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镇西:广场洗脚算是哪门子“教育”?


我曾经从《重庆晚报》上看到一张场面壮观的照片——


大操场上,成百上千的人排得整整齐齐,粗看去,横看竖看斜看都宛如大型体操表演;仔细看,是孩子正给家长洗脚——母亲(或父亲)坐着,脚伸进盆里,孩子蹲着,双手正搓着一双成人的脚。


这是最近几年比较时兴的一种“教育方式”,准确地说,是培养“孝心”的方式。在有的学校,校方还要求学生给父母洗脚时必须跪着。


看到这样的照片,我很自然想到几个问题——


第一,类似活动的组织者——也就是教育者在家里是否给父母洗脚?尽管我没有对此做过详尽的调查,但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目前在中国(国外我估计也差不多)子女能够给父母洗脚的“孝行”并不普遍。所以现在当老师的——包括笔者本人——给父母洗脚的也不多。自己没做到的,偏要孩子做到,这是什么“教育”?


第二,就算组织者本人每天都回家给父母洗脚,于是想把这种美德推而广之,然而是不是有了这么一次声势浩大的“洗脚秀”,孩子们从此每天都会给爸爸妈妈洗脚了?教育不会这么简单吧?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训练,而训练就不是一次两次的事。那么,为了让孩子养成给爸爸妈妈洗脚的习惯,是不是学校还要经常如此“操练”呢?


第三,中小学生的爸爸妈妈们,大多四十岁上下,都是中年人——有的小学生的爸爸妈妈也不过三十来岁,还只能算年轻人呢!这些身强力壮的人需要孩子给自己洗脚吗?当然,如果爸爸妈妈身患重病甚至身体残疾,的确需要儿女帮着洗脚,那另当别论。可对绝对大多数健康的父母而言,正值身强力壮,你好意思把脚伸出去让孩子给你洗吗?你不觉得别扭吗?


第四,孩子今天在学校操场上给父母洗脚了,但他回家给自己洗袜子吗?洗内裤吗?他每天早晨起来收拾自己的床铺和房间吗?他每次吃了饭都洗碗吗?在家扫地吗?周末帮着妈妈做饭吗?如果这一切都做不到,只是按老师的“规定作业”回家天天给父母洗脚,又有多大意义呢?


如果追问,问题还会有很多很多。


但是,我估计“洗脚秀”的组织者是不会这样想问题的,他们只关心他们组织的这次活动是否“抢眼球”?这样的场面通过报纸和电视台展示出来是否有“画面感”?是否有“视觉冲击力”?是否有“轰动效应”?然后,年终进行德育总结评比时,这样的活动是否能够获“德育创新奖”?


类似的简单化作秀般的“德育创新”还不少。比如,为了让孩子体验妈妈怀孕的不容易,便让小学生在肚子上绑一天或一周沙袋;为了让孩子体验亲情,便将全校学生集中在操场上,拥抱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感恩,同样是在操场上让孩子们一起喊:“爸爸妈妈,我爱你!”,然后齐刷刷地给爸爸妈妈下跪……


我知道教育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或者说,一定的形式总是表达了一定的内容;而且我也相信,类似的活动之后,孩子们的作文中,一定会有许多诸如“通过这次活动,我真切感受到了……”之类的语言,但是如此一次性的“感人肺腑”,一次性的“震撼人心”,一次性的“催人泪下”,一次性的“强烈反响”……就真的能够收到持久的实效吗?


教育哪有这么简单?


教育的功能有很多很多,但我认为其根本或者说最重要的任务,说到底就是教育孩子懂得爱,并传递爱。但是,爱的教育,主要不是演讲,不是征文,不是班会,也不是给父母洗脚之类的作秀,而让学生学会从平凡生活中感受爱,同时付出爱。再说得明白一些,就是要培养孩子爱的生活方式。


我曾经读到过一篇农村孩子写的关于“六一节”的作文,文字朴素,内容朴实。作者说他曾经在电视里见过城里孩子过儿童节,但那时正是农忙季节,“六月的庄稼有的要收割,有的要下种,幸福的城里孩子欢度儿童节的时候,我和弟弟陪着爸爸、妈妈在地里挥舞着镰刀,顶着骄阳,滴着汗水。”


在这里,“挥舞着镰刀,顶着骄阳,滴着汗水”可不是老师布置的“孝心作业”,而是小作者的生活本身,是他早已习惯的生活方式。帮着爸爸妈妈挑起生活的重担,是他从小就不知不觉形成的自觉意识。


作文中有两个细节让我特别感动——


“爸爸外出打工,回来时带来一台电风扇,我好奇地把手指伸向转动的扇叶,一声粗暴的喝叱唬住了我:‘割断你的手爪子!’这样的温情只有我能听懂。上学的路上有段河滩,雨水多时,要在水里淌走好长一段,担心鞋淹湿了,就脱下来拿在手里,脚底板经常划出口子。但是妈妈每次做鞋的时候,总会被针扎到手,我也帮不上忙。”


第一次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爸爸的“喝叱”,儿子却读出了“温情”。舍不得穿妈妈做的鞋,不惜淌水过河滩,脚底划出口子,首先想到的却是妈妈做鞋时被针扎到手。这样的懂事的孩子,现在还有多少?作者有一颗细腻柔软的心,他能够随时感受来自父母的爱,并随时准备回报这份爱——帮着爸爸妈妈做农活,带好弟弟,等等。他可能从来没有给父母洗过一次脚,也没有拥抱过父母,但他那颗懂事的孝心,是那些在学校导演下在操场表演“洗脚团体操”的孩子所没有的。


培养爱的生活方式,意味着孝心不是一次性的作业,而是每天的生活习惯:早晨起来,自觉叠被褥,收拾房间,然后自己做早餐,出门时对爸爸妈妈说:“爸,妈,我走了!”下午按时回家,如果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回家,一定会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说明,以免爸爸妈妈在家着急。晚上回家后第一句话说的是:“爸,妈,我回来了!”然后走进厨房很自然地帮妈妈做饭。吃饭时,主动和爸爸妈妈聊天,说自己一天的见闻,或同学间的各种趣事。吃完了饭,自觉把全家人的晚都洗干净。做完功课临睡前,一定要给爸爸妈妈道声“晚安”。每次洗完澡,自己搓洗袜子内裤,如果可能还自己操作洗衣机把换下来的脏衣服洗了。每当“父亲节”“母亲节”和爸爸妈妈生日的时候,总会送上一句祝福,或一份小礼物。这一切,都不是做给谁看的,是爱的习惯。


而爱的习惯,这才是对爸爸妈妈真正的孝心。


前几天又听说,由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近日在北京启动。该工程将吸收孔子、孟子、曾子等圣贤有关孝行教育的思想精华,结合国内外青少年专家和成功培养孩子成才的优秀家长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为全国亿万孩子树立道德榜样。云云。


我又笑了,“孝子”居然可以通过“工程”培养出来,而且这“工程”还精确到时间(“五年左右”)、数量(“百万”),真是又一伟大“创新”了!只是,我眼前浮现出了一个车间流水线,孝子们正源源不断被“打造”出来——规格相同,大小一样,批量生产,质量上乘,实行三包……


“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的发明者无疑有着良好的初衷,但因为思维简单,结果把一个庄严的教育设想弄成了笑话——那就请允许我也继续“笑话”一下:如此奇妙的“教育创新”如果没能获诺贝尔奖,诺委会衮衮诸公真是瞎了眼啦!


2011年11月6日于成都至香港的航班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坚决反对给孩子留这样的作业!
爱他就让他们做到
完美家教300例
孝道[391]-传承孝道学会感恩心得篇
2009年第三届《弟子规》传统文化学习营2
长大后不孝顺的娃,儿时会常说这句口头禅,爸妈不纠正晚年要遭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