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晨报
 挫折感是每个人熟悉的感受,只要遭遇欲望与现实的矛盾,他(她)就会体验到挫折感。当人遇到了挫折,在心理上会出现本能的应激反应,比如压抑、否认,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虽然每一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心理安宁,但很少有人了解这些防御机制究竟有什么内涵,对人的个性产生怎样的作用。
    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所经的生活训练大部分都是为生存和安全感而做准备,因此,自我防卫不但必要,而且可取,可是如果过度防卫,人们就会无法开放自己,妨碍自我的健康成长。良性的防御机制和不良的防御机制,给不同的人带来迥异的生命质量。
心理防御机制类似本能
    一般来说,心理防御机制是挫折发生时人们采取的一种能够回避困难的心理手段。林紫北京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建中说,心理防御类似一种本能,其实也是人性,当感觉对方有攻击性的时候自动发生,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自动反应。换句话说,由于运用了心理防御机制,才免除或减轻了心理痛苦。但运用过分,把心防变成厚厚的心墙,就会让人陷入更深的痛苦,就是病态了。
    李建中在接待咨询者的时候发现,如果一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本身越原始,效果越差。原始的防御机制是指童年生活经历所形成的防御机制,保护自己可以说是原始防御机制的本质。比如,一个人从小经常被父母打骂,那么他(她)对人的害怕回避就是原始防御了。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因为个性很强,有可能用攻击的方式防御。如果从小的经历是父母的关爱,那么原始的防御机制就比较弱,心态就会比较开放、平和,防御相对少一些,心理健康的程度要高,俗话说,君子坦荡荡,正直的人,内心也就不需要那么多担心。
    实际上,这些原始的防御都孕育着进攻和暴力的可能,因为在外来威胁面前,保护自己是本能。简单来说,个性比较强的倾向于攻击,个性比较弱的,倾向于逃避,但是有时候外表的强和内心的强是不一定相同的。攻击和逃避害怕有时候会相互转化。个性弱的孩子通常用逃避、回避、忍受来保护自己,有可能在持续的被攻击的情况下爆发,当走向极端,会导致抑郁症。而个性强的孩子以后通常会发展出攻击的方法,包括语言和行为的暴力,如果没有教育的干预,这种攻击会持续很久,最终导致躁狂症。
防御之一:自我压抑
    自我压抑是很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就是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情感和行动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里去。有些人个性软弱,害怕跟人产生冲突,有了不快总是闷在心里,哪怕别人冒犯了自己,也不跟人争执,所以会感到“压抑”。这样的做法其实是把不快扩大化了,表达不等于争执,可以好好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不一定就要去争执,但是表达了,别人就会考虑到你的意见了,不表达,别人就会忽略你的想法。如果要求自己不能表达,息事宁人的话,自己当然会感到压抑,这种压抑不利于身心健康,没有表达和交流,就是不健康的。
    因为中国文化是含蓄收敛的,所以人们在很多情况下不自觉地使用“压抑”的防御机制。李建中对此感触颇深,比如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许孩子顶撞父母,要“夫唱妇随”,如果孩子潜意识里与父母的想法产生冲突,或者妻子对丈夫强烈不满,孩子和妻子可能会压抑自己。
    面对强势,压抑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法,但事后压抑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发泄出来。很多人“打肿脸充胖子”,脸上笑呵呵的,什么事都憋在心里,就是过度的防御,时间长了就会出问题。其实,对亲密的人我们完全可以释放脆弱的一面,面对那些平时可以交流内心的朋友,不用担心太多,通过倾诉得到关爱和理解,化解内心的痛苦。
防御之二:否认痛苦
    否认就是不承认心里痛苦。比如被权威斥责的时候,这种防御机制就会自发地保护自己,一般会体现为表面上的服从。而实际上如果批评太严厉太刻薄,让接受的一方感到自己的价值完全否定了,就会表现出特别倔强或闹情绪,不承认自己的问题,来“否定”对方的全盘否定。这时,“否定”成了防御的武器,它也是人性的,如果心理不防御,就会感觉到加倍痛苦和伤害。很多时候,“否定”的防御表现相对消极,就是不承认心里痛苦。比如一个人离婚了,心里很痛苦,这个时候别人来劝他:“唉,你一定很痛苦。”“没有,没有,我没事儿!早就不想跟她好了,走了更好!”这种防御好不好呢?李建中认为,如果只是普通的朋友,这样的防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问问自己,是否有可以交流这样事情的知心朋友呢?如果是对任何人感觉都如临大敌,那就是问题了。
    所以,如果对有的人防御,对有的人不用防御的人,那就是正常的。因为像离婚这样的私隐不希望向大家表达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经常看到明星的私隐一被曝光,其第一反应通常是否认,普通的人,下意识也会避免自己的私隐昭告天下的,这是一种自我保护。
防御之三:退化自弃
    当人们感到严重挫折时,放弃的成人方式不用,而退到困难较少、阻力较弱、较安全的境地——儿童时期,让自己恢复儿童时对别人的依赖,害怕再负成人的责任,这就是“退化”的防御手段。退化是一种彻底的逃避,退到儿童时期,就意味着完全自暴自弃。李建中遇到这样一个案例,28岁的小伙子既不工作,也不出家门,只是上网,不愿意与人交往,就是很典型的退化。原因是从小受宠,大人溺爱,出去工作他感觉太辛苦,而且从小人际交往就少,父亲的脾气暴躁。前段时间有报道说,某些高校的女孩子特别喜欢毛绒玩具,喜欢用奶瓶喝水什么的,专家说,这种嗜好反射出一种退化的心理,她们希望可以一直受到宠爱,然后自己不用费劲就可以坐享其成,不需要自己承担生活本身的负担,受到伤害就将自己和人群“隔离”,躲到玩具里释放情绪,这是一种在人际关系上的“退化”。


本期专家 林紫北京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李建中
    挫折感是每个人熟悉的感受,只要遭遇欲望与现实的矛盾,他(她)就会体验到挫折感。当人遇到了挫折,在心理上会出现本能的应激反应,比如压抑、否认,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虽然每一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心理安宁,但很少有人了解这些防御机制究竟有什么内涵,对人的个性产生怎样的作用。
    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所经的生活训练大部分都是为生存和安全感而做准备,因此,自我防卫不但必要,而且可取,可是如果过度防卫,人们就会无法开放自己,妨碍自我的健康成长。良性的防御机制和不良的防御机制,给不同的人带来迥异的生命质量。
心理防御机制类似本能
    一般来说,心理防御机制是挫折发生时人们采取的一种能够回避困难的心理手段。林紫北京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建中说,心理防御类似一种本能,其实也是人性,当感觉对方有攻击性的时候自动发生,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自动反应。换句话说,由于运用了心理防御机制,才免除或减轻了心理痛苦。但运用过分,把心防变成厚厚的心墙,就会让人陷入更深的痛苦,就是病态了。
    李建中在接待咨询者的时候发现,如果一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本身越原始,效果越差。原始的防御机制是指童年生活经历所形成的防御机制,保护自己可以说是原始防御机制的本质。比如,一个人从小经常被父母打骂,那么他(她)对人的害怕回避就是原始防御了。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因为个性很强,有可能用攻击的方式防御。如果从小的经历是父母的关爱,那么原始的防御机制就比较弱,心态就会比较开放、平和,防御相对少一些,心理健康的程度要高,俗话说,君子坦荡荡,正直的人,内心也就不需要那么多担心。
    实际上,这些原始的防御都孕育着进攻和暴力的可能,因为在外来威胁面前,保护自己是本能。简单来说,个性比较强的倾向于攻击,个性比较弱的,倾向于逃避,但是有时候外表的强和内心的强是不一定相同的。攻击和逃避害怕有时候会相互转化。个性弱的孩子通常用逃避、回避、忍受来保护自己,有可能在持续的被攻击的情况下爆发,当走向极端,会导致抑郁症。而个性强的孩子以后通常会发展出攻击的方法,包括语言和行为的暴力,如果没有教育的干预,这种攻击会持续很久,最终导致躁狂症。
防御之一:自我压抑
    自我压抑是很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就是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情感和行动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里去。有些人个性软弱,害怕跟人产生冲突,有了不快总是闷在心里,哪怕别人冒犯了自己,也不跟人争执,所以会感到“压抑”。这样的做法其实是把不快扩大化了,表达不等于争执,可以好好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不一定就要去争执,但是表达了,别人就会考虑到你的意见了,不表达,别人就会忽略你的想法。如果要求自己不能表达,息事宁人的话,自己当然会感到压抑,这种压抑不利于身心健康,没有表达和交流,就是不健康的。
    因为中国文化是含蓄收敛的,所以人们在很多情况下不自觉地使用“压抑”的防御机制。李建中对此感触颇深,比如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许孩子顶撞父母,要“夫唱妇随”,如果孩子潜意识里与父母的想法产生冲突,或者妻子对丈夫强烈不满,孩子和妻子可能会压抑自己。
    面对强势,压抑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法,但事后压抑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发泄出来。很多人“打肿脸充胖子”,脸上笑呵呵的,什么事都憋在心里,就是过度的防御,时间长了就会出问题。其实,对亲密的人我们完全可以释放脆弱的一面,面对那些平时可以交流内心的朋友,不用担心太多,通过倾诉得到关爱和理解,化解内心的痛苦。
防御之二:否认痛苦
    否认就是不承认心里痛苦。比如被权威斥责的时候,这种防御机制就会自发地保护自己,一般会体现为表面上的服从。而实际上如果批评太严厉太刻薄,让接受的一方感到自己的价值完全否定了,就会表现出特别倔强或闹情绪,不承认自己的问题,来“否定”对方的全盘否定。这时,“否定”成了防御的武器,它也是人性的,如果心理不防御,就会感觉到加倍痛苦和伤害。很多时候,“否定”的防御表现相对消极,就是不承认心里痛苦。比如一个人离婚了,心里很痛苦,这个时候别人来劝他:“唉,你一定很痛苦。”“没有,没有,我没事儿!早就不想跟她好了,走了更好!”这种防御好不好呢?李建中认为,如果只是普通的朋友,这样的防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问问自己,是否有可以交流这样事情的知心朋友呢?如果是对任何人感觉都如临大敌,那就是问题了。
    所以,如果对有的人防御,对有的人不用防御的人,那就是正常的。因为像离婚这样的私隐不希望向大家表达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经常看到明星的私隐一被曝光,其第一反应通常是否认,普通的人,下意识也会避免自己的私隐昭告天下的,这是一种自我保护。
防御之三:退化自弃
    当人们感到严重挫折时,放弃的成人方式不用,而退到困难较少、阻力较弱、较安全的境地——儿童时期,让自己恢复儿童时对别人的依赖,害怕再负成人的责任,这就是“退化”的防御手段。退化是一种彻底的逃避,退到儿童时期,就意味着完全自暴自弃。李建中遇到这样一个案例,28岁的小伙子既不工作,也不出家门,只是上网,不愿意与人交往,就是很典型的退化。原因是从小受宠,大人溺爱,出去工作他感觉太辛苦,而且从小人际交往就少,父亲的脾气暴躁。前段时间有报道说,某些高校的女孩子特别喜欢毛绒玩具,喜欢用奶瓶喝水什么的,专家说,这种嗜好反射出一种退化的心理,她们希望可以一直受到宠爱,然后自己不用费劲就可以坐享其成,不需要自己承担生活本身的负担,受到伤害就将自己和人群“隔离”,躲到玩具里释放情绪,这是一种在人际关系上的“退化”。
防御之四:文过饰非
    很多人说话都喜欢文过饰非,比如遇到挫折后,杜撰一些理由摆脱困境或内心的痛苦。例如,有一个因为业绩不好而失业的小伙子,怕女朋友看不起他,就编造了一个理由,说自己不喜欢这份工作,李建中说,这就反映出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存在问题。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就好像对外人一样的,在本来不需要防御的关系之中使用了防御,双方的性格和沟通模式值得思考了。
防御之五:升华释放
    比起上述几种防御手段,升华是更良性、有益于心理健康的防御。遇到挫折以后,将自己内心的痛苦通过合乎社会伦理道德的方式,比如通过艺术创作表现出来。从心理学角度看,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曹雪芹的《红楼梦》应该说是作者挫折体验的升华。遇到挫折时最能反映出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它往往体现为升华。做到了这一点,那就是非常理想的状态。
防御之六:补偿调整
    补偿也是一个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在受挫之后,想办法通过别的事物把因挫折带来的损失,从内心体验一直到行为一一补偿过来。比如在这次期中考试没考好,不用自责,只要及时吸取教训,调整学习方法,争取期末有所提高。或者这么想,反正算总分,我这边丢一点分没关系,把那边的分提高,补偿过来就好。
防御之七:幽默自嘲
    幽默是生命无形的保护阀,也是自我保健的心理按摩。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忘苦中作乐,用幽默感来防御痛苦,也是一个好的选择。但一定要注意,不能幽别人的默,一定要幽自己的默,要学会自嘲。一个人要是会自嘲了,那他的心理就成熟,说明他认识了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强了。而且幽默很容易缩短人与人的距离,而且能够帮助自己有效地寻求社会支持,即使你这次没做好,别人也能容忍你。
小贴士
    ①任何人都有一个心防,再亲密的人也不能没有防备,不能说100%,但是要达到90%。
    ②对亲密的人我们完全可以释放脆弱的一面,面对那些平时可以交流内心的朋友,不用担心太多,通过倾诉得到关爱和理解,化解内心的痛苦。
    ③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当一个场面出现僵局时,幽默的行为语言,常常能使困境或窘迫转化成为轻松和自然,使心理上获得宁和。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防御机制——保护了自己,也阻碍了自己
心理学:当你觉得别人对你不好时,其实是心理防御机制在误导你
心理学丨全面解读常见的五种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与种类
[转载]常见精神防御机制十八种(
心理防御机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