


  从会泽县城西北行,有一条经娜姑、云峰、蒙姑(今巧家县蒙姑镇)渡金沙江,再经四川会理、会东、西昌而达成都的“通省大道”,是云南昆明与四川成都之间的一条捷径。


  铜是地处乌蒙腹地的娜姑的生命,因铜而生,随铜而逝。铜本身就是财富,中国几千年的货币就是一串串的铜钱,为了铸钱的需要,云南东川府的铜人背马驮,万里迢迢运往京城,从小江河谷中开采出来的铜京运第一站就是娜姑。

  

  当年的娜姑是热闹非凡,客栈、酒楼、妓院、赌馆,文官武将、富商大贾、贩夫走卒、矿工匠人不绝于道。各省前来押运、采购铜的官员、商人常驻于此,建起了会馆、庙宇,接待着本省同乡,供奉着本省神祗,就连洋人也跑来修教堂,传福音。一座乌蒙山中的无名小镇,一座因铜而荣的经济重镇,就这样繁盛一时。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铜业的衰落,交通的改变,娜姑再次回复了山区小镇的宁静,华丽而阔大的会馆人去物非,或变成了学校、农家,或空空荡荡。历史的潮头在汹涌澎湃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平寂得无声无息。



景洪勐罕橄榄坝


  橄榄坝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区约35公里的澜沧江东岸,是个平坦坝子,一片森林茂密的绿洲。在这里,澜沧江蜿蜒而过,到处是一片浓绿,具有浓厚傣族建筑风格的佛寺,一幢幢竹楼民居,挂映于绿荫丛林和奇花异草之中,密林里珍禽异兽和睦相处,展示出一派迷人的热带自然风光。


  橄榄坝傣族称“勐罕姆”。在橄榄坝,曼松满(花园寨)和曼听(花果寨)是两个比较大的寨子。每个寨子都有典型的缅寺佛塔和传统的傣家竹楼。楼前楼后遍种椰子、槟榔、芒果、油棕和荔枝等。寨子周围有很多铁刀木树,这种树砍了又发,越砍越发。铁刀树作为烧柴,可以保护当地其他森林资源。曼听是游人最多的地方,由4个村落组成,以篱笆为界,除村落风光外,还可观赏佛寺中的大佛和高5.6米的白塔,曼听公园和曼听村落、曼听佛寺连成一片。



腾冲和顺古镇


  腾冲和顺古名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乡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飘香,让人流连忘返,民国代总理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


  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落成。迄今有藏书7书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有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美誉。



建水团山村


  团山村位于建水县,在这个宁静的小村子里隐藏着一个颇具规模、历经600年风雨仍保存完好的汉族民居,这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实属罕见。明洪武年间,江西鄱阳县名叫张福的商人,把生意做到了临安(建水),看中了县城外土地肥沃、风俗醇美的张宝石寨,于是在此安家,繁衍子孙,成为巨族。


  团山民居的布局和装饰与江南民居有相似之处。所有建筑屋面为青瓦,白灰粉饰外墙,青砖作墙裙,每座房屋都以天井为核心,大门多在主体建筑一侧,通过形状不一的过道,到达主体院落,平面布局包揽了云南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跑马转角楼"等主要形式。


  团山村现保存完好的汉族传统民居和古建筑有21座,它们都已经被编了门牌号,成为无数户人家共同拥有的家园。团山村的后人们就在这令人羡慕的老宅内过着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年年迎候春燕的归来,因为这些燕子也把它们的家筑在了雕龙画凤的檐梁上。



临沧鲁史镇


  鲁史镇地处云南凤庆县境东北部,位于澜沧江和黑惠江中间,有“夹江”之称,距凤庆县城84公里,南面和小湾镇隔江相望。全镇居住着汉、彝、苗等10个民族,是著名的“茶叶之乡”。


  鲁史,原称“阿鲁司”,至今仍保留有一段青石故道,三米多宽,由东向西把古镇一分为二。现在鲁史镇的金鸡村尚遗留有百珠连片的古茶树野生群落。古平村海拔 2400米左右的山野上,生长着三千多株野生茶树。


  鲁史镇以四方街为中心点,和四方街连接的横街是鲁史古镇的主要街道,形成“三街七巷”的格局。走进鲁史的大街小巷,深深感受到古文化的印迹,这里四合院的营造很有特色,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房屋大多坐南朝北,院落基本上是一正两厢一照壁的格局。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此门就自成天地,很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宽敞的院落内,植树栽花,叠石造景。在临街或靠路的墙体上,有画有诗。



普洱孟连娜允古镇


  娜允古镇位于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城,是中国至今还保存着的最后一个傣族古镇,已被列为傣族历史文化名城。


  从古代至近代,孟连历代28任土司,统治达660年,随着土司统治的延续,娜允古城也得到逐步的完善和扩大,形成了宣抚司统治区(孟连、澜沧、西盟等)方圆数百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


  娜允古镇在东南亚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因为历代傣族土司衙门——孟连宣抚司署就设在这里。娜允由“三城两镇”(上中下城和芒方岗、芒方冒)组成。土司时代,娜允古镇上城是土司及家奴居住的地方,娜允古镇中城是官员和家属的居住地,娜允古镇下城则是下级官员的住处,芒方岗和芒方冒是林业官和猎户居住的寨子,孟连宣抚司署位于上城的最高处,上、中城佛寺也巍然屹立在宣抚司署的附近。孟连宣抚司暑,傣语称“贺罕”,意为金色的王宫,土司召贺罕,即为金殿之王。孟连宣抚司暑曾在清代被焚毁,1878—1919年重建。



楚雄石羊古镇


  楚雄大姚县白草岭重叠的山峰下有一座云南历史文化名镇——石羊,又名“白井”。石羊有古老的宝塔、整洁的街市与纯朴敦厚的民俗。镇上辉煌的孔庙建筑群和庙内端坐了数百年的孔子铜像让人们沉思惊叹。


  石羊孔庙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朝初年,历经600多年的风雨,以大殿为主体,另有朱子阁、诵经阁、乡贤祠、月拱桥、大理石壁画、石刻等,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建筑古雅精密,整个寺庙层顶均用黄、红、绿三种琉璃覆盖。门雕花草玲珑别致,龙凤狮虎,花鸟鱼虫,松柏藤葛,彩画工整,栩栩如生。庙内的孔子铜坐像,铸于康熙年代,历经9年完工,高2.3米,净重2.5吨,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最大的孔子铜像。


  孔庙周围美丽的风景,如天台高眺、文殊夕照、宝岫朝烟、香河夜月、象岭燕方、柳暗春波、西谷早梅、鹿洞天清等让人们沉浸在对礼教思索的同时,也享受了自然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



楚雄禄丰县黑井古镇


  黑井镇位于楚雄州禄丰县西北92公里的龙川江畔,距昆明200公里,距楚雄75公里,成昆铁路、龙川江纵穿全境。


  黑井历史悠久,从出土的石、陶、铜器、兽骨等文物考证,早在32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少数民族的祖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息劳作。盐业的发展,使黑井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云南的财政税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富可敌省"的滇中经济重镇,从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昔日的黑井,不但经济发达,而且文化昌盛,仅明清两代,就有13人中进士。元明清三代,在黑井这块两山夹峙的弹丸之地,就建盖庵堂寺庙56座、文笔塔5座,还留下了不少很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碑。

  

  至今,黑井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城镇格局、民居、宗教、牌坊等建筑,有21处文物保护单位,是禄丰县乃至楚雄州有名的文物大镇。历经千年,古镇风貌依旧,历史纹脉清晰。



云南驿古镇


  在滇西高原与滇西横断山脉相交的祥云县是云南之源,被称为“古云南”和“小云南”。境内的云南驿,至今仍保存着云南省中“云南”的原称。祥云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桥头堡,也称古云南,境内有一颗镶嵌在西南古丝绸之路上的耀眼明珠———云南驿。“云南”二字正是源于此。


  云南驿是我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从时间上来说,“云南驿”最早将“云南”作为地名,是云南省省名的起源。云南驿站现虽已荒废,但仍然保存了不少作为驿站时期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由民居、商铺、旅店、马厩等组成的古朴城镇风貌,古代丝绸茶马驿道的道路遗迹,抗战时期美国飞虎队旧地及遗物等等。


  走进这座古老的驿站,一条青石路从遥远的中原蜿蜒而来,穿过古镇又逶迤而去,渐渐消失在茫茫的群山和云海之间。街道两旁显得十分陈旧而萧条的铺面和街心中的引马石上依稀可见的马蹄印仿佛在印证那段正在消失的历史。一位年事已高的老掌柜依在自家年久失修的店门口,哼着忧伤的“赶马调”,回味着那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贡山县丙中洛乡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北端的县。丙中洛乡被称作怒江中的“桃花园”。从县城丹当出发,沿怒江北行40多里,就是云南和西藏交界的丙中洛乡。


  丙中洛是怒江州藏族的聚居地。每年农历腊月25日至29日,有个重要节日叫“哥斗节”。节日里,普化寺的喇嘛要在广场上表演喇嘛舞,为虔诚的善男信女酬谢鬼神,迎福纳祥,避秽驱邪,消灾免难,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普化寺是藏传佛教噶举派戛玛支所创建的寺庙,在当地有重要地位。喇嘛舞叫“巴强”,属藏戏的一种,有几场固定的节目,依次上演。演员戴面具,以鼓、钹、锁呐、螺号、铜号伴舞,没有词曲,没有道白,观众从面具的造型和色调来区别善恶忠奸和鬼神等角色。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以村寨为单位围成圈,和其它村寨的汉子们进行“白谢”挑战。这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歌舞比寨。受到挑战的村寨要组织本寨的汉子应战。否则,就被视为无能无才而遭到嘲笑。参加“白谢”的男子,手握腰刀或匕首,环绕着摆供品的舞场且歌且舞,你问我答,歌词妙趣横生。



玉溪通海县秀山镇


  通海县城临水依山,前有杞麓湖,后有秀山,城镇居于中间。城周围波光澄碧,群峰列翠,点缀成一幅精巧秀丽的山水图卷。


  秀山在通海县城南面,有“秀甲南滇”的美誉。全盛时期寺庙多达百座,至今留存万寿台、普光寺、紫光阁、清凉台、涌金寺等明、清建筑20多处,掩映于万绿丛中。山上的殿宇建筑,因山势而立,紧凑集中,张驰得当,既相对独立,各具一格,又相互呼应,组成绚丽统一的建筑群。



建水临安镇


  滇南建水,旧称临安,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称。据明万历年间成书的《滇略》记载;“临安之繁华富庶甲于滇中”。民谚中有“金临安、银大理”的说法。建水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建于元代的建水文庙,明代的建水东城门朝阳楼,建于清代的双龙桥,均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建水城文庙北街的建水文庙,建于元泰安二年。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文庙,占地114亩。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宫殿式,仿曲阜孔庙的建筑风格建造。主要建筑有相对称的一正殿二庑二堂二阁三祠八坊,保存完好,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庄严肃穆。


  文庙正殿“先师庙”,殿前悬挂“先师庙”三个鎏金大字,笔力遒劲雄浑。正殿由二十八根大石柱支撑,柱高五米多,用整块青石凿磨而成,每根石柱重约万斤。其中撑持在左右屋檐的两根“石龙抱柱”,精工雕镂成龙腾祥云状。大殿二十二扇木屏门上,镂刻出近百飞禽走兽,工艺精巧,栩栩如生,为屏门珍品。据说几百年来,大殿内始终不见蚊虫飞鸣、蜘蛛结网,实为古建筑学上的珍闻。殿前大院有两亩地,径流面积约四亩,四周没有排水通道,但奇怪的是每逢雨天,不论大雨小雨,总是雨停院干,不见积水,也可称“文庙奇观”了。



昆明官渡古镇


  官渡区官渡古镇历史悠久,是滇文化发祥地之一。南诏大理国时期,是滇池东北岸一大集镇和交通要冲。官渡古镇在昆明市东部约5公里。古镇内文化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在不到1.5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就有唐、宋、元、明、清时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


  古镇的“金刚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最早建造、保存完好的金刚宝座式石塔。创建于明天顺元年,建在一堆螺蛳壳上。当时没有水泥,为了建造此塔,采用螺蛳壳拌黑胶泥夯实,打下几百根沙松桩固定后,再用糯米饭和糯米汤拌红土作垫层,一块一块地砌上塔石。据说当时官渡古镇千家万户的糯米都集中用尽。(综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些云南小众风情古镇,定格了最静好的岁月
云南那些被遗忘的千年古镇,90%的云南人没去全过,去一次少一次,再不去就晚了!
云南那些被遗忘的千年古镇,很多云南人都没全去过
云南的古镇
忘掉丽江和大理,这5个鲜为人知的古镇,才是云南最美的地方
你来云南,我绝不带你去丽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