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甲流嚣张?中医更强!预防、治疗皆有方!100位民医无偿献方(33)安康吴风平:中医对甲流不一样的思考

甲型流感的中医思考和治疗

北京至德圣道中医药研究院  吴风平

现代医学的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在这三种病毒之中甲型的病毒正是当下最为盛行、人们最为担忧的流行性感冒,其全称叫:甲型流行性病毒感冒。

甲感病毒的特点容易发生变异,而现在的流行性流感就是由于甲型流感病毒出现了新型的或者旧型反土重来而引起的,甲型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会时常的发生改变,以此来达到躲避人体免疫系统抵抗的目的,甲型流感症状主要有以下两点:

1、早期症状

甲型流感的早期临床症状表现与普通的流感发病症状相似,主要表现是发冷发热,其体温一般在38.5度至39.5度左右,甚至有些病人的体温会超过40度,在高热的同时还会伴随有咽痛,鼻塞、流鼻涕、咳嗽、咳痰、头痛、眼睛发红、全身酸痛、乏力无力、恶心呕吐等症状,因为甲流感发作的时候非常迅速,所以发病时一旦治疗不及时,会直接从早期跳到晚期,导致病情加重恶化。

2、晚期症状

甲型流感病毒因为发病极快,所以中期症状极短会直接发展到晚期,甲型流感的晚期症状开始时会出现胸闷气短、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的情况,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或者是腹泻等急性症状,严重的会出现脱水、休克的情况,少部分人还会出现情绪烦躁、反应迟钝、抽搐的神经症状,这种情况下还有可能诱发本身原有的基础疾病,并使其加重恶化。

甲型流行性病毒感冒的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甲感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现代医学虽然在甲感的研究上看似有理论,但是在治疗上没有特别的好办法,在实际临床中疗效欠佳,还容易留下后遗症。

祖国传统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的甲感等流行性病毒性感冒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与治疗和预防体系,而且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总结和完善,疗效不仅确切、迅速、安全、价廉,更应值得广大群众信赖和积极采取中医药治疗,确保早日康复。


甲型流行性病毒感冒属于传统中医的时行温病与感冒(伤风)合病的范畴。根据四季节令发病的原理,时下正是、风温、春温、伤风的发病季节。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致的外感热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初起邪在肺卫,如不解,治疗不及时,其发展趋势就会发生转变,一是顺传于胃,二是逆传于心包,逆传则危。

《伤寒指掌》说: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风温之邪。

《外感温病篇》说: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此风温证之提纲也。

《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凡发于春季,初起即有里热特征的温热性疾病称为春温。传统中医认为本病是冬季伏寒化热,至春而发。一般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变化较多。而卫气同病、感受风邪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三时伏气外感篇》说: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寒邪深伏,已经化热,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乃正治也。知温邪忌散,不与暴感门同法。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况热乃无形之气,时医多用消滞,攻治有形,胃汁先涸,阴液劫尽者多矣。

《温热经纬》说: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小儿之多温病何耶?良以多暖,而失闭藏耳。…因父母以姑息为心,往往衣被过厚,…虽天令潜藏,而真气已暗为发泄矣。温病之多,不亦宜乎!此理但幼科不知、即先贤也从未道及也。

感冒又称伤风,是一种以感受风邪为主的外感疾病。初起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风(寒)、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一般较轻,预后较好;病位主要局限于肺卫,由于可能兼挟不同的时邪(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等)以及人体体质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差异,临床可呈现出不同的证型。

《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丹溪心法·中寒》说: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证治汇补·伤风》说: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在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入,病反增剧也。

针对甲感的特异性,是典型的多病夹杂为主体,治疗原则必须遵循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分清主次,逐次施治为要点,不能采用现代医学抗病毒的错误治疗方法,以避免病情恶化。

初起治疗以宣肺清热、解表散寒、清泄里热为主,并须注意保护阴液。后期病邪深入营血,则以清营凉血、滋阴熄风为治。

甲感是可以预防,可以治疗,可以快速治愈,不会产生后遗症与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结合时下气候等实际情况,特将预防、治疗处方发布如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甲感预防方

药物组成:

鸡屎藤10g、黄芪15g、紫苏6g、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焦三仙各10g、陈皮6g、茯苓9g、升麻6g、百合6g、柴胡15g、砂仁3g、生姜9片、大枣6枚。

制用方法:

水煎温服,一天3次。一天1剂。

功能主治:

健脾补中、益气行气,发表散寒、宁心安神、利水解毒、润肺止咳、消食宽中。用于预防甲感、增强抵抗力,慢性脾虚病、饮食减少,消化不良,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便秘,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心悸、烦躁,失眠,咳嗽,月经不调,胎气不安等。

二、甲感治疗方一

药物组成:

金银花60g,羌活9g,青连翘60g,独活9g,荆芥穗18g,柴胡15g,薄荷18g,淡豆豉15g,枳壳9g,苦桔梗18g,川芎9g牛蒡子18g,淡竹叶12g,甘草9g,鲜苇根30g,桑叶9g,菊花(3g),杏仁15g,鲜葱白3枚至5枚,焦山栀9g,前胡9g,茯苓9g,防风9g。

制用方法:

水煎温服,1日3至4次。一日1剂。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解毒消肿,祛痰止咳。用于治疗甲感或其它类型的各种感冒,风热风寒初起,发热不恶寒,或恶寒,头痛身痛,心烦口渴,咽痛,胸闷咳嗽,及一切疮疡肿毒。

加减变化:舌苔黄、发烧甚、咳嗽痰色黄者,加生石膏90g、黄芩18g;咳嗽甚,痰多者,加象贝母30g、枇杷叶15g;发烧咳嗽,气喘咯痰粘稠,舌红苔黄者,加麻黄9g、生石膏90g;口渴思饮者,加天花粉30g;咳嗽重者,加川贝母15g、前胡30g;痰色黄稠者,加瓜蒌20g、黄芩30g;咽喉痒痛者,加蝉蜕15g、山豆根15g、浙贝母10g、桔梗18g、草珊瑚20g;寒热往来,时而恶寒,时而发热者,加葛根30g、柴胡25g;潮热高热不退,夜里更甚,谵语,便秘,心烦,舌苔黄燥者,加大黄(后下)9g、芒硝(兑化服)9g、山羊角丝30g、黄芩15g、生石膏60g。

三、甲感治疗方二

药物组成:

青蒿9克,生鳖甲(打烂先煎)30克,沙参9克,麦冬9克,玉竹6克,甘草3克,生扁豆5克,冬桑叶5克,天花粉9克,生地黄9克、黄连6克、黄芩9克、牡丹皮15克、生石膏120克、栀子15克、淡竹叶10克、玄参30克、犀角(可用羚羊角代替)3克、连翘30克、芍药10克、知母10克、桔梗15克。

制用方法:

水煎服,一日3次,1至2日1剂。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泻火,养阴透热。温疫热毒以致气血两燔,温病后期,邪伏阴分,甲感、疫证或伤寒感冒发热后期,郁热未解,低热不退,以致耗伤肺胃阴液。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咽干口渴,干咳少痰,或有发热,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视物错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原因不明的发热、各种传染病恢复期低热、慢性肾盂肾炎等阴分内热,舌光绛而干,舌红绛唇焦少苔,脉沉细数,或浮大而数。

加减变化:

咳嗽不爽者,加牛蒡子15克、瓜蒌皮10克;风寒表证未解者,加荆芥15克;风热表证未解者,加金银花60克;咳嗽严重者,加川贝母15克;不思饮食或饮食无味者,加砂仁6克、焦三仙各20克。

特别说明:

中医治病的根本是治本溯源,重视四诊八纲,辨证论治,对症下药,这是原则。因此,处方具有极强针对性。

请读者在使用之前,仔细阅读功能主治内容,再结合自己身体症状,必须要有70%以上相对应的相同症状方可使用。

不明之处,可以来电咨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防治流感 看中医放大招
连花清瘟有这些特点
清热祛湿预防流感
新冠防治不慌系列之第一天:先让我们终结风寒与风热的困惑
“流感”不是“感冒”,中医药可防可治
甲型流感来势汹汹,中医依然有方对症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