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小川《品中国文人》之白居易

刘小川《品中国文人》之白居易

品中国文人 2009-01-06 09:06:44 阅读18 评论0 字号:大中

《品中国文人:白

        杜甫去世后两年,白居易出生了。和杜甫一样,白居易也是河南人,父亲也做过县令。杜甫中年遭遇安禄山之乱,白居易早年碰上李正己之乱,个人命运,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李正己属地方军阀,割据河南十郡,并不足以为祸全国。不过,他在中原兴兵割据,却说明李唐王朝对国家的控制力减弱了。胡人造反,吐蕃进犯,军阀作乱,三种不稳定因素,加上朝廷宿命般的内耗,导至唐帝国走向衰败。从衰败到灭亡,历时一百多年,这疾病缠身的巨人,咽气也不容易。白居易活了七十六岁,贯穿中唐始终。他死后,为他写墓志的李商隐,则已被称为晚唐诗人。他生前曾与元稹齐名,称元白,元在前白在后。元死了,他又和刘禹锡齐名,称刘白。二人齐名的风气,可能盛于此时,一直波及到宋朝文坛。

元稹与白居易为同科进士,才高,自负,名气大。他的名声却也来自他的风流韵事:一介穷书生,将花容月貌的贵族少女崔莺莺给吸引住了。由于门第悬殊,爱情颇费折腾,他把这件事写成小说《莺莺传》,当时叫传奇。作者化名张生,与崔莺莺在普救寺爱得死去活来,其中有一段佳人翻墙过来幽会的描写,可谓惊心动魄: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元朝戏剧家王实甫演绎成杂剧《西厢记》,而曹雪芹用贾宝玉的口吻赞叹:真是好文章。男欢女爱推到极致,当然是好文章。我记得《西厢记》中有这类句子:手儿相携,脸儿相偎,腿儿相挨。这已经是性爱描写了,但读上去并无黄兮兮的感觉,倒是佳人情态婉转动人,类似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元稹和莺莺,由于种种变故,未能花好月圆。《莺莺传》却影响极大。礼教下的少女,白日端庄,入夜娇喘吁吁奔情郎,换了一个人似的。这样的故事谁不爱看呢?由于细节的无限差异,故事会显得新鲜。元稹另娶韦氏,崔莺莺嫁给别的男人,普救寺的颠鸾倒凤成追忆。元稹托红娘传话,想见她,她拒绝回应。这可能是真事,却因符合悲剧要素,更为吸引人。

白居易常拿这事儿跟元稹开玩笑吧?

二人一生交厚:官场的朋友,文坛的知音,私生活趣味相投。白居易对男女之情的敏感,不比元稹逊色。元稹写《莺莺传》,白居易写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文坛。

中唐文人如雨后春笋,韩愈、杜枚、柳宗元、韦应物等,和元白同时代,形成全国性的文坛。文人既当官又搞创作,二者并行不悖,都是倾力而为。李白、杜甫受到尊崇,纯正的艺术呈现压倒优势。文章不是写给皇帝看的,也不是踏入官场的敲门砖。写什么和怎么写,是作家自己的事。文坛长期处于自足的局面,与官场市场关系不大,审美,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生活方式。好作品传播迅速,覆盖面非常广。杜甫的诗集家家有之,李白大约也相似。而李杜以下,更有一支庞大的、装备精良的队伍。唐朝被称为诗的国度,所谓高雅艺术,乃是今人所言,诗歌在当时,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基础。国民素质之高,可见一斑。

白居易把诗歌拉向平民,适当降低它的高度,使之在民间扎下根来。他是有意这么做,写大量的诗,又辅之以理论。他的成功,带动当时,波及后世。

《新唐书》为他立传,百分之八十的篇幅讲他的官场际遇,剩下的部分才谈及他的艺术。这使我想起听导游讲苏轼,重点讲苏轼官有多大。白居易官至刑部尚书,一如苏轼官至礼部尚书,但诗人就是诗人,官大官小能说明什么呢?

白居易苦涩的仕途体验,亦如苏轼。历代大诗人,官运亨通者寥寥。这是一个值得反复追问的大问题。官场好手,于诗意就隔膜,二者互相排斥,价值形态迥异。文人大都失意,却并非失意在先为文在后,文人坚持他的价值观才会失意。辨析这个绵延两千多年的历史现象,不能倒果为因。

白居易为官四十多年,是好官和清官,他不敛财,几度受穷,这在高官中是罕见的。他努力向杜甫看齐,能看见民间的苦难,并且越看越细。同时他也享有官员的生活水准,蓄妓醉酒弹琴畅游,如同北宋的文坛领袖欧阳修。

本文注重两点:一是白居易异乎寻常的平民化倾向,二是他的至性至情。后者也包括男女之情。《长恨歌》、《琵琶行》如此出色,不玩味可惜了。

由于河南兵乱,白居易离开家乡新郑,跟随母亲远走江南。辗转吴越,寄居亲戚家,可能有几年光景。又向北到过邯郸、太行,史料记载不多。他写诗说: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这段漫长的经历对他影响不小,深入心灵,埋下种子。至于将长出什么树,开出什么花,他自己并不清楚。人的意识犹如海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很多事都在暗中进行着。由此我揣测,白居易长达几十年的底层关切是由来已久。他生于官吏世家,父亲忙着做官,他长期和母亲在一起,而避乱远走,几年间连父亲的面都见不着。这一点,颇似杜甫。他后来钟爱杜诗,想必与性情有关。李白是由父亲来塑造的,而杜甫、白居易的精神环境,则弥漫着母性的温情。母性总是趋于仁慈,目光也细腻。

兵乱结束,白居易回家乡,过上完整的家庭生活,细节无考。父亲由巩县令迁徐州别驾,举家搬到符离。十六岁,白居易到长安,干谒苏州人顾况。顾况是名诗人,又做着官。这人挺有趣,玩味白居易三个字,笑着说:长安米贵,居不易也。白居易却有准备,拿出一首诗呈上。顾况一看,表情变了,改口说:你有这样的才华,在长安待下去,问题不大……

白居易这首诗,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浸古道,晴翠满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小小年纪,写下传世佳作,令人诧异的,是诗中的苍凉美感。少年流浪的身影,隐于字里行间。

这件事还说明两个问题:其一,白居易不是随随便便到长安,他才华初露,并且有了证明才华的作品;其二,顾况能欣赏后辈,并能当面改变态度。这种事古代多,今天少。

白居易在长安住下,顾况带他到朋友圈中,每次都提到他的诗作。好诗不胫而走,少年天才很得意,写诗更起劲。可他又发现,好诗不易得。写诗和手艺活有不同。比如一个木匠,做了一把漂亮椅子,接下来做椅子,八九不离十。好诗却像好梦,像佳人,可遇不可求。一晃三年过去,他十九岁写的诗,反不如十六岁。这使他陷入苦闷,重新打量这门艺术。他在长安住旅舍,像杜甫那样从事干谒活动,身上揣着家里给的钱。唐朝读书人,大都这么干,风气绵延二三百年。白居易不大游,可能因为早年的离乡背井。二十岁左右,他游过几个地方,时间不长。

白居易在长安待了多久,没记载。他在京城取得的一点名气,对他日后考中进士有无帮助,我们也不得而知。他回家用功,非常辛苦,“夜课赋,昼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也。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课:攻读,用作动词。胝:老茧。

二十七岁他通过乡试,二十九岁再赴长安,全国几千名考生,录取四十名进士,白居易位居第四。三年后又参加吏部“拔萃科”考试,录取的人数更少,他榜上有名。进士考诗赋,拔萃科考判词,他两手都硬。

仕途摆到他脚下。接规定他从县尉干起,到长安附近的周至县赴任。这是唐朝进士的第一顶官帽。县尉捕盗、催赋税,直接与小民打交道,既培养基层经验,又练就铁石心肠。

稍后我们会发现,白居易是怎么当县尉的。

元稹与白居易同科登第,中状元,娶京兆尹的女儿做老婆,将崔莺莺抛到脑后。元稹长得像他自己所描绘的张生,风流倜傥,《莺莺传》满城皆知,他当年的艳史并未影响他踏入豪门。莺莺恋旧情,郁郁寡欢,躲在长安的某个角落哭泣。倒是白居易放不下这件事,几次提起,元稹谈笑带过。显然,为前程计,他不会再见莺莺一面。普救寺偷情那一年他二十三岁,莺莺十六七岁。眼下他将近三十岁,迎娶的新人像当年的莺莺。他春风得意。古代男人的三件得意事: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元稹占了两件。他家里又穷,不难想象他大翻身的模样。偷情故事使他赚足了名头。他从一个大家闺秀的娇躯,过渡到另一个名门少女的玉体。莺莺在什么地方哭,他不爱去打听。

才子加得意,往往加出轻浮来。元稹到后来,为官有劣迹,不知与他的得意劲有没有某种内在联系。

白居易的性格,趋于沉静,沉静中见热烈。读他的作品,容易留下这印象。外表也不错,因为“拔萃科”考试,相貌粗俗者进不得考场。在长安,他和元稹如影随形,如果他长得难看,反差大,会写诗自嘲的。两个外省青年在京城的富人区随意走动,骑肥马,坐轺车(一种轻便小马车),拥佳丽,羡煞多少土生土长的长安人。

白居易有过一个名叫湘灵的红颜知己,多年后仍难以忘怀。我查湘灵的资料,吃惊地发现,她似乎被什么人做了手脚,藏起来了。历史隐匿她,好像她见不得人似的。可是白居易至少为她写过三首诗,《冬至夜怀湘灵》说: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一年三百六十夜,冬至夜最长。湘灵漂亮,诗中写得明白。二人曾经同床共枕,热被窝里交颈眠,也是写在明处的。分开的原因不详,也许父母不同意。双方都在思念、痛苦,并且旷日持久。

《寄湘灵》又说:“泪眼零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流。”

白居易牵肠挂肚的漂亮女子,竟然被藏起来了,我找半天找不着。手上五六个白诗选本,没有怀念湘灵的一首诗。显然没资格入选。这倒奇怪了:白居易的情感体验,看来是不值一提。他三十五写《长恨歌》,四十多岁写《琵琶行》,写《井底引银瓶》,那么投入,那么感人,非谙情事者,哪能至于此?为什么把诗人的爱情打入冷宫?他的人民性值得放开喉咙讴歌,他的人性就需要做手脚加以遮掩么?

须知在唐朝,婚前婚后的男女情,只要是真情,都会受到尊重的。类似十九世纪浪漫的法兰西。

这事也怪元稹,他是知情者,又会写小说,如果他写个短篇《湘灵传》,既是白居易和湘灵的缠绵悱恻的爱情记录,又能见证文坛盛传的元白佳话。《湘灵传》传入市井,流布后世,王实甫将其改编成《西厢记》的姊妹篇也未可知……

白居易的人性、“人之大欲”,我们只能猜测,而人民性俯拾即是。

且看他如何当县尉。

周至县离长安一百三十里,百姓穷,县令凶。白居易身份微妙,虽为下级,却有进士头衔,有京城背景。——元稹在朝廷担任左拾遗。县令对他颇客气。县令姓甚名谁,本文略去,他就是区区一县令,封建时代权力网中的一个小结点。他有官场伎俩,对新来的县尉,客气与官腔并用,他毕竟是上级嘛。

白居易将作何反应呢?

他上任之初,就写了一首诗《观刈麦》: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饷田:给刈麦的丁壮送饮食。

白居易一生崇拜两个人,除了杜甫,便是陶渊明。此诗展现的田园风光,历历在目。南风一起,小麦就黄了,田埂上走着健壮的农妇、活泼的小孩儿,迤逦向南岗。渊明自己便是躬耕的农人,视劳作为寻常。而白居易是官员,是旁观者。如果他悠悠然,将裸露在烈日下的脊背也视为风景的组成部分,那他就成了县令一类人。一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道出农人的坚韧与辛酸:累得精疲力尽了,还珍惜着夏日里长长的天光。风景变得忧郁,诗人是恨不得将目光化作清风,拂过这些汗流浃背的劳苦人……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曾:竟然,唐人常用。输税:纳税。中唐征税,改粮为钱,农民苦不堪言。

诗人细看,我们细读。粗读辜负了他,一掠而过则不如不读。

贫妇抱着孩子,拾麦穗充饥,白居易很惭愧。这决非唱高调,有他后来的政声为证:做苏州太守,因病卸任,几十万苏州人哭送他。县尉是九品官,一年俸禄,除三百石粮食外,另有职分田两顷五十亩,钱一千九百一十七文。与贫妇相比,真是天上地下。观刈麦,他整天不能忘,酒肉无味,于是写诗表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一位杰出的摄影家侯登科,随麦客们南北迁徙,坐货车、拖拉机,爬运煤的火车。他拍下无数的麦客劳作的照片,自己却患上绝症,几次昏倒在麦田里……

古代文人的良知,并非后继乏人。五十年代常用的人民性,是个伟大的发现。

白居易这么写诗,县令不高兴。农民苦,堂堂县尊是不看的。他看什么呢?他专看上级的脸色,如同今天的某些官员。上级是京兆尹,姓韦,不知道是不是元稹的岳丈。京兆府辖郊县二十三,周至县为其一。史载:白居易任县尉那几年,有三任京兆尹是横征暴敛的酷吏。

县令看上级脸色,当然希望白居易看他的脸色行事。然而白居易却跑到田里看农夫,动动恻隐之心也罢了,还写诗自责,并传入京城。县令露出狰狞本相,强令白居易抓人,鞭打交不出钱粮的农民。双方拧上了。白居易郁闷之极,病倒了。县令倒来探病,恩威并施,提醒他病愈上班,该干的工作还得干下去。

办法都是想出来的,白居易在病床上开动脑筋:既不得罪上级,又不欺压农民。对他来说,仕途刚刚开始,来日方长哩。生病是个好办法,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生病。

上级看出他装病,却忌惮他的京城背景,不便拆穿他。鞭打农夫的事交给其他人,交给一帮悍吏。白居易乐得清闲,以病人的口吻吟诗说:欹枕不视事,两日门掩关。始知吏役身,不病不得闲…

此事表明:白居易既有立场,又有策略。

作为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不会给自己找理由,名正言顺地执行上级命令。这个乍看不起眼的细节,却说明大问题。京畿二十多个县尉,没几个像白居易这样。一般人宁可装糊涂、悄悄抹掉良知,也不愿抗命装病得罪上级。他们总会找到安慰自己的理由:农民历来就苦嘛,孔圣人也讲过,耕也,馁在其中也!农民不晒太阳,莫非让我们这些人去呀……

鲁迅写《狂人日记》,惊呼:历史原来是吃人的历史!

鲁迅这句被无数次引用的话,却需要细心考察,看清“吃人”的全过程、它的标准样式和诸多变式。

白居易对当时的政治有大抱负,曾在京城一口气写下75篇《策林》。杜甫“穷年忧黎元”,白居易比杜甫强,心忧黎民能落到实处。装病搪塞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他会一跃而起。

县令不管他了,还劝他游山玩水,说是对他的身体有好处。

白居易乐了,挥笔写诗:“一为趋走吏,尘土不开颜。辜负平生眼,今朝始见山。”

山名太白,李太白当年盘桓过的。白居易称县尉“趋走吏”,可见他有趋走的体验。下乡逼农户,他皱着眉头,眼里只有尘土,哪来的山青水秀?现在好了,他终于能看见太白山了。“平生眼”是说:他有一双能让山水活跃起来的诗眼。

不仅是自然风光,更有人事、情事。

白居易在周至县,身边没女人。他三十多岁了,情爱之躯处于休眠状态,夜里抱着枕头。怀念湘灵。回想元稹绘声绘色描述崔莺莺。以他此时官俸,蓄妓有困难,寻花问柳或可应付。我猜测,他对男女之事很敏感,却不大可能是烟花巷里的常客。他写女人,并无猥亵之态。在徐州做官的父亲,好像不怎么操心他的婚姻大事。也许放权给他,让他自己处理。

三十五岁,白居易形单影只。而元稹早就做了父亲,从描绘崔莺莺,转而形容娇妻与爱子,羡煞这位大龄青年。——白居易到长安,二人要见面的。大龄青年打马回去,一百多里路,花红草绿蝴蝶乱飞,他心里的情愫却不能释放。他有性苦闷。情爱缺失。后来蓄妓成瘾,此间可见端倪?

工作不想干,妻子没着落,他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交游上。两个好朋友,一个叫王质夫,山东琅琊人;一个叫陈鸿,贞元年间的进士。这两个人,因白居易而青史留名,又促成并见证了《长恨歌》。

《长恨歌》是贯穿一千多年的文化事件,影响了唐宋传奇,元明杂剧,清代戏曲、话本、小说,以及现当代的戏曲和影视剧。唐玄宗,杨贵妃,因之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这桩大事,却由一次闲谈而起。

离周至县城不远,有座仙游山,山上有个仙游寺。白居易,王质夫,陈鸿,三个男人游寺,枯树下晒太阳,喝茶,倾听鸟鸣;又喝酒,谈古论今。时在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十二月。三人已属旧交,彼此很随便。谈起几十年前的安史之乱,谈起唐明皇杨玉环,十分感慨。据陈鸿记载,王质夫对白居易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这段话含有三层意思:1.玄宗和玉环的爱情悲剧,大诗人方能润色书写,使之流传,否则就要失传。2.白乐天不仅诗写得好,而且多情,经历过缠绵悱恻的男女情事。3.试为歌之,写出来的东西能否传世,还是个未知数。

白居易答应了。朋友的期待,对他是鼓励。此时他的才华与名望,并不成正比。中唐文坛,他还不算名播天下的大作家。他的才华需要作品来证明。证明给谁看?除了文坛,还有朝廷,而朝廷就在百里之外。皇帝和他的大臣们,都是诗歌的内行。

另有一层:多情男子正患着情爱缺失症。

如果这一年他忙着谈恋爱,那么他可能推辞,也可能写出来质量一般。人是缺啥想啥,生活中缺了风情,正好在想象中加以弥补。

而我们已经知道,白居易是怎么样来弥补的,他写下的,又是什么样的诗篇。中国历代爱情诗,《长恨歌》至少是传播最广、艺术最见功力的。至于它的内容是否健康、唐玄宗与杨玉环的遇合算不算爱情,我们稍后再来辨析。

长诗写了多久,没记载。也许几天,也许几十天。成诗的时间,可能在807年的春天。陈鸿王质夫先睹为快。那激动不难想见。杰出问世了。它的影响力无疑会波及朝野,传于后世。陈鸿和元稹一样擅长写传奇,连夜写下《长恨歌传》,同时见证了两件大事:白居易的佳作由来,玄宗玉环的恋爱细节。

品读佳作之前,我们先看佳人。

杨玉环的父亲曾在蜀中做官,她也在蜀中长大。盆地温润的气候,对这位绝代佳丽的容颜有帮助。她有三个姐姐,估计都漂亮。十七岁,她嫁给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不用说,杨玉环贵为王妃,是杨家列祖列宗的荣耀。一家人开始飞黄腾达,从蜀地迁到长安。她和寿王过了几年,熟悉了京城,也习惯了王府的生活。顺便提一句,她父亲曾给她一个官僚家庭的环境,她从小养尊处优,性格单纯。李白为她写过三首《清平调》,杜甫则于《丽人行》中描绘杨氏姐妹:意浓态远淑且真…”

唐玄宗缺女人。后宫佳丽三千,皆不入他的眼。而这三千佳丽已经是花中选花了,后宫女子多达四万。皇帝郁郁寡欢,太监高力士暗中侦察,发现了寿王妃杨玉环。如何发现的?《长恨歌传》说:时每岁十月,驾幸华清宫,内外命妇,熠燿景从。有封号的女人称命妇,无论她是宫内的,还是宫外的。宫内如嫔妃,宫外如公主、王妃等,后者还包括因丈夫做官而受封赠的,比如郡君、县君、夫人、孺人。总之,所有这些女人,都在皇帝考虑的范围之内。华清宫多温泉,当时称长汤。皇帝泡过澡,赐命妇们沐浴,大小太监穿梭忙碌。然而选出来的女人,皇帝不满意:顾前后左右,粉色如土。

于是,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

潜搜,可能表明两点,一是不便明令搜寻,二是让外命妇们处于日常状态下,举止随意,姿态纷呈。

杨玉环于万紫千红中脱颖而出,玄宗一看,呆了。这一年他接近六十岁,杨玉环二十三岁。阅美无数的男人,把她视为汉武帝百般宠爱的、具有倾城倾国貌的李夫人。玄宗一向自比武帝,各方面要比个高低:开边、迷神仙、拥有绝代佳丽。

玉环入皇宫,先做女道士,道号太真。这是唐玄宗的障眼法,免得百官议论。陈鸿说,杨玉环第二年就被册为贵妃,今人王汝弼先生则认为是几年以后。从年龄看,王的说法更可信。

杨贵妃登场了,中国四大古典美女,按年代顺序她排在压轴的位置上。她究竟美到何种程度呢?陈鸿是这么写的:鬓发腻理,纤秾适度,举止闲冶。”——头发好,皮肤细,胖瘦适度,举止娴静而又妖娆。玄宗额外赐长汤,名曰华清池。杨妃入浴,既出后,体弱力微,若不胜罗绮。光彩焕发,转动照人,上甚悦。丰腴女人泡过热汤,侍女扶她出水,浑身娇无力。有趣的是:她接下来的容光焕发转动照人。皇帝大约目睹了全过程,他经验丰富,天下男人居第一。转动照人有后文的,从入浴到侍寝,堪称杨妃三部曲:娇无力呈现一时之美,它自身会变化,灵肉意义上的双重变化,朝着夜里的刚柔并举。以无力衬托有力,恐怕是白居易和陈鸿不约而同的小把戏。二人深于情事,而情事指向它的生理基础:性事。二者妙通,臻于极致时,则难分情与性。

杨妃善舞,跳《霓裳羽衣曲》,李白见过并加以描绘。这舞曲,据说是玄宗梦里得来,观月宫仙女跳舞,记下了舞蹈动作和曲谱。杨妃之前有梨园伎女跳过,可她跳得最出色。除了天生丽质,她还敏其词,有良好的文学修养。杨妃受专宠,看来理由充足。

她于开元二十八年入宫,到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前后十几年。封贵妃十年,与玄宗行同辇,止同室,宴同席,寝专房。她享受的待遇,叫半后服用,皇后规格的一半。而事实上,皇后成了名义上的皇后,和皇上同房的资格都被取消了。

玄宗晚年,身体状况如何,史料没有详细记载。估计是不错的。他不乏艺术细胞,更与杨妃两情相悦,氤氲调畅。从治国的角度,他是纵欲耽美色;从身心的角度,则为灵肉和谐,阴阳平衡。——他与杨妃的性爱,当有研究价值。不大可能年复一年如狼似虎。他也经不起。杨妃怜惜他,缠绵多于折腾,情话胜过动作。十几年,时间够长了,唐玄宗的身子骨,尚能经受天下大乱。

杨妃受宠,杨家人鸡犬升天。这要怪皇帝,不能怪她。历代皇帝都是这么干的。杨妃在玄宗的生命中如此重要,家人、族人不沾光,倒会令人觉得不真实。

堂兄杨国忠,于天宝十一年,继李林甫之后当上右丞相。这是大家熟悉的奸臣。他与安禄山,彼此视为眼中钉。安禄山造反,打出清算杨国忠的旗号,试图赢得民心,扰乱军心。叛军势如破竹,玄宗仓皇逃走。逃至马嵬驿,羽林军哗变。带头的将军叫陈玄礼,声称杨国忠反叛,将其砍成几截;又将御史大夫魏方进杀死,将名声不坏的左相韦见素击成重伤。杨妃的姐姐以及几个小孩均遭追杀。这叫赶尽杀绝,既然杀了杨国忠,杨家人就一个都活不成。陈玄礼逼到皇帝跟前了,叫他交出杨玉环: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玄宗说:朕自当处之。陈玄礼是太子李亨的人,所以他敢逼皇帝。

玄宗转身入驿门,柱杖而立,很长时间一言不发。当皇帝四十六年,却被属下逼:不交出他心爱的女人,自身也难保。无论他作出何种选择,杨妃都是死路一条。

他不甘心。《资治通鉴.安禄山之乱》说: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谋反?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上指皇上。

杨玉环是非死不可了。高力士引她到佛堂,缢杀之,用一根白色丝带套在她的脖子上。玉殒香消,年仅三十八岁。有记载说,她的面容身段和她做寿王妃时几无异。而气质风度胜于当年。

杨妃死,六军发。走到扶风郡,军队又要起哗变,玄宗声泪俱下,拿出成都刚刚进贡的十万匹好布安抚将士,方逃过一劫。过了一年多,玄宗返回长安,再走马嵬坡,杨妃尸身已腐烂,身边香囊犹存。

玄宗回长安不久也死了。当了皇帝的儿子软禁他,他怀念杨妃,请来道士招魂,千方百计要见她一面。两情隔阴阳,相思万般苦,玄宗撒手人寰追她去了。

时过五十年,白居易所面对的,就是上述这个爱情故事。

对他来说,时机正好。他投入到故事的细节当中,张开身上的每一个毛孔,感受这桩罕见的爱情悲剧:皇帝与他的妃子,相爱竟如此深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骄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句子凝练而朴素,是白居易一惯风格。他叙事,看上去不动声色。所谓大手笔,通常是这样的。再三掂量过的情境,让语言与之对接。也许修改过若干次。《长恨歌》的整体布局很清晰,而清晰得来不易。杨妃回眸,六宫失色,有如皇帝君临天下。权力顶端的男人,享受绝代佳人,这仿佛无可争议。春寒赐浴,暗指温润的裸体,水滑洗凝脂,激发读者的无穷想象。凝脂滑腻,蓄势待发的身体,将华清池中的泉水染出色情模样:不说肌肤滑,倒说水滑。分寸又极好,不失士子品位,上呈朝廷,下播民间。白居易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喷射点。

罗兰.巴特说:人体最具色情之处,就在衣饰微敞的地方。

杨妃的色情处,在她出水的那一瞬间。白居易给出了一个看不见的裸体。他玩弄推出又隐匿的把戏,充分调动语言的弹性功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他省略了若干年,笔锋直插马嵬坡: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鼙鼓:骑兵用的小鼓,代指安禄山叛军。花钿:嵌珠宝的金属头饰。委地:胡乱散落在地上。翠翘、金雀:钗名。玉搔头:簪名,汉武帝的李夫人喜欢用玉簪搔头,宫女仿效,故名。

一句宛转蛾眉马前死,哀怜之情跃然纸上。事起仓促,那激情充沛的绝妙身体,仿佛死于某种旋律。宛转既是身姿,又是她的留恋、她突如其来的绝望。白居易让我们体验佳丽之死。她诚然有过错,然而根源不在她,诗人显然比后来的某些学者更清醒。他一向为女子鸣不平,如同为人间鸣不平。诗人,首先是不折不扣的人道主义者。佳丽呈现为价值,犹如鲜花盛开。鲜花猝然凋零,触目惊心。什么样的眼睛能够视若无睹?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此间的君王,亦在哀怜的照拂之下,他哀怜杨妃,诗人又哀怜他。

明末戏剧家洪升写《长生殿》,把杨妃的死描绘得十分感人。她不哀求,死得很从容。其中有句台词,杨玉环指着陈玄礼说:你兵威不向逆寇加,逼奴自杀!洪升紧接着咏叹:当年貌比梅花,梅花,今朝命绝梨花,梨花。洪升笔下的杨玉环,死在一棵梨树下。这源于《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牡丹,梅花,梨花,三种名花的韵味儿相加,方可配杨玉环。而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顶尖大诗人,不由自主地,要为杨妃写诗。杨妃的死讯传到长安时,杜甫在曲江边吞声哭泣。悲剧就是悲剧,诗人们不因杨国忠而谴责她。

白居易写玄宗的追思之苦,足以感动任何朝代的任何正常人: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调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鸳鸯瓦冷霜花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香魂飘散一年多,玄宗未曾梦见她,如果白居易写实,倒有几分奇怪。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似乎不足为凭的。川西坝子有句老话:亡人越望越远。也许思念太多,入睡反无梦。再一层:阴间可能有阴间的规矩,阳世没法通约。

于是,道士忙碌开了,四川邛崃人,名叫吴通幽。他有本事往返于阴阳界,扮演爱情使者的角色:排龙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原来杨玉环居于海上仙山: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接下来,杨玉环的反应,令人目不忍睹。白居易想必是泪流满面: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钩迤逦开。云髻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涕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临别殷勤重致词:

词中有词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尽期!

一句重致词,说尽杨妃无限深情。长生殿在骊宫中,大概是杨妃生前寝宫。连理枝:两棵树,由于盘根错节日久,而枝叶互生。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称:此诗对玄宗玉环的生离死别,寓有同情之意。用同情二字带过,真是何其匆忙。我读到的选本大致类似,学者们隐约有个倾向:剔尽同情、让讽刺的主题更为明确才好。他们不感动,拒绝相信皇帝和他的妃子会有爱情。

一日夫妻百日恩,十年恩爱又如何?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民间是相信的。正襟危坐的教授,也许私下同样相信。唐明皇也是凡人,他爱杨贵妃,和普通男人爱美女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吗?白居易并未暗示他单重肉欲。相反,他与杨妃,倒是灵肉并重。男女趣味相投,十余年耳鬓厮磨卿卿我我,学者教授却来指出:这不是爱情。

一首《长恨歌》,仅仅对李杨悲剧寓有同情之意”——此话妨碍我们深入体验杰出的爱情诗篇。如果这类导读完全正确,阅读带来的感动就有问题。

白居易岂止是同情,他投入之深,胜过历代描写爱情的诗人。这钻石般的爱情超越时间,地老天荒不能磨损。

历代写爱情的好诗本不多,白居易惨淡经营方有杰作,学者们一面高喊他的名字,一面又把他的代表作分割成双重主题,煞费苦心要抽掉爱情……自己跟自己闹折腾,真是不嫌累。文章引用自: 。《长恨歌》传到长安,白居易名声大振。他双喜临门:朝廷封他为翰林学士;一位姓杨的女士对他青眼有加。他从小小的周至县尉,一步跨到皇帝身边,这使他有机会在政治上施展抱负。这也是像他这样的读书人的头等大事,他雄心勃勃。

所谓中唐,意味着盛唐不再,读书人格外缅怀开元、天宝的好时光。由于文化传承,有良知的读书人对盛世之为盛世,记忆更鲜明,理解更深刻。文化巨人的目光,无一例外是投向长远,身为朝廷官员,则尽可能将权力引向利国利民。然而盛唐气象一经打破,颓势不可阻挡,皇权削弱,权臣必然互斗,党争必然激烈——这是封建社会权力格局的既定模式。有良知的读书人,他是身在历史的进程中,不可能跳到历史之外,他要奋斗,要沮丧,要绝望,要重振旗鼓,宿命般陷入循环。

白居易的青壮年,身处贞元、元和年间,前者二十一年,后者十五年,政局相对平稳。后来的几任皇帝,年号就短了。

白居易居翰林学士,这翰林不同于李白的供奉翰林。不久,除为左拾遗。当初杜甫奔凤翔,曾担当此职。元稹以状元的身份出任的也是左拾遗,却被权臣挤走。白居易当上了,既光荣又惶恐,他说:授官以来,仅将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安。惟思粉身,以答殊宠。但未获粉身之所耳。

左拾遗职重而位轻,朝廷有意这么安排,免得谏官因顾忌既得利益而不敢讲话。白居易在满朝的高官中,人微而言重,寝食不安盖因此。他深知元稹被挤走的内情,也知道杜甫为房琯事件而得罪唐肃宗。讲真话不成问题,问题在于:因几句真话而丢掉职位,不利于同朝廷的邪恶势力作斗争。这里,策略被推到醒目的位置。白居易做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左拾遗进言有两个渠道,一是上奏章,二是面君廷诤。沽名钓誉之辈,往往选择廷诤,言辞一套又一套,专来虚的,明里暗里巴结权贵。白居易则密进奏章,直接向皇帝讲话。

当时的官场,认为他不懂潜规则。白居易任左拾遗三年,干过几件大事。他是讲究策略的,不然当不了这么久。杜甫当谏官,仅仅三个月。

有个太原人叫王锷,营将出身,因战功调京城,又外放做广州刺史,敲诈商家,借征税大刮地皮,经营七八年,家资巨万。他仗着资产雄厚,在长安大造宅第,挖地洞修夹墙储藏金银财宝。他在广州遥控,命令常住京城的儿子每天设宴,款待朝廷高官。高官大都乐意来,又吃又拿,赞美王锷父子。王锷大名动京师,皇帝对他印象很深。王锷拿巨额家产换名声,他想做什么呢?想做丞相。白居易对这事早有察觉,下决心挡王锷的官道。他以微贱的从八品,对抗有钱有势的三品大员。朋友劝他识时务,否则将自找没趣,他不听,写奏章呈给唐宪宗:

臣窃有所闻,云王锷欲除平章事,未知何故,有此商量。臣伏以宰相者,人臣极位,天下具瞻。非有清望大功,不宜轻授。王锷既非清望,又无大功,若加此官,深为不可或恐万一已行,即言之无及。伏惟圣鉴,俯察愚衷。谨具奏闻。

清望指廉洁奉公的声望。白居易这个奏章,不给王锷留面子。敢与皇帝商量,则表明谏官非虚职,确有商量的空间。时机抓得正好:朝廷正在动议,皇帝正在考虑。

白居易干成了。王锷当丞相的事搁了下来,一搁六年。六年后,这条以吞吃民间财产而富甲天下的大鱼如愿以偿,当了一年宰辅,却病死了。他儿子则由于钱太多而招至强盗袭击,也死了。

这件大事,很能说明白居易的。宪宗也不是昏君。事后的舆论对白居易不利。王锷恨他,亲王锷的官员中伤他。宪宗却不能独裁、我行我素,他的想法因势而变。历代所谓明君,都有能力控制形势。宪宗不是不想做明君,他做不到。

皇帝看白居易不那么顺眼了,这是后话。

白居易做翰林,当谏官,幸福的婚姻同步展开。他已经是著名诗人了,出有车宴有妓,名流结交名流。京城有一位杨汝士,让白居易认识了他的从妹杨氏。杨氏的父亲是外地官员,她本人也年轻有姿色。白居易在杨汝士家初见她,彼此都有好感。第二次见面就爱上了,颇有自由恋爱的味道。白居易熟悉男女风流,有点按捺不住,杨氏却遵循妇道,婚前不和他亲热。凭他软磨硬泡,讲元稹崔莺莺的韵事、唐玄宗杨玉环的性事,她听得粉脸通红,却横竖不给他机会动手动脚。从媒人正式提亲到完婚,隔了大半年。白居易碍于自己的道德形象,不便像以前那样,银两足时盘桓青楼。谏官不能授人以柄。唐朝虽然开放,但你老跑娱乐场所,别人会质疑你的银子从哪儿来。

——那么,捱着吧。白居易三十七岁,情爱之躯派不上用场。而他多情多欲,异于普通男人。读他的诗集,发现他投向女性的目光总是很准确,很缠绵。关注女性命运他情不自禁。学杜甫看人间苦难,则被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所支撑。这话题后面详谈。

白居易令人联想曹雪芹。曹雪芹的笔下几十个女子,白居易的生活中,先后也有二三十个。家妓,未必都有肌肤之亲。他在女人们中间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就像贾宝玉。他尊重并欣赏女性,细腻地描绘女性。后世文人,屡屡提到他与家妓怎么样,艳羡之情溢于言表,有些人说得吞口水。这一层,文学史匆忙带过。这匆忙,却又带出匆忙想要遮掩的那些东西。

白居易早年随母亲漂泊,青年三度奔考场,品尝过湘灵秀色,然后生活在对秀色的无穷追忆中。三十几岁的多情男人,夜里独自上床。也许持续了好几年。写《长恨歌》,是一次能量大喷发。喷发后的火山又归于沉寂。长安多佳丽,这位雄心勃勃的左拾遗,大约只能在工作之余饱饱眼福而已。

隋朝的杨广,三十七岁前一直和萧妃睡在同一张床上。当上皇帝以后,情欲大喷发。杨广长期性压抑,是因为他瞅着龙椅,杀兄弑父才攀上权力的最高峰。白居易的压抑属正常,社会上不乏案例。他是大诗人,感受力非同一般,于是压抑更甚,为后来的大量蓄妓伏下身心基础。——如此解读他的生命形态,不知是否成立?本文仅限于抛出一些问题……

文学史撇下的,我们捡起来,重新打量。时下讲开放,我们躬逢其盛。完整地把握古代的杰出文人,尽可能去掉遮蔽,赢得敞开。

白居易一面做京官,一面和杨氏谈恋爱,希望早日进洞房。元稹常拿他开玩笑。这千载留名的风流高手,再三刺激白居易的情感和身体。终于结婚了,可以同床共枕了,杨氏虽不比杨妃,却是身边能摸到手的年轻老婆。二人缠绵不够,不消细说。玄宗得杨妃,从此不早朝,白居易却要上班。他身兼数职:写奏折的谏官,起草诏书的翰林学士,科举考官。忙了一天回家,喝酒,品尝佳肴,夜里和杨氏,又手忙脚乱忙开了夫妻事。真是白也忙黑也忙,日子紧张而舒畅。

白居易爱杨氏,不仅肉体厮磨,而且深入她的内心。这一深入,问题来了。年轻老婆,除了拥有丰富的身体,还有许多念头。在他看来,老婆的身体与念头是不大合拍的。谈恋爱度蜜月,犹如置身牛毛细雨和七月暴风雨,感觉自顾浸淫,无暇他顾。等夫妻步入常态,才倏然发现,老婆对他要求很高。

杨氏希望他当大官,一家子荣华富贵。她是受她父母的影响,父母又受其他长辈和亲戚的影响。白居易痛苦地发现,杨氏首先属于她那庞大的家族,其次才是他的老婆。她的每一个念头都根深蒂固。更为麻烦的是,老公跟老婆很难讲道理,因为杨氏从不读书。白居易写《赠内》,苦口婆心说: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

黔娄固穷士,妻贤忘其贫。冀缺一农夫,妻贤敬如宾。

陶潜不营生,翟氏自负薪。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

君虽不读书,此事亦耳闻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我亦贫苦士,与君新结婚。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

白居易讲了四对古代的贤夫妻,皆能固穷。为什么对妻子讲这些呢?十之八九,杨氏对他的要求过分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急于致富,难免乱来。而白居易的官场身份,只要他学会钻营拍马,摆谱弄权,富贵唾手可得。然而杨氏的眼睛不单长得好看,有风情,它还拥有另一大功能:替老公寻视升官发财的机会。白居易仿佛面对两双眼睛两副嘴唇。枕头风逐渐取代脂粉气,接吻的香唇变成嚼舌头。

激情朝着温情,却不料通道受阻。这首诗,是白居易于苦闷中另寻通道的产物。入夜,卸衣解带,也许他望着老婆心里想:杜甫的妻子也叫杨氏,可是人家……

结句向前看,希望与妻子白头偕老。却像一句客套话。两口子彬彬有礼,喻示将来不和谐。白居易异日蓄妓,亦有此间透出的消息?

精神不融洽,阴阳生间隙。

由此或可推测:白居易和杨氏,在某一年,终于走向貌合神离。他苦闷,杨氏何尝不苦闷呢?

而类似的夫妻格局,我们在今天,是早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故事多得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居易的深情与无情:33个女人的牺牲,成全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神秘消失的古国续(十一):康居国
白居易VS杜牧,文化人间的花式吵架,超凶!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转载)
元稹《连昌宫词》
「唐诗故事」李白《清平调》三首中的大唐风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