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稗沙门与假和尚

《容斋随笔·卷第五》有一篇题为“稗沙门”。稗沙门是什么意思呢?初看不懂,仔细研究才知道。

稗,是稗子,或稗草。种过田的深有体会,有一项农活叫拔稗草。没有当过农民的不知道有稗草了,更不会认识。稗草在稻田和麦地里都有。稗的最大特点是与真的稻禾和麦苗几乎一样很难区分,即真假难辨。它与沙门有什么关联呢?

沙门,佛教名词。音译沙门那,意译勤劳、贫僧,即出家佛教徒的总称,也指佛门。

在佛典里,经常是沙门、婆罗门并提,但婆罗门与沙门是不同阶层的佛教徒。

婆罗门是佛教中的贵族阶层,负责维持宗教仪式和维护社会道德规范。婆罗门是由祖先遗传而获得地位的,他们相信通过祭拜神明和牺牲动物可以换取更大的利益。

沙门则是指那些离开家庭,自我折磨的人。他们不住在城中,甚至也不住在屋内,穿树皮衣,吃橡子,用手捧水喝,不结婚,不生子,苦行僧,枯坐终日不动。他们通常采用禁欲主义者的生活方式,遵守一些简单的戒律,如不杀生、不偷盗等。由于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和物质财富毫不关心,因此被视为超脱世俗的出家人或修行人。这与《容斋随笔·卷第五》中说的沙门不完全相同。《容斋随笔》中说的沙门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和尚。

我们把佛教信徒称为僧人,通俗叫和尚。为什么把僧人又称为和尚呢?

“和尚”一词是梵文音译,本义为“师长”。“和尚”本来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人士才能够称和尚 ,不是任何人都能称之为和尚的。还有一种说法,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其根源归咎于人们产生的各种欲望。为了摆脱痛苦,必须寡欲、修行,忍受人世间的一切痛苦。因而,佛教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主张一切调和。“和”即忍耐、服从。“和”是佛教徒所崇尚和必须遵守的信念。以“和”为“尚”即是称佛教徒为“和尚”的缘由。

在古代天竺国里,和尚这个称呼并不仅局限于男子,出家的女性僧人有资格的也可以称为和尚。但从古至今在中国以及日本等地,是对男性僧人约定俗成的称呼。女僧人是沙门尼,俗称尼姑。

稗和沙门组合在一起叫“稗沙门”。它是佛教语,即破戒没有德行,品行不端的僧人,即假和尚。

《容斋随笔·卷第五》“稗沙门”的原文是:

《宝积经》说僧之无行者曰:“譬如麦田,中生稗麦,其形似麦,不可分别。尔时田夫,作如是念,谓此稗麦,尽是好麦,后见穗生,尔乃知非。如是沙门,在于众中,似是持戒有德行者。施主见时,谓尽是沙门,而彼痴人,实非沙门,是名稗沙门。”此喻甚佳,而文士鲜曾引用,聊志于此。

译文:

《宝积经》中说那些没有德行的和尚时,这样说的:“好比麦田,田中生的稗麦,其形状跟麦苗一样,很难分别。那时粗心的农民会认为稗麦也是好麦,后来麦穗长出来了,才知稗麦不是好麦。就好象和尚,在大众之中,好像是保持清规戒律积德行善之人。施主见时,认为都是佛门中人,而他却是痴呆之人,其实不是和尚,这种人称为稗沙门。”这个比喻非常好,而文人学士很少曾经引用,姑且在此记载下来。

洪老先生写此文的意思是,用“稗沙门”比喻假和尚非常恰当,以前的文人墨客很少这样说,所以要记录下来。

“稗沙门”这个词说明有假和尚的存在,而且不好区分。只有真假和尚在一起时才好识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佛教徒名称释义:僧、沙门、比丘、和尚、头陀,原来我们误解颇多
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点“点”
观音手上拿的为什么是净瓶和柳枝?
“和尚”的由来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佛教常识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