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操的叹息与无为地名的来历
 传说东汉末年,曹操率40万大军南下,与孙权在濡须水一带对峙。正好遇到雨天,曹操的北方人马不习惯濡须的泥泞路,水战又无法胜过东吴,于是曹操叹息:“此无为之地也!”不得不撤走。许多人认为,“无为”地名得之于此。

曹操是不是说过“此无为之地也”,今已无考。但曹操于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到过濡须水一带是真实可信的。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10月,曹操率领大军征讨孙权,次年正月进逼濡须坞。《三国志·吴主传》及裴松之注引《吴历》记载,当时孙权的水军屡屡向曹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亲自坐船驶近曹军水寨,察看曹军阵势。曹操看孙权“舟船器仗军务整肃”,不由得喟然叹息:“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若豚犬耳。”《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这样描写:“且说曹操大军至濡须,先差曹洪领三万铁甲马军,哨至江边。回报云:‘遥望沿江一带,旗幡无数,不知兵聚何处。’操放心不下,自领兵前进,就濡须口排开军阵。操领百余人上山坡,遥望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排列。旗分五色,兵器鲜明。当中大船上青罗伞下,坐着孙权。左右文武,侍立两边。操以鞭指日:“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若豚犬耳!”,

据三国时期的史书《魏略》记载:此次孙权察看敌情,引得曹军弓弩齐发;孙权让船掉头,使船的另一侧受箭,从而使“箭均船平”。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孙权回去后,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另外写道:“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知道雨季快要来临,孙权没有骗自己,于是主动撤兵。由此看来,传说中的曹操关于“无为”的叹息,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即公元978年,北宋中央政府以现在的无为、巢县、庐江地域置无为军。为什么取“无为”之名呢?《元史·地理志》说:“宋始以城口镇置无为军,思与天下安于无事,取‘无为而治’之意而名之。”《方舆胜览》也持此说。但《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认为“无为”之名与曹操“无为”的叹息有关。

其实,在无为军设置之前,先有隋开皇元年即公元581年设立的“无为镇”,即城口镇;设立无为军之后,北宋熙宁三年即公元1070年又置无为县,下设无为乡、太平乡、襄安乡、南乡、北乡等。出土于十里墩乡虹桥社区的北宋《胡府君曹夫人墓志铭》,说这对夫妻“合葬于无为县无为乡东历里高家之原礼也”,说明北宋末年有无为军、无为县和无为乡的同时存在。如果说无为军的取名与曹操的叹息无关,“无为镇”、“无为县”以及“无为乡”的取名可能倒真与曹操的叹息有关。所以,“无为军”取名是否真与曹操的叹息有关,读者可以自己加以分析。

当然,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讳用“无为”的现象。唐朝诗人元结和北宋时期的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米芾等人的诗文,称无为地方都喜欢用“无为”;北宋无为籍诗人杨杰自号“无为子”,诗文集为《无为集》。南宋初期,“无为”和“濡须”杂用。南宋后期,文人们讳用“无为”,多用“濡须”。究其原因,可能是南宋士大夫于苟安江南之时心存恢复中原之志,于是以“无为”为讳而避之,而“濡须”曾是当年江东孙权大胜曹魏之地,有历史象征意义。

许多人忌讳谈无为之名取自曹操“无为”的叹息,萁实没有必要。三国时期,无为绝大部分时间是孙权的势力范围,曹操在这里无为,正是孙权有为的体现!

摘自:戴启文《无为史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为地域名称的“无为”含义之我见
草船借箭”主角是孙权曹操无奈撤兵北返
无为“地名”考甄乡土风情
中国古代-三国历史事件( 公元220~280年)
诸葛亮简介 历史人物介绍 诸葛亮的故事
曹操 - 历史年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