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习惯取悦、习惯讨好、习惯小心翼翼的你,可以看看这本书

今天这篇文章来自我的好朋友——Bobo。我很喜欢她,因为她的声音温暖有力,让人怦然心动;她的文字简单真实,就像是在跟你对话。

听——令我怦然心动的好声音 

怦然心动的好声音,在等你


习惯取悦、习惯讨好、习惯小心翼翼

的你,可以看看这本书

又是忙碌的一周,好在临近周末,病也终于好了9成,这星期阅读速度不快,唯一读完的这一本非常值得推荐。

《情绪勒索》,这本书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提出这个概念的美国作者Susan Forward 所作,而我读的这本是台湾作者周慕姿根据Susan的理论所做的解读。

因为华人社会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所以此书一出就令许多读者“对号入座”,成为2017年诚品书店的销售冠军,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一度把自己投射其中,但后面还有一些思考,等会儿也分享给各位供阅读参考。

先讲概念,所谓情绪勒索,是指“勒索者会在有意或无意中,使用多种(要求、威胁、施压、哭闹、自残、沉默等)直接或间接的'勒索’手段,让被勒索者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例如罪恶感、恐惧感、挫折感……这些感受就会在被勒索者的内心运作发酵,造成身心障碍。”

怎样识别情绪勒索呢?

情绪勒索有三大要素:自我价值感、罪恶感与安全感。

被勒索者往往会被贬低自我价值,比如:你什么都不行,只是因为xx才有今天;被唤起罪恶感,比如:你这么做对得起我吗?剥夺安全感,比如:你不要,随时有人排队要这份工作!“

六大特征:要求、抵抗、压力、威胁、顺从、旧事重提。

如标题所言,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总是小心翼翼的讨好别人,可能是父母、可能是爱人、可能是朋友或同事;总是不敢拒绝别人;总是明明很不舒服了都不敢说个“不”字,生怕对方生气,怕被人说“你太自私了!”“你怎么这么点事都不肯做!”“我以为自己娶的是个贤惠的女人!”

为了不被指责,为了减少愧疚感, 我们选择隐忍,按部就班遵守命令,时间长了,冷漠,麻木,自我价值感也更低了。

到此,我知道很多人在频频点头了,对对对,我也是这样,我经常这样。慢着,先别急着代入受害者模式。

人们很多时候都喜欢扮演受害者,却忽略了我们往往也是侵害者。

书里有一大我很喜欢的亮点是写了勒索者的特征,让我们清晰感受到我们很可能也是情绪勒索者。

比如缺乏强烈的缺乏安全感所以通过情绪勒索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一些单亲家庭的母亲尤其容易扮演这样的角色,一句“妈妈为了你,付出了多少!好不容易抚养你长大,你怎么不听妈妈的话呢?”表露出的是自己的软弱,同时施加给子女罪恶感,最后从子女的妥协中,感受到一点所谓“孝顺”的安全感。

这类人往往太在意自己的感受却忽略被勒索者的委屈,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应该的””孩子就是要听父母的“。

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安全感,安抚自己内心可能失去对孩子控制权的焦虑。

为人母的我,读到这里突然有所触动,也许通过某一句威胁的话可以换得孩子的暂时听话,暂时控制住了孩子,却不知长久这样下去会失去孩子与我之间最宝贵的真挚的爱。

说到这也想起亦舒的一句话:说得出的委屈便不是委屈。

有时候我们跟亲密的人诉说的“委屈”,也许是希望对方愧疚?值得好好思考。

本书当然更多是站在被勒索者的角度所写,讲了应对”情绪勒索”的方法。

首先是提升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和自信不同,那不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某件事,而是不需要做到什么甚至有时候会失败也能相信这些事情只是因为我“没做好”而不是“我不好”。这是对自己完全的接纳——我存在,所以我有价值,有意义。

提升自我价值感需要重视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并且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在提升了自我价值感的基础上,划定情绪界限,书中还有一个特别的提示,界限不是底线,界限是稍微过界就会让人不舒服,底线是一旦越界会崩溃,所以界限要比底线高。

怎么建立情绪界限呢?三个步骤:停、看、应。

停:当被勒索者感到焦虑,想忽略自己的感受,屈从于勒索者的要求时,被勒索者应该停止对话,转移情绪,或者离开现场。

比如:我考虑下再回复你、不好意思我临时有事要先走了、啊有个电话……

停的目的,也就是逃离现场后,被勒索者需要时间来缓和自己的情绪,回顾和整理自我感受。

比如:刚刚发生了什么,我是不是已经觉得很不舒服了?这件事如果我答应了是不是在应对内心的罪恶感而不是真正想去做?

看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安抚自己的情绪,反复提醒自己的情绪界限。

应:是指应对的策略。在“看”阶段完成了自我观察、对自己的需求完全了解后做出应对策略。

可以完全摆脱勒索者,比如辞职、比如分手。我个人更能接受,我相信也是大部分人更能接受的方法是,一步步从“小目标”开始,即不完全答应对方的要求,先讨价还价然后找机会沟通或者表达自己的情绪,使对方清楚原来这是你的“界限”。

以上是这本书的大致内容总结,书中还有很多详尽的案例以及应对的操作方法都很好,阅读体验也极佳。

但我忍不住有些话要提醒大家,因为自己也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刚开始读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标签化为被勒索者,从而产生些不必要的悲伤、委屈甚至愤怒的情绪。

慢慢地在勒索者身上也能看到一些“可怜”之处,甚至有些特征与自己也符合,才逐渐跳出自己被贴的标签,更客观地看待这个心理学上的概念,完成这样一个过程才会觉得这是真正的“成长”。

尤其是亲子之间,我们和长辈父母之间,如果因为这本书而让所谓“原生家庭”的父母再背锅,实在有点“罪过”。

这两天有一则新闻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上海一位17岁高中生因为母亲的批评跳下了高架桥。

许多自媒体追了这个热点写了评论文章,主要都是针对母亲的,这位母亲当然有问题,她不该在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一味批评自己的孩子,更不该在高架桥上停下来走到后排还要继续骂……

我看到很多留言,有人回忆说自己的父母亲从小如何维护外人如何打击自己让自己不自信,有人也想过轻生,可是说真的,如果我们曾经是受害的那一方,除了感同身受的惋惜,更多的应该是通过这样的新闻警醒自己千万不要成为重蹈覆辙的施暴者。

悲剧发生后不仅仅留下指责更应该有反思,法律也是这样逐步完善起来的。

如果你的做法是知道了情绪勒索的概念,知道了原生家庭的概念而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的失败和难过的原因都指向父母,那么其实自己也做了情绪勒索者,因为你知道父母不会离开你,看着他们为你生气或痛苦你会获得短暂的胜利快感,这岂不是恶性循环?

这一年来因为发生在自身的许多事,使我读了很多哲学、心理学的书,越来越明白的道理是——我们阅读和学习心理学,不是为了给自己的“委屈”找发泄的出口,而是为了更理解和明白自己和身边的人,从而获得心理上的自洽,当然如果能量更大还能帮助到别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的人生,都在满足别人吗?
情绪勒索:那些在伴侣、亲子、职场间,最让人窒息的相处
“我爱你,但我不欠你”:从设立情绪边界开始,重新掌控生活,赢回别人的尊重吧!
别人的情绪,不应是我的责任 ——《情绪勒索》│ 书海遨游 No.18109
你是情绪勒索的受害者吗?
心理师教你跳脱情绪勒索: 你没有责任满足别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