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说易经》上

《我说易经》上

《我说易经》上
写在《我说易经》前面的我说

  带着对中华文化渊源求索的问题,翻开了《南怀瑾选集》,现在又翻开了其中的《易经杂说》。这不是我第一次翻开《易经》,但是我从来也没为了占卜术,堪舆学而翻开《易经》。在求索中华文化渊源中感觉到,《易经》是中华文化渊源具有标志性的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
  在对中华文化的求索中,从传说的周文王的《周易》是八卦由注重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转向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关系的推演;周公的周礼,也是对《易经》卦象中所显示的敬畏天地、敬畏神鬼、敬畏祖宗、敬畏圣人、敬畏长者及季节祭拜的礼仪规范;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之道,同样是运用《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道”,来对待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一种处世之道;孔子的儒家思想更是运用《易经》中的哲学道理,企图来解决当时人类社会所处的礼崩乐坏的世道。至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其都是以《易经》为源头的。以致影响到以后进入我国佛教的禅宗。这样以儒学为主的,儒、释、道三教并流的中华文化,不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还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但是,《易经》只能说是中华文化渊源具有标志性的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中华文化的渊源,并不能像黄河、长江那样清楚的探索到其源头就是青藏高原的雪山。中华文化是在中华民族,由类人猿逐渐的演变成人类的漫长过程中,与自然界相适应的无数次的选择中,在人类内部无数次的融和中,逐渐形成、发展、完善的。从传说中的结绳记事的渔猎氏族社会,到用阴阳爻来为游牧氏族社会提供天气状况,发展到利用河图洛书以致八卦,来为氏族的农耕预测季节变化,选择生活方向,而最终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易经》文化。《易经》的预测、选择的功能,与我们当前的计划、规划又是何其相似呀!
  至于,随着发展《易经》越来越倾向于占卜术,那也是人类对未来探索的一种必然,不论其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虽然迷信是愚昧的,但是人类对未来探索的这种必然,至今应然在科学的继续着,难道现代科学就没有迷信么?可是我们要知道,《八卦》一开始就是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呀!由此形成的中华文化,至今仍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发展着、完善着,而大放光彩。
  在下刚刚通过南怀瑾老先生敬拜过——《老子》,又翻开了《易经》。又要一发不可收拾。正像南怀瑾老先生所讲“我却最喜欢夜里读《易经》,可是夜里一读,就完了。以后我也就不敢读了,因为夜间一读《易经》,一夜不能睡觉,越研究越没完,一个问题找到了答案,同时又会发现另一个新的问题,这样不断发现问题,发现新的道理,研究下去,不知不觉,就到天亮了。所以深深体会到古人的“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一个春天过了都不知道的情景。”真是没有办法呀!

第一篇:关于对“《易经》三原则、三内涵”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28

  在下刚刚通过南怀瑾老先生敬拜过——《老子》,又翻开了《易经》。又要一发不可收拾。正像南怀瑾老先生所讲“我却最喜欢夜里读《易经》,可是夜里一读,就完了。以后我也就不敢读了,因为夜间一读《易经》,一夜不能睡觉,越研究越没完,一个问题找到了答案,同时又会发现另一个新的问题,这样不断发现问题,发现新的道理,研究下去,不知不觉,就到天亮了。所以深深体会到古人的“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一个春天过了都不知道的情景。”真是没有办法呀!

  天下万物万事在的任何时间里、任何空间中的任何现象——“象(内涵之一)”,都有其存在的道理——“理(内涵之二)”,其在时间里的长短和空间中的大小及个体上的多少——“数(内涵之三)”,到了一定的程度都会发生变化——“变易(原则之一)”;变化的现象——“象(内涵之一)”,又都是有存在的道理——“理(内涵之二)”,又都是其在时间里的长短和空间中的大小及个体上的多少——“数(内涵之三)”,到了一定的程度又都会发生变化——“变易(原则之一)”;《易经》的原理就是如此的简单——“简易(原则之二)”;但是使天下万物万事的“象、理、数”的变化无穷是永恒的这个“东西(那可能就是老子说的‘道’吧!)”是不变的——“不易(原则之三)”。

  这就是在下刚刚开始学习《南怀瑾选集》,对《易经》三原则——“变易”“简易”“不易”,与三内涵——“象”、“理”、“数”的关系的点滴浅思。

第二篇:关于对“八卦产生”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29
  上图是中华民族经过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在传说中的中华大地上产生的第一位民族伟人——伏羲的先天八卦方位图。这是在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有着非凡意义的一件大事。这幅八卦图是如何让产生的那?也就是中华文化渊源的问题,和中华文化的传承问题。随着在下不断的学习和求索。现把浅思点滴如下。
一、结绳文化
  中华文化应该是,在中华大地上的中华民族,由类人猿进化成人,而形成中华民族的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下推测最早出现的中华文化,应该是——“结绳记事文化”。相应的应是母系氏族社会,其中结绳记事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每一个结绳的疙瘩,都应是记录这个氏族中的一位女性,应为一个氏族中女性的多少,将决定了这个氏族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这是由天下万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
二、阴阳文化
  又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由于男性在适应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不断地提高,自然由母系氏族社会逐渐的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同时也就逐渐的由结绳记事文化演变成为——“阴阳文化”,也就是那个疙瘩逐渐的演变成为代表雌性的阴爻(--),相对的就产生了代表雄性的阳爻(—)。阴阳的思辨关系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从而,逐渐的产生了天地、日月、山河、雷风等等的思想,增强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三、八卦文化
  又经过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在中华大地上产生了第一位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伟人——伏羲。伏羲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在结绳记事文化、阴阳文化,与《河书洛图》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类生存的自然化境的观察,提出了著名的有着空前意义的——“八卦文化”。伏羲的先天八卦,是古人告诉我们,天地间就是这八个大自然现象在变化,这既是人类认识自然奥妙的哲学思想,又是人类适应自然变化的方位图。在此之前人类社会内部的关系是很简单的,因此,当时主要是在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对此,后世是如何在演绎中传承的哪?又如何演义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哪?又有那些变易哪?把浅思再继续点滴下去吧!

第三篇:关于对“八卦与河图洛书”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30
  从上面三幅图可以看出先天八卦,在河书洛图中演变过来的关系。
  一、《河书洛图》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的必然认识。
  现在对《河书洛图》有多种解释,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当时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那么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在下比较赞同《河书》是通过对生存气候的观察,用圈——来代表阳光、干热;用点——来代表阴雨、湿冷。《洛书》是通过对地形的观察,用圈——来代表山地、丘陵;用点——来代表河流、沼泽。这对当时人们以游猎,采集为主要手段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河书洛图》的方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现在通过考古发现的不论是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当时不同的地点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对生存周围自然环境的认识描述。
  二、《河书洛图》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提供了预测的可能。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通过对生存周围的自然环境的认识,为在什么季节到什么地方去,能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活预测提供了可能。如:冬天可以到南方去,会更适合生活;夏天可以到北方去,气候会更适应;春天可以到东方的河流中去捕鱼;秋天可以到西方山丘上去狩猎、采集等。还如:什么时间是雨季;什么时间是旱季:什么时间会下雪;什么时间会有大风等;由于,当时人类内部的关系相对很简单,所以,预测主要是针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通过对季节和环境的预测,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提供了更适合的生活条件。
  三、《河书洛图》的预测功能使伏羲先天八卦的占卜应运而生。
  中华民族的第一位伟人——伏羲。在阴阳文化的基础上,利用《河书洛图》的预测功能,创造了先天八卦,为预测提供了更方便、更标准、更准确、更适应变化的占卜。1、乾卦在南卦代表天,2、兑卦在东南代表海洋、河流,3、 离卦在东代表太阳,4、震卦在东北代表雷,5、巽卦在西南代表风,6、坎卦在西代表月亮,7、艮卦在西北代表高山、陆地,8、坤卦在北代表地。同时八卦又分别通过自身的变化,影响着相互关系的变化。为人类更加适应自然环境,提供了掌握自己的命运之“道”。
  上述,即没有考证也就没有论证,有的只是感觉的推测,和我说说而已。
第四篇:关于对“八卦与天干地支”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31

  八卦应该是中华民族祖先的渔猎文化,或者是游牧文化的产物。而天干地支就应该是中华民族祖先的农耕文化的产物。如此的认识是与南怀瑾先生相左了。
  南怀瑾先生讲到:“天干文化也很古老。我们研究《易经》发展史、中国文化发展史,知道天干文化也比《周易》古老得多。天干,我们现在可以从甲骨文里找出来,可见这个文化的来源很早。中国人发展最早的是天文,发展到最高级的时候,就归纳起来用十个符号作代表。”“对于这种天体的运动、物理世界的运动,用木、火、土、金、水来代表,说明相生相克的道理。但人类文化进步了,这个五行的生克法则不够用,因此我们的祖先,发现了五行的双重作用,天体在物理世界中,又用了十个字的符号,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并编定图案如上:(附后)”。
  接着先生又讲到:“地支有十二位,代表十二个月。实际上地支是什么呢?是天文上黄道十二宫的代名。所谓“宫”,就是部位;所谓“黄道”,就是太阳从东边起来,向西方落下,所绕的一圈,名为黄道面。这种黄道面,每一个月都不同。如我们晚上看天象,每一个星座,从东方出来,共有二十八星宿(天文的知识,在上古时我们中国最发达),而这二十八宿,在黄道面上,每个月的部位也都不同;于是依据这个现象,抽象地归纳为十二个部位,用十二个字来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图附后)
  对此,在下认为,这应该是农耕文化对时间季节要求的结果。随着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的转变,人们自然就产生了对时间季节的要求,这样在八卦文化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利用能够观察到的天象,逐渐的产生了天干地支的文化。这样逐渐的发展到夏禹,中华民族的夏历就应运而生了。
附:天干地支图

第五篇:关于对“八卦与五行”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32

  关于五行南怀瑾先生讲。“所谓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现在研究它第一个要注意的,假使算命先生算命,把行认为是走路,那就绝对错了。我们翻《易经》,乾卦的“天行健”这句话,这个“行”是代表运动的意思,就是“动能”,宇宙间物质最大的互相关系,就在这个动能。这个“动能”有五种,以金、木、水、火、土作代表。也和卦一样,是种传统符号,不要看得太严重了。......所以称它们为五行,是因为这五种东西,互相在变化,这个物质世界的这五种物理,互相在影响,变化得很厉害,这种变化,名叫生、克。”(图附后)图中黄色箭头是表示相生的,就是依时针的方向顺序,依次而生,成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图中红色箭头是表示相克的,五行的位置,和第一图相同,箭头所指的方向,也是顺时针方向,所不同的,相生图的箭头,是指向紧靠自己的邻居,而相克图的箭头,是跳了一个位置,指向隔邻的位置上,于是成了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南怀瑾先生还讲到讲到:“《易经·系传》中说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我们先要认识另一个东西,才能对这句话有更深入一层的认识与了解。以《易经》来说,站在中国学术发展史的立场看,五行和《易经》根本没有关系。可是现在要了解《易经》的法则,在占卜方面,则有其密切的关系。占卜等数术方面的体系,就是用八卦、五行、于支配合起来,去做推算。我们手上的《易经》,在所谓秦始皇烧书的时候,和医药方面有关的书没有被烧掉。根据历史上的记载,《易经》被认为是卜卦的书,和庙里求签的签诗一样,无关宏旨,所以没有被烧,因此五经的流传,古本面貌保留的最多,内容也以《易经》最为可靠。但在这一本书里面,并没有提到五行,只有在《尚书》——《书经》的《洪范篇》中,稍稍提到一下,但也并不一定如后世那样说法,这始终是一个大问题。”
  看来八卦与五行在各自的产生过程中,应该是没有关系的。只是后人出于占卜的需要,而生生给结合起来的。五行应该是在八卦、天干地支以后,人类进一步认识天体和天下万物的产物。

第六篇:关于对“八卦与六十四卦”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33

  《周易》里的“六十四卦”,图像上是由两个八卦
上下组合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律演化。在阴阳变化中,阐述中华民族古老的哲学思想。
  伏羲先天八卦的方圆圈。方图:先天八卦的数字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龚五、坎六、艮七、坤八。那么我们从方图的第一行由下往上看,全部八个卦,每卦的上卦,亦即是外卦,都是天亦即乾卦,而每卦的下卦,亦即是内卦,都是依照先天卦的次序乾、兑、离、震、巽、坎、民、坤配合的,所以成了乾、履、同人、无妄、姤、讼、遁、否等八个重卦。我们再从乾卦起,从右向左看横列的卦,重卦的次序是乾、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等八个卦,再仔细分析这八个重卦的内外卦,又可以发现,内卦都是乾卦,而外卦从右到左,则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又是先天八卦的次序。
  圆图:圆图上面顶端左边的第一个卦是乾卦,再看最下面右边第一个卦是坤卦,在这乾、坤之间有一条线,代表夜间天空中的银河,亦代表地球南极、北极的磁场,然后再来排列圆图。首先用方图最下面的第一横列的乾、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等八个卦,依次序放到圆圈的顶端,左边开始,顺原次序向左排列。第二步,又将第二横列的履、兑、睽、归妹、中孚、节、损、临等八个卦的履卦紧接在泰卦之后,依原次序排列下去,然后将第三、第四横列的每个卦,都照这个方法排列,最后复卦紧靠了中线下端的左边为止,这是第一步骤,排列成了左边的半个圆圈。然后第二个步骤,排列右边半个圆圈,排列的次序又不同了,是怎样地排列呢?现在不是从第五横列开始,而从第八横列排起,将否、革、晋、豫、观、比、剥、坤等八个卦,以逆次序接在复卦的后面,亦就是仍以反钟面的方向,排成复、坤、剥、比、观、豫、晋、革、否的次序。但要特别注意的,如果是画卦,还是要内卦画在内圈,外卦画在外圈,切不可错。第八横列排好以后,再用第七横列,照第八横列的排法排下去,以谦卦接在否卦的后面,成否、谦、艮、蹇、渐、小过、旅、咸、遁的反钟面次序,第六横列、第五横列,都是这样,最后第五横列的姤卦,刚刚又接到了最起始的乾卦,就完成了这个圆图的排列。
  在下认为:六十四卦是到了文王以后,八卦的作用由人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渐的转变为人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标志。
  
第七篇:关于对“十二辟卦与周礼”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34

  “十二辟卦与周礼”,在我之前没有人这样联系过的。在下也没有考证,只是说说我感觉的推测而已。首先,要明白何为十二辟?那只好老老实实的把学习《南怀瑾选集》的体会述说如下。
  看附图(附后),外面第一圈,是十二个卦。这十二个卦,在《易经》有关的书上,有一个专门名称,称作“十二辟卦”。所谓“辟”,有开辟、开始的意义。这图表自内向外为序的第二圈,画的是卦象,第三圈是地支,代表月份。我们中国的这个历是夏禹的历法,又叫夏历,因以太阴——月亮为标准,所以叫阴历,我们中国人过年,还是喜欢过阴历年,而正月是寅月,十二地支,以“子”开始,而夏历的子月是十一月,十一月的节气有冬至、大雪。一个月有两个节气,其中一个是节,一个是气;大雪是节,冬至是气,这个时候是复卦。
  第四圈,什么是“黄钟”?就是律吕。十二律吕是中国人的发明,我们研究音乐,常提到石、土、管、弦,其实这都是后来的。最早是管,吹奏的,弦就是丝,弹琴就是丝弦,所谓“丝竹管弦”。律吕的发明,是在中国的西北。陕西、河南边界,有一种吕管,形状据说像竹子又不是竹子,长短粗细有一定的标准,共有十二种,埋在地下,传说是埋在天山的阴谷。由于这十二种管子长短不一,深入地下的长短也不同,而上端则是齐平的,管中充满了芦灰,管口用“竹衣”(竹子内的薄膜)轻轻贴上,到了冬至一阳生的时候,最长管子中的灰,首先受到地下阳气上升的影响,便喷出管外,同时发出“嗡”的声音,这就叫黄钟之音。然后每一个月有一根管子的灰喷出来,也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样由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属于六阳,下面蕤宾、林钟、夷则、南宫、无射、应钟是属于六阴,阴阳不同,这就是中国的音韵学了。
  第五圈是节气。黄钟,是在十一月,也是子月,到了一阳初生的时候,卦是复卦,到了十二月阳能又逐渐上升了一些,初爻和第二爻都是阳爻,有两个阳了,因为内卦变了,成为兑卦,兑为泽,于是重卦成了地泽临卦了。在节气上,小寒是节,大寒是气,到了正月是寅月,是地天泰卦,所谓“三阳开泰”,就是说已经有三个阳了。律吕是太簇之音,节是立春,气是雨水。二月是卯月,卦象,内卦是乾卦,外卦是震卦,震为雷,雷天大壮。二月是大壮卦,大陆上放风筝,可以飞起来了。二月的惊蛰节非常重要,我国古代称作“蛰”或“蛰伏”,要到二月间雷天大壮的时候,第一声春雷一鸣,这些蛰伏的蛇虫青蛙,吐出口中的泥巴出洞了,称作惊蛰。三月的卦,到了春天了,节气是清明、谷雨,大陆的气候,最舒服是清明,真是天朗气爽,和风徐来。是夬卦,外卦是兑卦,兑为泽,内卦是乾卦,乾为天,泽天夬,这个卦象,表现出地球物理的气象,与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阳能快要全部上升完了。到了四月是乾卦了,这是阳能到了极点,实际上每年最难受、最闷热的是四月,跟着来的是五月。这个卦的六爻,阳气开始减少了,四月阳能的放射到了极点,到了五月,于是有一个节气夏至来了,夏至一阴生,开始回收了,一阴生的现象,在夏至以后便发霉了,表示潮湿来了,阴气来了。六月是小暑、大暑的节气,就是所谓的三伏天。在这个图案上,依十二地支的次序,一个月一个月过去,最后亥月,是农历的十月,在卦上为坤卦,是纯阴的境界,不过十月有一个小阳春,阴极则阳生,这时有几天气温是要回升的。
  由此,可以看出“十二辟卦”图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致应该是随着夏历的产生而产生,而发展、而完善。起到了对农耕经济的指导作用。同时也逐渐的客观的起到了,人们对祭天、祭神、祭祖、拜圣人、拜长者及节日礼仪的规范。这些规范逐渐的成为了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并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成为了由此产生形成了国家的基本的礼仪制度。直到周公承中华文化之大成,形成了“周礼”。同时,也开始使人类真诚祭拜的礼仪,随着的形式化、制度化而走向了异化。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因此,老子才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孔子又说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上德为仁真诚也!
  
第八篇:关于对“泽东、润之”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35

  当我又一次的在《易经》系辞中看到:“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往时的联想又一次的强烈涌现出来。请看下面的几个词:“润之、泽东南、东方、太阳。”当下的世界,尤其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中国人。那个能不联想到,我们伟大的领袖、导师、统帅、舵手(我是真诚的)毛泽东主席。可是这几个词恰恰是来至于伏羲的先天八卦。请看下图(附后)。东南方向兑卦就是泽卦,正东方向的离卦既象征着火,有象征着太阳升起在东方。那么,泽东作为毛主席的名是多么的富有含义呀!《易经·系辞上传》第三句话就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尤其是“润之以风雨,”中的“润之”,作为毛主席的字又是多么的富有含义呀!据说毛泽东与其字润之与《易经》没有任何关系,那么在“易经”的冥冥之中......。真是不知说如何是好了!在下看《易经》既不是为了学占卜术,也不是为了学堪舆学。只是为了对中华文化的求索,为了对如何做一个中国人的求索。那么,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就是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中华文化的化身,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化的结晶。
  毛泽东主席的一生,让中国人站起来的骨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化的正义,面对着世界霸权大国,始终就有着那么一种,“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儒家大义凛然的风范。(孔子《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毛泽东主席的一生尤其是在二十八年的武装革命斗争中,一直在同党内左、右倾的思想作斗争。以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例。在对“西安事变”中蒋介石的态度上,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民族大义出发不计前嫌(4、12的杀戮、和5次围剿等),可以说是“隐恶”;拥护蒋介石领导全国的抗战,可以说是“扬善”;但是,又即不是一切通过统一战线,又不是完全脱离统一战线,而是,在统一战线内保持相对的独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就是中华“中庸”文化的大智慧。
  毛泽东主席的一生,为了中国劳苦大众的解放,为了世界弱小穷国的新生,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无不浸透着他老人家的慈善、仁爱之心。
  毛泽东主席的一生,始终在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化的思想,教化着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所以称得上是伟大的导师。虽然,有文化大革命等问题的存在,但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多次从危机中挽救中国革命,如果没有以他为首的党中央给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和人民军队指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党和人民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对此,使我想起了不知是哪位古人说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这句话。我不是在做比较,我只是深信毛泽东主席给我们留下的,闪烁着中华文化光辉的毛泽东思想,必将在历史的长空中大放光彩。
  
第九篇:关于对“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36

  按南怀瑾先生所讲《系辞》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报告。孔子是到五十岁才开始学《易经》,所以他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两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加上二十年学《易经》的心力,他认为得了道。先看看我说的第一章吧。
  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我说:《系辞》开篇描绘了一幅天地人的详图。开天地定尊卑。乾坤两卦是天与地两个自然形象的代表,卑就是亲近的,地球对我们太近了;高就是太空,越高越远,天下万物永远是在一动一静中,动为阳,静为阴,表现为刚柔的现象。有了刚柔,就可以判断天下万物的一切变化了。在天地中某同一空间和时间里生存着相似的动植物(包括人类),并且以群相区分,由此,这一类和那一类的利益有了冲突,于是吉凶就分出来,通过在天的象和在地的形对天下万物的影响,就可以知道天下万物的吉凶变化了。
  二、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我说:那么天地的形象是如何影响天下万物的那?是因为,刚柔也就是阴阳,互相摩擦而产生。天地间,任何东西,都是由这两个相反的力量,互相摩擦才生出来的,导致八卦永恒的相互变化,如:某时某地的天阴天晴、电闪雷鸣、刮风下雨,日出月落,寒来暑往。明白了乾就是天地间的一切阳物,坤就是天地间的一切阴物,阴阳相和谐,而且刚柔各自发挥其作用,知晓了天地间的各种变化,就可以通天通地通神明。
  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我说:乾也代表了阳,男人就是阳,坤也代表了阴,女人就是阴。乾坤两卦,也代表了天地万物的形成,“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使我想起了《老子》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否说乾为无、坤为有哪?。乾的功能就是这样很容易懂的。坤也是这样简单容易的,真懂了《易经》,一点都不神秘,最高的道理,也是最平凡的道理。
  四、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我说:《易经》是很容易懂的,简单的也很容易操作的,真正懂得了就会感到很亲近,真正会操作了就会感到很有功效;对其有亲近感就可以常用,对其都感到有功效就会有更大的作用。常用《易经》则可修圣人德行,使《易经》发挥大作用可成圣人大业;天地间最高深的道理,也就是最平凡的,天下之理就在人类的某时某地的生活之中。
  我说《系辞》第一章通过开天地、定尊卑、和阴阳、体刚柔、成男女、论简易来说明了《易经》不变的就是必变的简单的真谛。
  
第十篇:关于对“圣人设卦观象”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37

  接第一章开天地、定尊卑、和阴阳、体刚柔、成男女、论简易的道理,第二章讲述如何看卦象。
  一、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我说:圣人画一个卦,一是看卦的现象,一是看眼前所见事实的现象,每卦下面加上文字的解释,这种解释就是“系辞”。来和卦象配合,就会明白事物的不是吉就是凶。那是因为,刚柔相推而使阴阳发生变化。
  二、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吉凶悔吝者,生手动者也。
  我说:所以,吉凶就是失与得的卦象;悔吝就是忧烦愁虑的卦象;吉凶悔吝的卦象全在于人的一动。人生的一切,任何一件事,一动就有好有坏,所以中国人的老话,一动不如一静。凡事一动,吉的成分只有四分之一,坏的成分有四分之三,不过这三分当中,一份是凶,两分是悔吝,所以儒家就知道慎于动。动就是变革,这个动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智慧,需要作慎重的考虑。
  三、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支之动,三极之道也。
  我说:变化就是阴、阳相应有进有退的卦象;刚柔就是昼、夜相应交替变化的现象。六爻是重卦的六爻,一动必有变,天、地、人各有阴阳,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也有阴阳,也就是这三极阴阳变之道也。
  四、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我说:所以,君子所处的日常生活,君子的人生,能够得到安心的。那是因为是遵循《易经》一定的次序在变。懂得了六爻一变就有动,一动就有变,那么在动与变的结果,有好有坏,有吉有凶。这都是根据人为的观念而来,人为的利害得失而来,透彻了每个卦下面所讲的道理——卦辞,就有玩一样的快乐。所以,君子对生活的一切可以通过观察其现象和卦象,来述说自己的卦辞,通过观察一动一变,来占卜自己的生活天地。(事实上占、卜、筮是三件事。古代用骨头卜卦,把骨头用火烧后,看上面所裂成的纹路,这是卜。占是用数理来推定结果。筮是用筮草的一定数字来卜。以现代来说,庙里的抽签,看签诗,这是近于筮。)这就是上天的保佑,一定是一切都会大吉大利的。
  天地间就是一阴一阳之变,人世间就是天、地、人六爻各自的一阴一阳之变的相互影响之变,阴进则阳退,阳进则阴退,六爻之变全在某时某地某人也。
  
第十一篇:关于对“卦有小大,辞有险易”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38

  《卦辞》的第三章接上一章进一步讲述如何从卦象来理解“彖辞”。
  一、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
  我说:“彖者”是根据某一卦现象下的定论,为“彖辞”。“爻者”,是每爻下面有一个解释,为“爻辞”;整个卦下面的解释为“卦辞”,爻辞是讲变化的道理。
  二、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我说:当你看到卦的后面有的是吉,有的是凶,这是说明你有所失或者是有所得的变化;有的是悔吝,这是说明你将有小错而忧虑的变化;有的是无咎,这是说明你没有毛病,但并不等于“好”,而是在进退之间要注意变化,要特别小心,人不会没有错,随时有错,善于反省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就是真正到了无咎的时候。
  三、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手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我说:人生是否高贵与下贱,关键在于“位”的问题,就是某一时间在某一个位置的变化;每个人获利的大小的机会是平等的,关键在于你所处的卦象;辨别是否吉凶,关键在于对卦辞的理解;忧虞到悔吝时,关键在于要自己能站得正,行得正,一切现象都可以改变;要警示自己的感觉无过错,人生没有绝对自己不错的,无咎就是善补过也。只要知道忏悔,忏悔的结果就是要补过。
  四、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我说:所以,卦象有大小,卦辞就有险易,卦辞都是卦象所指到的变化。
  在卦象上如何让理解:贵贱,小大,吉凶,悔吝,无咎。关键在于某时某地某人的阴阳变化中。
  
第十二篇:关于对“易为天地准”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39

  《卦辞》的第四章接上一章讲述“易为天地准”。
  一、易为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我说:《易经》是天地万物变化的准绳,所以包括了天地之道
  二、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我说:用《易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所以能知阴阳两界变化的道理;用《易经》推演天地万物原始的终点,所以能知死生的道理;用《易经》推断万物都是由精气所成和游魂的变化,所以能通晓神鬼。
  三、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我说:《易经》的卦象与天地万物的现象相似。所以都不能违反;只要真正的懂得《易经》才能知晓天地事万物的变化。达到济世救人的目的,所以才不会有错;真正的懂得了《易经》面对任何变化,精神都不会散开,知道自己,也知道天命,永远是乐观的人生,所以才没有忧愁。真正的懂得了《易经》就会安于故土的生活,才能以仁修养,所以才能有爱。
  四、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我说:《易经》包括了天地万物的一切变化,而没有过错;《易经》通过由始至终迂曲婉转的道理知晓天地万物而没有遗漏;《易经》通过知晓昼夜变化之道而智;所以神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易是无体之体,无为之为变化无穷。
  易就是变化的哲学,天地万物(也就是宇宙)没有不变化的。天地万物的一切变化尽在《易经》的掌控之中,因为,《易经》同样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第十三篇:关于对“有没有神鬼”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40

  神鬼的问题,是全人类各种文化面对的共同的问题,是全人类所有宗教面对的永恒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半信半疑中问到:到底有没有神鬼哪?对此问题的回答尽管多种多样,总的不外乎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唯物的——没有;一种是唯心的——有,信则有、不信则没有等于没有回答。对如此的解释人们总是感到不甚满意。要想回答这个问题,至少要弄明白以下三个问题:一、什么是神鬼?二、神鬼是怎么样产生的?三、神鬼有什么作用?在下自认为基本上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是,对此问题,想抛开传统的唯物、唯心主义有区别的语言,提出独到的点滴浅思来说说。
  一、神鬼是什么?
  回答神鬼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就是神鬼的定义。对此,对唯物与唯心主义的种种解释就不再赘述了。在下认为神鬼的定义是:人类面对其生存环境中的种种现象,在情绪上的不满,在能力上的无奈,在精神上的寄托,在生存上的期望的一种矛盾的自然现象。对神鬼作出这样的定义是否合适哪?那我们就对如下的现象做出一番思索吧!在下认为人类:对自然种种现象的崇拜是如此;对图腾的崇拜是如此;对圣人的崇拜是如此;对祖先的崇拜是如此;对各种宗教的信仰也是如此;对种种的灵魂之说还是如此;对各种神鬼的迷信更是如此等等。那么,神鬼又是如何产生的哪?
  二、神鬼是怎么样产生的?
  首先,神鬼的现象是人的现象。没有人就没有神鬼的存在。对此,唯心论者就不满意了。因为唯心论者认为是神创造了一切,包括人在内,跟进一步还可以认为,宇宙大爆炸的那个原点,就是神的创世纪学说。但是,在下怎么也弄不明白:在各种宗教产生之前,神(宗教的)在哪?!没有人的意识,神鬼在哪?!神鬼就是人意识的产物!其次,那么神鬼又是怎么样产生的哪?神鬼是人类在进化演变过程中,随着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是人类对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某种现象,如太阳所带来的酷热、寒冷、干旱、潮湿等的生活环境,即不满无奈又寄托期望的神化;再如对某个氏族首领,有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生存的能力,或者为了整个氏族更好的生存而献身了的神化;还如对人们的生存产生破坏的自然环境的现象,或者是某个人的鬼化;更有对祖先的怀念等等。由此,神鬼就应运而生了。再其次,当某一种神鬼现象一旦产生了,就会脱离产生它的母体,不论以后的科学作出了如何的解释,也不论那个人已经离开了人世多长时间,而在人们意识中却超越时空的独立的永恒的存在了。那是因为人类对自己生存环境的不满、无奈、寄托、期望是相对人类的存在而永恒的。唯物论对此的解释会满意么?宇宙大爆炸理论的那个原点,不是唯心的创世纪,是唯物的物质么?那又是什么物质哪?没有了唯心论,唯物论还有存在的必要么?!还是问问我们的老祖宗吧!那就是——变化,就是——易,就是——道,就是——中吧!!!
  三、神鬼有什么作用?
  对于神鬼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前述已经做了必要的回答。但还是要说说的。对于神鬼,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老人、女人、受过磨难打击的人、对生活失去信心等类似的人信的多。所以哲人说过:宗教是弱者的哲学。因为,弱者对其生活的环境更不满、更无奈、更寄托、更期望,那就只好求助于神鬼了,求得精神上的满足或者是解脱。神鬼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种现象,在《易经》中吉和好卦总是与神相关,凶和坏卦总是与鬼相关,面对这种卦象,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人们总是想求神驱鬼,求助神的保佑,摆脱鬼的纠缠,也就是在争取顺境,摆脱逆境。而且,神可以说是阳爻,那么鬼就是阴爻了。阴阳两爻在一卦中总是在相互变化着,这就说明了人的一生总有顺与不顺的时候,或者是先顺后不顺,或者是先不顺后顺,或者是时顺时不顺。没有总顺总不顺的。这样从古以来人们对神鬼的精神需要就起作用了。实际上这还是,当人们对生活环境,表现出不满和无奈时的一种寄托和期望而已。但是,这种作用相对人们的生存是普遍的永恒的。
  上述回没有回答:有没有神鬼这个问题,都是把我的点滴浅思说说而已。
第十四篇:关于对“中华文化渊源”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41
  
  带着对中华文化渊源求索的问题,翻开了《南怀瑾选集》,现在又翻开了其中的《易经杂说》。这不是我第一次翻开《易经》,但是我从来也没为了占卜术,堪舆学而翻开《易经》。在求索中华文化渊源中感觉到,《易经》是中华文化渊源具有标志性的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
  在对中华文化的求索中,从传说的周文王的《周易》是八卦由注重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转向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关系的推演;周公的周礼,也是对《易经》卦象中所显示的敬畏天地、敬畏神鬼、敬畏祖宗、敬畏圣人、敬畏长者及季节祭拜的礼仪规范;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之道,同样是运用《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道”,来对待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一种处世之道;孔子的儒家思想更是运用《易经》中的哲学道理,企图来解决当时人类社会所处的礼崩乐坏的世道。至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其都是以《易经》为源头的。以致影响到以后进入我国佛教的禅宗。这样以儒学为主的,儒、释、道三教并流的中华文化,不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还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但是,《易经》只能说是中华文化渊源具有标志性的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中华文化的渊源,并不能像黄河、长江那样清楚的探索到其源头就是青藏高原的雪山。中华文化是在中华民族,由类人猿逐渐的演变成人类的漫长过程中,与自然界相适应的无数次的选择中,在人类内部无数次的融和中,逐渐形成、发展、完善的。从传说中的结绳记事的渔猎氏族社会,到用阴阳爻来为游牧氏族社会提供天气状况,发展到利用河图洛书以致八卦,来为氏族的农耕预测季节变化,选择生活方向,而最终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易经》文化。《易经》的预测、选择的功能,与我们当前的计划、规划又是何其相似呀!
  至于,随着发展《易经》越来越倾向于占卜术,那也是人类对未来探索的一种必然,不论其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虽然迷信是愚昧的,但是人类对未来探索的这种必然,至今应然在科学的继续着,难道现代科学就没有迷信么?可是我们要知道,《八卦》一开始就是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呀!由此形成的中华文化,至今仍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发展着、完善着,而大放光彩。
  
第十五篇:关于对“阴阳不测之谓神”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42

  本第五章及接上一章,讲述的易就是变化的哲学,天地万物(也就是宇宙)没有不变化的。接着讲述这种变化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我说:一阴一阳是道的运用。能使道在应用中的一阴一阳保持平衡,是人的本性善,能使阴阳保持平衡的是人的本性,对此,仁者的观念就是仁慈,智者的观念就是智慧,就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经常运用这个道理,可是却不知道这就是“道”的运用。所以,真正懂的“道”的君子太少了。  
  二、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我说:虽然,道在运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仁慈,但那是藏在道的本体中的,道鼓起天地万物,而不象圣人那样,人为地表现出的忧时、忧世、悲天、悯人。从而实现最高道德的大事业!只有象天地万物那样富有才是大事业,只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是最高道德。
  三、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我说:道的运用,使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就是一阴一阳的变化。第一个卦象就是代表了天的乾卦,接着第二个卦象就是代表了地的坤卦。运用八卦预测未来就是占卜,通达了变通的道理,才能真正的懂得阴阳的变化,阴阳不可推测才是道。
  道”的本体是无始无终、无影无形、无色无味、无大无小、无上无下、无左无右、无前无后的,抽象的,永远不可知的。,“道”的运用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为的,到的运用就表现在:一阴一阳的变化中。
  
第十六篇:关于对“易简之善配至德”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43

  一、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我说:《易经》包括的内容,可以说是无所不包非常广泛,作用大的无边非常伟大。要说远那是无边无际,要说近就象在眼前一样安静端正。要说天地间没有比《易经》更完备的了。
  
  二、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我说:乾卦,其静到极点才能专一,专一到一定程度必动,一动其功能大的如喷出的一条直线,因此,产生天地;坤卦,其静到收拢的状态,收拢到一定的程度必动,一动就会张开,因此,广生万物。
  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我说:乾卦、坤卦的卦象就是天地万物的现象,一阴一阳变化起来,就是表现一年四季的现象,阳的作用就是太阳,阴的作用就是月亮,《易经》的道理就是这样的简单,如同人的本性善就是最崇高的道德。
  天地间最伟大的就是最平凡的,最平凡的就是最深奥的,最深奥的就是最不可测的,最不可测的又是最普通的,那就是天地的——“中”,那就是人性的——“善”。
  
第十七篇:关于对“易其至矣乎?”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44

  看到此我在问:孔子真懂易经了么?“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一、子曰:易其至矣乎?
  我说:孔子说:《易经》是天地间的最高学问么?
  二、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我说:是的最高的学问就是《易经》,圣人是因有崇高的道德而才有伟大的事业呀!
  三、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矣!
  我说:不但要有崇高的道德,还要有脚踏实地的从最平凡处起步,崇高的要效仿代表天的乾卦那样高远的无量无边,平凡的要学习代表地的坤卦那样容纳担负一切。代表天地两卦的乾坤设定位子了,那么《易经》的阴阳的无穷变化就在其中了。
  四、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我说:由此,修成《易经》的本性,就存在于无穷变化的卦象的存在之中,这就是走进真正懂得《易经》之道的大门。
  无穷的变化是《易经》的本性,但是,阴阳难测谓之神呀!谁又能真正的懂得《易经》哪?!
  
第十八篇:关于对“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45

  这一章讲的是,圣人是如何想象出来,用卦象来表现天地万物万事的现象。又应该如何来理解卦象,其中又有那些道理哪?“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嚎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至恭以存其位者也。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至寇至。盗之招也。”
  一、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我说:圣人以其特有的智慧,知道天地万物万事的奥秘。而想象出天地万物万事其奥秘现象的形象,用分别很象其的卦象符号来代表天地万物万事,这样的一个卦就是卦象。圣人以其特有的智慧,知道天地万物万事动的变化而通过观察通晓其变化的道理,把按道理解释卦的辞,挂在这个卦的下面,就是系辞!用来判断其卦象的吉凶,因此,也叫做爻辞。如此说来天地间最奥秘的并没有那么复杂,没有那么不可知,如此说来天地间动的变化不论多大并没有那么烦乱,而是有规律的,对其,把想象的形象说出来,讨论其中的变化道理,再依照这个想象形象的道理,画出一个卦象来,就可以了解天地万物万事变化的道理与奥秘了。
  二、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我说:这是中孚九二爻的爻辞。说是有只母鹤在河南岸苇丛中叫,小鹤听到了,边回声叫着边飞过来了。这种喜悦的心情,就如同我有好酒,请好朋友来一起喝酒。孔子说:一位君子就是在家里,所讲的每一句话,也都是善的,可影响到千里之外,何况在身边的人那?如果在家里,说恶言,那么就是千里之外也会有人反对的,何况就在眼前哪?君子的每一句话,都会在人群中产生影响,君子眼前的言行,影响是很久远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君子的思想,思想的表达关系到君子的一生的荣辱,所以,君子的一言一行,如动天地一样重要,能个不谨慎小心么?
  三、同人。先嚎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我说:“同人”也是卦名,是由天、火两卦组成的,天火同人的卦象。“先嚎啕而后笑”,是同人九五爻的爻辞。九五爻的位置很好,所以说不但得其时,还得其位。就像我们看到老朋友,大声地叫起来,然后两人相抱在一起就跳起来,又叫又笑,非常兴奋的现象。所以孔子说:所以君子之道,就在于面对世事,或者站出来,或者退回去之中;或者一言不发,或者慷慨陈词之中。同时只有君臣二人同心,才能像刀子那么锋利连黄金都切得断;同心之言,也会象兰花那种味道一样,永远清香。
   四、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我说:这是大过卦初爻的爻辞,大过卦是由兑、巽两卦而成,即泽风大过卦。大过卦是一个很不好的卦,但是如果动爻在初六(也就是初爻)的时候,送上用白茅垫底的礼,还没有问题!孔子说:假如礼物是很好的东西,何必要垫底哪?但是。为了特别特别小心保护这个东西,下面还是用白茅草垫底,免得它破损了,这个当然也可以,没有错呀!这个卦象就是如此。白茅这个东西,是草嘛!没有什么了不起。虽然是一些草,但是用得得当的时候,这株草便是宝贝了。这里我们懂了一个道理:天下事没有哪样叫好,没有哪样叫坏,也没有哪个人叫对,哪个人叫不对的;只要用得对,即使一株茅草,也能得到重用。所以一个人一生做事,随时要谨慎小心,一生到此永远不会有过失。
  五、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至恭以存其位者也。
  我说:这是谦卦九三爻的爻辞。谦卦是地山谦六爻皆吉,最高处要是最平凡的,最平凡最恭下的就是谦卦。到了九三爻是最好的境界,但是上面有个“劳”字,你随时随地自己要劳苦,随时随地自己要小心,要勤劳、要努力,内心要谦虚,要小心谨慎,要这是谦卦的卦象。君子始终如此,方能大吉大利。孔子接着说:付出了劳苦,而不自夸;有了功绩,而不炫耀,那是最宽厚的君子,自夸其功那是无德的小人。有德的人,却表现得跟普通人一样,这就叫作“盛德”; 从内心发出来恭敬的那种真诚,叫做“恭礼”;这就是谦卦!要能够严格地责备自己,宽厚地待人,对人家要多多原凉,这就是恭敬的道理。有了此等盛德,当然就是,他的人生在历史中的位置是永存的。
  六、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我说:这是乾卦上九爻的爻辞,“亢龙”,是像一条龙飞到高空很远很远,“悔”就是毛病的意思。是说人的地位不要太高,太高了便要有毛病了啦!孔子解释说:人到了最高处的时候,便没得位置了,高到最后别人都不敢跟你接近了,所以贤人(太高了)来到黎民百姓间,会没有人敢接近你,就是因为你高的出毛病了。
  七、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我说:这是节卦初九爻的爻辞。水泽节,假使动爻在初九爻不好!后果很坏。不要出门就没有问题,如果出了户庭,便不一定了。孔子对这个爻辞的解释,是讲人生哲学的道理,并不是卜卦用的。我们平时所谓的保密、机密,就是从《易经》这个地方来的。祸乱的产生,是你自己说出来的,正所谓祸从口出,当皇帝的失密么,大臣便再也不会对你有向心力了;做大臣的泄密了,身家性命就难保了。很多事都是因为失密而失败,所以,君子小心谨慎为了保守机密,而“不出户庭”。
  八、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至寇至。盗之招也。
  我说:这里讲的是解卦的六三爻。雷水解的卦象,是打雷下雨,风雨碰到打雷,雨就停了。孔子研究到这一节,他提出来一个意见:作《易经》的人,他们知道大盗吗?《易经》说:背负着贵重的东西,骑着马到处炫耀,等于你自己在叫强盗、叫土匪赶快来抢吧!背东西、挑担子,是出劳力人的事;骑马的应该是君子。小人没有这个能力保护自己,而却喜欢装成君子一样夸张炫耀,唯恐人家不知道一样,那不等于向盗贼招手吗?在上面的傲慢,对下面的暴戾,能不引起强盗的觊觎吗?因此孔子说:你把宝贵的东西不好好地藏起来,就叫做慢藏。“诲”是教育,你那么值钱的东西,不好好地藏起来,故意摆在那里,不是明白地告诉强盗来抢吗?等于一个女孩子打扮得妖妖艳艳、漂漂亮亮的,那不是教人家看的吗?你打扮得那么漂亮,人家看到了,喜欢你,不是教人家来打你的主意吗?所以说,《易经》上说:“负且乘,至寇至。盗之招也。”是你自己招来的、请来的,怨不得人家哪!
  以上第八章,孔子主要是通过对卦象的理解,来说明卦象是如何来表现天地万物万事的现象的。而这种表现,又是如何通过,来至对天地万物万事的现象,用阴阳爻来组成的八卦符号来显示的。说明了,八卦符号是来至人类对自然界的理解(自然科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己的未来的关注增强,八卦由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逐渐的转变成,即解决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又要解决人类社会内部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科学),随着人类对自己的命运的难以掌握,自然而然的就侧重转向了占卜术、堪舆学了。

第十九篇:关于对“蓍草卜筮”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46
  任何时代人的理想都是美好的,为了美好的理想,人们都会在规划着自己的蓝图,计划着自己的未来。中华民族的先祖,同样有着自己美好的理想,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有限,只好运用那个时代,最科学的八卦图来规划自己的蓝图,计划自己的未来了。本第九章就是讲述,古人是如何蓍(shī)筮(shì)的,也就是如何用蓍草卜筮,也就是谈《易经》的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撝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撝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坤之策,百四十有四。 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 子曰: 「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一、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我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位单数均为阳数,地数五为双数均为阴数,各自五位相加得出的数各不同。天数二十五(二十四个季节),地数三十(农历每月三十天),天地的数相加等于五十五。天地之和的五十五数,所形成的变化运行起来,就是鬼神也在其中呀!。
  二、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仂而后挂。
  我说:推演卜卦要用五十根蓍草,其中要抽出去一根蓍草,放在一边不用(意思是人生什么时候都要有备用的)。只用其中的四十九根蓍草,用双手把四十九根蓍草随意分成两份(也就是太极生两仪的意思),这是第一营;然后再从右手边的那一份取出一根,挂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中间,只就是第二营;揲(she)就是数的意思,把左手的蓍草按每四根一组数出来(象征四季),这就是三营半;把剩下的或一或二或三或四,不论多少仂(le)在左手无名指与中指间,这是第四营的一半;然后再用同样的办法,把原来右手边的那一半,操作完第三营和第四营的另一半;此时已有两仂,象征着五年中有两个闰月;这样才完成了第一变,经过这样的三变才成一爻,要经过这样烦琐的十八次手续,才能求得一卦六爻。
  三、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坤之策,百四十有四。 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我说:经过上述十八变,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一百四十四,乾坤、天地、阴阳相和为三百六十为一年,阴阳两策分别乘以,六十四卦中的阴卦阳卦各三十二卦,乾卦得六千九百一十二,坤卦得四千六百零八,两者相加得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可当万物之数。
  四、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我说:所以,要经过四次的分二挂一程序,才卜出一个爻象。经过十八次的手续才能成卦。这个形成的卦象有八个,叫做八卦。通过对八卦的演绎,涉及天地万物万事,天下的道理没有不知道得了。
  五、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我说:至此,就可以懂得了天地万物万事之“道”,张显“神”的作用,懂得了祭祀的道理,可以祭拜天地,祭拜祖宗了。因此,孔子说:学了《易经》就可以知道变化之道了,也就知道了神鬼的事情了。
  蓍草卜筮十分复杂,后来人们就用三个铜钱放在龟壳里摇,得到卦象。再后来就只用一个铜钱,看正反面来得到卦象。这种卜卦是迷信,还是可信哪?在下都没有实践过。但是,以在下现有的知识对此是否定的。可是我们的祖先如此的相信它,可见蓍草卜筮就是当时的最高“科技”吧?!一直流传到当下,又说明了什么哪?当下的科学发展中就没有迷信么?科学的发展不就是在迷信的基础上,通过冲破迷信而发展的么?!还是那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还要加一句话:人类在某一时空中的实践是有限的。那么人类的生存是不是有限的哪?!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第二十篇:关于对“易有圣人之道四焉”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47

  本第十章孔子认为,对《易经》的学习,圣人有如下四点经验之道。“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以言者尚其辞, 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主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 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致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一、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以言者尚其辞, 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我说:对《易经》的学习圣人有四点经验之道。要理解语言思想,就要注重卦辞、象辞、爻辞;要理解变动,就要注重卦象的变化;要理解现象,就要注重卦象;要理解奥秘,就要注重卜卦。
  二、是以君主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我说:所以君子将要有所作为,有所行动时,就要去问卦,以接受来至卦的感应。天地万物万事,包括神鬼之类的,都会知道的。对《易经》的修养,不达到天下最精、最微、最细的程度,又有谁能达到如此境界?!三爻、五爻的变化,错综复杂。只有真正通其变化,才能真正懂得天地间的道理;只有真正的懂得象数,才能真正懂得天下的现象。不真正的懂得天下之变的最深道理,谁又能达到如此深奥的境界。
  三、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致神,其孰能与于此。
  我说:《易经》的本体是不可思议,在没有发生变动之前是无为的,可以静止到了极点,在人的心里一旦有所感应,便能通晓天下的道理。如果,不是天下最高最妙的神明,谁又能达到如此高超绝伦的境界?!
  四、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我说:对《易经》的学习,圣人之所以通过极深的探知,近而研究将要万变的动象,才能达到神通的程度。只有极深的探知,才能了解天地万物万事;只有研究将要万变的动象,才能掌握天地万物万事;只有达到神通,才能从从容容的达到神的境界。孔子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就是这个意思。
  《易经》那不可思议的本体,来至于——静;《易经》那变化无穷的运用,来至于——动;《易经》那天地万物的预知,来至于——感。
第二十一篇:关于对“夫易何为者也?”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48
  本章第十一章,是孔子告诉世人《易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子曰: 「夫易何为者也? 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此哉! 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之坤; 辟户谓之乾;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在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系辞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一、“子曰: 「夫易何为者也? 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我说:孔子说:《易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哪?《易经》是一部开发天地间万物,成就人世间万事,包括天下一切的最高道理的书。不过如此而已。所以,懂得《易经》的圣人能通晓天下万物,和尘世万事的一切动态,能完成天下最伟大的事业,能判断天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疑惑。
  二、“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此哉! 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我说:因此,蓍草的功能,中间的圆孔能通神;卦象的功能,能知晓八方;六爻的意义在于以“变”来预测。圣人以此来洗练自己的内心,并而退藏于心,从不显示通神,不论吉凶于天下爱黎民百姓,和一切众生同生死共患难。通神了就能先知,但是真正的先知,从不显示运用先知。谁又能达到如此这种境地哪?!上古的圣人聪明、睿智,虽然神武而从不开杀戒。
  三、“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我说:因此《易经》也是帝王学,为了要明了天之道,而要体察民情,懂得黎民百姓生活的一切事物,包括民心。那就如有神的力量,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首先造福于民。这样帝王就会如圣人一样,以此道理斋戒的专一清净,达到了神明的境界,体现了为黎民百姓的德业。
  四、“是故,阖户谓之坤; 辟户谓之乾;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我说:因此缘故,把门关上就是“坤”;把门打开就是“乾”;一关一开就是“变”动;一关一开的变动是没有穷尽的,就是“通”;在天地万物变动中,我们看得见的就叫做“象”;其中不同的形象就叫做某某东西;依照不同象的特性,制成的某某东西供人来使用,就叫做法则;只要利用好天地间这一关一开,一出一入所形成的变通法则,并且使黎民百姓都能遵守法则,那你就成神了。
  五、“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我说:因此缘故,“易”在没动前就是一个太极,一动就会变出阴阳两仪;两仪一动又会产生,老阴、少阴、老阳、少阳四象;四象一动就会产生八卦了。由八卦的演绎定天下万物万事的吉凶,尘世间的吉凶,会决定人类社会事业的成败。
  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在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我说:因此缘故,《易经》中的法象没有大过“天地”的法象;“天地”法象最大的变化就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悬挂在天空的卦象,最明显的只有太阳和月亮;位居最高帝王也就是最富有和最高贵的;达到天下万物皆备我用,建立一种上和天道,下和民情的法度,以利天下黎民百姓,那就是当代最伟大的圣人了;卜卦就是通过探索这种常人看不到的,最深远、最深奥的道理,来决定天下的吉凶;要想看清楚弄懂往往是常人看不清楚的,这种成天下大业的法象,就只有有龟壳、蓍草来卜卦了,
  七、“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我说:因此缘故,一枝蓍草、一个龟壳都是天生的神物,圣人只是操作之;天地万物万事的变化,圣人效法之;天地间的自然现象,会给人类带来吉凶,圣人卦象之。相传伏羲时黄河出来一匹龙马,背上驮了一个黑白点的图,大家就叫它《河图》,大禹治水感动天地,洛河里面出现了一只大乌龟,背上驮了一个图案,后称《洛书》;圣人效法操作之。因此,产生了易有四象,通过老阴、少阴、老阳,少阳四象,把天地万物万事的现象显示出来。卦图下面的系辞么,就是告诉你卦象说的是什么道理。决定天地万物万事的吉凶,来占断预测也。
  《易经》最初是一部,人类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同时也在进化自己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划时代的自然科学;随着人类的进步,逐渐的转向解决人类面临的自然问题的社会问题,也就是天人合一的问题。对此,产生了周公的——礼乐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等。从而逐渐的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至于卜卦,在下到认为:一爻动——一卦变,一卦动——天地变,天地动——人间变,人间动——帝王变,帝王动——一爻变(九五么)......。天地间是在永恒的变动中的,任何变动都是有征兆的——就是“象”,任何变动的一定的程度——就是“数”,任何变动都是有一定的理由的——就是“理”。这就构成了《易经》是中华文化渊源,具有标志性的最重要的里程碑。
第二十二篇:关于对“存乎德行”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49
  本章第十二章,是孔子对系辞上传的总结。“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子曰: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緼邪?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一、“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我说:《易经》火天大有卦的上九爻辞说“上天保佑,大吉大利。”孔子说:“保佑者的帮助在于,上天保佑是顺其善道而助的,人要求上天的保佑,必须首先自己善而有信。履行善而有信是上天思善的意思,又以崇尚贤德为主。因此,来自上天的保佑,才能大吉大利呀!”
  二、“子曰: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我说:孔子说:天下任何书本,都不能完全表达出要表达人真正的要说的话;人们讲的话也不足以表达出人们想表达的意思。那么圣人的意思,岂不是难以知道么?孔子说:圣人依靠图像以表达自己的意思,设卦以表达真情,并配合爻卦下面系的文字来表达卦象的意思,同时还要懂得变通而判断吉凶利害关系,如此,圣人才能充满智慧,行动自如也就通神了。
  三、“乾坤其易之緼邪?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我说:乾坤两卦是《易经》的根本,其内涵蕴藏很多么?!伏羲先天八卦图:乾一兑二离三震四一行列在左边,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一行列在右边,《易经》的变化就在其中了。乾坤两卦如果没有了,也就没有《易经》了;《易经》要是没有了,天地间又要回到,盘古开天辟地之前的混沌状态了。
  四、“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我说:如此缘故,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叫作“道”;通过道的运用,天地间产生了有形的万物叫作“器”;各种有形器的演化剪裁叫作“变”;每种有形的器变化的法则的推行叫作“通”;如此的所作所为,有利于天下爱黎民百姓,才叫作事业。
  五、“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我说:如此缘故的卦象,圣人能看得见,天下各种隐秘的奥妙的,常人看不见的,而用卦象来表示其各种形象的,与其实物差不多的样子,叫做卦象。圣人以此看见天下万物的变动,观察其彼此相通的现象,推行其共同的法则,系在每爻卦下面的文字,来断定每一爻卦的吉凶,这就叫作爻。
  六、“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我说:天下最深刻透彻的奥秘,就存在于卦;天下有能鼓动起来能力的,就存在于辞;对卦象的演化裁断,存在于变;系辞实际的推行和操作,存在于通;最神明的,存在于懂得《易经》的人;不显示而成大业,不言语而有信于民,存在于人的德行。
  《易经》是古人探索生存的总结,是今人掌握命运的工具,天助首先靠人自助,人要掌握自己的“象”——自知者明;要掌握自己的“数”——心中有数;要把握自己的“变”——言而有信;要掌握自己的“通”——本性善德。善德是自助的根本,是天助的前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易·系辞传》释义
易传·系辞译文(上)
周易·系辞(上)原文通俗译解
《易 传上》译文
易传(十翼)
易传/ 孔子《文言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