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吃那么多,真的是因为饿吗?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位美食家,我们需要重新召唤和训练它。通过重新建立和食物的关系,我们才能从美食中获得真正的滋养和幸福……

张婍 | 作者


01

食物是最温暖的疗愈

我很喜欢一本叫《云朵面包》的绘本。一个下雨天,猫咪兄弟发现树上挂着一朵小云,就带回了家。猫妈妈用它烤出了金黄喷香的云朵面包,大家吃了,竟然飘浮起来、飞向窗外……

作者是个韩国人,叫白希那。我采访过她,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童书作家,但也是一位抑郁症患者。她说,在这个冷酷的世界里,为了生存下去,必须有幻想去支撑疲惫的心灵。

但是,她不喜欢那种完全脱离现实世界的幻想,而是喜欢于最日常处见魔法,比如云、雨、做饭、化妆、洗澡、公寓生活……在这些最日常的生活情境里,她创造了一个自己想要生活的世界,这就是她与抑郁症之间长期的战争。

《云朵面包》那本书最动人之处是猫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以及厨房中透出的橘黄色的亦真亦幻的灯光,温暖得令人有流泪的冲动。她告诉我,那一页灯光就是她对童年的感受。她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美好的童年:四口之家,母亲温柔慈爱,对两姐妹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父亲则是一个充满了幻想的浪漫主义者,他教她们怎么用木头做娃娃小屋、做狗窝、做小长椅……

有一年的时间,他们一家人生活在农村。农村里蚊子多,爸爸就给她们装了蚊帐,抓了很多萤火虫放在帐子里。把灯关掉以后,满屋子都是萤火虫的光。多年后,猫妈妈厨房里的灯光,就是她当年帐子里的萤火虫的光。

每个人与食物之间,其实都有着非常私人而强烈的关系。食物,正因为它如此日常,与我们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如此相关,因而也承载着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记忆、情感、欢愉和伤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食物是最温暖的疗愈。因为食物永远以最直接、最本能的方式通往我们的心灵。

02

文明的口味

小时候,每次过年都有几天是在外婆家过夜的。那时候我们是多么喜欢过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年的全部意义似乎就在于制造一种哪怕是暂时的富足感——水缸里装满年糕,酒坛里盛满美酒,橱柜里有随时可以拿出来待客的菜肴,罐子里有源源不断的糖果、花生、瓜子……而外婆那一代人对孙辈的疼爱,永远是“喂饱了再说”。三年前,我外婆过世,我知道我是永远也不可能再吃到那种麻心汤圆的味道了。

其实,从食物的匮乏到食物的过剩,不过是短短三十年的事情。这一转换,也彻底改变了我们与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不再是简单的果腹之物,而是演化出各种各样的现代式身心疾病,比如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还有形形色色的饮食障碍。

吃,从一件再简单、再本能不过的事情,变成了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我们甚至要依赖形形色色的专家来教导我们该怎么吃。

其实,自从有了火,有了厨具,有了烹调,我们就已经把食物从生存的必需变成了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是口腹之欲,是权力斗争,是故土情怀,也是生活的艺术,关于食物的快乐与烦恼就从未停止过。

对现代人来说,关于食物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有些人认为,世界那么大,食物那么小,沉溺于小小的食物,仿佛是荒废了本应更加开阔的人生,因而多少背负着某种负罪感。

另一些人则认为,能从食物中获得愉悦感,或者说,能从任何一件微小的事物中获得愉悦感,就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我们需要肯定愉悦感的价值,因为愉悦并不是廉价的、随处可得的。真正的愉悦不是沉溺,而是对于活着这件事情的庆祝与接纳。

我比较倾向于同意后者。什么是生活?有人说,生活,就是生机勃勃地活着。能有那种活力与喜悦,除了需要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之外,恐怕也多少需要对外部世界中美好事物的欣赏、体认与创造。

食物,当然是其中之一。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面对食物,如何面对吃饭、做饭这些最基本的事情?我们到底应该吃什么、怎么吃,以及为什么这么吃?

03

你的饥饿是真实的吗?

一方面,我是专门做饮食心理学研究的老师,同时也是心理咨询师;另一方面,我自己也特别喜欢品尝各种各样的美食,而且也喜欢在厨房里做出自己喜爱的食物。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当一个人在厨房里把一些食材变成一道菜的时候,这个过程具有一种很好的疗愈作用。

而且如果我们仔细留意就会发现,在享用美食的过程中,食物能和我们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包含了食物与我们的记忆、情绪和自我的关系,还有与整个外在世界的关系。

当我们讲到饮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饮食文化和心理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正所谓“食色,性也”。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我们把“食物”这个名称转化为“美食”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食物被赋予了一种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国文化可能是世界上最热衷于美食的文化之一,在我们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食物的重要性会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得以体现。比如对于上层阶级来讲,对美食的兴趣和了解,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标志。因为在饮食的过程中,它不仅仅体现了这个人味觉的敏感度,也体现了他的审美趣味。

食物满足的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而且跟我们的心理状态也有着深层次的关联。比方说,我们的饮食行为习惯与自我形象,甚至与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紧密相关。

我们称之为美味的食物,为我们内心某些方面的缺失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所以食物不仅仅能够滋养我们的身体,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能够让我们以一种更加细致、与这个世界产生更紧密关联的方式,去觉察我们自己。

比如说,我们会对一些食物产生联想:有些人认为蛋糕是甜蜜和幸福的,汤是富有营养且给人带来温暖的,而这些都会成为慰藉我们情绪的重要食物。我们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作“情绪慰藉食物”,因为有些人会认为这些食物和他们的个性产生了共鸣。

如果一个人工作节奏、生活节奏很快,那他吃东西的频率往往也比较快,而且这样的人很容易受到肥胖问题的困扰。

喜欢吃得清淡一些的人,他的成就动机比较强,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比较高,相对来说会比较自律。

爱吃辛辣食物的人(其实“辣”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痛觉),那说明他可能在情绪上会有一种无聊或平淡的感觉,他希望能够追求一些不一样的刺激。

实际上我们会发现,食物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营养价值,还给我们提供了心理价值。食物可以作为一个良好的指示剂来帮助我们看清自己。

04

化解现代人饮食的“爱与恨”

在现代社会,我们与食物的关系可以用“又爱又恨”这四个字来表达,非常让人纠结。从让人“爱”的方面看,美食是天然的奖励物,由于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食物变得简单易得,它不仅充分地满足了我们的口腹之欲,而且越来越多地诱惑着我们。

在这种诱惑之下,我们不知不觉地就会摄入过多的热量。因此从让人“恨”的方面看,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明明我没吃多少东西,就已经变得过度肥胖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和食物有关的疾病也找上了我们,比如肥胖、心脏病、糖尿病。

一方面,我们很享受这种美食盛宴,甚至可以说是沉迷其中;另外一方面,美食又变成了一个令我们非常头疼的问题。如何跟美食更好地相处,已经变成了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去面对的现实问题。

如果你也掉进了盲目饮食的陷阱,不妨来和我一起区分一下两种饥饿状态。饥饿状态的区分是非常重要的,有两种饥饿状态,一种叫作“生理性饥饿”,一种叫作“情绪性饥饿”。

我们对它们进行如下区分:

生理性饥饿:它是由胃部产生的,是一种逐渐发生的过程,与时间维度有关。时间越久,我们会觉得越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食物是没有特定偏好的,只是因为饿了想吃东西。这种感觉是我们肠胃里的感觉,我们能够感受到这是一种来自身体的需要。

而且在“生理性饥饿”的状态下,我们是有意识地去选择是否吃东西,这种意识表现为:我们在饿的时候、想吃的时候吃,在不想吃的时候、吃饱了的时候我们就能停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认为吃东西是很必要的,吃完之后我们可以获得满足,这是生理性饥饿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

情绪性饥饿:或者叫“情绪饥饿”。首先,它是突然之间产生的,跟时间维度没有关系。可能你刚刚吃完一顿饭,也会有一种饥饿感。比如说你刚吃完饭,就看到有店铺在卖冰激凌,你就想,你还可以再吃一点冰激凌,但这个时候你其实已经饱了。

情绪饥饿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对特定食物的偏好,你可能是想吃某一个牌子的某一种口味的冰激凌,而且这种感觉不是在肠胃中产生的,而是在头脑中产生的。你甚至会在头脑中想象这个冰激凌的味道以及吃到它的这种感觉。同时这种饥饿感是非常紧急的,你希望能够立刻得到满足,这种饥饿感和我们的情绪也会有非常紧密的关联。

我们的情绪可能是一种无聊的情绪,可能是一种愤怒的情绪,也可能是一种焦虑的情绪。但是你在吃的过程中是毫无意识的。所谓的无意识,是指你吃够了之后,并不觉得够,即便你的肠胃已经饱了,但你完全不想停止。而且更糟糕的是,当你吃完之后,你会觉得很不舒服,会觉得很内疚,心里的体验并不好。这种不好的体验其实就是因为你本身已经很饱了,再吃也不会给你带来一种满足感。

食物虽然是一种天然的奖励物,但如果我们没有办法读懂食物的语言,可能就会陷入现代美食的陷阱中而无法自拔。

05

逃离“情绪化饮食”

如果我们要拿回对食物的选择权,我们首先要认识“情绪化饮食”是什么。当我们感受到愤怒、悲伤、开心、孤独、焦虑的时候,这些情绪都会引发我们想吃东西的冲动,尤其是愤怒和悲伤。学会如何区分饥饿类型是我们开始夺回食物的选择权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需要识别出“情绪化饮食”有哪些表现,我们不妨对照一下:

在我们身体并没有感到饥饿或是在已经吃饱了的时候吃东西。

对某种特定的食物感到热切的渴望。

在吃了足量的健康食物之后仍然感到不满足。

在嘴巴塞满的时候还在急迫地、不停地往嘴巴里塞食物。

只有在吃东西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片刻的情绪放松。

在经历压力的过程中或之后,想吃东西的渴望得到释放。

对食物没有什么感觉,处于一种麻木不仁的状态。

有时候会偷偷地进食,来躲避其他人的眼光。

在以上所有的表现里面,都与情绪化饮食有关联,也都有可能是情绪化饮食的一种表现。

当我们很难正确地识别、理解或者调节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会很想通过食物来非常迅速地把自己的注意力从不舒服的情绪状态中转移,但是这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也就是说我们不断地试图逃离我们的负面情绪,但我们永远都逃不开,而且我们失去了与自身情绪的一种真正的接触。

当我们从情绪化饮食的陷阱中跳脱出来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回到“吃”本身这件事上。

慢慢地你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进食,不再像过去一样暴饮暴食,也会停止单纯对味道的追逐。你会开始注意到味觉的满足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消退的,它可能就像潮水一样。对情绪的感受也是如此,我们不用害怕去面对它,因为它会像潮水一样到达一个峰值后,马上消退。

你开始掌控食物的诱惑,在适量食用之后就会选择停止;你开始学会从少量的食物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满足感。这很像是我们要去学习一门新的乐器,刚开始可能会比较生疏和困难,但是随着不断地练习,在越来越熟练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开始真正享受这个过程了。

关于作者:张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副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让情绪变“食欲”
绿色周三 | 《悦食悦己》:美食带来的幸福感,你值得拥有!
情绪会导致您暴饮暴食吗?
情绪饥饿让你变胖
「正念饮食」是个什么鬼?它真能让我们减肥成功吗?
(转)减肥的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