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鞋子的历史风俗

 

鞋子的历史风俗(中国卷)  

2012-05-15 10:11:57|  分类: (~ 服饰o古文化 |  标签: |字号 订阅

  在中国,鞋的形象最早见于氏族社会时期的彩陶。现存最早的鞋是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一双用皮缝制的鞋。古代的鞋主要有屦、舄、屐、靸等。古人把身上的服饰分作首衣、上衣、下衣和足衣。足衣,就是古人对鞋与袜的总称。

:有麻屦、葛屦、皮屦等。麻屦最常用,以麻绳编成,编时边编边砸,使之结实。葛屦穿于夏天,皮屦穿于冬天。皮屦即早期皮鞋,另有革履、韦履之称。少数民族的皮鞋称鞮。《说文》:“鞮,革履也,胡人履连胫谓之络鞮。”络鞮即鞾(靴),因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而传入中原。约自汉代以后,履取代屦,成了鞋的通称;自宋代,鞵又取代履成为总称。

:屦的别名。有单底为屦,木制复底的叫舄之别。复舄是帝王大臣祭祀时专用的鞋,故又称达屦。新石器时代( 约1万年前-约4千年前 )中国的先民用草、麻、葛编织成履。鞋的称谓很多,有屦、履、舄等。其中以舄最为显贵。

③?:又称亐。是一种草编的鞋,常称芒,被劳动者穿用。

:即木屐。一种为平底木屐,一种为底下设齿木屐。此外,屐曾引申为鞋的泛称,如草屐、锦屐、帛屐等。

:即拖鞋。深头、平底无跟。初以皮制,属韦履的一种;秦代始以蒲草制作,并称靸鞵。

  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楼兰出土的一双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双鞋由靴筒和靴底两大部分组成,堪称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编写的《周易》上已出现了代表鞋的“履”字。战国时的孙膑因为被庞涓敲碎了膝盖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发明了高皮绚,即后来的靴子,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就珍藏着一双2000多年前的皮绚。   
  古鞋的种类以对材料来分,有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布帛鞋是指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布鞋成的鞋。   

  自商周时期起,鞋的穿着均有制度。如汉代,祭服穿舄,朝服穿靴,燕服穿屦,出门则穿屐。至唐代,官民都可穿靴,只是式样略异,女子流行软底透空锦靿靴。宋元基本沿用唐代的鞋,但款式品种增多。明代官员着靴或云头履(朝鞋),儒生多穿黑色双梁鞋,庶民百姓则穿布鞋、蒲草鞋或牛皮直缝靴,缠足妇女穿以樟木为高底的弓鞋(木底露在鞋帮外边的叫“外高底”,木底在鞋帮里边的叫“里高底”)。清代,皇帝上朝时穿方头朝靴,官吏公服为黑缎靴,武弁穿快靴(称“爬山虎”),高级官员多穿牙缝靴。鞋头逐渐由方变尖。鞋的名称有云头、镶嵌、双梁、单梁等。贵族旗人女子穿花盆底鞋。此外还有室内穿的拖鞋、雨天的钉靴、冰上用的冰鞋。   

  近代,中国人多穿布鞋;皮鞋初为上层人士着西装、军服时穿用,后来穿者增多;胶鞋随体育运动的兴起而流行。20世纪初,中国有了初具规模的制鞋工业,生产皮鞋、布鞋和胶鞋;50年代后,逐步形成皮、布、胶、塑为主要材料的制鞋工业体系。   

  世界各国的鞋中,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牛皮凉鞋,为现存最古老的鞋。在埃及还发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用纸莎草编结的鞋。中世纪欧洲曾流行软鞋、凉鞋和简单的长统靴,贫困的人则多穿木鞋;阿拉伯人用优质皮革制鞋。直至近代,大多数鞋仍由家庭制作。

  
中国古代各朝鞋子的历史——

  上古时期,鞋履制度没有形成,足上之物是随着织物原料的出现,衣裳问世而相继形成的。《世本》中记载:“于则(皇帝臣)作屝履。草曰屝,麻曰履”。《释名》中记载“齐人谓韦履曰屝。屝,皮也,以皮作之”。说明古代鞋初起的原料是草、麻和皮等,而且,式样颇为简陋。

 

  早在仰韶文化的时期,我国人民已在着屦、履了,当时男女鞋饰没有明显的差别。

  到殷商时。初步建立了礼制,已有各种鞋履,可说皮、绵、布、草俱全。据《实录》中说:“夏商舄履皆以皮为之。”从哈密市五堡墓地出土的3000年前长筒皮靴,就是很好的证明。其靴长12.7cm,宽9.4cm。由靴面、靴底、靴腰三部分,以细皮缝制而成。自靴底至靴腰最上部约19.5cm,靴尖上翘,并在其上及跟、靴内外两侧各附一铜扣饰。

  商周时期,履制已经相当丰富,甚至有了专门为天子掌管鞋履的“屦人”,这个时期的鞋,式样、做工和装饰已十分考究,用材、施色、图案也根据服饰制度有了严格的制度,他们与衣裳和头冠配合起来,则形成了中国早期的服装体系。

  商代贵族,腹下佩*或韦靴。脚穿翘头船式样的翘尖鞋,面商代武士穿的则是薄底翘消耗皮履。从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玉人,也见已着履,并有鞋翘。其实,在殷商时,人们已熟悉地掌握了丝织技术,丝织物和纺织物已普遍流行。当时在贵族阶层中,除穿皮履外,并且普遍地穿着各种麻鞋和丝鞋了。 

 

(战国青铜战靴)

 

   周代,在夏商礼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完善了礼制,在服饰制度上更加完备。当时从天子以至卿士,服饰各有等差,并且还专门设“司服”一职,掌管服饰的实施。鞋饰是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被纳入“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中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 

   在周代,皮制鞋履已经流行。建国后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一双用皮缝制的鞋,距今已2000多年,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皮鞋。采用经过简单鞣制的皮革作帮底,并以皮线手工缝制而成。鞋面由前盖、前尖、后尾三块皮革部件组成。鞋头呈方型。款式为无带的套式。另外一双由塔里木盆地扎洪鲁克古墓出土的西周革靴,全系革制成,鞋形清晰美观,鞋头有皱纹,全鞋经过仔细搭配缝制而成。这说明当时制鞋设计工艺已具较高水平。 

   周代已有“毡靴”之称。《周礼*天官*掌皮》载:“共其毛为粘,以待邦事。”毡靴,一般是指北方寒冷地区一种用羊毛毡制成的长筒靴子,保温性强。踏在地上既轻便又暖和。为了防寒,当时还有一种靴式独特的连腿皮靴。此靴出土于吐鲁番腹地苏贝希战国古墓。全靴为皮质,呈高筒形。它紧紧套在毛织布裤上,与膝裤、裤装、鞋履构连成一体的形式,既利保暖,又结实耐用,还可涉水。 

  舄,始于商周。是一种复底的鞋子。鞋底通用双层,上层用皮、葛为面,下层用木。通常用于祭祀、朝会。男女均可穿着,所用颜色略有差别,大抵与冠服相配,为王(后)及诸侯所穿。南北朝曾改用双层皮底,至隋恢复其旧。唐宋元明历代因袭。至清,祭祀用靴,其制逐废。 

(舄)

 

  我国鞋履的第一次改革:靴的出现,是我国鞋史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它变舄履而改着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军事生活、政治生活乃至社会生活。战国时,赵武灵王首先引进北族和西域少数民族所着的胡服,用以装备军队。由于采用了胡人短衣、着裤、马靴的服制,逐渐放弃车战,改用骑兵战术,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从此,皮靴便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鞋饰的一部分,并一直沿用今天。

 

  闻名于世的楼兰女尸脚上有一双羊皮靴,靴统高20余厘米,前面开口,靴内微黄的羊皮依稀可辨,整双靴子由靴筒和靴底两大部件组合而成,基本上符合今天帮底分件的要求。据专家考证,距今确切年代为3880±年。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留最为完整,年代最为久远的靴子,故有“世界第一靴”的美称。 

  另外,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鞋履,不论以何种材料制成,都统称为“屦”。战国以后,“履”字替代了“屦”,成了鞋子的通称。大约到了隋唐之时,来专指“生革之鞋”的“鞋”字,又代替了“履”字而成了各种鞋子的通称。这种称法一直沿续到现在。

  汉代(前206年-公元23年)布帛鞋的鞋头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称之为双尖翘头方履;       

西汉青丝履 

  “细软青丝履,光明白毛巾”——杜甫《大云寺赞公房》。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青丝履,履面用棕缕编织而成,平纹织法,纬线较粗,履底用麻线编织,平纺,浅绛紫色,履帮为穴字纹组织,鞋的前端昂起二小尖角,别具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女足差别而不大,有许多鞋式是通用的,种类有履、屐、靴等。一般鞋的前端织有双兽纹饰,配色和谐,鞋式优美。

  履有皮履、丝履、麻履、锦履等。凡娶妇之家先下丝鞋为礼。鞋子的形式晋有风头履、聚云履、五杂履、鸠头履;宋有重台履;梁有分梢履、立风履、笏头履、五色云霞履;陈有玉华飞头履。有的以形式定名,有的以色饰定名。其中各种履不一定都是妇女所穿,如风头、立风、五色云霞、玉华飞头等属妇女所穿;重台履是厚底鞋,男女都有之,履头高耸,顶端为花朵形,还饰以织文,使之增加了几分色彩,履底较厚,是人体显得修长。还有加以锈纹的履,例如陆机《织女怨》有“足蹑刺绣之履”;梁时沈约有“锦履并花纹”。

  《太平御览》卷六九八引《晋书》:“石勒击刘曜,使人着铁屐施钉登城。”这种铁屐多用于武士,着之以便攀登行军。吉林集安洞沟第12号墓壁画所绘披甲武士,足部即穿有铁屐.与木屐不同的是,铁屐的屐底不用屐齿,而施以钉。

   这种铁屐在考古发掘中还有发现,如吉林吉安高句丽墓出土一件,以铜楹为木扁,表面鎏金,周缘折起,上有可供穿绳系带的小孔若干,底部铆有方柱形鎏金铜钉.后世则将此称之为“钉鞋”。清赵翼《陔余丛书》:“古人雨行多用木屐,今俗江浙间多用钉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木屐的盛行时期。北齐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流行穿屐,所谡屐,指有木齿的鞋,它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这个时期的木屐不仅用于出行,还用于家居,如《世说新语·忿捐》记晋人王述性情急躁,用餐时以筷子戳刺鸡蛋,刺之未破,便大怒掷地,鸡蛋圆转不止,王述便“下地,以屐齿碾之。”这是晋人家居着屐的一个例证。《晋书·谢安传》中也有这方面记载:“(谢)玄等既破(苻) 坚,有驿书至,(谢)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说的是淝水之战期间,东晋宰相谢安,亲任征讨大都督,指挥战事,令其侄谢玄率兵迎敌,自己却在住所与人下棋。突有前方驿书送至,报告其侄获胜消息,谢安不为所动,依然与棋友对弈,表现出持重沉稳的大将风度。直到棋局结束,返身回房,再也按捺不住激动之情,过门槛时竟忘了抬脚,以至将屐齿折断。这也是晋人家居穿屐的实例。

 

  这个时期的木屐形制也富有变化。如晋干宝《搜神记》称:“初作屐者,妇人圆头,男子方头,盖作意欲别男女也。至太康中,妇人皆方头屐,与男无异。”

 

(魏晋高底靴)

 

  《南史》中说宋武帝刘裕“性尤简易,尝著连齿木屐,好出神武门内左右逍遥。”在各种鞋履中,屐的构造比较特别,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底板,这就是屐的基础,通常以木料为之,作鞋底形,古时称之为“木扁”。上钻有小孔数个,以穿绳系。二是绳带,被称之为“系”,南朝无名氏《提搦歌》:“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系两头系。”就指屐上的绳带而言。三是屐齿,均装在木扁下,其开头有扁平、四方及圆柱体等多种,高度在6-8厘米之间,前后高低大致相等。屐齿的装法不尽相同:简单者以铁钉固定;考究者则用木榫联接,其具体作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用明榫,制作时先在木扁上凿以穿透的孔眼,装配时使屐齿上端的木榫穿过底板,再用竹钉或铁钉从侧面固定;因从屐板表面能看到榫头,故称 “露卯”。与此相对,还有一种联接方法:开孔时不将底板凿穿,做成暗榫。由于在表面看不到榫头,故意称"阴卯.晋书·五行志》中即记载有这方面情况:“旧为屐者,齿皆达木扁上,名曰“露卯”。太元中忽不彻,名曰‘阴卯’。”后来发生了袁悦之之乱,人们将暗榫之屐附会为乱世之征(因“阴卯”与“阴谋”谐音),故废弃之。

  另外木屐在东汉出现,至此期非常盛行,上至天子,下至文人,士庶都是如此,妇女也可穿着。屐为木质,以带系缚在脚上。屐下有齿,前后各一。有的是用整块木头砍削而成,屐齿和屐身为一整体;有的屐齿是另外安上去的;还有一种活动的屐齿,适于走山路,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据说为南朝谢灵运所创,俗称“谢公屐”,或称“登山屐”。男女均可穿着,最初男女屐式不完全一样,女屐圆头,男屐方头,到西晋中期,女屐也变成方头,不再有区别。

  东晋织成履 

  “锦履立花纹,绣带同心苣”——晋 . 沈约诗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北区出土。履底用麻线编织,其它部分用红、黑、黄、蓝等九种色丝,按履的成型,编织花边和“富且昌宜候王夫延命长”汉体铭文,由中心向两边对称排列,每句各织两遍。鞋尖织有变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收藏)。

 

 

  唐代的履先后出现了高头履、平头履、小头云形履、花形履等名目繁多的样式。履以锦、麻、丝、绫等布帛织成,亦有用蒲草类编成的草履。唐代草履的编织技术已很精湛,纤如绫殷。

  “履”即现在的“鞋”,周朝冕服制完备之时,即穿着鞋头高耸式样的“履”,当时称“舄”,经历代至南北朝时演变为“高齿履”,隋朝时叫“笏头履”,唐代时称“高墙履”,中国古时,衣装样式长大,须以履头勾住衣裙的下摆,才能缓步前行。鞋头高耸式样的“履”、宽衣博带是中国古代贵族闲适生活的极好实证。

  “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唐.李白《对酒》 
   锦靴,亦名锦履。以彩锦制成的鞋,其质较厚,外表美观,穿着轻便,多用于妇女。北朝以后较为常见,于唐尤为盛行。

  唐代云头锦履

  “春来新插翠云钗,尚着云头踏殿鞋。欲得妖君王回一顾,争扶玉辇下金阶”——唐.王维《宫词》 
   一种高头鞋履,以布帛为之,鞋首蓄以棕草,因其高翘翻卷,形似卷云而得名,男女均可穿着,此履于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以变体宝相花纹锦组成,锦为浅棕色面斜纹,由棕、朱红、宝蓝色洒线起斜纹花,宝相花处于鞋面中心位置,鞋首以同色锦扎成翻卷的云头。

  锦是一种多重组织织物,在我国西周时的墓葬中即已发现,当时锦的结构为经二重,一直到唐代,这种传统的平纹经二重经锦组织才逐渐被斜纹经二重经锦继而又被斜纹纬二重纬锦取代。这双锦履的履头用经锦,鞋面则用纬锦,鞋里用晕裥锦(晕裥锦是单就其纹样而得名,即用色彩明度差相等的色线织作纹样,视觉效果类似于染缬纹样的色彩渐变。)。 

  唐履有两种基本式样,一是软底透空锦靿靴,与翻领小袖齐膝袄及条纹小口裤配套,是唐代独有的女着男式胡服式样,另一种则为尖头而略上弯的高墙履,据唐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墓壁画以及唐代绘画,此款即是用作礼仪之用的唐代高墙履出土实物。

 
  《车服志》云:“妇人衣青碧缬,平头小花草履,彩帛缦成履,及吴越高头草履。”当时草履的编织技术已很精湛,纤如绫殷。草履深受唐代妇人的喜爱。特别在江南一带,穿草鞋者极为普遍,有蒲草、芒草等一些耐磨、耐水的草编鞋,是劳动者必备的生活用具。唐代与西北各族的交往频繁.这样西域民族的一些服饰也影响了汉人,有不少人也喜欢胡服装束。这时有胡服、胡帽,也有穿长筒靴的。使唐代的鞋样有了新的变化。

隋唐重台履 

  重台履,一种高头鞋履。五代已有生产。五代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鞋子》:“(南朝)宋有重台履。” 履头高翘,又在上部加重叠山状,顶部为圆弧形。一说为笏头履。男女均可穿着,隋唐时多用于妇女。

   兽皮、棉毡等制成的皮鞋、皮靴又称“马靴”或“高统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等之分。相传孙膑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广泛流行,并传至江南。六朝时已有高跟木屐。满族妇女古时所穿旗鞋(花盆底),有的跟部中央高达五寸以上。 

  《陈暄传》载:“袍拂踝,靴至膝。”这里讲的高至膝部的高筒靴。《北齐勘书图》中多数人穿的也是高筒靴,还有饰绣花织文的靴,《邺中记》载:“石虎女妓着五文织成靴。”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元朝末年开始出现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高丽式靴),这种鞋使人显得格外修长。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普遍流行皮制的皮鞋,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男鞋多以厚实为主,质料样式多样,一般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着棕麻鞋;此外,元末明初还流行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使人显得格外修长。

定陵出土明代皇后的高底鞋——

   

 明代高底弓鞋

  明代女子不仅沿袭了前代缠足的风俗,而且使之大胜。缠足后所穿的鞋叫做“弓鞋”,这是一种以香樟木制成的高底鞋。木底露在外边的叫“外高底”,有“杏叶”、“莲子”、“荷花”等名称;木底藏在里边的一般叫“里高底”,又称“道士冠”。老年妇女大多穿平底鞋,称为“底而香”。

 

 

  明清时期鞋的制作方法与式样逐渐融合,越发考究起来。明代的鞋多以厚实为主,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着棕麻鞋。虽朝廷下令禁止庶民百姓穿靴,但仍出现了许多似靴像履的短筒靴;

  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满族统治时期,男子着便服以鞋为主,穿公服才着靴。朝靴为方头靴,民间皆为尖头靴。夏秋用缎制,冬用建绒,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单梁或双梁,鞋帮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卷云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为木质,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为上宽而下圆,被称之为“马蹄底”,又称“花盆底”。鞋面常以绸缎所制,上施五彩刺绣,贵族妇女有的在鞋面上还镶嵌各种珠宝,穿起来显得身材尤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妇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制平底鞋。   

   

  旗鞋(花盆底鞋、高底、马蹄底鞋)满族特有的一种绣花鞋,因其底似花盆而得名。鞋底以木制成,外裹白布,一般为7cm,最高的可达13cm,鞋帮饰花草是鸟等刺绣。有的鞋底上也有绣花图案,脚尖处有针线编成的穗子及地,清代特别盛行,连慈禧太后也常着此鞋。 

 

  关于花盆底鞋的起源,民间相传,有三种说法: 
 第一、认为满族妇女爱穿旗袍,置高底,可使旗袍不拖地,又不暴露双脚。 
 第二、认为满族妇女,为了增其身高,表现女性的婀娜多姿、故置高底。 
 第三、满族妇女上山劳动为防蚊叮,同时免使鞋底遭泥湿。故习惯在鞋底部附木块,后发展为花盆底鞋。

 

  

    

 三寸金莲     

  民俗学家认为,中国缠足始于南唐。俗称"三寸金莲",鞋形似翘首的鸟头,鞋底为木质,弯曲如弓,故称"弓鞋"。弓鞋原本指弯底鞋,后泛指缠足妇女所穿的小脚鞋子。   

(清代弓鞋)

 

  元明代有规定只准有钱人家的女子缠足。这一时期的弓鞋多4-5寸高的鞋底。到了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汉族女性的"三寸金莲"深得满族妇女的青睐。清政府多次禁止旗人缠足,但屡禁不止,许多旗女仍仿效不疲,缠足之风极盛。弓鞋式样多,有眠鞋、换脚鞋、尖口鞋、踏堂鞋、网子鞋、莲鞋、棉鞋、套鞋丧鞋、坤鞋、合脸鞋等数百种。考究的弓鞋在鞋头、鞋底、鞋里和鞋帮上绣满了各种吉祥的图案,有钱女子的弓鞋跟上还加缀明珠等饰物。

(三寸金莲的女子)
 
红睡鞋
  一种用红色绸缎子制成的软底鞋儿这是古代缠足女子睡觉时所穿的鞋子。徐珂,《清俾类钞.服饰类》:“睡鞋,缠足妇女所著以就寝者。非此,则行缠必弛,且借其恶臭不外泄也。”
 

   

(清末红睡鞋)

 

  在中国,凉鞋最早是由拖鞋演变而来。拖鞋,古称 鞋,始于汉代(前206年-公元23年)。随后,相继出现了麻凉鞋、布凉鞋、皮凉鞋。古人在凉鞋上绣以龙凤等吉祥图案,有的甚至饰以珠宝。


  现代皮鞋是从国外传来的。中国原来用皮革做的鞋,叫皮靴,式样和现在穿的不尽相同。它因用途不同而分成几类。如走路穿的叫单底快靴,形状近似蚌壳式布棉鞋;骑马穿的叫马靴;雨天穿的叫钉鞋,它用皮革做面和底,鞋底下面装有铁钉。这种“钉鞋”在20年代十分流行。据历史记载,商朝宰相伊尹就“用革做履”,计算起来,中国做鞋的历史也有3000多年了,只是与当今的皮鞋式样不同罢了。现代的皮鞋制作技术,从国外传到中国的历史并不长,只有100多年时间。   

  上海自制皮鞋,开始于1876年。当时浦东有个名叫沈炳根的鞋匠,手艺高超。早先专做雨天穿着的皮钉鞋,后来国外皮鞋进入上海,沈炳根兼做修理和擦皮鞋业务。他是个有心人,在修理整饰皮鞋过程中,对皮鞋的式样和结构,进行仔细的琢磨和研究。   

  第一双现代皮鞋,从不分左右脚的“直脚”鞋子,演变为分左右脚的鞋子,这是中国制鞋技术的一大发展。从此,中国现代皮鞋生产逐步得到了发展。沈炳根1876年筹资在上海永安街开设了中国第一家现代皮鞋工场,带了不少徒弟,由此制造皮鞋的技艺便传播开来,上海逐渐形成了皮鞋行业,上海许多老工人,不论识与不识,一提到沈炳根,大家都肃然起敬,称他是中国现代皮鞋的“祖师”。

生育民俗用鞋

  在生育民俗中,对穿鞋也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惯例有此也成为礼仪规范,如婴儿举行“满月”诞生时,外婆家必须送一整套衣服鞋帽,以及锁、镯等银饰。在这里,鞋子成了孩子祝福健康成长、长命百岁的吉祥物,山西玉台等地生育民俗中,有为新生儿周岁送岁鞋的习俗。孩子满月后,他们的整套衣饰必须在百日内备齐,准备周岁时送去并且谁送什么,有了规定分工,民谚所谓的“奶奶的四片瓦(袄子),外婆的两圪叉(裤子),姑姑的鞋,姨妈的袜,妗妗的花及瓜(虎头帽、莲花帽等)。”就是指此,外婆向新生儿赠的周岁鞋,花样就更多了,送给孩子的鞋有各种各样式,如最普通的是虎头鞋,还有猫头鞋,猪头鞋等,都包含了对孩子吉祥的祝愿。



揣单单鞋 
  揣单单鞋,在结婚中是吉祥的象征物,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回Z中有揣单单鞋的婚俗,新娘进洞房后要送给新郎一个用红布缝成的三角布块(鞋子),入洞房后新娘将它贴身藏好,由新郎摸出来,因鞋子与孩子谐音,故以此表示新娘将来会生儿育女,亲友们从舔破的洞房窗纸的洞中,注视着新人的行动,一旦看到新郎摸到了此物,便立即涌进洞房,新郎新娘把核桃、糖果等撒向众人,任人抢食,新婚未育的少妇能抢着它,刚意味日后能生个胖儿子。

相百子 
  云台山有一窦娘庙,在娘娘塑像后边,放着许多小童鞋,不孕妇女用“扣百子”之法,到娘娘庙内偷一双小童鞋,不让别人知道,放在自已床里边,若真生了孩子,偷的鞋子给自已的孩子穿,另外再做两双或四双送还庙内。有的说多送几双能生十二个孩子,一般都要多做几双小鞋还庙,让别人再偷,娘娘庙里的小鞋,有人偷有人送,永远偷不完。

定送鞋履 
  在中式婚礼中,鞋子充当比较重要的角色,在古代,为了表示男女有别,男的为乾,女的为坤,因此,女鞋被称作“坤鞋”结婚是人生的大事,汉代妇女出嫁时穿木屐,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带系之,以示吉祥。(见《后汉书.五行志》)。在南朝时,凡娶妇之家,在下聘礼时,须先下丝新鞋一双为礼。(见《中华古今注》) 
  清代光绪年间,在宁波、鄞县一带,其婚姻民俗中,有下定送履之习俗,当地婚俗,先派媒人在两家传讯请示,如果经过卜吉,谈妥婚事,于是男方向女方送礼,谓之送“日子帖”,这时女家要派人请男家把曾祖母,祖母鞋式拿来,由女家根据大小长短式样,精心制作到下定时,男家备金珥、钗钏、丝串以及牲畜、酒饼等送往女家,女家举行酒宴款待,回帖时,在答礼中除其他礼物外,必以做好的鞋履加锦膝蔽、绣袋五串或七串置回策中,带回男家,以表未来媳妇孝敬之心。 
 
 赠鞋显女红 
  新娘做鞋不一定自己穿,有的地方作为新娘嫁妆中必备之物,在陕西商洛一带,在未出嫁前,要亲自动手给男方家中的所有成员每人做一双鞋,成婚是在结婚仪式结束后,新娘必须当场将自已的鞋分给男家每一个人,得鞋者当场试穿,并加以评论。做鞋,除显示姑娘的女红手艺外,还在于表明自已过门后能够尊老爱幼,与全家和睦相处。 
  在壮族中,还有一种有趣的“筛鞋”婚俗,青年结婚,女方送新娘到男家的众姐妹,称为“送亲”。“拜堂”后,由送亲者唱“十说歌”,尔后,主人家在正厅里摆开筳席,举行“敬茶”、“敬酒”仪式,以后送亲人起身告辞,这时,一个男后生捧出竹筛,来到席上“筛鞋”,送亲人先要推托谦让,最后才把随身带的礼鞋献到米筛中来,表示礼轻情意重,作为留念,男方收到礼鞋后,把红纸封包放在米筛里,边旋着筛子,边递到送亲人面前,嘴里还唱着答谢歌,送亲人收下封包,才行告别。 
  婚俗中的婚鞋,有的是请人制作的,也有自已做的,在浙江南部地区,新娘上轿前做上轿鞋是一项求吉活动。“上轿鞋”是新娘上轿时穿的红绿布鞋帮软底鞋。有的地方是请亲戚女客中所谓福气好的人做的,也有的地方则在出嫁日清晨五更,新娘穿戴凤冠、蟒服,坐在一桶谷上,足踏米筛,和一位未婚女子一起用红绿布缝制。须在天明前做好,放于米筛内,待上轿时穿用。 
  在浙江龙泉地区,历代传承对新娘新郎鞋有一定的规范。如新娘鞋;一般用粉红色或桔黄色绸缎做鞋面,请爷娘双全的姑娘或见三代的婆婆纳鞋底,织鞋底,绣鞋面,鞋面上绣双凤采牡丹,鞋底里面糊一白布,布上绣喜字样。这双鞋新娘上花轿穿。到婆家落轿要穿着,只穿三天就不穿了。但是新娘头生子女。在弥月时,新娘要穿这双鞋去见众客人,这标明她是头生之母。新郎鞋;一般用黑色布,呢为鞋面,都请爷娘双全的女子或见三代的婆婆制作此鞋,新郎可以把鞋穿破为止。 

 回门鞋 
  还有一种叫“回门鞋”,新婚满月后,娘家要把女儿接回家住些日子,俗称“回门子”,又叫“单回门”。若夫妻二人同去,就叫“双回门”:双回门的可在女方家住一个月,所谓“过对月”。单回门新娘在娘家住的天数,由婆婆决定,一般都含“八”字,八天、十八天、二十八天,也有的地方论“九”,叫“回九”,无论“回九”、“回八”者不能超过一个月。新娘“回门”期间,要为丈夫家每人做一双新鞋,俗称“回门鞋”,回门鞋有“满堂”、“半堂”之分。按丈夫家人头各分一双的,叫“满堂鞋”:如家较穷,新娘只能替丈夫和公公各做一双新鞋的,称“半堂鞋”。

 
鞋子的历史风俗(世界卷)
 在遥远的非洲南部海岸,离印度洋不远处的克拉西斯河河口,有着无数密布的洞穴,据悉那儿曾经是homosapienssapiens(这个拉丁词的意思是“双倍智人”)的第一批社区。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早期人类发明了服装——大多是经过腌制的动物皮毛。而为了保护脚底板,他们想出的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一把揪住手边的任何东西(平展的树皮、大片树叶,也许还有一束束的野草),用藤条或坚韧的长草捆在脚下。早期的“鞋子”可能不很美观,但却很实用。

  经过长期的实验,人类发明了“凉鞋”。这是人工制作的最古老的一种鞋具,它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棕榈、纸莎草或野草编结并用植物纤维做成环子,套在脚趾上。从北美,到克拉玛斯印第安人、史前期的岩居人那儿,这种鞋子到处都可以找到。早期第二种形式的凉鞋是从经过处理的皮革上切割下一块,沿着边在上面钻孔,然后穿上一根皮带,皮带可像绳子一样拉紧,把鞋子拉到位。在秘鲁帕恰卡马克的安第斯山脉的高山深谷中,曾在一座木乃伊的坟墓中发掘出这种最古老的凉鞋。据估算,这只凉鞋有近千年的历史,其制作用的材料是美洲驼皮。

  同样的凉鞋怎么可能在相距如此之遥的地方找到呢?一些人类学家认为,随着地球气候的变化,大规模迁移的原始人在地球各个角落安家落户,他们从沿途遇到的人那儿照搬了做鞋的方式。根据所能得到的原材料,以及随四季变化而体验到的天气情况,从别处借鉴的设计又得到了改进。许多最早的凉鞋都是用植物材料制作而成,遭受风雨侵袭很快就损坏了,那我们还能到哪儿去寻找凉鞋的线索呢?有趣的是,最古老的一张有关凉鞋的图画同时也是已知最早的埃及文字的例证。这块有五千年历史的雕刻石板是在赫拉克勒波利斯这座“雄鹰之城”的庙宇中发现的。石板的一面是国王正在惩罚一个倒霉的下跪的敌人,另一面是国王正大踏步地赤足跨过十个没有头颅的尸体。但无论国王走到哪儿,都有一个侏儒般的仆人跟随着他,手里捧着国王的一双花哨的凉鞋。这双凉鞋也许代表着纳莫国王的权力。

  在接下去的一千五百年中,埃及人发展了他们特殊的象形文字。公元前1334年,九岁的图坦卡蒙当上了埃及国王,在有关的记载中就已出现了“凉鞋”的象形字,形如一个椭圆加上两条鞋带。九年后,图坦卡蒙国王去世,他的尸体被制成了木乃伊,在随葬物中,就有距今已三千多年的精美凉鞋。他的臣民相信,这些鞋子会帮助国王继续他来世的旅程。其中一双尖形尖头凉鞋用镶金制作;另一双则以纸莎草做成,脚踝处有皮扣带,绘有一幅想象丰富的尼罗河风景图案。

皮鞋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士兵一直用皮靴保护他们的脚和腿。他们穿着皮靴穿过崎岖不平的乡野,涉过冰冷刺骨的河流。在一幅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壁画上能见到这种鞋具是最早的一个记录,此画捕捉了萨根王二世(公元前721年至公元前705年)凶猛的武士乘着战车,扩充亚述帝国版图的场面。画面上所有的人都足登饰有花边的皮靴。

  几百年后,古希腊的斯巴达战士的鞋具更加富于想象——红得耀眼的皮靴(以及颜色相配的红色短袖束腰外衣),其目的旨在遮掩伤口流出来的血液。这种红皮靴很快在疯狂的斯巴达青年中流行开来。一些历史学家坚信,皮靴的历史要比古希腊和亚述帝国更加久远。也许在四千五百年前,第一批皮靴是鹿皮鞋,人们在穿着时还得另外缠上绑腿挡风御寒,保护腿脚不被荆棘划破。但到后来,绑腿就连在了鹿皮上,成了高及腿肚或膝部的皮靴了。这种皮靴在北亚大量发现,那儿的气候十分恶劣。专家认为,早期皮靴中有许多被携带着越过白令海峡,进入阿拉斯加和北美地区,被因纽特人和美国土著部落加以改造。

  皮靴与其他鞋子一样,其设计也随着制靴者和穿靴者的需要和可供利用的资源在变化。野兽也经常为制靴者提供灵感,当生活在北极圈以上的因纽特人注意到,北极熊皮即使在最严寒的气候下也不会冻结时,他们就用巨熊腿皮和熊掌制作皮靴。生活在日本北海道的土著人曾用鹿皮做皮靴。而北美驯鹿和长胡须的海豹的皮革则成了阿拉斯加近海土著居民制作冬用皮靴的最佳材料。为了制作最好的防水皮靴,萨莫耶德人使用了海豹皮,把带毛的一面翻在外面。俄罗斯极东部勘察达尔半岛冬天十分寒冷夏天则凉爽多雾,勘察达尔人用鱼皮做成的皮靴在霜冻情况下穿,这种皮靴在饥荒时还可煮食充饥。

  对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和西伯利亚极北地区的萨莫耶德部落的人来说,脚如不能保持干燥,将意味着死亡。为此,爱斯基摩人用两层草垫和鸟皮做短袜。萨莫耶德人则用干草把脚包裹起来,接着是一层兔皮,然后是皮靴里子,再衬上更多的草料,最后才是皮靴的外皮。皮靴的出现促成了短袜的诞生,这种短袜的材料从幼犬皮到草编织物,什么都有。两百年前,英国海盗和早期美国商船上的一些成员喜欢穿顶部很宽的高筒靴。因为有了“高筒”,走私有价值的物品就很方便。“bootlegging”,即“高筒”,后来成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禁酒时期的一个很流行的词汇,因为当时那些穿高筒靴者常非法制作并销售酒类。

鞋子和地位

  在古希腊,鞋子象征着奴役和自由之间的区别。希腊哲学家普卢塔克(46—120)写道,“赤脚”,“是下贱奴隶的标志”。奴隶是不许穿鞋的,奴隶被卖掉时,他们的赤脚上盖满了白垩或灰泥,因此他们被叫做cretati,即“白垩人”。希腊的自由人不敢不穿鞋就上街,害怕被人当成奴隶。

  从历史上来讲,鞋子反映了财富,可以用来确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甚至宗教信仰。例如二百七十年前,如果一个英国女孩穿了一双牛皮鞋,就会被认为跟一个穿花边高跟鞋的年轻女士很不一样——哪怕她穿的皮鞋很精制。

  法国的路易十四国王身高仅五英尺三英寸。从1643年到1715年,他率领法国军队与欧洲的几乎所有国家打了四场大仗,建造了凡尔赛宫。尽管他取得这些成就,但还是心存遗憾,他希望自己能以极其动人的高大的君王形象让世界瞩目。为了解决身高问题,他头戴一顶高耸的假发,足登一双高跟鞋。一到特殊场合,他就穿上这双用软木做的五英寸高的高跟鞋,上面装饰着各种表现法军战斗胜利的袖珍画像。他那高跟鞋的脚踵处的皮革染成了红色,这个色彩后来就象征着贵族的成员。

  鞋子的颜色常常象征着权力。

  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接受教皇利奥三世加冕,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在征服了欧洲大部之后,查理曼大帝穿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红皮鞋,上面缀着黄金和祖母绿,与他镶嵌着珠宝的皇冠相映成趣。紫红色也是一种皇家鞋子的颜色,罗马帝国初期,只有皇帝能穿紫红色皮制的凉鞋,上面绣着金线,脚背上有只金色的雄鹰。根据罗马法律,谁要是敢于穿同样的鞋子,就会遭到流放,失去所有的财产。有些罗马统治者对其臣民穿的鞋子颜色和装饰非常挑剔,奥勒良皇帝就曾宣布,除了他本人和继任人之外,任何人都不许穿红鞋。赫里奥嘎巴鲁斯皇帝禁止任何女性用黄金和珠宝做鞋子的装饰,除了贵族中级别最高的女性之外。

  鞋子不仅能够反映地位,而且也很能说明某位领袖的哲学思想。

  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于1801年就任美国第三届总统,他足登结着鞋带的牛津鞋登上总统宝座。“牛津鞋”鞋面很低,早在1640年就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学生引进。但那时鞋带还很新鲜——所以杰斐逊一出现便引起了某种轰动。杰斐逊并不想在时装领域独领风骚,他只不过是1785年到1789年任美国驻法公使时受到崭新的革命精神的影响而已。法国人已经放弃了银扣带,转而使用鞋带,因为他们认为这更“民主”。军用皮靴也曾用作象征物,当法国的拿破仑(1769——1821)夺取大权,于1804年自封为皇帝,在教皇庇护七世主持的一场典礼中,他在鞋具方面引导了一场全新的潮流。

  拿破仑特别欣赏罗马帝国的艺术和服装,最喜欢皮靴前面高过膝盖,但后面则切割得稍短,便于行走。为了保持必要的亮光,皮靴上面用特殊的油脂和蜡的混合物打光,不允许有一块发暗的斑点。1815年英军在滑铁卢一役大败拿破仑,统领英军的威灵顿公爵曾出人意料地说,他之所以能在军事上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他的士兵属于“欧洲鞋穿得最好的人”。就像拿破仑一样,威灵顿也是一个皮靴迷。

时装鞋与高跟鞋

  是谁带头搞起时装鞋的呢?也许是从前那些国王或王后和其他有权有势的人。

  17世纪,查尔斯二世(1630——1685)号称“快活的君王”,他喜欢跑马、赌博、拥翠偎红,脚上穿的钝头鞋面上总要缀着丝绣的玫瑰花。朝廷的其他富有的男男女女也都效仿这位快活君王的风格,竞相在豪华和色彩上攀比。

  有时候,最有钱有势的人也会从工人阶级穿过的鞋子上面照抄鞋样。1555年pumps(注:英文中含有“泵”之意)第一次在英格兰被描绘为“薄鞋”,不用系鞋带,但像泵一样紧紧吸附在脚上。这种浅口鞋用软木或皮革做底,专为奔跑的男仆设计,他们在主人的车旁跑动,车子一停下来,就要准备替主人开门。到了1730年,年轻人、富人和躁动不安的人都时兴起这种鞋样来,此时它的料子已经用上天鹅绒了。

  鞋跟的发明促成了最戏剧性的时装变化。起先,鞋跟也许产生于一种很实际的需要,为的是不让裙边沾湿雨水、泥水和雪水。

  近东的妇女也许在五百年前就已经发明了“chopines”(即软木高底鞋)。土耳其的妇女所穿的“超平”就像袖珍高跷,有八英寸高,木制,里面的衬垫是祖母绿和银丝。一根根皮带像凉鞋鞋带一样从周围把脚缚住。

  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脚穿“超平”的妇女如此之多,以至一位游客说,这个国家好像到处都是会走路的五朔节花柱。很快这种时髦传到了法国和英国,在那儿,“超平”高到了18英寸!

  这种踩高跷的鞋子并没有完全吸引住人们。16世纪前期,一位无名的意大利鞋子设计师想出了一个奇妙的解决方法:鞋可以高起来,但却不像“超平”那样笨拙。当凯萨林·德·美第奇从意大利启航,去与奥尔良公爵完婚时,她的行李中带上了一样特别的东西:法国将要见到的第一双高跟鞋。

  鞋子的前面是软木楔子,后跟较高,这就让凯萨林有了她需要的身高,能够直接地盯着看她未来的丈夫了。她丈夫后来成了亨利二世国王,高跟鞋跟着火爆起来。鞋匠们开始为左右脚制作不同的鞋底了(而不是像原来那样“直筒的”)。然而,这种软木或木头制作的鞋子跟高三四英寸,甚至达五英寸,穿鞋者的腿常常会肿胀起来,妇女为了不致跌倒,走路时仍不免像走高跷般地晃来晃去。法国人把这种新式高跟鞋具叫做“chaussureaport”,又叫“桥鞋”(因为下面的拱形)或“嗒嗒鞋”(因为鞋子发出的声音)。


鞋履足迹

公元前8000年 在密苏里州,发现了美洲土著人的鞋子遗骸。   

公元前3300年 一个死在法国高山上的冰商,留下了一双原始的用草编织的鞋子。   

公元前3000年 在埃及的神殿,可以发现关于鞋或鞋匠的油画。   

公元100年 光着脚丫是希腊奴隶与自由人服装上最根本的区别。   

公元200年罗马皇帝马可.奥里利乌斯声明,除他和他的继承人外,任何人都禁止穿红色沙鞋。   

15世纪 骑士都穿长鞋头(24英寸长)的鞋,素来提倡节俭的法律明文规定鞋头的长度。   

16世纪早期 在达芬奇的影响下,发明了高跟鞋。   

16世纪中期 30英寸的高跟鞋风靡了整个欧洲南部。   

17世纪早期 作为一种最流行的点缀,鞋带出现了。   

17世纪末 由于误译,法国童话故事中的灰姑娘的绒布拖鞋,变成了灰姑娘的水晶鞋。   

18世纪中期 花费近百年的时间,才终于取代了传统制鞋方法,第一家鞋厂出现。很快,第一家鞋铺又在波士顿出现。   

19世纪早期 扁平鞋与希腊沙滩鞋很受欢迎。   

19世纪中期 出现了第一双运动鞋(也称橡皮底帆布鞋)。随后,伊莱亚斯、豪发明第一部针车。   

19世纪末 服装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搭纽扣,也运用到鞋款上,并很快成为时尚标准。   

本世纪以前,鞋匠与木匠、铁匠和裁缝一样,是一个低贱的行当。鞋的设计不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具有艺术性的工作,而被看作是整个制鞋工序中的一部分。

 

  俗话说,寒从足上起。穿鞋的原始目的就是保暖、安全,因而气候环境(如冷热、晴雨)直接影响了人们对鞋子的选择。纵观全球,各国各地气候差异很大,鞋子的样式也呈现出鲜明的地方气候特色。
  意式罗马鞋
  

  意大利的威尼斯有“水城”之称。由于当地降水频繁,船舱和路面时常积水,早先,一些贵妇人为了避免打湿脚面和裤裙,就尝试着穿鞋底较高的鞋子。在中国的江南水乡,也很早就流行穿高跟鞋。清·余怀在《鞋袜辨》中写道:“高底之制,于今独绝。吴下妇女,有以异香为底,围以精绫者……行步霏霏。”

  高跟鞋之所以一直备受女性宠爱,除了美观大方、利于健康外,与降水时可涉足积水也不无关系。    

  在中国长江流域的夏季,一些户外劳动者喜欢赤脚穿自编的草鞋,既透气凉爽,又有效防滑。而在中国的干旱沙漠地区(例如塔里木盆地),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午后地面温度可达70℃以上,走长路时必须穿上用牛皮和毡做底的“乔拉克”鞋,这样方能有效隔热,避免烫伤。

  日本的木屐
  

  日本是一个海洋中的岛国,海洋性气候使这里常年多雨,空气潮湿,路面泥泞。因此日本祖先发明了一种木头制成的木屐,用于防雨防水。在日本,“进屋脱鞋”不仅仅是一种卫生习惯,更是由于气候酿就的“潮气文化”的具体表现,因为日本降水日数较多,鞋常常沾着泥水,穿鞋进屋当然很不合适。    

  中国东北气候寒冷,历史上的乌拉鞋十分出名。这种鞋一般用牛皮(或狍皮、鹿皮)制成,鞋底和鞋帮是一块整皮,因而不怕荆棘泥沼,不畏冰土疙瘩,堪称一种“全天候”鞋。由于鞋内还垫了经过加工的乌拉草,绵软、暖和、舒适,非常适合东北的冬季气候。清太祖努尔哈赤穿过的一双乌拉鞋,至今还保存在沈阳故宫里。 


  荷兰木鞋
  

  “荷兰木鞋”是荷兰四宝之一。这种鞋的制作稍嫌麻烦:选择两块厚木,先凿空,再填以松软保暖物,制成雏形后还需修整。鞋子最后的形状是头和跟部都向上微翘,故荷兰木鞋又称荷兰船鞋。这种鞋子适应了荷兰冬季气温较低且地面潮湿的特定气候,穿起来既防潮防泥又保暖安全,因而至今仍在荷兰乡村流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 国(鞋) 文 化
鞋趣横生的中国古鞋文化
服饰通论--鞋篇
(2012年新款原创)我秀自己做的宝宝手工布凉鞋(图)
战国就有铆钉战靴,秦军布鞋精致耐磨还防滑,这些中国古代军靴有点“潮”
人类4万年穿鞋史:赤脚竟然比穿鞋更健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