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联第三代坦克防护发展篇---红色贵族的回归
 

       就在美国和整个西方红红火火的进行坦克防护“大跃进”的时候,一贯以装甲突击力量为核心的苏联陆军也感到了压力的迫近,尤其是在英国公开宣布乔巴姆装甲研制成功后,西方坦克装甲防护水平和苏联的差距迅速变小,这使得苏联又开始了对新装甲的研制和开发。

      苏联对复合装甲的研究与应用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陶瓷装甲方面,开展了对超速侵彻能力、在目前侵彻速度上的侵彻力学实验、分析侵彻力学、高速 碰撞和侵彻的材料响应及侵彻机理的数值模拟等陶瓷方面的破坏模型研究。苏联在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侵彻力学和高速碰撞研究是以武器发展为支撑。但与西方及美国相比,前苏联趋于开展更广泛、更多的合作研究,并形成更大更完整的数据库

2. 苏联更注重陶瓷脆性断裂、动态粘滞性及膨胀理论研究,同时已经在进行 “协合机理”研究。这一点要远远领先于西方。

3. 苏联着重进行物理模型研究,而美国和西方则更注重利用大规模计算机进行定量模拟。

某型装甲材料的侵彻形态模拟。

       由于二次大战后,西方注重计算机设备的开发,现在已经能够对冲击波载荷条件下材料、结构的行为进行大规模计算,从而开发新的材料结构,并使防护效果有较大幅 度提升。而苏联到80年前后仍然严重缺乏大规模计算的能力,从而阻碍了它在冲击波传播和断裂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涉及三维模型问题的研究。苏联在计算侵彻力 学方面研究明显受美国及其西方有限元计算成果的影响,在该领域内,苏联要落后于西方。但在侵彻 和断裂研究方面,尤其是在材料破坏的领域内,前苏联的物理模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计算方法上都要远远领先于美国和西方。

       而在冲击波和侵彻参数 用测量仪器设备和诊断技术方面,苏联已达到西方的技术水准。苏联使用锰铜压电电阻应力仪测量冲击波形,使用可变电容传感器测量受冲击试杆的自由表面运动。 近些年也用激光干涉仪完成数据测量。而为了弥补在大型计算能力上的差距,苏联利用上述实验能力建立各种压力范围内的状态方程库,这其中包括多孔材料的状 态、波形状态方程。这是十分有价值的,因为许多侵彻和超速碰撞的研究是与所用的状态方程、本构模型、崩落与断裂强度 合适与否密切相关的。

激光干涉仪。

      苏联在侵彻基本现象研究上作出了巨大努力并已经取得了一些惊人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往往是以新颖的分析方法为基础的。这样,前苏联也开展了一些新的学科领域研究,如可变形介质的协合机理。该学科将建立高速率流变与耗散结构的扰动断裂本质间的相互关系。

      在模拟陶瓷侵彻方面前苏联提出了“失效波值”新概念。根据该概念,当弹丸速度超过或低于失效波值时,则出现两种不同的侵彻模式(不被侵彻或被侵彻)。笔者分析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对于苏联陶瓷装甲研究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苏联提出的“失效波值”不是西方常说的拉伸应力波, 它是陶瓷破坏的特征波值。每种陶瓷有着自己的特征失效波值。例如某种陶瓷的失效波值是2000米/秒。当侵彻速度高于它时,陶瓷被侵彻的深度显著降低。陶 瓷在较高侵彻速度时有很高的显强度。降低特征失效波值可提高陶瓷侵彻抗力。苏联十分重视特征失效波值概念的研究。通过这种概念苏联得出结论:他们认为陶瓷 破坏不是在受冲击后即刻发生,是在随后一段时间出现。 该时间称为“延迟时间”。显然它对弹芯有极大的破坏性,在承受超速冲击后陶瓷会增强。对高速侵彻的抗力就金属而言来自侵彻物的惯性,陶瓷则来自真身破坏, 因为陶瓷没有足够时间经历涉及微观裂纹扩展过程的脆性破坏。受碰撞的陶瓷脆性破坏与其自身而非整体的活性膨胀有关。

陶瓷材料被侵彻时的形态初始变化。

       苏联采用阿列克谢*泰特提出的理论处理陶瓷侵彻现象(这一理论也被西方所认同并实际使用),但苏联比西方要早接近十年的时间。该理论要点是认为侵彻是稳态 的,而非西方一开始认为的动态。苏联研究的陶瓷有氧化铝陶瓷(al203),石英砂, 二氧化硅玻璃,B4C,B4C-al203(复相陶瓷),BN,SIC, SiN, ZrO2等等。研究内容涉及陶瓷在各种温度上的强度、断裂韧性、动态与静态弹性模量、磨损抗力以及在冲击波压力下相变、变形、破坏与崩落等。前苏联尤其注 重自粘结SiC(碳化硅)陶瓷材料抗射流侵彻性能研究并进行了大量实验最终生产出了可用于装甲材料的成品。这种多孔陶瓷材料在不降低强度时失速波值较小, 抗侵彻能力非常高。

显微镜下的烧结碳化硅陶瓷微观状态。

       苏联在装甲设计中,更多的出于对火力威胁的分析,苏联的装甲设计者们认为,在80年代,传统的聚能装药战斗部将不再是坦克的主要威胁,而由大口径坦克炮发射 的脱壳穿甲弹将成为坦克生存的首要威胁。为此,设计者们提出在新一代主战坦克上采用约束性陶瓷复合装甲用以对抗新出现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同时在已经建 立并取得重大进展的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超新一代”装甲的预研工作。由于苏联有多个单位参与了新型装甲的研制,所以在整个80年代,新装甲层出不穷,广 泛应用于新坦克和老型号坦克的改造上。

左侧为M735脱壳穿甲弹弹芯右侧为DM33穿甲弹弹芯。

       70年代开始出现了很多新型弹药,威力也从原有的200mm级别提高到300甚至400mm级别。在理论研究和试验分别取得重大进展后,苏联开始为即将问世的新一代坦克研制新型复合装甲。赫赫有名的苏联科京第二特别设计局于1968年4月16日,根据苏 共中央委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的决定,开始了“219工程”的研制工作,波波夫任该工程的总设计师。很快他们就推出了在T64基础上发展的装有燃气轮机的 64T样车,并在随后的样车上安装了全新的传动系统、燃气轮机、悬挂系统等新系统。

早期装备燃气轮机的T64T验证车。

      在1974年,苏联钢铁科学研究院为T80(当时还叫做ob219样车)配备了由T64坦克上的陶瓷装甲改进的装甲夹层,依然还是使用的氧化铝陶瓷球为主要 材料,陶瓷球在基层中呈阵列排列,间隙使用聚氨基甲酸酯橡胶填充,结构上和T64的没有太大区别。只是T80的炮塔更厚,夹层排列层数更多。不过早期的 T80采用过多新技术,造成可靠性极差。尤其是耗油的GTD-1000燃气轮机,寿命据说只有500小时。80年代初期推出的T-80B,已经解决多数问题,性能趋于稳定。

GTD1000燃气轮机,寿命较短。

     在78年推出的T80B上,车体正面主装甲也被更换为类似西方的膨胀反应装甲,由不同硬度的钢板和特种橡胶混合布置,据分析由八层左右的多硬度混合钢板+特种橡胶构成。

      而变动最大的则是T80B的炮塔装甲,在T80B上安装的是新研制的约束性陶瓷装甲,不再使用T64上面的那种陶瓷球,而是采用新工艺生产的六边形柱状陶 瓷。设计者们用钢套将陶瓷柱包裹后整齐的交替排列在由高强度合金制造的架子上,在陶瓷柱前面铺设类似T72复合层一类的高氧化硅玻璃纤维来增加对金属射流 的破坏。而且还引入了“类模块化”的概念,就是将由30mm钢板+50mm高氧化硅玻璃纤维+70mm陶瓷柱+20mm钢板封装在一起,然后再将多层这种 模块放入铸造炮塔时预留的凹槽内形成复合夹层。

T-80B的炮塔装甲厚度示意图,图中可以看出T80B的炮塔正面非常厚。

      根据德国的一份资料,T80B的炮塔厚度达到了600多毫米(笔者认为这个厚度应该是水平厚度),也就是说,在T80B的炮塔中很可能放置了三层这种预封装 的模块,这样使得T80B的防护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T80BV(加装了K1反应装甲的T80B)的正面防护能够达到550MM左右(穿甲 弹),750-800MM(破甲弹含K1装甲等效)这个水平已经很厉害了,基本上能够防御当时所有坦克炮发射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大部分的破甲弹(在使 用K1反应装甲的情况下)。(有关于反应装甲的情况,笔者将在下篇: 战神的铠甲—附加装甲篇中做详细介绍)。


T-80B的主装甲夹层示意图。

       T80BV(苏 联将安装了爆炸反应装甲的坦克型号后缀一个V进行区分)的出现使得苏联陆军再一次拥有悬在西方头上的达摩克斯神剑。但是苏联陆军依然不满足,要求科研部门 继续针对T72和T80坦克开发新的改型,好将西方追赶的脚步远远甩开,继续保持对西方的装甲优势。在苏联军事委员会和部长会议的命令下,苏联的坦克设计 师们又开始对已经很强大的T80BV开始了改进,首先进行改进的就是那个被称为“短腿源头”的GTD-1000TF燃气轮机,他们使用“476项目”中的 6TD柴油机替换了既昂贵又费油的燃气轮机。同时改进了悬挂系统和负重轮。但是变化最大的莫过于装甲结构的改变。

安装了K1型爆炸反应装甲的T-80BV坦克。

      根据苏共中央委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1985年9月2日作出的第837-249号决议,“478B项目”投入量产。量产型号即为:T80y。T80y被西方称 为“红色贵族”。虽然沿用了T80的型号名称,但是T80y有着全新的动力系统,火控系统,弹药以及全新设计的炮塔和装甲,所以,T80y完全是一款全新 设计的坦克。

478工程样车之一,依稀已经能看出T-80y的雏形了。

     T80y 其实是在更换了动力系统的T-80B的车体上改进了装甲并安装了莫罗作夫设计局的Ob476的炮塔,即加强型的T-64B2的炮塔,同年,这款试验车安装 了K-5反应装甲,实验型号为Ob219AC。T80y的车体装甲是重新设计过的,在原来T80B的多硬度钢板+特种橡胶的基础上添加了由柱状陶瓷组成的 夹层,同时增加了叠加层数。其结构为高硬度装甲钢+柱状陶瓷夹层+高氧化硅玻璃纤维+高硬度钢板+柱状陶瓷夹层+钢板内衬。其中还在间隙中添加了耐火橡胶 以增强缓冲能力。

T-80y的首上结构示意图。

      根据国外的一些资料显示,T80y的车体正面主装甲水平厚度在650MM左右,是相当可观的数字。而炮塔的装甲则更为强悍,在T80y的新炮塔上采用了苏联 最新的第二代蜂窝陶瓷装甲。根据研制此装甲的苏联钢铁科学研究院在90年代后期发布的一份资料显示,这种蜂窝装甲使用了新的碳化硅陶瓷材料,其制作过程是 将球状碳化硅陶瓷装入钛合金管中并密封,随即将这些合金管按照蜂窝状阵列排列在由高强度钢制成的模具中,再用耐火的聚亚氨酯橡胶填充钢管之间的间隙。然后 将这些封装好的磨具放入炮塔前部预留的凹槽中,并在磨具之间填充高氧化硅玻璃纤维以增强对破甲弹的防护,最后焊接密封整个装甲结构制成可以更换的装甲模 块。由于碳化硅陶瓷造价昂贵,加上T80y上面使用了很多最新技术,使得T80y的造价高昂,在80年代苏联经济紧张的情况下,生产的非常缓慢。

T-80y的炮塔装甲结构示意图。

      第二代蜂窝陶瓷装甲属于约束性陶瓷装甲,主要针对80年来发展起来的由坦克炮发射的高初速大长径比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同时尽可能的兼顾对聚能装药战斗部 的防护。再配合新型爆炸反应装甲K5的使用,因此有理由认为T80y是当时世界上正面防护最好的坦克。由于采用了主要针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而设计的约束 性陶瓷装甲,使得T80y的车体(裸车)正面主装甲防护力创纪录的达到了600mm(穿甲弹)700mm(破甲弹),而炮塔的防护能力则更强大,达到了 650mm(穿甲弹)800-850mm(破甲弹)。

T-80y没有挂装K5爆反的炮塔正面图。

      在完成了对T80的改进之后,科研人员又把目光投向了另一款大量装备苏联陆军的主战坦克—T72坦克。由于T72受到成本限制,设计时仅安装了廉价的高氧化 硅玻璃纤维作为其复合装甲夹层,对抗穿甲弹效果不佳。在黎巴嫩战争中,使用105mm坦克炮发射的M111型穿甲弹从正面击穿了风头正劲的T72坦克的正 面主装甲,这对苏联装甲研制机构感到极其震惊。令他们不安的并不是出口型T72的性能低下,而是对西方坦克火力的迅速增强而感到吃惊。

      以色列于80年代装备的M111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82年的冲突中击穿了T72出口型的车体主装甲,使苏联设计师们大感意外。同时该弹也成为了当时最出名的105口径穿甲弹。

       苏联很快通过特殊渠道获得了L7坦克炮和M111穿甲弹,在库宾卡试验场进行了秘密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为T72做了应急改进,改进方法却很简单:在所有 T72正面增加一层25MM的高硬度装甲钢制成的附加装甲就足以对付M111穿甲弹的威胁。通过此次事件,设计者们认识到,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由大口径坦 克炮发射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将成为坦克的主要威胁。鉴于此,必须为T72安装更先进的装甲以应对新型穿甲弹的威胁。

图为加焊25毫米装甲板前后的对比图。

      为应付M111穿甲弹的威胁,T72在车体首上加焊了一层25毫米钢装甲以应急。其实早在1978年,T72的设计者们就已经向部长会议申请为T72A安装类似T64那样的陶瓷装甲,但是遭到拒绝。1985年,T-72B改型设计团队再次申请使用T-80y的陶瓷装甲材料,同样被以造价高为理由驳回。

      在成本这座不可逾越的大山面前,T72的设计者们又一次开动脑筋,恰逢此时他们通过情报渠道了解到了一些关于膨胀反应装甲理论的详情,结合以前所进行的有关膨胀反应的研究,苏联的设计者们很快就掌握了膨胀装甲的奥秘。并迅速将此技术应用到对T72进行升级改造的项目中。

俯视T-72B改进型坦克,可以看出炮塔正面明显增加了厚度和可更换夹层的凹槽。

      首先进行的是对原来T72的车体进行的改造,原来的的车体水平厚度只有533mm,是由装甲钢+高氧化硅玻璃纤维构成的,而T72B的车体正面主装甲则是类 似T80B的那种由8层不同硬度的钢板和特种橡胶排列组成的,由于膨胀装甲需要较大的厚度和装甲内空间来安装,所以T72B的车体正面主装甲水平厚度达到 了600mm左右,炮塔正面装甲水平厚度则提高到了700mm(西方将其称为“丰满型”炮塔)

在生产车间中的T-72B(改型)可以看出其车体首上是由多层混合结构组成。

      T72B的膨胀装甲结构并不复杂,主体由若干个小的膨胀反应层组成,每个膨胀反应层由厚度为15mm的高硬度钢板,一块10mm厚的耐火橡胶,一块8mm厚的含有钛的合金制成的薄金属片压制组成。再安装在金属支架上并以55度倾角排列放入炮塔夹层中。

T-72B型炮塔卸掉夹层材料后呈现的凹槽,该型设计便于战时快速更换受损装甲。

      其防护原理为:当穿甲弹弹芯射入时,使弹芯在不同硬度和密度的金属板块之间反复冲击,使弹芯扭转并增大侵彻通道直径,降低穿杆在侵彻方向的冲击力。而当射流 穿透面板侵入时,高硬度钢板会产生一定幅度的弯曲变形,这一动作通过橡胶板传递到内侧由钛合金制成的薄金属片上并推动其产生移动,由于膨胀反应层的布置与 射流侵入方向有一定的夹角,因此薄金属片开始在垂直方向对射流进行切割,由于膨胀反应层是层叠放置,最终会将射流完全破坏。T72B的膨胀装甲由于膨胀反 应层较厚而且排列紧密,所以对穿甲弹有着较好的防护效果,而对于破甲弹则略显不足,所以又在其外部披挂了爆炸反应装甲以增强对破甲弹的防护。

T-72B炮塔中的膨胀结构钢条(大部分是包裹在特种橡胶中)。

     一开始的试验中,设计者们在T72B的主装甲中放置的是薄铝合金片,由于铝合金韧性好,能够对侵入的射流进行横向的切割,但是最后对穿甲弹的试验中发现,铝 合金薄片对弹芯的干扰作用非常有限,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在后续的试验中将铝合金片更换为含有钛成分的高硬度薄钢片(参见图X),这样在弹芯侵入的过程中, 由高硬度的薄钢片对穿杆进行反复冲击,若是普通材质的弹芯将会被切断,即使是现代的高密度合金制造的弹芯(包括钨合金和贫铀合金)虽不能切断弹芯但是却可 以增加弹芯侵彻通道的直径,将水平方向的冲击力部分转向倾斜或垂直方向,从而降低弹芯的穿深。实验证明,将同一型号的穿甲弹在对均质钢装甲和膨胀装甲的侵 彻相比,膨胀反应装甲中的通道直径要明显大于均质钢装甲,而且大大降低了穿甲弹弹芯的穿透能力。

T-72B坦克炮塔中取出的夹层材料(苏联自T-64B开始,炮塔夹层均为模块化可更换结构)。

      在使用了新型装甲之后,T72B的防护能力获得较大提升,车体正面主装甲的防护能力达到了500mm(穿甲弹)600mm(破甲弹),炮塔正面主装甲则达到了550mm(穿甲弹)650mm(破甲弹)。

       而对T72的改进并未就此结束,在吸取了车臣战争的经验教训之后,设计者们进一步的增大了T72B的装甲厚度,在新世纪初对T72B的最新一次改进中,使用 新的高密度合金板替代了膨胀反应层中的高硬度钢板,用含有微量炸药的橡胶替换了原有的普通耐火橡胶(这种改进和豹2A5/6的改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 且还在膨胀反应层之间添加了陶瓷夹层用以对抗90年代以来出现的采用大长径比高密度合金制造的脱壳穿甲弹。

2006年展示的改进型T-72BM2坦克。

生产车间中的T-72BM改进型坦克。

生产中的T-72BM改进型坦克,采用了和豹2坦克一样的重型裙板设计。


测试中的187样车之一,和下图的并非同一车辆(注意车首结构区别)。

       1988 年,乌拉尔机车车辆制造厂为了提高T72坦克的性能并增大出口量,提出对T72进行新的改进,工程代号“Ob187”。尽管是外贸产品,但是总设计师波特 金依然决定将最新的技术用于此项目。为此,在波特金的主持下,设计师们为“ob187工程”设计了一款全新的采用焊接工艺的新型炮塔。安装有全新的装甲和 威力更大的火炮,同时还整合了原来散乱布置的火控系统。而T72改进过程中的另一重要贡献就是通过整合T72和T80y的优点,诞生了俄军最新一代主战坦克 T90。

已经残破不堪的187样车,但是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尖端技术的气息。

187工程样车之一,其车首大坡面装甲非常厚,水平厚度超过了700mm。

      由于采取了焊接工艺,这款炮塔在当时被冠以“北约化”的称谓,导致一直未能进入军购部门的视线。后来这款炮塔被波波夫看重并用在T80UM上(但是生产数量很少)。尽管“187工程”受到冷落,但是波特金并未灰心,随即启动了新的“ob188工程”。

188工程定型后的首批生产型测试车,还没有采用侧前重型裙板设计。

       Ob188 工程重新回归了铸造炮塔工艺,其实ob188就是对T72B的进一步升级,一开始工程样车被叫做T72BU,采用了另一款新型装甲和T80U的火控系统。 样车于1989年1月交付国家实验。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海湾战争爆发,T72早期出口型被联军打的七零八落;加之苏联政局动荡不安,经济崩溃。新型坦克 的测试验收工作也无人问津,直到1992年10月才完成国家实验。同月俄联邦政府作出决定,将“ob188工程”定型生产并装备俄军。

参加涉水试验的早期T-90坦克,注意其侧前位置已经安装了重型裙板。

       由于此时T72已经“臭名远扬”,为了和T72有所区别,不得已由俄罗斯总统亲自下令将T72BU改名为T90并投入生产。此时定型的T90属于早期型号, 采用的依然是铸造工艺制造的老式炮塔,在装甲结构上,最早的T72BU改型依然采用T72B的廉价的钢条膨胀结构装甲,仅仅是进行了加厚,但是在定型后的 几年中,尤其是海湾战争后T72被M1A1发射的新型M829A1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砍瓜切菜般得屠杀给俄国设计师和军方留下了过于深刻的印象,在这一情 况的推动下,最早由苏联时期制定的“T72属低端装备,不具备使用陶瓷复合装甲”的指示被迅速废除,刚刚定型的T90被批准使用和T80y一样的陶瓷复合 装甲夹层,其主要结构和材料都和T80y的装甲一样,仅仅是布置方式和结构工艺上略有不同。


早期的T-90和T-80y的炮塔装甲结构对比图(左为T-90,右侧为T-80y),早期的T90采用铸造炮塔并依然使用T-72B的膨胀反应装甲。

       在1995年的时候,俄军对现役的T80y和依然使用铸造炮塔的T90进行了一系列实弹射击测试,以了解这两款坦克装甲防护方面的不足并确定未来的装甲研制 方向。同时还将确定俄军将装备哪种类型的主战坦克作为陆军的核心力量。经过大量测试,最终俄军方决定将T90作为下一代主战坦克装备军队。尽管T90最终 战胜了T80y的改进型,但是期间出现的问题也让俄军认识到西方的装甲技术水平已经一步步的迫近了。为此,必须抛弃传统思维里的体制观念,将新技术应用到 对T90坦克的改进中去。

T-90A即188A工程所使用的的焊接型炮塔的装甲结构示意图。

     波特金和他的团队再次披挂上阵,对T90开始进行“彻头彻尾”的该进,首先就是重新启用了90年代初被军购部门以“北约化”为由挡在门外的新型焊接工艺炮 塔,并且进一步增大了炮塔装甲的厚度,同时还联合俄罗斯钢铁科学研究院(原来的苏联钢研院)和西伯利亚流体力学研究所共同为全新的“ob188A”工程设 计并安装了被称为第三代蜂窝陶瓷装甲的“碎片”复合装甲。

     “碎片”装甲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复合装甲,此装甲应用了前苏联在流体力学和侵彻力学的研究成果,利用应力波的动力对侵彻物进行打击和破坏,是力学在装甲研制应用上的巅峰之作!

       该装甲由多层并列排放的合金框架组成,在由高强度合金制成的撑架上分布有大量类似蜂窝状金属套,在金属套内串列放置着一个个“凹”型的碗状金属体,并由耐火 橡胶封闭。当射流/弹芯侵入时,会在“蜂窝群”中产生巨大的冲击波,而密封在金属壁中的碗状金属被冲压变形,由冲压形成的金属体在速度上与射流/弹芯有极 大地速差,是的碗状金属体沿侵彻物轴线方向猛烈挤压并向射流/弹芯进行反侵彻,从而最终摧毁侵彻物。而在进一步的改进中,将使用普通装甲钢钢制成的合金框 架和背板更换为高密度合金板(钨合金或者贫铀合金),进一步增强了防御大长径比脱壳穿甲弹的能力。

参加俄罗斯国庆阅兵的T-90改进型坦克,明显可以看出其采用的正面厚度极大的焊接炮塔。

      而在国外的一些资料中,对于T90改进型的装甲描述中,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T80y的改进型和T90的改进型都使用了一种名为—液态金属复合装甲。由于 此种装甲的资料极为罕见,笔者对此也抱着高度怀疑的态度,在这里仅仅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个中真伪就留给读者自己判断了。

      这款液态复合装甲 的结构和第三代蜂窝陶瓷装甲大体类似,是由高硬度钢制成框架和背板,然后在每个框架上安装钛合金管并排列成蜂窝状,而在金属管中存放的则是一种液态聚合物 (笔者推测这个聚合物是和美国研发的增稠剪切液类似的物质)。这种装甲借助射流/弹芯的力量来达到摧毁的目的。当射流/弹芯穿透外层装甲侵入蜂窝结构时, 金属管中存放的液态聚合物会产生强烈的振动波,并被管壁迅速反射并推动液态物质向侵入方向快速运动并形成封堵侵彻物的动作,侵彻物冲击力越大,液态物质对 其的反作用力也就越大(即“回声”原理),以此对侵彻物进行反复挤压,并最终将侵彻物完全损毁。即使是面对后来出现的由钨合金/贫铀合金制成的穿甲弹侵入 时,尽管液态聚合物不能将其损毁,但是也会对弹芯侵入的路径进行扭转并通过多次背板的多次碰撞使弹芯产生极大地机械疲劳而无法经受后面陶瓷夹层的“碰撞” 导致最终解体。对于这种装甲结构,笔者认为液态聚合物是最大的问题所在,究竟苏联人是如何实现的甚或实现了没有,笔者不妄加推测,仅在这里向大家转述苏联 的资料而已,个中奥秘,笔者愿和大家一起探究讨论。

进行实弹射击测试的T-90坦克的焊接炮塔。

     由于苏联解体后为经济压力所迫,各个设计局都拿出自己的改进方案并推向国际市场,导致一时间型号混杂,让人难以理出头绪,其实早期的T90并没有投入生产, 真正投入生产的是T90A,就是换装了“187工程”改进型焊接炮塔的新型号坦克。其炮塔正面主装甲水平厚度达到了近750mm,车重也激增至50吨级的 水平。在经过大幅度的改进之后,T90A的防护能力也超越了以往所有的前苏联坦克,达到了700mm(穿甲弹)900mm(破甲弹)而且还可以通过挂载外 挂反应装甲来进一步提高防护水平。

俄罗斯今年对T-90改进型坦克进行的实弹打击测试 ,该车具备相当强悍的防护能力。

      不过俄军经费一贯紧张,没有充裕的资金采购全新生产的主战坦克,便委托乌拉尔车辆厂对库存的较新的T72坦克进行升级,使之能达到或接近T90的水平。随着 近些年俄罗斯经济的好转,军费也在逐年增加,停滞了多年的坦克研发和改进工作也大有起色,不断推出了一些新新型号的坦克。

今年公开展出的T-90系列最新的改进型坦克T-90AM。

而T80系列的一些“表亲”们诸如T80UD,T80UM等等他们在装甲上的区别并不大,在这里笔者就不一一叙述了。

早期型号的T-80UD坦克,采用了和T-80y一样的铸造炮塔和装甲结构。

后期由乌克兰生产的T-80UD坦克,最终更名为T-84坦克,可以看出其已采用了187工程的焊接炮塔技术。

      至此,对于坦克自身所使用的主装甲的评述就基本告一段落了,经过了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坦克装甲已经成为陆军强国的标志性技术,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还将有更多更先进的材料和技术加入到装甲这个行列中来,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在笔者完成该系列作品的时候,得到了网友:(超大ID) 187工程  邓肯  Vinnie   的配图支持和大力协作,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请大家继续关注下期:战神的铠甲篇- 坦克附加装甲的全面介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点儿能颠覆部分筒子关于坦克传统观点的东西
坦克附加装甲的发展
三代坦克的先驱——T64主战坦克
M1主战坦克复合装甲探密
苏联T-54/55主战坦克
专为战争而生的巨兽却遗憾错过了战争,详解悲情的斯大林3型坦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