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米芾_生平大事辑考
李念:米芾生平大事辑考


一、家庭背景
米芾五世祖米信,宋初勋臣。《宋史》卷261有传,淳化五年(994年)卒,六十七岁。高祖、曾祖多系武职官员。芾父字光辅,官左武卫将军(一说米芾父名“佐”,徐邦达《米芾生卒年岁订正及其它二三事考》中认为后世称“父佐”当误。依据是米芾之孙米宪辑录《宝晋斋山林集拾遗》卷首附载的《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中谈到米芾父亲处云:“父致仕,左武卫将军。”后人则讹为“父佐,左武将军,”也许把“致仕”的仕字讹为“佐”字,又把致字脱去的缘故。)赠中散大夫、会稽(县)公。米芾《书史》云:“濮州李丞相家多书画,其孙直秘阁李孝广收右军黄麻纸十余帖,辞一云白石枕殊佳……后有先君名印,下一印曰‘尊德乐道’。今印见在余家。先君尝官濮,与李柬之少师以棋友善,意以奕胜之,余时未生。”由此知米芾在未出生时,其父曾在濮州为官,喜爱书画艺术,并精于鉴赏,且“尊德乐道”。
芾母阎氏,因其“侍宣仁皇后藩邸,出入禁中,以劳补其子为殿侍,后登进士第,恩补校书郎、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逾年,召为书画博士,擢礼部员外郎,知淮阳军。”《宋史》、《京口耆旧传》、《丹徒县志》、《襄阳县志》、《全宋诗》、《鸡肋编》等均有载。翁方纲《米海岳年谱》谓芾母“赠丹阳县太君”。

二、米芾出生
米芾出生于仁宗皇佑三年(1051年)。米芾《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云:“我本生辛卯两丙运,今岁步辛月亦然。”又《晋太保谢安石帖后》有句云:“余年辛卯,今太岁辛已,大小运丙申丙辰,于辛卯月辛丑日,余于辛丑丙申时获之,此非天耶?”宋仁宗皇佑三年(1051年)是辛卯年,米芾有一方印曰:“辛卯米芾”。由此知米芾生于公元1051年无疑。
 
三、少年米芾
《韵语阳秋》卷14载:“元章始学罗逊书,其变出于王子敬。”“《襄阳学记》乃罗逊书,元章亦襄阳人。始效其体至于笔换万钧,沉着痛快处,逊法其能尽耶?”《襄阳县志·古迹》:“襄州新学记碑:贞元五年卢群撰,罗让行书。……罗让字景宜,……让书襄阳学记最有名。米元章始效其作,后乃超迈入神耳。宋人避英宗本生于濮安懿王讳,故或称罗逊”。米芾《群玉堂米帖》自叙云:“余初学颜书,七、八岁作字,至大一幅,书简不成。”由此知,米芾是七、八岁时开始学习书法、启蒙老师是襄阳书家罗让(或称罗逊)。
翁方纲《米海岳年谱》:“五年庚子,手帖云:余年十岁,写碑刻,学周越、苏子美扎,自成一家,人谓有李邕笔法,闻而恶之。”“五年庚子”,即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
邹演存《米公祠及米芾族裔脉源考》:“自宋治平四年(1067)随母阎氏离乡到京都汴梁,其母内廷侍侧英宗高皇后,他自然邀幸得迁,……”。

四、米芾仕途
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年),恩荫入仕为秘书省校书郎当在本年。”《全宋词》:“以母侍宣仁皇后藩邸,恩补校书郎……”。《京口耆旧传》、《襄阳县志》、翁方纲《米海岳年谱》等载:“黻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恩补秘书省校书郎。”  
神宗熙宁三年庚戌(1070)二十岁,由秘书省校书郎改临桂尉。
神宗熙宁八年乙卯(1075)二十五岁,十月前在临桂尉、含光尉任,十月后官长沙椽至神宗元丰五年壬戌(1082)三十二岁。
神宗元丰八年乙丑(1085)三十五岁,官杭州从事。
哲宗元佑七年壬申(1092)四十二岁,知雍丘县。
哲宗元佑九年甲戌(1094)四十四岁,由雍丘县令改监中岳祠(嵩山)。
哲宗绍圣四年丁丑(1097)四十七岁,在涟水军使任上。
哲宗元符二年乙卯(1099)四十九岁,由涟水军使任改除蔡河拨发。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已(1101)五十一岁,发运司属官,在江淮间。
徽宗崇宁二年癸未(1103)五十三岁,由发运司属官改太常博士、书学博士。
徽宗崇宁三年甲申(1104)五十四岁,仲春尚在书学博士任,后知无为军。
徽宗崇宁五年丙戌(1106)五十六岁,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
徽宗大观元年丁亥(1107)五十七岁,知淮阳军。

五、米芾子女
神宗熙宁七年甲寅(1074年),二十四岁的米芾在临桂尉任上,长子米友仁出生。友仁,小名尹仁、寅孙、鳌儿,字元晖,人称小米。
翁方纲《米海岳年谱》附考云:“盖生于寅岁,故以寅为小名。由此考之,友仁当生于熙宁七年甲寅也。”
《全宋词》:“友仁,字元晖,自称懒拙老人。芾子。生于熙宁五年(1072)力学嗜古,亦善书画,世号小米。仕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绍兴二十年(1151)卒,年八十。”
蔡肇《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铭》称,芾有五子,只长子友仁知名。米芾《题赠叔晦》:“叔晦之子道奴、德奴、庆奴,仆之子鳌儿、洞阳、三雄。”岳珂《宝晋斋法书赞》卷19载米芾一帖云:“能书第二儿,二十岁化去,刳吾心肝,至今皓首之由也。”又《晋纸帖》中云:“老来失第三子”。这两个儿子可能就是上面提到的“洞阳”、“三雄”。另二子不详,或是二女。《耆旧续闻》云:“世传米芾有洁癖。方择婿,会建康段拂字去尘。芾曰:‘既拂矣,又去尘,真吾婿也。’以女妻之。”《池北偶谈》曰:“段拂、吴激皆米元章婿。拂南渡后仕至参知政事。激字彦高,入金为翰林学士,乐府与蔡松年齐名”。

六、结交苏轼
苏轼年长米芾十五岁。
米芾《画史》有言曰:“吾自湖南从事过黄州,初见公(苏轼)酒酣曰:‘君贴此纸壁上’。观音纸也,即起作两竹枝、一枯树、一怪石见与。后晋卿借去不还。”
《独醒杂志》云:“元丰中过黄州,识苏子瞻,皆不执弟子礼特敬前辈而已”。
《跋米帖》:“米元章元丰中谒东坡于黄冈,承其余论,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
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云:“米芾到黄州拜访苏轼无疑,但是,均未言何年、月、日。”因此,研究者有三说:(一)元丰四年说。(二)元丰五年说。朱靖华《苏轼简明年谱》于元丰五年下云:“米芾、董钺、绵竹道士杨世昌等来访雪堂。”王文诰《苏文公诗编注集总案》谓米芾来黄州访苏轼在元丰五年三月。(三)元丰七年说。翁方纲《米海岳年谱》引温革叔皮《跋米帖》,系米芾访东坡于元丰七年甲子。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三说中以元丰七年说最为不确。东坡晚年(建中靖国元年)有‘恨二十年知元章不尽’之语,如元丰七年初识,则相差三年。元丰四年虽恰为二十年,然雪堂未建,米芾访雪堂则为虚。”故元丰五年之说较可信。
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五十一岁的苏轼六月知登州,十月以礼部郎中召回京,十二月二十日到京。有《与米元章书》:“某自登赴都,已达青社……。复思东坡相从之适,何可复得?”“惟千万节哀自重。”由此推知,芾父当逝世于本年或本年前一、二年。芾父有“中散大夫,会稽(县)公”之赠,会稽距杭州甚近。时年米芾官杭州从事。
《全宋诗》卷821苏轼有《次韵米黻二王跋尾二首》。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米芾诗《题子敬范新妇唐摹帖三首》。米芾《书史》云:“当时唱和者黄庭坚一首、蒋之奇诗三首,吕升卿二首,刘诠二首……,共成一轴,亦为此诗之和诗。”当年(1087年)六月或七月,苏轼等十六人于王晋卿西园晏集。李伯时绘《西园雅集图》,米芾作《西园雅集图记》
哲宗元佑四年(1089年),米芾在扬州。时年五十四岁的苏轼,四月出京,六月往扬州访米芾,七月初三日到杭州。苏轼《书米元章藏帖》:“元佑四年六月十二日与章资平同过元章。”《与米元章》书三则,有言曰:“某以疾请郡,遂得余杭…,重辱新诗为送,词韵高雅,行色赠光,感服不可言也。”又《与钱穆父》书曰:“前日作《米元章山砚铭》。此砚甚奇,得之于湖口石钟山之侧。……因山作砚其理如云。过扬且伸意元章,求此砚一观也。”《东坡全集》卷75有《米黻石钟山砚铭》一首。
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四十二岁的米芾知雍丘县。翁方纲《米海岳年谱》云:“七年壬申九月,苏子瞻自扬州召还,元章知雍丘,具饮饷之。既至,则又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馔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每洒一行,即伸纸共作字。以二小吏磨墨,几不能供。薄暮,洒行既尽,乃更相易携去,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东坡有《与米元章》二书。其一中曰:“过治下得款奉,辱至礼之厚,愧幸兼极。”其二中曰:“临辱访,欲往谢,又蒙惠诗,欲和答,竟无顷刻暇,愧负可谅。”由此知,米芾在这期间也访过苏轼,雍丘距京较近。
宋·赵令畴《候鲭录》卷7载:“东坡在淮扬,设客十余人,皆一时名士,米元章在焉。酒半,元章忽起立,云:‘少事白吾丈,世人皆以芾为颠,愿质之’。坡云:‘吾从众’。坐客皆笑”。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云:“此事当发生在苏轼知扬州之后,米芾令雍丘之前”。
苏轼《记张元方论麦虫》:“元佑八年五月十日,雍丘令米芾有书,言县有虫食麦叶而不食实。”
《京口耆旧》云:“建中改元(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即1101年,—笔者注),坡归自岭外,与客游金山。有请坡题名者。坡云:‘有元章在’。米云:‘某尝北面端明,某不敢。’坡抚其背云:‘今则青出于蓝矣’。元章徐曰:‘端明真知我者也’。自尔益自负矣。”当年,苏轼染疾,米芾多次谒并送麦门冬饮子于北沙东园。东坡有诗《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八月中秋,米芾得苏轼去世噩耗,作《苏东坡挽诗》五首。序中有云:“辛巳中秋,闻东坡老向以七月二十八毕此世。”
苏轼《与米元章》书九首中有“岭海八年…独念元章”,“恨二十年相从,知元章不尽”之语。
米芾《书紫金砚事》:“苏子瞻携吾紫金砚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静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七、米芾与石
《宋稗类钞》载:“米元章守涟水,地接灵璧 ,蓄石甚富,一一品目,入玩则终日不出。杨次公为按察使,因往廉焉。正色曰:‘朝廷以千里郡付公,那得终日弄石?’米径前于左袖中取一石。嵌空玲珑,峰峦洞穴皆具,色极清润。宛转翻落以示杨,曰:‘此石何如?’杨殊不顾。乃纳之袖,又出一石。叠峰层峦,奇巧又胜。又纳之袖。最后出一石,尽天划神镂之巧,顾杨曰:‘如此石,那得不爱?’杨忽曰:‘非公独爱,我亦爱也。’即就手攫得之,径登车而去。”冯梦龙《古今谈概·癖嗜部》林有麟《素园石谱》等亦记之。由“守涟水”知此事发生在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或哲宗绍圣五年(1098年)。
米芾《王献之苏氏宝帖赞》序云:“崇宁元年五月十五日易。跋时,甘露下吾家宝晋斋碧梧廿本。”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云:“由‘甘露下’,知《书屏石》亦当作于本年。”其文曰:“西山书院,丹徒私居也。上皇樵人以异石来告余……,又七日,甘露下其石,梧桐、柳、竹、椿、杉、焦、菊,无不沾也。自五月望至二十六日,犹未已。”
又,米芾《幣居帖》云:“四月末,上皇山樵以异石告,遂视之。八十一穴,大如碗、小容指,制在淮山一品之上。百夫运至宝晋桐杉之间”。
宋·费衮《梁溪漫志》载曰:“米元章守濡须(无为附近),闻有怪石在河堣 ,莫知其所由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而惊,遽命设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言者以为罪,坐是罢去。”
《渔阳石谱序》云:“元章相石之法有四语焉,曰秀,曰瘦,曰雅,曰透。”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10载:“米芾知无为军,初入州廨,见立石颇奇,喜曰:‘此足以当吾拜’。遂命左右取袍笏拜之,每呼曰:‘石丈’。言者闻而论之,朝庭亦传以为笑。”
郑板桥《石》云:“米元章论石,曰皱,曰瘦,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
《宋史》卷444《文苑六·米芾传》:“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
神宗熙宁三年(1070)至神宗熙宁八年(1075)米芾在临桂尉任上。其间,于熙宁七年五月晦日与潘景纯同游桂林伏波岩(龙隐岩),崖上题云:“米黻,潘景纯同游。熙宁七年五月晦。”后作《阳朔山图》题曰:“拜石人,居岩壑,至奇之地,作宦佳处,无过于此。”
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三十六岁,季春,游药洲(在广东)。”赵慎珍《米海岳年谱跋》云:“九曜石在学使署中,其一在藩署东斋,上有药洲二字,旁书米黻元章题。又有‘时仲诩积中同游,元佑丙寅季春初八日题’十八字……”。
米芾《书史》云:“王诜与余厚,善爱之笃。一日见语,固愿得之,遂以韩马易去,寻于刘泾处换一石也。”
《书史》:“李邑三帖……余以六朝画古贤,……金华洞天石……数种物易得。”

八、  砚、研山、《研山铭》
米芾爱砚,作我国第一部《砚史》。藏研山数尊。为研山作诗、词、铭数首。
《砚史》目录:“提要、用品、玉砚、唐州方城县葛仙公岩石、温州华岩尼寺岩石、端州岩石、歙砚婺源石、通远军觅石砚、西部会圣宫砚、青州青石、成州粟亭石、潭州谷山砚、成州粟玉砚、归州绿石砚、夔州黟石砚、庐州青石砚、苏州褐黄石砚、建溪黯沧石、陶砚、吕砚、淄州砚、高丽砚、青州蕴玉石、红丝石、青石、虢州石、信州水晶砚、蔡州白砚、性品、样品。”《砚史》作于何时,待考。
苏轼《与钱穆父》书曰:“前日作《米元章山砚铭》。此砚甚奇,得之于湖口石钟山之侧,……因山作砚,其理如云。过扬且伸意元章,求此砚一观也。”《东坡全集》卷75有《米黻石钟山砚铭》一首。米芾《书史》曰:“刘季孙以 一千置得余约以欧阳洵真迹二帖……,砚山一枚……以易。……王诜借余砚山去不即还。”《书史》:“余诗壶岭共倾……,壶岭谓砚山也。”
米芾《砚史》曰:“吾收一青翠叠石,坚响三层,傍一嵌磨墨。上出一峰,高尺余,顶復平。嵌岩如乱云四垂以覆,砚以水泽顶,则随叶垂珠滴砚心,上有铭识。事见《唐庄南杰赋》,乃历代所宝也。”
陶宗仪《辍耕录》卷6《宝晋斋研山图》载米芾句云:“右此石是南唐宝石,久为吾斋研山,今被道祖易去。中美旧有诗云:‘研山不易见,移得小翠峰。润色□书几,隐约烟朦胧。巉岩自有古,独立高嵩□。安知无云霞,造化与天通。立壁照春野,当有千丈松。崎岖浮波澜,偃仰蟠蛟龙。萧萧生风雨,俨若山林中。尘梦忽不到,触目万虑空。公家富奇石,不与常人同。研山出层碧,峥嵘实天工。淋漓上山泉,滴沥助毫端。□成惊世文,立意皆逢源。江南秋色起,风远洞庭宽。往往入佳趣,挥洒出妙言。愿公珍此石,美与众物间。何必嵩少隐,可藏为地仙。’今每诵此诗,必怀此石。近余亦有作云:‘研山不复见,哦诗徒叹息。唯有玉蟾蜍,向余频泪滴。此石一入渠手,不得再见,每同交友往观,亦不出示,绍彭公真忍人也。余今笔想成图,仿佛在目。从此吾斋秀气不复泯矣。崇宁元年八月望,米芾。’余二十年前,嘉兴吴仲圭为画图,钱唐吴孟思书文。后携至吴兴,毁于兵。偶因清暇,默怀往事,漫记于此。”《素园石谱》、《宋诗纪事》卷34亦载。
《尖阳丛笔》云:“米海岳研山,本南唐李后主物,宣和中索入九禁,后流落民间,为台州戴氏所有,明季新安许文穆公得之,又归于秀水朱文恪,流传数世,至竹坨以馈高澹人,至今尚在当朝。按,海岳以砚山与王晋卿易海岳庵地,不能中悔,所谓‘唯有余蟾蜍,向余频泪滴’也。海岳庵宝一砚,以夸示客,言未知发墨否?仓卒未取水,客遂以唾试墨,海岳大怒,立弃此砚,客遂窃之而去。盖知海岳好洁,故以窘子,可发一笑。”
《宋诗钞·襄阳诗钞》:“晚以研山易北固园亭,名海岳庵、净名斋,又作宝晋斋,因号海岳外史。”
《铁围山丛谈》卷5:“径长逾咫,前耸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左右则引两阜坡陀,而中凿为砚。及江南国破,砚山因流落数士人家,为米元章所得。”
宋·渔阳公《渔阳石谱序》云:“近代士大夫如米芾亦好石。除知无为军郡宅有怪石,芾具公服拜之,呼石为丈。时人诮之,不恤也。及研山,一名喜岭,上有一天池,不假凡水,可以濡笔,天壤间奇物也。”
明·王守谦《灵璧石考》云:“后得李后主所宝之灵璧研山,……米老珍之。及归丹阳也,爱甘露寺下并江一古基。……时米欲得宅而苏觊得研,于是竟相易。米后号海岳庵者是也。”明·吴嵩《灵璧石赋》云:“研山参差以华盖兮,松雪五老以云根。”《素园石谱·小引》云:“宝晋所藏三十六峰,坛池毕具,恍惚仇池,小有之天。石理奇秘,固逾鬼工。然非两公妙手,正气吞吐磅薄。有与石而俱存者,何遽千古乎。”

米海岳研山,余获见于清吟堂高氏
 
     陆煊《梅谷偶笔》云:“米海岳研山,余获见于清吟堂高氏,径约八寸,高半之。为峰六,右第一峰曰玉笋,突然耸峙,上有洞穴,微类笋形。玉笋之下为方坛,下隘上广,方平如砥,如可坐而游者。一小峰附其下,势若拱揖。中一峰,高四寸有奇,如卷旗、如张伞、曰华盖。稍下为月岩,圆窦相通,非人力可及也。其左之第一峰,连坡陀而起,如人伛偻。第二峰则□□离立,高不及三寸,而有数十仞之势。第三峰与华盖相连,岗阜朴野,是名翠峦,龙池出其下,幽深无际,疑有潜鳞。天欲雨则津润,滴水少许,逾旬不竭也。下洞在方坛之趾,上洞居华盖之麓。元章云:‘下洞三折可通上洞。’试滴以水,果曲折流出。疑其中有避秦世界,尤令人神往矣。其色深黑,光莹如玉,千波万皱。望之,或有草树蓬勃。则襄阳所谓不假雕琢,浑然天成者也。余骤见之,为不寐一夕。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动。’以志余过,又以叹南朝半壁江山今归何有,而独成此一片石也。”
米芾《书史》云:“王献之‘送梨帖’余约以欧阳询真迹二帖,王维雪图六幅,正透犀带一条,砚山一枚、玉座珊瑚一枝以易刘,见许。王诜借余砚山去不即还,刘为泽守,行两日王始见还。约再见易,而刘死矣。”
《素园石谱》载:“南唐李后主有研山,……后为米元章所得,米归丹阳卜宅,时苏仲恭有甘露寺下一吉基,群木丛秀,南唐名士多居之。米既欲得宅,而苏欲得研,于是王彦昭侍郎兄弟共为之和会,苏米竟相易。米后称海岳庵是也。……米元章题:‘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极变化,阖道门。’莫是龙题:‘非雕非琢,乃合昊朴。为氤为氲,与道合真。是分是循,抑亦观物理而图新者欤。’”
宋·岳珂《宋名人真迹·宝晋斋法书赞》卷十九:“米元章获砚帖(草书十一行):‘仆今日获天下大奇砚,世未有也。他日使公欣赏不已,石佳发墨眼大如钱,大小适中,浑厚古雅,平生收端砚未有此比。异日方知不诬也。公家凤池空,大不适用尔。今岁有此奇获,真丙辛天地合也。问九哥可知。”“右宝晋米公获砚帖真迹一卷,予作砚山图。先一岁得砚山诗,表英光堂将以殿帖谓,足以大全矣。锡山。”“砚山易居在何年不复可考,而是获砚帖公之子友仁指为暮年字。考其岁月,盖仙去前一岁也。岂砚山已去而他砚无可属意者,又将因是以寄怀耶。得帖之岁盖绍定戊子月乙卯日甲子云。”“赞曰:公谓是砚生平之所无,彼美砚山乃易所居,既合其所宝耶。假以自娱,其亦人之情欤。”
宋·岳珂《宋名人真迹·宝晋斋法书赞》十九云:“《铁围山丛谈》曰:‘江南李氏后主常宝一砚山,径长逾尺,前耸三十六峰,皆大犹手指,左右则隐引两阜坡陀,而中凿为砚。及江南国破,砚山因流转数士人家,为米老元章得。后米老之归丹阳也,将卜宅,久弗就。而苏仲恭学士之弟者,才时孙也,号称好事。有甘露寺下并江一古基,多群木,盖唐晋人所居。时米欲得宅,而苏觊得砚。于是王彥昭侍郎兄弟与登北固,共为之和会,苏米竟相易。米后号海岳庵者是也。砚山藏苏氏未几,索入九禁矣。时东坡公亦曾作一砚山,米老则有二。”
宋·高似孙《砚 》卷九:“宋米芾远岫奇峰砚说:砚高五寸,宽七寸,厚一寸二分,宋坑□村石,色黄而黝,质理坚致。天然两峰,宾主拱揖。而左峰特耸秀,右峰下平微凹,为受墨处。峰腰大小岩窦五,为砚池。有泄云决雨之势。峰顶镌篆书‘天然’二字,左峰峭壁上刻“远岫奇峰”隶书四字,峰右坡陀刻行草‘子昂藏’三字,峰脚直插水穴,穴上有篆书‘可泉’二字两峰间平处镌。”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西清砚谱卷九:“御制米芾远岫奇峰砚歌:两山左右宾主分,天然景无斧凿痕。远岫奇峰足辩文,下有可泉际渚喷。宝晋松雪斋中宾,质古盖出宋□村。不知何时入畅春,所司旧物呈览阵。为之刮垢拂翳尘,绨几光耀席上珍。世载叶置嗟沉沦,一时喜逢如故人。宗仪砚山空嶙峋,适用真过琅珩旬。翳予别有戒心存,贤材宁无似此云。乾隆丁酉御题。”
“御制再题米芾远岫奇峰砚:不惟弃米兼珍赵,自是宜诗更入图。绨几似非存所乐,偷闲抚帖少工夫。乾隆丁酉御题。”
卷九:“御制再题米芾远岫奇峰砚:远岫秀峰,米老贻秀,王孙宅亦藏之。宋元明即一瞬阅。纸墨笔斯四友宜竖,寓静而横寓动诗。为泳更画为垂设,如定武临真本,此实崇山峻岭披。乾隆御题”。
卷九:“御题诗一首钤宝二,曰太璞并隶书,砚背皱皴有黄鹤山樵笔意,横镌“宝晋斋”三字篆书,左镌“米芾”二字行书,盖是砚为米芾所制,又为赵孟頫宝藏,流传六百年复邀。睿赏希世之珍,洵有神物呵护之不为风雨所剥蚀耳”。
卷九:“砚匣盖里镌:御题诗一首,钤宝二。曰几暇怡情,曰得佳趣,盖面左镌。”“御题诗一首,钤宝二,曰乾隆右镌。”“御题诗一首,钤宝一,曰太璞俱隶书。”
 
九、  米芾西归
《全宋诗》卷1075《米芾》:“大观元年,出知淮阳军,卒,年五十七。”
翁方纲《米海岳年谱》:“大观元年丁亥,米公卒,时年五十七。《宋史》本传云:‘出知淮阳军,卒,年四十九’。其误明矣。又厉鹗《宋史纪事》云‘大观二年罢知淮阳军’,亦误也。又宋·程俱《北山小集·题米元章墓》文谓‘米公卒于大观四年庚寅’,此亦不及张丑《清河书画舫》言之为详。张丑云‘米公卒于大观元年丁亥’,又引蔡肇所撰《米公墓志》谓‘葬于三年六月’,此与方信孺记云‘大观三年葬于丹徒长山下’正合也。且黄长睿《东观余论序》云:‘元章今已物’。此序作于大观二年戊子六月,则米卒于大观元年为定说矣。”(大观元年(1107年)——笔者注)。
清·吴炎振《宋诗钞》:“大观二年,罢知淮阳军”。
徐松《宋会要辑稿》:“特恩加赐者,……知淮阳军米芾(大观二年三月)赙以百缣”。
宋·蔡肇《米元章墓志》:“以大观三年六月某日葬丹徒长山下”。
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据《宋史·奸臣传》,蔡京封楚国公在大观三年。米芾‘被旨预观’亦当在本年。蔡京所跋即《大观帖》,其标题皆蔡京手书。每卷末刻有‘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旨摹勒上石’字样。出此,芾本年当尚在人世。薛绍彭有《秘阁观书》长诗一首,惜未署作年”。
《全宋词》云:“芾字元章,……生于皇佑三年(1051),……大观三年(1109)卒,年五十九。或云元年卒,年五十七。”
《语林》云:“元章晚年学禅有得,卒于淮阳军。先一月区处家事,作亲友别书,尽焚其所好书画奇物,预置一棺,坐卧饮食其间。前七日不入荤,更衣沐浴,焚香清坐。及期,遍请郡僚,举拂示众曰:‘众香国中来,众香国中去。’掷拂合掌而逝。”又,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云:“卒前作《临化偈》云:‘众香国中来,众香国中去。人欲识去来,去来事如许。天下老和尚,错入轮回法(路)’”。
(2007年8月4日——10月26日辑于三和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术|《箧中帖》:米芾与苏东坡的古玩交易
一室书香 见心文房
米芾《与苏东坡对书》
米芾研山迷踪(中)
《研山铭》——米芾的大字之作,传世珍品!
米芾的玩世不恭毁了多少中国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