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八章 气血津液辨证

第八章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是中医六大辨证之一,主要通过分析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辨证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气血津液是脏腑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相反,气血津液的病变,必然影响到脏腑功能。

    第一节  气病的辨证

    中医学的“气”,泛指一切无形的物质,如外感六淫及其他致病因子,称为邪气;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称为谷气;胃肠道所产生的气称之矢气等等,这都不是本节要讨论的内容。这里所称的“气”,主要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如元气、真气)和五脏六腑活动功能(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肾气、肝气……),气的病变很多,一般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气虚证]

    气虚证是指全身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常见于年老体弱、慢性疾病以及急性病重症恢复期,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是元气不足,引起脏腑机能衰退。现代医学相当于神经一体温调节功能因衰老或致病因素损害而减退。

    1.主要证候: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脉虚无力。

    2.治疗参考:补气,方如四君子汤。

[气陷证]

    气陷,常为气虚证的一种,中医认为是气虚机能衰减,举升无力为其主要特征。以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及脱肛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认为与先天性发育不良如胃壁肌肉、盆腔肌肉薄弱、松弛或韧带过长、腹膜反折过低、骶骨弯曲过直以及腹腔神经或盆腔肌肉损伤所致。

    1.主要证候:头目昏花,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及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的表现,舌淡苔白,脉弱。

    2.治疗参考:益气提升,方如补中益气汤。

[气滞证]

    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中医认为气滞常由精神因素、饮食失调、感受外邪或用力努伤、闪挫等因素引起气机阻滞所引起,阻滞的部位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不同,例如由于精神因素、受凉或饮食不调所引起的肠痉挛等,表现为腹部绞痛,肠鸣音亢进;由于痢疾杆菌、阿米巴原虫等外邪引起的痢疾,也表现为腹痛、肠鸣、里急后重;由于血液和子宫内膜中的前列腺素F:升高引起痛经或腹痛,腹胀均列为气滞。

    1.主要证候:闷胀,疼痛。

    2.治疗参考:行气,方如五磨饮子、金铃子散等。

[气逆证]

    气逆是指气机升降失常,气上逆不顺。一般多指肺胃之气上逆以及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引起。多由感受外邪,或痰浊壅滞(指支气管、肺部感染)使肺气不得宣降;或胃寒积饮,积食阻滞气机(如幽门梗阻)或外邪犯胃,胃气失其和降(如胃肠炎),郁怒伤肝(精神因素)引起气火上逆。

    1.主要证候:肺气上逆出现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出现呃逆,暖气、恶心、呕吐。肝升发太过,出现头痛、眩晕、昏厥、呕血。

    2.治疗参考:降气、镇逆,方如苏子降气汤,旋复代赭汤。

    第二节  血病的辨证

    血的病证很常见,临床上主要有血虚、血热、血瘀三方面。

[血虚证]

    血虚是指体内血分亏损,不能濡养脏腑、经脉而出现的证候。中医学对血虚亏损的病因归纳为三条:①失血过多。②脾胃虚弱:生化不足。③暗耗阴血:血虚,现代医学称为贫血,其病因分类与中医不谋而合,也分为三类:a.失血性贫血:临床见于各种原因的急性、慢性失血,如外伤、肺结核咯血、溃疡病呕血、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宫外孕、月经过多及痔出血等。b.造血不良性贫血:可由于造血原料不足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当然与“脾胃虚弱”有关)和骨髓造血功能损害(即生化不足)所致。c.溶血性贫血:由于红细胞内在缺陷或红细胞外在溶血因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即所谓的“暗耗阴血”造成贫血。

    1.主要证候: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慌气促、手足麻木、妇女经行量少、衍期甚至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

    2.治疗参考:补血,方如四物汤。

[血热证]

    血热指血分有热,或热邪侵犯血分的证候。中医学认为血热证的病因有二:①外感热邪:血热炽盛,扰乱心神引起心烦,甚则躁扰发狂,或血受热迫,血络易伤,出现各种出血证。所谓外感热邪泛指生物性病原体侵入机体,可引起感染性精神病,常见的如流感、败血症、急性风湿热、肺炎、伤寒、脑炎等出现精神症状:病人表现不同程度的发热,意识模糊,躁动不安,出现呓语、错觉、幻觉以及相应的情绪与行为紊乱。症状白日较轻(或白日近似常人),夜间较重。另外,感染性疾病如流脑、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麻疹、鼠疫等重症患者,由于败血症、病毒血症损伤血管壁引起通透性、脆性增加,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病理改变,可出现皮肤、粘膜瘀斑、咯血、呕血、龈血、鼻衄、血尿、便血,以及月经过多等出血症状。②肝郁化火:临床可见于各种原因肝病,如血吸虫病性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中毒性肝炎,长期胆道梗阻有严重肝功能受损时,同样会出现出血倾向和精神症状。出血的原因是由于肝功能减退影响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其他凝血因子合成。常见齿龈出血、鼻衄、紫癜和胃肠道出血。精神症状出现的原因比较复杂,有血氨升高、代谢障碍及假性神经介质形成等因素引起大脑功能紊乱,在昏迷前期可出现性格改变,如反常的欣快、抑郁、智力减退、白天嗜睡夜间兴奋、无原因吵闹、无理的语言重复,以及错觉、幻觉逐渐发展为昏睡、昏迷。

    1.主要证候:心烦,或躁扰发狂,口干不喜饮.身热,以夜间为甚,脉细数,舌红绛或见各种出血证,妇女月经前期量多等。

    2.治疗参考:清热凉血,方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血瘀证]

    血瘀病证,已于病因辨证“瘀血”节讲述,这里不重复。

    第三节  气血同病的辨证

    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相依存的关系,血来源于水谷之气,心血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气行则血行”。气滞、气虚常引起血瘀。气之所以行血,是血能载气,“血为气母”。气血的关系概言之统一的整体。因之,气血变化的相互影响在临床上是常见的。

[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是指由于气滞不行以致血运障碍,又出现血瘀证候者,即气滞证、血瘀证并存,既有胸、胁、腹部胀满疼痛,外伤者有局部肌肉关节疼痛的气滞证候,又有气滞血停血瘀证候。血瘀的部位不同,其证候备有不同(详见病因辨证“瘀血”节),但共同特征不变。如刺痛拒按,固定不移,出现肿块,出血,舌质紫暗有瘀点,以及皮肤紫绀或皮肉肿胀、青紫。中医学认为气滞血瘀证的原因有二:①闪挫外伤。②情志不遂引起肝失疏泄。

    1.主要证候:胸、胁胀满且疼痛,性情急躁,并兼见痞块刺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等。妇女还可见痛经、闭经、崩漏或月经不调及乳房胀痛等症状。

    2.治疗参考:行气活血,方如逍遥散加桃仁、红花、苏木、三棱等。

[气虚失血证]

    气虚失血证是指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见失血的证候。血随气行,气虚下陷,使血从下溢出,如妇女崩漏,则称之为血随气陷。气虚,常指五脏之气不足,以肺脾之气不足为多见。

    1.主要证候:有咯血、吐血、妇女月经过多或经来不止等出血表现,同时又有气短、倦怠乏力、头昏自汗、语低懒言、面色苍白、舌淡、脉软弱细微等气虚症状。

    2.治疗参考:补气、引血归经,方如归脾汤。

[气血两虚证]

    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其原因有三:①久病不愈,气血两伤所致,可见于慢性疾患如慢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②先有失血,气随血耗。⑧先因气虚不能生化,而继见血少。

    1.主要证候:乏力自汗,面色苍白或萎黄,气少懒言,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2.治疗参考:气血两补,方如八珍汤或当归补血汤。

[气随血脱证]

    气随血脱证是由于大量出血引起气随之暴脱的证候,即现代医学的出血性休克。临床见于:①外伤,如开放性颅脑损伤、外伤性肝脾破裂及开放性骨折等。②大咯血、呕血:如溃疡病大出血、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重症肺结核大咯血。⑧宫外孕。上述急性失血超过全身血容量20%即可出现气随血脱证。

    1.主要证候:面色苍白或青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可有晕厥、脉微细或芤等证候。

    2.治疗参考:益气固脱,方如独参汤、参附汤。

    第四节  津液病辨证

    一、津液不足、常见痰证

    津液的病理变化很多,可分为津液不足与水液内停两个方面。

[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又称津亏、津伤,多由于以下因素造成:①大汗:人体每日非显性出汗约300--600ml,在寒冷季节也不例外。出汗湿透衬衣裤,失水约lOOOml;大汗淋漓,每小时失水可达3000ml。炎热环境下,大量出汗每日可达14 000ml。②剧烈呕吐、腹泻。③大量出血。①多尿。⑤热度过高伤耗津液。

    1.主要证候:口渴咽干、唇焦舌燥、皮肤干燥、失弹性、便秘、尿少色深、脉细数。

    2.治疗参考:增补津液。方如增液汤。

[水液内停]

    体内的津液有一定的代谢过程,它像血液一样,运行不息,滋养全身。如果脏腑机能失调,影响津液的代谢,津液停滞,聚集于人体某部,成为人体无用的物质,称为痰与饮。下面分别介绍临床常见的痰证。

    (一)风痰有动风的症状,又有痰证的表现称为风痰。

    1.主要证候:头晕目眩、突然昏倒、喉有痰鸣、口眼喁斜、舌强不语、四肢麻木、偏瘫等,一般称为中风,见于西医的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还有突然跌倒、昏迷、抽搐、口吐涎沫的癫痫大发作也属风痰病变。

    2.治疗参考:祛风豁痰,方如大秦艽汤。

    (二)热痰热与痰互结。

    1,主要证候:咽喉疼痛,口吐黄痰,心中烦热,便秘,脉数,舌苔黄腻。见于西医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或发癫狂(见于西医的精神病),中医认为是“痰”引起的。

    2.治疗参考:泻热豁痰,方用清气化痰丸、礞石滚痰丸。

    (三)寒痰指寒痰互相凝结或痰盛而又有寒象的证候。

    1.主要证候:畏寒厥冷、咳吐稀白痰,或骨关节浮肿、剌痛、四肢不举、脉沉迟、苔白润等。证见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2.治疗参考:温化痰涎,方用三子养亲汤或二陈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四)湿痰聚湿成痰。痰盛又兼湿象的证候,也称痰湿。

    1.主要证候:胸脘痞闷,痰多易咯,色白而枯,或眩晕、纳差、恶心、呕吐、身倦嗜卧、舌苔厚腻脉濡滑。证见美尼尔氏综合征、慢性胃肠功能紊乱。

    2.治疗参考:燥湿化痰,方如二陈汤。

    (五)燥痰痰证而兼有燥象者。

    1.主要证候:口鼻干燥、咽喉干痛、咯粘稠痰、难于咯出或痰中带血丝、便秘、舌干少津、脉细滑数。证见秋季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及麻疹、百日咳。

    2.治疗参考:润燥化痰,方如清燥救肺汤、百合固金汤。

    综上所见,中医“痰”的概念,除肺部咳嗽咯出的有形的痰之外,还包括其他脏腑的若干证候。所以中医有“百病多属痰、怪疾多属痰”之说。

    一、常见饮证

    饮的性质与水相近,所以又叫水饮。水饮的症状与脾、肺、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它的临床表现有:①咳嗽、喘息、咯白色泡沫痰,证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发作停止前,心脏病有肺瘀血时,过敏性支气管肺部疾患、弥漫型肺泡细胞癌。②呕吐清涎,心下(胃)部不适,肠鸣腹泻。证见急性消化道感染如沙门氏菌属感染、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以及心力衰竭、肝硬化时肠系膜静脉、门静脉充血引起胃肠蠕动、分泌、吸收功能紊乱等。此外,水饮形成的机转,多半是在脏腑寒证的基础上产生的,可能除上述症状外,伴有一般寒证现象,如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等。

    水饮与湿的性质也很相似,临床上某些症状如浮肿、腹泻既可认为是水饮,也可认为是湿证。故临床上有关湿的若干治法、药物、方剂、可通用于水饮治疗。

    根据水饮停积部位不同,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现介绍如下:

[痰饮]

    水饮留于胃脘。

    1.主要证候:头目眩晕、呕吐痰涎清稀、胸胁苦满、胃脘有振水声、口不渴、渴亦不欲饮、心悸气短、苔白滑、脉弦滑等。证见急性胃潴留、急性消化道感染及急性食物中毒。

    2.治疗参考:温阳化饮。方如苓桂术甘汤。

[悬饮]

    水饮留于胁肋。

    1.临床证候:胸胁引痛、咳嗽、深吸气、身体转侧时加重、呼吸困难、肋间胀满、脉沉而弦。

证见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泰齐氏病(非化脓性肋软骨炎)。

    2.治疗参考:攻逐水饮,如十枣汤、控涎丹。

[溢饮]

    水饮留于四肢肌肉。

    1.临床证候: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白沫或见肢体疼痛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

不利、苔白、脉弦而紧。证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感染伴心功能不全,慢性支气管炎伴营养不

良,心性、肾性、营养不良性水肿患者合并呼吸道感染等。

    2.治疗参考:温阳利水、兼外寒的宜解表化饮,方如五苓散、合五皮饮、小青龙汤等。

[支饮]

    水饮停于胸膈、胃脘。

    1.临床证候:咳逆喘息、胸闷气短、不能平卧、浮肿多见于面部、痰色白多泡沫、苔多白腻、

脉常弦紧。证见心包炎、百日咳、维生素B.缺乏症(湿性脚气)、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伴营

养不良及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等。

    2.治疗参考:泻肺逐饮,兼表证者宜解表化饮,方如葶苈大枣泻肺汤、小青龙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诊断学讲座(九)  气血津液审盛衰
气血津液辩证(精)_
中医治病要诀
诗文集131
积聚(中医内科)
(拼音Q)第五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