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召公”等词读音辨正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12期
    【摘要】本文就钱文忠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解读三字经”时“召公、尚书、论语”等词的错误读音进行了辨正。
    【关键词】召公 召南 读音 辨正
    2009年2月28日晚,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播放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第12集。他讲到了《尚书》《周礼》等书,说到周公和周初另一重臣召(Shào)公。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钱教授开口竟把召公错读成了“召(zhāo,阴平)公”!这错误太离奇了,要知道这召公可是燕国的始祖,现在的邵姓也是来源于召地这个名称啊!何况《诗经》、《史记 》里都有对召公专门的记载;这召(Shào)字的读音、释义就连现今最常用的字典里都有哇!
    召,同邵。《广韵﹒笑韵》:“邵,邑名,又姓。出魏郡。周文王子邵公奭之后。寔照切。”《集韵﹒笑韵》:“邵,《说文》:‘邵,晋邑也。’或省(作召)。”《通志﹒氏族略三》:“召与邵一氏,而后世分为二。”《玉篇·口部》“召,音邵。”召邑,在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
    召(Shào)公,姓姬,名奭(Shì);卒谥康,故又称召康公。西周宗室,与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应属同辈,一说是周文王之子。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召者,畿内菜地。奭始食于召,故曰召公。或说者以为文王受命,取岐周故墟周﹑召地分爵二公,故诗有周召二南,言皆在岐山之阳,故言南也。后武王封之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城是也。亦以元子就封。而次子留周室代为召公。至宣王时,召穆公虎其后也。”周武王时,封地在召(Shào),故称召公;武王灭商以后,又封他于燕地,故召公是燕(Yān)国的始祖。他派长子姬克去治理,自己仍留在镐京辅政。成王时,为三公之一的太保,与周公分陕而治。
    辅佐周王进行统治的,相传有三公,即太师、太傅和太保。在周成王的时候,召公位居三公。周成王时,“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史记﹒周本纪》)。当时成王还很幼小,周公代他主持朝政,执掌国家大权,俨然同天子一样。召公怀疑周公的作为,周公就写了《君奭》一文进行表白。
    召公是西周时与周公同等重要的开国人物,同周公一起护卫武王灭商:“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史记·鲁周公世家》)他也是西周参政时间最长、年龄最高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召公历经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不仅策划参与了武王、成王时期的克商战争,营造洛邑,征伐东夷等重大历史事件,而且还多次巡行南国,布文王之教化,为开创和巩固周王朝800年基业,建立了卓著的功勋。周公死后,他还兼司寇,除监护年幼的成王外,还主管教化和司法,并著有《尚书﹒召诰》和《诗经﹒卷阿》等。周康王二十四年,召公去世,谥号“康”。因其早先封地于北燕(今北京),故又称燕召公。
    《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召公治理西部一带,很受广大民众的拥戴。《诗经﹒召南﹒甘棠》就是一首赞美、怀念召伯的诗歌。
      蔽芾甘棠, 勿剪勿伐。 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 勿剪勿败。 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 勿剪勿拜。 召伯所说。
    司马迁赞曰:召公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唐司马贞索引述赞云:“人惠其德,甘棠是思。”后来,“棠芾”、“棠阴”,成了清官惠政的典故,还留下了“甘棠遗爱”、“甘棠之思”的成语典故。苏轼《沈谏议召游湖不赴诗》云:“湖上棠阴手自栽,问公更得几回来。”
    《诗经》十五国风以《周南》《召南》开篇,据《史记索隐》可知,周南、召南皆在岐山之南,故“召南”之“召”即召公的封地,同样应读作shào(去声),而不能读作zhào。
    至周宣王时,有召穆公名虎。因平定淮夷之乱有功,王赐给他山川土田,召穆公稽首拜谢。《诗·大雅·江汉》有“虎拜稽首,天子万年”之语。后因称大臣朝拜天子为虎拜。明陶宗仪《送邵升远应聘之京》诗:“天威咫尺黄金阙,虎拜三千白玉墀。”
    《国语》里载召公谏厉王弭谤的故事,此召公即召穆公虎,他苦心劝谏周厉王,留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警世名言。
    钱教授在同一期“解读三字经”节目中讲解《尚书》时,一直把《尚书》的“尚”字读成了第三声,为何这样读他并未解释;而央视解说者把“尚”读成第四声,这样就把观众搞得一头雾水!《尚书》是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释为:“曾也。庶几也。从八向声。时亮切。”曾,即重也。尚,上也。“尚”与“上”通,《尚书》即上古之书。时亮切,切即反切,用上字“时”的声母sh、下字“亮”的韵母iang和声调(去声)切合出“尚”的读音为shàng(去声),故《尚书》中的“尚”字应读作shàng。查《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尚”字并无第三声的读音。
    2009年 2月15日央视播放的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第9集,讲解的是儒家经典《论语》:“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他强调了这部书在四书及所有儒家经典中的重要地位。很可惜,《论语》的“论”一律被他错读作lùn(第四声),而央视解说者读的lún(第二声)才是正确的。《论语》的“论”在《广韵》中为“力迍切”。用上字“力”的声母l、下字“迍”的韵母un和声调(平声)切合出“论”读音为lún(阳平),读如车轮的“轮”。
    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杨伯峻先生认为“论”是 “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论纂,即语录的意思。
    颇令人费解而欣慰的是,钱教授在“解读三字经”的后面其它讲中,遇到《论语》一词时,“论”字他却读作了lún(阳平)。这样明显的前后龃龉,更是让观众无所适从、不明就里了,颇有些“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意味。作为普及传统经典且收视率很高的《百家讲坛》之类的栏目,主讲者却把诸如“召公、尚书、论语”等如此重要的名词读错,就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不得其解了。
    传统古文里,遇到人名、地名、官职等要留意其读音,多查查资料和工具书,且不可想当然,不然难免出现瑕疵和差池。这类字词因为使用不是很普遍,所以误读的频率较高。有些误读是因地名中含有多音字,需要坚持的是“名从主人”的原则;有些字由于生疏根本没见过,就相当然地“望字猜音”而误读。
    地名读音中误读率较高的如“华Huà山、准噶gá尔、蚌埠Bèngbù、台Tāi州、六Lù安、盱眙Xūyí、邗Hán江、邳Pī州、单Shàn县、亳Bó州、兖Yǎn州”等;人名中误读较多的如“皋陶yáo、墨翟dí、嫪毐lào ǎi、郦食其Lì Yìjī、刘禅Shàn”等;姓氏中误读较多的如“召Shào、燕Yān、纪Jǐ、种Chóng、区ōu、仇Qiú、任Rén、宁 Nìng 、令狐Línghú”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季文老师的《“曾参”之“参”读音辨正》一文,
雨读诗经(16)甘棠
【不学诗,无以言】之十六:《甘棠》,不忘初心“甘棠遗爱”
棠下桥和周官桥的得名,竟如此悠久
《费誓》写作年份辨正
朝鲜小楷精写本《无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