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梨俱吠陀
梨俱吠陀
《梨俱吠陀》,全名《梨俱吠陀本集》,是《吠陀》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集。它的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与解释,以及与祭祀有关的内容,是印度现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诗集,也最有文学价值

1简介编辑

公元前10世纪,居住于印度的雅利安人产生了婆罗门教,其经典是《吠陀》。“吠陀”(veda)的意义是求知或知识,也有解释为“圣经”。最初有三种或曰“三明”,后来增加一种即所谓四吠陀。雅利安文化及其医学的来源是四部《吠陀》经。第一部《梨俱吠陀》或译作《赞诵明论》,大约于公元1500~900年间陆续写成,是印度医学的起源。其中提到药用植物,并提及麻风病、结核病、外伤等疾病。[1]
《梨俱吠陀》,印度古代《吠陀》文献中的一部,它和《阿闼婆吠陀》同为上古诗歌的总集,是印度现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诗集,也最有文学价值,全名《梨俱吠陀本集》。它在世界文学中放射着光辉,好像我国上古诗歌的总集《诗经》一样。
“吠陀”的本义是知,即知识;“梨俱”是作品中诗节的名称。《梨俱吠陀》编订年代可能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只有一派的传本,收诗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认为是附录。最短的诗只有3节,最长的有58节,一般都不超过12节。全书共有10552节诗。诗的创作年代又有先后。语言也比印度其他上古文献的用语更为古老。这部诗集的创作和编订的确切年代还没有定论。全书分为10卷或8卷。印度传统认为,书中诗歌是由上古的修道士仙人传授下来,由一个名叫广博(音译毗耶娑)的修道士仙人加工整理而成。

  梨俱吠陀(图1)

《梨俱吠陀》中诗的内容比较复杂,有上古的神话传说,也有自然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祭祀和巫术。这些诗歌反映了印度原始社会时期和阶级分化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思想、生活和习俗。还包括有强烈生活气息的对话体诗,分为对白和独白,可以在祭祀、巫术仪式或者节日集会上表演,有一定的戏剧性,有人认为是印度戏曲的起源。
神话中歌颂最多的神是众神之首的因陀罗。对于这些神话中的神,印度按照以后的宗教信仰加以解释。近代西方学者先以为它们是自然现象的化身,后以为是社会现象的体现,以后由于考古发掘的文物不断出现,对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作品中有几首诗对神提出怀疑,显示了印度最早的哲学思想。《梨俱吠陀》作为上古历史文献资料,是人类宝贵的遗产。
作为文学作品,《梨俱吠陀》包含了人类早期的一些清新朴素的诗歌作品。有不少诗在艺术上已有相当水平,不是原始的简单歌唱。书中的诗已有15种格律,可见当时文学创作的发展。诗的格律是以每节诗中的音数整齐的句作单位的。4个8音句构成一节的格律广泛流行,就是一般所谓32音一节的颂体。当然,其中也包括一些内容贫乏、词句呆板的作品,例如一些赞美布施的诗。
《梨俱吠陀》长期靠口传,后有了写本,到19世纪才由欧洲人第一次刊印。现有数种语言全译或选译本。

哲理神曲

《梨俱吠陀》的作者们--历代婆罗门种性的仙人、智者、神学家、哲学家,按照这些古老的诗歌格律写出《梨俱吠陀》神曲的形式;与此同时,他们凭着对千变万化的宇宙现象的猜测、观察、推断和幻想,创造出《梨俱吠陀》神曲的内容(即《梨俱吠陀》的诗歌角色。这些角色总的可以分为二大类:一类是神鬼性质的,一类是非神鬼性质的)。他们在一代传一代的漫长创作过程中,终于成功地完成了1028支神曲的创作,题名为《梨俱吠陀》(Rgveda)。从哲学角度来阅读、探究这1028支神曲,可以发现其中至少有十支神曲,蕴含着相当丰富的吠陀时期的哲理内容--实质上这正是印度哲学史的初页内容,是印度人(印度教徒)的思想根源。[2]

美学思想

在《梨俱吠陀》里,关于摩耶即“幻”的美学内涵有极具创造性的“二幻”理论。“二幻”即“幻现”和“幻归”。幻现是说外在世界的艺术创造,“彼以摩耶,揭示宇宙,既摄黑夜,又施黎明”。幻归,是说幻现的复归,复归于设定的超验实在:“彼之神足,闪烁异光,驱散摩耶,直上穹苍。”也就是说,幻现,是游戏神通,变换三界--创造世界的力量;幻归,是美在精神上的升华,是美的幻现复归于美的终极、美的本源、美的绝对体。幻现和幻归二者达到融合的完美统一时,就是哲学的最胜境界,同时也是美学的绝妙效果。吠陀诗人凭借对二幻理论的把握,创作出了很多精美的诗篇。(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提出:“幻是一个美学手段”,在将“幻”与显现外形联系起来这一个方面,黑格尔的“幻”与印度美学中的“幻”有几分相似。)

性学思想

  性与宗教

实际上,性的观念,女神与男神交媾而创造宇宙的思想,在印度神话中由来甚古。据《梨俱吠陀》记载,在宇宙初始的混沌中,产生了宇宙秩序的破坏者、恶神弗栗多(Vritra),无父有母(母即束缚、限制之神Danu),与他们对立并相持不下的,是宇宙秩序的建立、维护者,众善神阿底提亚(Adityas)。后者也是无父有母的,其母为无缚、无限之神阿底提(Aditi)。这位宇宙之母支撑天地、赐福儿童,予人自由。迄至此刻,“性”的观念虽巳引入创世过程,但两性相“爱”的行为则阙如。直至荣膺“杀弗栗多者”(Vritrahan)之圣名的因陀罗(lndra)诞生前夕,两性交媾与两性分离的观念才明确出现:据《梨俱吠陀》讲述,因陀罗是天父、地母交合而成,生下不久,由于痛饮神力无边的苏摩酒(Soma),顿时壮伟异常,天父地母因被他的扩张挤向上下两个方向,永无相会之期,因罗陀因此背上“让生母守活寡”的恶名声。
在《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中,大神毗湿奴(Vishnu)的第八化身黑天(Krishna)宣布:我待众生一视同仁, 没有仇者和亲者之分, 献我以忠贞之爱者, 即与我同一, 我亦与之同一。
少年时代的黑天,就是情场上的好汉,既未道人冷遇,也不受人嫉恨,他吹奏横笛,与牧女交舞,把爱的乐趣领略无余。无怪印度人颂扬他“其自身就是爱”,并据此认为,与这神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奉献出爱。
黑天的“爱”只是涉及神人交通,而不关系宇宙的创造,因此,这只相当于希腊日本神话中“创造文化与历史的爱与性的第三重奏”,至于“创造自然现象的爱与性的第一重奏”和“创造生命及人的爱与性第二重奏”,则付阙如。对照一下希腊神话和日本神话就一目了然:印度神话的“爱与性”,在宇宙生成中的作用是暖昧而脆弱的,其女神性格也远远达不到构成主题的强度。尽管晚期的雪山女神业已增大了性格的强度,但已无法参与创世的过程。

医学意义

《梨俱吠陀》是印度最早的医学文献。雅利安文化及其医学的来源是四部《吠陀》经。第一部《梨俱吠陀》或译作《赞诵明论》,大约于公元1500~900年间陆续写成,是印度医学的起源。其中提到药用植物,并提及麻风病、结核病、外伤等疾病。后来的《优婆吠陀》(Upaveda),《寿命吠陀》或《阿输吠陀》(Ayurveda),为续吠陀的书,讲述健康医疗或生命学。[1]

2神曲结构模式编辑

《梨俱吠陀》1028支神曲结构模式是:每一曲由若干首颂诗(诗节)构成,共10600个颂,平均一曲十颂。通常,一个颂包含四个诗行(四句),少数有三行或五行的。诗行一般由8个、11个或者12个音节组成。一个颂的诗行照例是格律一致,长短相同,但也有个别罕见的式是由长短不一的诗行混合写成。《梨俱吠陀》的诗律约有15种,常见的仅7种,而最通用的是其中3种:三赞律、唱诵律、大地律。按这三种格律写成的颂几乎占全书三分之二。《梨俱吠陀》的格律讲究音量节奏,交替使用长短音节,属于一类普通长短格或抑扬格。一个诗行中,只有最后4个或5个章节受到最严格的规定;11音节和12音节诗行中间还有一个顿号。《梨俱吠陀》的诗律无疑是后吠陀的古典梵语诗律的基础,但在格律运用上,显得比较集中和自由,不像古典梵语那样复杂和严格。《梨俱吠陀》中的每首诗由若干诗节(“rg”)组成,每个诗节又由若干音步(pada)组成,最少二音步,最多八音步,一般三、四音步,偶尔也有五音步的情况,每个音步通常由八、十一或十二个音节组成,在四音步诗节中,它们分别被称为“阿奴湿图朴”(Anustubh)、“特哩湿图朴”(Trismbh)和“阇迦底”(Jagati),这是《梨俱吠陀》最典型的三种诗体形式,其中“阿奴湿图朴”体发展成为后来史诗中著名的gloka,即“输洛迦”体,也称“颂”体。此外,八音节三音步诗在《梨俱吠陀》中数量也很多,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被称为“迦耶特哩”(Gayatri)。
这个时期的诗律虽然不像古典诗的格律那样繁缛复杂,但已开始讲究音量节奏,每个音步最后四、五个音节的音量是确定的,有固定的长短音次序,最常见的是短长格,但通常最后一个音节即使是短音也可读长,因此实际上这个音节并不确定。综观吠陀诗律的基本特征,正像金克木先生评价的那样“符合自然的节奏”、“多半接近歌谣”。由于缺少严苛的格律限制,吠陀诗歌如同我国的《诗经》一样,常常凭借诗人发自口心的自然音响感染读者。值得一提的是,在后来所谓的六吠陀支中,有一支专门研究吠陀韵律,被称为“阐陀”(chanda),其中涉及的很多知识促进了梵语诗歌创作的繁荣。
根据传统诗律学规定,梵语诗歌以“诗节”(stanza)为单位,每节诗一般分两行四音步,诗律有波哩多(vrtta)和阇底(jati)两类,前者按照音节数目(aksarasamkhya)划分音步,后者按照音节瞬间数目(mdtrdsamkhyd),即音量划分音步。
在波哩多中,第一,要区分长短音:所谓长音,就是指用长元音、二合元音或三合元音组成的音节。此外,还有一种所谓诗律长元音,就是在鼻化音(anusvara)和送气音(visarga)前的短元音,以及在复辅音前的短元音,都算长元音。其二,音节有重音节(guru)和轻音节(1aghu)之分,而按照每个诗节的音步是否相同, 波哩多又被分成三类:
1、规则波哩多(samavitta),指四音步完全相同,属于最严格规整的诗律。按每个音步音节数目不同而分为许多类。(其中“△”代表轻音节,“一”代表重音节)。
音节数目最少的是每音步四个。格式如下:
─ ─ ─ ─
每音步五个音节的,格式如下:
─△△─ ─
每音步六个音节的,有四种格式,第一种是:
─ ─△△─ ─
其余从略。最著名的,使用最广的的诗体叫“输洛迦(sloka),每音步八个音节,共有多种格式,第一种按照《罗摩衍那》的说法应是:
─△─ ─△─ ─△ △△─ ─△─△─
─ ─△△△─ ─△ △△─ ─△─△─
《罗摩衍那》中的这一偈,与格律书上的并不协调。姑录之,以备参考。
每音步九个以上的例子可以不必再列举。按规定,音步可以长到九百九十九个音节。
2、半规则波哩多(ardhasamavrtta) 指奇数音步和偶数音步不相同(即第一音步和第三音步完全相同,第二音步和第四音步完全相同)。共有六个不同形式,第一种是:
奇数△△△△△△─△─△─
偶数△△△△─△△─△─△─
其余从略。
3、不规则波哩多(visamavrtta),指四个音步完全不同的音步各不相同。格式是:
第一音步△△─△─△△△─△
第二音步△△△△△─△─△─
第三音步─△△△△△△─△△─
第四音步△△─△─△△△─△─△─
根据传统,诗节中音步的韵律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而音节数目更是变化无穷,有的每个音步只有四个音节,有的每个音步长到二十七个音节,理论上最长可以达到九百九十九个音节,但很多长律仅限于理论,并未用于创作实践。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古代诗律学家通常以八种音群单位划分波哩多律,以便标明音节数量。之所以分为八种,是因为每组音群依次包含三个音节,音节又分轻重,故而排列组合得出八类音群,它们分别是:
ma(一一一),
na(△△△),
bha(一△△),
ya(△一一),
ja(△—△),
ra(一△一),
sa(△△一),
ta(△ 一△),
因为每种波哩多律不一定都能被三整除,所以传统上还另将单一的轻重音节标示出来:ga(一)和la(△)。以rucira律为例,其韵律形式是:△—△—△△△△一一△一一,依据传统,我们就可将之描述为j bh S r g 。
在阇底(jati)诗律中,一个短元音占据一个音节瞬间,而长元音则占据两个音节瞬间,最常见的是阿哩耶(aryd)体。其格式是:
第一个音步有十二个音节瞬间
第二个音步有十八个音节瞬间
第三个音步有十二个音节瞬间
第四个音步有十五个音节瞬间

3神界描述编辑

构成要素

  印度神话

吠陀神界的构成要素,大致上可以说是吠陀诸神乃是天然现象之神格化。梨俱吠陀(Rgveda)中主要的神祇如婆楼那(Veruna司法神),因陀罗(Indra 雷霆神),阿耆尼(Agni火神)都是天然现象的某部分。西元前五世纪时,耶斯卡(Yaska)所著的尼录多(Nirukta)一书中,有对诸神详细的分类。依诸神的性质,可分为支配天空地三界,即天位(Dyuathana),空位(Antriksasthana),地位(Prthivisthana)三位。宇宙是诸神活动的舞台,总共分为三界,即天界(Div),空界(Antariksa),地界(Prthivi)。天界是光明的世界,即天国,在人的肉眼所看不见的地,又名大虚(Vyomon),又名光明(Rocana)。天界分为三部分:顶上(Sanu),高处(Vistap),背部(Prstha),合称三光明界(Trirocana)。天界底下就是空界,即人肉眼可见的天空,由于空界界于天界和地界之间,故又称为中间界,天界和空界交界处有一天棚,称为穹窿(Naka)。空界分为两部分,靠进天界的部分称为天分(Divya),靠近地界的部分称为地分(Parthiva)。地界与天界距离很远,飞行要千曰才能到,又称为Bhuni,Ksaim,Ksa,Gma。地界分为前方(Purastat即东方),后方(Pascat 即西方),上方(Uttarat 即北方),下方(Adharat即南方),因此地界又称四极界(Caturbhrsti)。

诸神等第

第一位 因陀罗(Indra 雷霆神) 阿耆尼(Agni 火神) 苏摩(Soma 酒神)。
第二位 阿须云(Asvin 耦生神) 马尔殊(Maruts 风神) 婆楼那(Veruna 司法神)。
第三位 乌莎丝(Ushas 晓神) 沙维特利(Saviitr 阳神) 布拉斯帕蒂(Brhaspati 祈祷主)。
第四位 伐尤(Vayu 风神) 特耶瓦布替维(天地) 维西鲁(日神) 鲁陀罗(Rudra 荒神)。
第五位 阎摩(Yama 焰摩死王) 巴尔加鲁耶(Parjanya 雨神)。

天界之神格

  吉祥天女

1.特尤斯(Dyaus)和希腊的宙斯(Zeus),罗马的朱比特(Jupiter)为同一神格。Dyaus的名字来自发光Dyu,是由光明神格化而来的神祇。乌舍(Usas晓神),阿须云(Asvin 耦生神),苏里耶(Surya),阿迭多(Aditya),马尔殊(Maruts 风神)等都是他的子女。
2.婆楼那(Veruna)吠陀神界最有力量的神,与希腊的乌拉诺斯(Uranos)及拜火教的Ahuramazdah性质类似。Veruna的名字来自包容Var,是由天空神格化而来。他穿着金色衣服,时常乘着马车在天空中巡视,是全知之神。他是规律的保护者(Rtasyagopa),在自然界支持天空第三界,掌管四季昼夜的运行。
3.密特拉(Mitra)此神与拜火教之Mithra相当,神力和智慧与婆楼那(Veruna)相当,有宇宙之王(Samraj)及规律之主(Rtasyagopa)等尊号。后来此神格与婆楼那(Veruna)同化。
4.苏里耶(Surya)相当于拜火教的Hvare,希腊的海利澳斯(Helios),是由太阳本身神格化而来。其能力为使用天之眼监视下界众生的行动,用其光明除去夜的黑暗。他乘着由七匹马牵引的车,从东边出来,由西边下去。是晓之女神乌舍(Usas)之子。
5.沙维特利(Saviitr)由太阳的活动神格化而来,其名字是[鼓舞者]之意。他的外貌全部都是金色的,头发是金色,舌头手腕眼睛手臂都是金色的。他乘着金色的车,由两匹发着光的马牵引,来往于上下界之间,主要的工作是举起他金色的史手腕,让人们从睡眠中起而活动,到了傍晚再使他们睡着。他的神力可以让神和人不死,可以驱除恶鬼魔物,驱逐人的恶梦,引导死者的灵魂升天,他的力量就连因陀罗(Indra)和婆楼那(Veruna)也无法抵抗。
6.布咸(Pusan)即[营养者]之意,是太阳滋养万物的神格化。他是畜牧的保护神(Psaupa),手中拿着金枪和刺铬,乘着由羊牵引的车,能为旅行者驱逐猛兽和盗贼,也能引导死者的灵魂到达天国。在日本称为[道祖神]。
7.毗湿奴(Visnu)在印度教中与湿婆(Siva)同为中心神格,但是在梨俱吠陀(Rgveda)的地位颇低,后来在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及夜柔吠陀(Yajurveda)中才慢慢提高地位,到了梵书中才确定其主神的地位。
8.阿底提亚(Aditya)为[无限无缚]之意,为太空神格化而来。这是一位女神,其神力在于能给予人自由。
9.乌莎丝(Ushas)的名字来自发光vas,为黎明女神。相当于希腊的海澳斯(Heos),罗马的阿乌诺拿(Aurora),在吠陀当中被赞誉为诸神当中最美的女神,擅长文学,为天父特尤斯(Dyaus)之女,夜之女神拉德莉(Ratri)之妹,日神苏里耶(Surya)之母。她穿着灰色如舞姬般的衣服,年龄虽然很老,但是每天都会重生,外貌永如少女一般。她的工作是打开天的门户,除去夜的黑幕,驱逐恶魔与黑暗,象征曙光和希望,是婆罗门中受崇拜非常多的神祗之一。
10.阿须云(Asvin)为耦生神,头戴莲花冠,吠陀只说他外貌美丽,并无其他描述。

空界之神格

  梨俱吠陀(图2)

1.因陀罗(Indra)由雷霆神格化而来,是吠陀神界中最重要的神,为喜见城(Sudarsana)之主。他全身都是茶褐色的,手中常拿着金刚杵(vajra)作为武器,驾着由两匹茶褐色的马牵引的马车。风神马尔殊(Maruts)和伐尤(Vayu)都是他的随从。其有名的事迹为降服恶龙乌里特那(Vrtra),乌里特那(Vrtra)因为阻断河流,又妨碍降雨,因而惹怒了因陀罗(Indra),于是因陀罗(Indra)用金刚杵讨伐之,最后乌里特那(Vrtra)战败,像大树一样倒在地上,天地因此震动。这个传说的由来是因为降雨时雷电交加,因此认为是因陀罗(Indra)和乌里特那(Vrtra)在打斗。他也曾经征服有九十九只手和三头六眼的怪物拿拉(Urana)。因陀罗(Indra)不单是雷霆之神,也是印度民族中武士族之军神。
2.鲁陀罗(Rudra)他在梨俱吠陀(Rgveda)中并没有显著的地位,后来在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和夜柔吠陀(Yajurveda)当中才慢慢演变成后来的湿婆(Siva)。他手持弓矢为武器,后来的吠陀中说他有千眼,有黑色的腹部和红色的背部,脖子是青色的。当他发怒时会以其武器,即霹雳之矢杀害人畜,损伤草木,可说是破坏神。但其并非全然的恶神,他又会治人畜之病而被尊为Jalasa-bhesaja(治疗者之意)。
3.马尔殊(Maruts)由暴风神格化而来,鲁陀罗(Rudra)是他的父亲,云(Prsni)是他的母亲。他全身都是红色的,身周的光芒像火一样,肩上背着枪,胸前有金色的饰物,穿着金色的盔甲,乘坐金色的车,行动时如狂暴的猛兽。
4.伐尤(Vayu)的名字由Va(吹)而来,由风神格化而来。伐尤(Vayu)是诸神当中速度最快的。有一说认为他是吠陀三神之一:天-苏里耶(Surya),地-阿耆尼(Agni),空-因陀罗(Indra)或是伐尤(Vayu)。因此他在吠陀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其能力在于替人治病以及让人长生。
5.巴尔加鲁耶(Parjanya)由雨云神格化而来,是降雨之神,他用桶(Kosa)或水囊(Drti)降雨于地界,灌溉草木。
6.其他空界的小神
德利陀阿布德耶(Trita aptya)其性格可称为小因陀罗,是驱退恶魔之神,住在瓦罗城(Vala)。后来其神格被因陀罗合并而成为伴神。水之子(Apam napat)身上有光,为水灵。
7.马德里须温(Matarisvan)与希腊的普罗米休斯(Prometheus)类似,是由天上把火传到地上的神,是阿耆尼(Agni)的异名。

地界之神格

1.阿耆尼(Agni)是由火神格化而来,在吠陀中地位颇高。阿耆尼(Agni)主要的能力在于破除黑暗。
2.布拉斯帕蒂(Brhaspati)祈祷主,为地上之祭坛之神,有一说认为他是阿耆尼(Agni)的祭官,手持铁斧,立于规律之车上。
3.苏摩(Soma)为酒神,也是祭坛中重要的神,主要工作是制作诸神饮用的饮料。梨俱吠陀(Rgveda)中记载他是月神,并与太阳女神苏里耶(Surya)结婚。
4.萨拉斯瓦蒂(Sarasvati)是地界三大神之外最有名的女神,是雪山之神。到了梵书中她又兼为语(Vau)之神,为智慧之保护神。此神格后来发展成梵天之妻吉祥天女拉克西米(Laksmi)。

魔神

1.阿修罗(Asura)与拜火教的最高神阿诃罗(Ahura)为同一神格,但在吠陀中阿修罗(Asura)逐渐成为恶神,擅长变化。后来到奥义书中演变为苏罗(Sura)为天,阿修罗(Asura)为非天之说。
2.罗刹(Raksas)始于梨俱吠陀(Rgveda),到了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描述越来越多,是恶鬼的一种。阿修罗(Asura)与天界为敌,罗刹(Raksas)则与人类为敌,擅长画作各种形象危害人类,常作犬形或是秃鹰,或是枭,或是其他鸟类,有时又会化作兄弟或是爱人或是丈夫的外貌,喜食人肉,马肉。
3.毕舍遮(Pisaca)又称为食尸者(Kravyad),可视为无人祭祀之幽魂,又称饿鬼。

次级神

这些神不像魔神会害人,也不像主神会保护人,因此称为次级神
1.梨布斯(Rbhus)又称为利巴瓦斯(Rbhavas),擅长工艺,所造之车没有马也能行走,也能使老人返老还童。他本来不是神,后来因诸神宠爱而获得神位。为人类祖先摩努(Manu)之子孙,这也表示人类在某条件之下也可以成为神。
2.干闼婆(Gandharva)与拜火教的干闼列瓦(Gandharewa)为同一神格。外貌为卷发,手持发光的武器,身穿有香味的衣服。干闼婆(Gandharva)和巴尔加鲁耶(Parjanya)曾经抚养苏摩(Soma)。有传说干闼婆(Gandharva)颇好色,除了恋人阿布沙罗斯(Apsaras)之外,也和人类的妇女有来往。
3.阿布沙罗斯(Apsaras)在梨俱吠陀(Rgveda)中还没有很明显的描述,后来经过夜柔吠陀(Yajurveda),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和梵书,阿布沙罗斯(Apsaras)已经成为重要的天女,其名字为[动于水中]之意,与希腊的水之仙女(Nymph)为同一神格。她住在河边,喜欢在榕树(Nyagrodha)及菩提树(Asvattha)等树下吹笛,唱歌,舞蹈和游戏。又喜欢赌博而能保佑赌博者有好运。阿布沙罗斯(Apsaras)是干闼婆(Gandharva)之妻。
4.小守护神吠陀诸神中,有许多有Pati(主)知名,最初只是对于神的能力的尊称,后来则独立为单一神格。
(1)住家主(Vastospati)为去病及给人幸福之神,也有一说认为他是盖新屋必须祭祀的神
(2)地主(Ksetrasyapati)地之神,给予人类家畜,使水及植物有甜味的神。有一说认为他是垦地时必须祭祀的神
(3)西陀(Sita)为谷物之守护神。

4种姓的起源编辑

祭司们用了近五百年的时间来编撰《梨俱吠陀》,这部作品不可避免地反映了雅利安印度社会状况的变化。《梨俱吠陀》中一首赞美诗简要叙述了世界的产生和四个种姓(瓦尔那)的起源。众神牺牲了宇宙的原初人普鲁沙之后,诞生了世界,并产生了世界万物。这首赞美诗时间较晚,表明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开始认同了四个种姓。这首赞美诗明确地维护了编撰者婆罗门祭司的利益。
普鲁沙有千首、千眼、千足。
他覆盖大地的每个角落,仍超出了十指。
这个普鲁沙是一切--过去和将来。
永生者之主,靠着食物的滋养,变得更强大,
他是这样的强大;而普鲁沙甚至比他这还强大。
所有的生物是他的四分之一,[他的其他]四分之三是天国永恒的生命…
当众神准备牺牲时,他们以普鲁沙为祭品。
它的酥油是春,祭礼是秋;柴薪是夏…
由这献祭完备的祭祀,收集了酥油奶酪。
形成了空中的生物,林中和家养的动物。
由这献祭完备的祭祀,产生了[哲人]和[赞美诗]。
由此产生了[咒语和颂歌];由此产生了耶柔[一部有关仪式规范的书]。
由此产生了马;由此产生了有两排牙齿的一切生物。
由此产生了[牛],由此产生了山羊和绵羊。
当他们分解普鲁沙时,将他分成了多少块?
他的嘴和双臂叫什么?他的双腿和两足叫什么?
婆罗门是他的嘴,他的双臂成为罗阇尼亚。
他的双腿成为吠舍,从两足生出首陀罗。
月亮由心意而生,太阳由两眼产生。
从嘴生出了因陀罗和[火神]阿阇尼,呼吸产生了[风]瓦驭。
由脐生出了太空;他的头形成了天空。
大地由两脚而生,他的双耳生出四方。世界就这样形成了。
参考资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朗读技巧与训练
18世纪:俄罗斯诗歌的开元时代
自由律体诗或自由诗的韵律和节奏问题
关于古体诗诗句的点滴知识
欧美诗歌、越南字喃时代的格律诗
野藤斋谈诗律学知识每日分享-2023年5月6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