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国城镇化发展特征和内涵

我国城镇化发展特征和内涵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21128,李克强指出,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城镇化之所以被提升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红利的高度,一方面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规律有关,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率处于30%-70%的时期,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51.27%,正处在加速发展的区间,未来十年不仅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而且还会有一个较快的速度。另一方面,也是我国从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型决定的。过去30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单纯依赖人口、资源红利的发展模式亟须改变,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已经不再适合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2011124,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2013年经济工作时,再次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为我国的消费、投资、服务和教育等相关领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成为未来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城镇化是指伴随着经济增长,由产业结构非农化而引发的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和集中,在城市体系不断升级的同时,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渐与城市接轨、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中国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2亿增加到了2011年底的近7亿,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1年的51.27%,年增长1个百分点。展望未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宏观经济发展运行的基本态势与政策动向,我国将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1.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1 1978年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

年度

城镇化率

年度

城镇化率

年度

城镇化率

1978

17.92

1990

26.41

2002

39.09

1979

18.96

1991

26.94

2003

40.53

1980

19.39

1992

27.46

2004

41.76

1981

20.16

1993

27.99

2005

42.99

1982

21.13

1994

28.51

2006

44.34

1983

21.62

1995

29.04

2007

45.89

1984

23.01

1996

30.48

2008

46.99

1985

23.71

1997

31.91

2009

48.34

1986

24.52

1998

33.35

2010

49.95

1987

25.32

1999

34.78

2011

51.27

1988

25.81

2000

36.22

 

 

1989

26.21

2001

37.66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82000年。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逐步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具备了向城镇部门或者非农业领域转移的条件,1984年,国家允许农民进城务工政策的出台,开启了政府对劳动力流动政策的改革。这段时期,我国探索出一条依托小城镇的农村城市化道路,有效克服了城市建设资金不足和就业容纳能力低的限制,在不利的城市化初始条件下,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这段时期我国城镇化特点为:首先是小城镇优先发展策略,1980年、1989年和2000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有意识地向小城镇倾斜,以保障小城镇的发展优先权;其次是人口迁移模式的多元化,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趋势总体上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但在空间位置上,表现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就地转移,也就是带了农村城镇的扩张或者新的城镇的产生,另一种是向城市转移,结果是城市的扩张。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看,在1988年之前,我国人口流动更多表现为就地转移,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改革的推进,向城镇集中的农村劳动力逐渐成为主流,并一度造成了壮观的“民工潮”现象。

第二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随着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的召开,城镇化发展模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匹配,多元化协调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成为指导城镇化实践的重要方针。主要特点为:首先,摒弃优先发展小城镇的传统理念,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在2001年的“十五”发展规划中首次对传统的抑制大城市发展的基调进行了转变,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2005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均对我国新时期的城镇化模式转换指明了方向;其次,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城镇化建设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主要体现是,加快让转移劳动力在城镇中活的就业的平等权、城市的居住权和市民的基本权利,弱化传统的城市就业市场的二元分割制度,同时,城镇化由粗放型建设模式转向集约型模型,城镇化建设开始注重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的节约型使用以及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上。

2.我国区域城镇化的布局特征

2 2011年我国各省市城镇化率

省份

城镇化率(%

省份

城镇化率(%

上海

89.3

山东

50.95

北京

86.2

海南

50.5

天津

80.5

宁夏

49.82

广东

66.5

山西

49.68

辽宁

64.05

陕西

47.3

浙江

62.3

青海

46.22

江苏

61.9

江西

45.7

福建

58.1

河北

45.6

内蒙古

56.62

湖南

45.1

黑龙江

56.5

安徽

44.8

重庆

55.02

新疆

43.54

吉林

53.4

四川

41.83

湖北

51.83

广西

41.8

河南

40.57

贵州

34.96

甘肃

37.15

西藏

22.71

云南

36.8

 

 

 

我国的区域城镇化布局呈现出两个特点:

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较高。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1.27%,表2的左侧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右侧为低于全国平均的省份,城镇化率较高的省份主要是由大部分东部地区省份构成,中部地区的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如黑龙江、湖北、内蒙古和吉林的城镇化率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仅有一个直辖市重庆市的城镇化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从构成的省份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城镇化水平普遍较高,城乡融合的程度也较高,尤其是环渤海地带、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显得更为突出。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城镇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仍然较为明显。

3 20052011年我国各省市城镇化率增速

东部

中部

西部

北京

0.52

山西

1.51

重庆

1.96

天津

1.08

内蒙古

1.88

四川

1.77

河北

1.58

吉林

0.18

贵州

1.61

辽宁

1.07

黑龙江

0.68

云南

1.46

上海

0.04

安徽

1.86

西藏

-0.79

江苏

2.36

江西

1.34

陕西

2.01

浙江

1.26

河南

1.98

甘肃

1.42

福建

2.12

湖北

1.73

青海

1.39

山东

0.19

湖南

1.42

宁夏

1.50

广东

1.16

 

 

新疆

1.27

广西

1.64

 

 

 

 

海南

1.06

 

 

 

 

 

城镇化率较高的省份增速较慢。20052011年,我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1.3个百分点。我国城镇化率最高的上海市年均城镇化水平仅增长0.04个百分点,北京年均增速为0.52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在60%以上的7个省份,只有江苏省年增速超过2个百分点,其他6个省的城镇化率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的两个增速较低的省份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城镇化率也是高于全国水平的;西部地区除了新疆和西藏外,年均增速均超过平均水平。

3.我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特点

过去30年的传统城镇化进程,为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为51.27%,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已经不再适合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型城镇化,顾名思义,区别于传统城镇化,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城镇化质量,强调适度和健康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其目标指向应是“适度的城镇化增速”、“投资环境的改善”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

与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注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注重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时代文明向农村扩散,让城镇化的进程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过程,以形成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新型城镇化必须适应工业化的要求,有效发挥促进工业化的作用,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同时,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使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的一元化现代化结构。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化相结合,走环境友好的城镇化道路,走发展和智力同步的道路,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努力发展低耗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按照城市标准,对垃圾、污水、噪音等污染物进行达标处理和控制,增加绿地、林地面积,突出城市生态建设,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建设生态城市。

因地制宜、路径多样的城镇化。实现拉动力从传统工业化带动到新型工业化的转变,就是按照资源集约功效利用的要求,注重产业的合理布局与配套集群发展;注重做大做强新型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注重生产凡是和工艺流程创新升级,推动城镇向数字域、信息域、智能域、知识域方向发展,促使城镇地理空间优化、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共同繁荣,造就城镇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

转移劳动力市民化的城镇化。只有劳动力的非农业化和劳动力的空间转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仅有人口的集聚和产业的优化而没有生活质量的提升、人居环境的优化也称不上高质量的城镇化。要改革城镇人口社会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居住地登记体制,让外来常住人口在医疗、教育、养老、失业救济等方面与城市人口享受平等的权利,赋予外来落户人口以完全的“市民权”。

(经济预测部   刘玉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思辨
国外城市化发展对我国的三点启示
我国城镇化呈现许多新特征
新型城镇化 道路如何走(1)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未来十年的大战略
十年后,我国农业什么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