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阴病

太阴病证
病变部位 
   
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涉及到四肢

成因
1外寒直中太阴,之所以发生直中,是和内脏阳气素虚有关,由于内脏阳气虚,所以外邪就可以直接侵犯三阴,
2
邪由他经传来,太阳之邪可传太阴,少阳之邪可传太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
阳明泻下过度,阳明里热里实证,本应当用泻下的方法,如果泻下过度,结果导致脾阳脾气被伤,阳明的湿热邪气排出了体外,随后表现了一个下利不止、腹胀满的太阴脾虚的证候
太阴的生理

1从足走腹,脾主大腹,凡是腹部的疼痛、胀满的证候,如果不属于阳明病的话,那就都归属于太阴,气不利则满,血不利则痛,所以腹满腹痛不属于阳明病,那就属于太阴病。
2
足阳明胃经络脾属胃,足太阴脾经络胃属脾,由于经络的相互联络,加上脏腑的衣膜相连,就沟通了阳明和太阴的表里关
 
3
太阴脾脏,它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这是在伤寒论中涉及到太阴病的很重要的一个生理功能。当脾阳虚脾气虚的时候,运化失司,它就导致了 水湿不运,寒湿内盛。太阴脾主升清,所以太阴病也出现了升清功能的失调,不能够升清,于是乎脾气下陷,出现了下利的证候
4
脾还主统血

..................................................
 
从生理的角度来说,太阴是主运化的,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液,所以它所主管的阴液的量是最大的,你想想所有的水谷精微、 所有的水液都要靠脾所来运化,所以它所主管的阴液的量是最大的,因 此《黄帝内经》把它叫做三阴。而少阴呢它是主水的,你看少阴它是主水的,它也主藏精,但是水液的量是仅次于脾所主的水谷精微和水湿,少阴它所管的阴液的量属于二等,因此它是二阴。厥阴是主藏血的,血 是人体阴液中最精华的部分,所以厥阴是一阴。三阴、二阴、一阴,是根据五脏中它主管阴液的量的多少来划分的。但是我们这里的讲的是伤寒病,伤寒病是寒邪伤人阳气为主的,所以我们在三阳病中强调了阳气 和邪气作斗争的这种状况。因为它不是伤阴液为主,所以我们在三阴病中不强调阴液和邪气之间的关系,所以不再谈它的阳气或阴气的问题了。

对于三阴病来说,都是阳气偏虚,而阴寒内盛的证候,不过太阴病是仅仅脾阳的虚衰,而少阴病呢涉及到心肾真阳的虚衰,阳虚就更加严重,至于厥阴病的情况更为特殊一些,
....................................................
太阴病的特点
   
一太阴脏虚寒证, 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邪从寒化,寒湿下注,四逆汤

二是太阴经脉受邪,经脉是行血气,营阴阳的,太阴经脉受邪的时候,经脉气血失和,就会出现腹满时痛,肚子胀,肚子一阵阵疼,用桂枝加芍药汤,疏通经脉,和里缓急,发展到气滞血瘀的程度,那就在桂枝芍药汤疏通经脉和里缓急的基础上,再加一味大黄,大黄的量不要用的太多
    
三是四肢烦疼证,这个证候在伤寒论中也叫太阴中风证,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表现了四肢剧烈的疼痛。这个证候没有全身性的发热,不能把它归结为阳证。没有头项强痛,不能说是为太阳病,没有额头疼,不能说是阳明病,没有头疼、目赤、偏头疼,不能说是少阳病。四肢太阴所主,又没有全身的发热,所以张仲景把四肢为风寒邪气所伤表现的剧烈疼痛归属为太阴中风,用桂枝汤来治疗


太阴病的预后


  
第一种情况,邪传少阴,太阴脾虚寒,下利越来越重,因为越拉,脾阳越虚,脾气越虚。最后由单纯的脾阳虚导致了肾阳的虚衰,最后发展到脾肾两虚

   第二种情况,是外薄阳明,太阴湿浊不化,湿浊在肠道郁积过久以后,太阴脾阳也逐渐逐渐恢复了,然后湿浊不运,日久从阳明燥化出现了大便干燥,这就叫太阴外薄阳明证,不是脏虚寒证外薄阳明,而是太阴湿浊不化外薄阳明。
   
第三种情况是太阴病的自愈证
     1
邪在四肢末梢的四肢烦疼证,邪在四肢末梢,仲景把它叫做太阴中风。这个病可以自愈,因为邪伤的比较表浅,人体的阳气驱邪外出的时候,把四肢末梢的风寒邪气驱除出体外,可以自愈。

2太阴湿浊内盛,当人体脾阳脾气恢复的时候,驱除湿浊之邪,湿浊之邪外泻可以自愈

太阴病的提纲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 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
    
1腹满,食不下,和时腹自痛, 这组症状它提示了脾阳脾气虚,运化失司。运化失司以后,就会导致寒湿阻滞,气机不畅,它既可以有肚子胀,也可以有肚子痛。但是这种腹满和腹痛,它的特点是时轻时重,隐隐作痛。疼痛也罢,胀满也罢,有时候轻,有时候重,这种疼痛只是隐隐作痛,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这证明它是寒证,是虚证。得温得按以后,胀满和疼痛可以得到缓解,得温得按则缓解。
 ..................................................

三种腹满

厚姜半甘参汤证,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干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虚中夹实的腹满。

大承气汤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纯实证的腹满。

太阴病也可以看成是杂病的范畴,它以脾阳虚,脾气虚为主。

实证的腹满,二十四小时持续存在这种腹满腹痛,而且拒按的。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伴有腹痛,拒按的。

虚中夹实的腹满,上午轻,下午重, 这符合时轻时重的特点。

虚证的腹满,寒湿之气, 寒湿阻滞仅仅是个寒湿之气。得温得按以后,寒湿之气得以温运,腹胀腹痛减轻了。这是以虚为主的一个证候
.....................................................
     2
吐和自利益甚。呕吐和下利是升降紊乱,这是由于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所造成的。下利责之于脾,呕吐责之于胃
................................................
吴茱萸汤证
  
 以呕吐为主,它以胃寒为主
太阴病的吐利
是以下利为主,因此它说自利益甚

...............................................
      3“
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这些症状,都伴随着下利的加重而加重。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 随着下利的加重脾阳脾气越虚,当然这些症状也随着加重。 
      4
脾阳虚这种自利的大便稀溏。它没有发展到下利清谷,完谷不化的地步,它是大便稀溏,因为它命火不衰,肾阳不衰。
      5“
自利不渴这个不渴是个鉴别症状,
...................................................
    
 第一个热证的下利,热利,热甚伤津,下利伴有口渴。

第二个少阴的下利,少阴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腐熟无权,可有下利。下利清谷,完谷不化。少阴下利还有一个表现,就是自利而渴。这个少阴下利,他也是虚寒证,因为肾阳虚,气化失司,津液不能正常的化生和输布。就表现了口渴,但是这种口渴毕竟是虚寒证,它是喜热饮,不多饮。

所以就三阴病来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自利而渴者,属少阴。
...................................................
        6
四逆辈应当包括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这类的方子,单纯的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下注的下利用理中汤就可以了。自利益甚,拉着拉着肾阳就有点不足了,那理中汤就压不住了,最后简直是不仅是大便溏薄,大便稀溏,而且又完谷不化了,那完全是脾肾两虚,已经由太阴病发展到少阴病了。那就直接用四逆汤,严重的用通脉四逆汤。所以宜服理中四逆辈,那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

太阳病应当发汗解表,医生误用了下法,结果导致太阳表邪内陷,“因而腹满实痛者,肚子胀, 肚子痛,脾主大腹,所以这是进入太阴脾的这个系统,是进入脾脏还是进入脾经,那要看他的临床表现。如果是进入脾脏的话,它应当有下利,有自利不渴。
    
桂枝加芍药汤这张方子,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把芍药的用量加倍,由原来的三两加到六两,因此桂枝加芍药汤这张方子,它就不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而是疏通经脉,和里缓急。用来治疗太阴脾经受邪经脉气血失和的腹满时痛。    
     
这个证候,如果往虚的方面发展,气血两虚,筋脉失养,那么就可以导致腹中急痛,腹部的经脉由于气血不足,经脉失养以后,出现了腹中经脉的拘急,痉挛,出现了腹中急痛。小建中汤!小建中汤是桂枝加芍药汤再加饴糖 ;如果这个证候往实的方向发展,有血瘀,那就是气滞血瘀,因为经脉是运行气血的,经脉的实证只有瘀血内留的时候,这才是经脉的实证,往实的方面发展,由气血不和,而发展到气滞血瘀,出现腹痛,而且疼痛拒按,治疗用桂枝加大黄汤。 

太阴为病,脉弱,他脉弱,提示了中气虚,适当的减少芍药和大黄的用量。

太阴四肢烦疼证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74

“阳微是指的轻取,脉由浮而变微,提示了邪气退,阴涩是沉取脉涩,这提示了里气不足,正气不足,而长,而是表转折的,由涩脉转成长脉,这提示了正气的充实,正气的恢复, 脉由浮而不浮了转微了,这提示了邪气退,由沉取涩而转长了,这提示正气复,所以这种太阴表证,这种太阴中风,它可以自愈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 桂枝汤(276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三。[279]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药二沸。[280]

       桂枝加芍药汤这张方子,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把芍药的用量加倍,疏通经脉,和里缓急。用来治疗太阴脾经受邪,经脉气血失和的腹满时痛。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桂枝加大黄汤是桂枝加芍药汤,再加一味大黄,加大黄在这里不是为了通腑,不是为了导浊,而是活血化瘀。

太阴经脉受邪的情况:

一般的气血失和,我们就用桂枝加芍药汤,

一种是偏虚的,我们用小建中汤,

一种是偏实的,气滞血瘀, 我们用桂枝加大黄汤。

      279 条和 280 条结合起来,就谈了太阴经脉受邪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在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伤寒论》的原文经证和脏证区别的得很清楚,经证的特点就是没有下利。      

这三个证候,太阴四肢烦疼证是风邪侵袭四肢末梢,是太阴病最浅的,可以把它叫做太阴表证。

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而出现腹满时痛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阴经证,是在经脉受邪,经脉循行部位所表现的一组证候,我们当然可以把它叫做太阴经证。

而把那个胀满 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叫做太阴脏证,脏虚寒证。      

太阴下利自愈证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278
     暴就是突然,突然出现了心烦下利,甚至一天有十多次的下利,这不是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寒湿下注的表现,而是脾家实,脾阳脾气恢复,祛除体内的腐秽邪气的一种表现,所以说是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邪气盛,以湿浊邪气盛为主的这种太阴病,湿浊、腐秽邪气没有排出体外,日久从阳明燥化,出现了大便硬,一旦从阳明燥化,出现了大便硬,就按照治疗阳明病的方法来治疗。阳明和太阴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相为表里,当阳明病过用泻下,伤了脾阳伤脾气,病证可以由阳明转入太阴,当太阴邪气盛,腐浊不化,在肠道存留日久,从阳明燥化,就可以出现太阴外薄阳明证。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 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则不能发黄,至七 八日,大便鞭者,为阳明病也。187

伤寒邪气入里,出现了手足自温,是入太阴,太阴如果有湿,寒湿相合,就容易出现寒湿发黄,如果机体能够祛除湿邪外出,小便多,就不能发黄,但是毕竟寒浊存留体内,如果这些寒浊湿浊邪气,腐秽邪气没有排除出体外,存留肠道,日久从阳明燥化,于是乎就出现了大便硬。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二。[277]

太阴脾阳虚的脏虚寒证,随着它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加重,可以传入少阴,最后出现脾肾两虚的少阴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55 讲 辨太阴病证并治(2)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55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7
张仲景的方剂,一方多用,全在于药物剂量的调配
关于伤寒13条桂枝汤的应用体征理解-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