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人为什么爱吃甜?

老子曰:"五味使人口爽"。甜、酸、苦、辣、咸,这五味的调和,是千变万化。如果过于偏重于一种滋味,就会导致人的味觉爽伤。一个重庆麻辣火锅,会让一个没吃过川菜的苏州人立即味蕾爽伤。吃一个苏州超甜的大馒头,会让一个山东大汉如鲠在喉。

中国四大菜系,川菜偏辣,鲁菜偏咸,粤菜偏鲜,苏菜偏甜。

舌头味觉分布

不同地域的人类味蕾甜味敏感度的历史变迁,总是一个迷人的话题。而糖是目前人类最重要的甜味剂,糖是什么?糖从哪里来?糖又到哪儿去?

一,苏州饮食偏甜

苏菜中的苏锡菜是甜度最高的,其分布的核心地域包括苏州、无锡,西到常州,东到上海。但苏州附近很少种植甘蔗,也不是蔗糖的主产地,甘蔗主要是一种热带植物。

比如苏州的代表菜之一松鼠鳜鱼。用新鲜太湖鳜鱼,刀工之后先油炸,用白糖、白醋、番茄酱等做的糖醋卤入味上色,咸鲜浓郁,酸甜可口。

松鼠鳜鱼

无锡的代表菜之一酱排骨。用猪肋排骨、精肥方肉,用白糖、酱油、黄酒、番茄酱等做的卤入味上色,甘香醇厚,甜而不腻。

无锡酱排骨

上海本帮菜代表之一红烧肉。用冰糖、酱油炒色,色浓醇甜,酥软即化。

上海红烧肉

苏州的甜食面点,也是闻名全国。此处仅举一例:梅花糕。以面粉为主材、撒上各种馅,看起来真的很像梅花,香、甜、酥、软。

苏州梅花糕

苏州是中国消费食糖量最高的地区之一。其实,与世界平均水平对比,中国人的食糖消费量并不算高。近年来,全球平均年食糖消费量大约是每人24kg,中国人只有11kg。

所以中国人,或者说苏州人,不用为吃糖而有罪恶感。

二,苏州人喜爱甜口味的量化研究

苏州人吃的肉包子都是甜的!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极端事例的笼统感性归纳,认为苏州人口味偏甜。但这是一种极少样本的不完全归纳法,并不可靠,我们需要数据!通过对433种典型苏州菜肴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得到更严格的结论。这433种菜肴,已经涵盖了绝大部分的苏州菜。

通过对433种典型苏州菜肴所用调味料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使用糖的菜肴占57.27%。

通过对433种典型苏州菜肴味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甜味菜肴占33.72%,酸甜味菜肴占6.93%。两种带甜味的菜肴合计占总数的40.65%。

也就是说苏州人餐桌上,平均有四成以上的菜是带甜口味的。你可以默默回想一下,聚餐时,你用餐的甜度超过苏州人的平均值了吗?

再来一个对比,苏州和广州。它们都靠近海,苏州靠近东海,广州靠近南海,苏州在长江三角洲,广州在珠江三角洲。

广州也有甜点,也有蜜汁叉烧、烧腊等甜口味的菜肴。但粤菜大部分是原汁本味菜,清淡鲜为主,注重新鲜、爽滑、脆嫩等风味,口味香松软肥浓,喜欢用蚝油、鱼露调味。

2009年,首届中国粤菜峰会评选出的十大粤菜,只有明炉烤乳猪和挂炉烧鹅这两道菜是用了糖调味的。

广州甜口味的菜在二成左右,比北方口味要甜,但比不上苏州的口味甜。

参考文献:

[1]张宇,苏州菜肴量化分析,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熊科,夏延斌,菜肴风味与调味研究,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年02期

三,东晋衣冠南渡使苏州口味从咸转甜

网上有人说,苏州人口味之所以偏甜,是因为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当时大量北方人逃到江南,而北方开封地区的口味是偏甜的,所以导致苏州的口味变成了偏甜。

这种说法不合理。

沈括

他的依据是沈括在《梦溪笔谈·杂志一》的一段话,沈括说:

"宋明帝好食蜜渍鱁鮧,一食数升。鱁鮧乃今之乌贼肠也,如何以蜜渍食之?大业中,吴郡贡蜜蟹二千头、蜜拥剑四瓮。又何胤嗜糖蟹。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

比沈括晚一些时候的江少虞,主要生活在宋高宗赵构的绍兴年间。当时江少虞在知吉州任上,他编纂的《宋朝事实类苑》写于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江少虞在书中也提到了沈括的这段话,表示同意"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

沈括去世于靖康之变的32年前,他说的"北人嗜甘",是指唐朝之前的北人(主要指中原地带)。沈括在下文中提到"如今之北方人",是指他生活的北宋末年的人,正好和前面的"北人"是今古对应的,前面的"北人"是指古代北方人(相对于沈括而言)。

然而,唐朝之前的中国,蔗糖生产并不发达。

所以唐朝之前的中原人吃甜食,主要不是蔗糖,而是麦芽糖和蜂蜜。低聚麦芽糖的甜度是44左右,如果有糖链更长的麦芽糖,甜度还会下降,所以古代麦芽糖的甜度一般不到蔗糖的三分之一。蜂蜜的甜度是很高的,蜂蜜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果糖甜度是170左右,葡萄糖甜度是64左右。蜂蜜的甜度是97左右,和蔗糖差不多甜。

而麦芽糖的制作需要小麦,中国北方是小麦主产区,中国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麦芽糖的主产区在中国北方。自从有了家养蜜蜂之后,蜂蜜的产量才会有较大提高,才会在人民中普及开来。而家养蜜蜂是从东汉时期的凉州(今甘肃)开始,然后逐渐向东传播到今陕西、河南一带。现在的中国蜜蜂也是杂交的多。1900年,第一批采蜜能力超强的意大利蜂被引入中国。

南方的油菜花蜜,到了宋朝才开始大规模生产。因为宋朝时期,中国南方才开始大规模种植油菜花。宋代《图经本草》记载的芸薹型油菜:

"出油胜诸子。造烛甚明,涂发黑润,饼饲猪易肥,上田壅苗堪茂"。

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却大部分是甘蓝型的,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分别由日本和欧洲引入。因为甘蓝型油菜高产、含油量高,所以替代了中国以前本土的芸薹型油菜。

在唐朝之前,无论是麦芽糖和蜂蜜,主产区都在北方地区。唐朝之前的南北贸易也没有后来明清时期发达,所以北方的麦芽糖和蜂蜜大部分在北方消费。尤其是昂贵的蜂蜜,基本上是皇族、门阀、土豪们的食物。

因为唐朝之前糖类主产区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的因素,北方首都的口味会比南方更加偏甜。

东晋初年衣冠南渡

到了东晋初年,随着衣冠南渡,偏甜的口味开始向南方转移,最后在苏州扎根。北方受到"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摧残,活下来的皇室贵族和门阀士族大量迁徙到江南地区。

《隋书·地理志》记载扬州最富裕的地区是:

"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余杭、东阳,其俗亦同。然数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

吴郡,就是今天的苏州,最早是春秋吴国的首都(吴国首都有过迁移,但范围都在无锡和苏州境内)。苏州及周围地区,经过南迁汉人在东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开发,成为扬州乃至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因此苏州的口味,也受到南渡士族的影响,从偏咸开始向偏甜转变。这是苏州人口味的一次重大变化,从此甜蜜蜜的口味愈来愈浓。

参考文献:

《'南人嗜咸,北人嗜甘'辨析》,程宇铮,《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03期P11-12,16。

四,唐宋时期苏州偏甜口味的发展

唐宋时期,中国正处于大转折时期。日本京都学派创始人内藤湖南,提出了唐宋变革论。唐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从中原转移到了江南。

内藤湖南

唐诗里面讲到白砂糖的还比较少。到了宋朝,记载白砂糖的诗词就多起来了。

北宋苏轼的弟子张耒有一首残词,提到了砂糖:

水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南宋福建人陈藻在《渔溪西轩》提到用甘蔗做糖:

千寻好景群峰起,一抹寒烟半壁留。

日影渐高鱼网晒,雨声长响桔槔休。

种麻卖布皆贫妇,伐蔗炊糖无末游。

狂客寂寥贪看月,初旬已看月如钩。

南宋杨万里写《夜饮以白糖嚼梅花》:

剪雪作梅只堪嗅,点蜜如霜新可口。

一花自可咽一杯,嚼尽寒花几杯酒。

先生清贫似饥蚊,馋涎流到瘦胫根。

赣江压糖白於玉,好伴梅花聊当卤。

杨万里自嘲用白砂糖嚼梅花,当卤肉吃。杨万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宋朝的俸禄非常优厚,他不至于非常清贫,只是在诗中夸张一下而已。宋朝能买得起大量白砂糖的人,非贵即富。

元末明初,苏州出了一本美食书《易牙遗意》 。作者是韩奕,平江(今苏州人)人。他生于元文宗时期,入明隐居。《易牙遗意》记载了49种菜肴制作方法,用盐的33种,用糖的9种。虽然用糖的比例还不是很高,但说明元朝时期的苏州菜已经有很多用糖的菜肴。(就是今天的苏州菜也不是菜菜都用糖,苏州十大名菜不用糖或只用少量糖的占40%。)

但是《易牙遗意》记载,在宋元时期,糖主要用于蜜饯,有"蜜梅""糖杨梅""甘豆糖""玛瑙团""糖姜""糖煎东瓜""蜜橙"等,种类繁多。《易牙遗意》记载的面点有80%都是甜食,说明宋元时期,苏州的面点小吃里面甜食已占据了绝大部分,。

如果说东晋以来,苏州的口味从咸向甜转变,那么到了宋朝,苏州的口味偏甜已发展到了重要地位,但还不能说占据主导地位。

唐宋以来,中国蔗糖的生产量开始大规模提高。

宋代福建有很发达的制糖业,据著名宋代史学家漆侠估计,宋朝大约有5000榨糖户。如果平均每户每年榨糖100斤,宋朝一年的蔗糖数量也有50万斤。宋朝鼎盛时期有1.2亿人口,官户约占人口总数的1%,官户人口有120万左右。用官户人口计算平均蔗糖消费量,也只有每人每年不到半斤蔗糖。这说明宋朝蔗糖还是非常稀缺昂贵的。

南宋方大琮说:"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万坛。"

宋代福建人已经从泉州阿拉伯人那里学会白砂糖制作技术,但数量比较少。北宋太平兴国四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记载福州土贡是干白沙糖,说明北宋初年的白砂糖还是贡品。福建大部分的蔗糖做成糖霜,糖霜是蔗糖溶液结晶而成,类似今天的冰糖。不能结晶的蔗糖溶液就作糖浆卖出。

宋代兴化府(今福建莆田),已经会大量制作红砂糖了,估计也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学来的。《兴化府志》记载了做红糖的方法,加入碱性树灰,中和糖浆里的酸性,就能凝结成砂状晶体了。《兴化府志》称:"其面如漆,其脚粒粒如沙,故又名沙糖"。

参考文献:

《宋代经济史》,漆侠,中华书局,2009年9月

《试论宋代制糖业的发展》,陈旭东,《学术探索》 , 2003 (11) :64-66

五,明清时代富商与女工推动苏州偏甜口味的定型化

明朝中期的苏州富商,提供了一种权力与地位的象征,能够大量消费白砂糖,是一种奢侈。女工天生偏甜的口味,在白砂糖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使这种地位象征发展成为时尚,进而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味蕾记忆,变成一种传统。

先是从面点等小吃开始,然后是苏州大餐,这正好是甜的权力扩张的一种低成本路线。

明末苏州才子冯梦龙 ,不但刻了《三言》,还刻了民间小调《挂枝儿》,里面记载了糖与女工:

纺织娘叫不得女工头。

你到把砂糖儿抹在人的鼻尖上。

曾被买糖人骗了,再不信口甜的。

清朝乾嘉时期的袁枚,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在苏南地区做官,最后归隐南京随园。他活动的这些地区离苏州都不远。袁枚是一位喜欢美食的文人,一定对苏州的美味很熟悉。他写的《随园食单·江鲜单》记载了两道甜味的菜:

刀鱼

刀鱼用蜜酒酿、清酱放盘中,如鲥鱼法蒸之最佳。不必加水。

黄鱼

黄鱼切小块,酱酒郁一个时辰。沥干。入锅爆炒两面黄,加金华豆鼓一茶杯,甜酒一碗,秋油一小杯,同滚。候卤干色红,加糖,加瓜、姜收起,有沉浸浓郁之妙。又一法,将黄鱼拆碎人鸡汤作羹,微用甜酱水、纤粉收起之,亦佳。大抵黄鱼亦系浓厚之物,不可以清治之也。

袁枚

两季《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美食家沈宏非认为,上档次的苏州菜,都不是甜的:

"苏州菜里的甜味集中在红烧及糖醋部份,糖的加入,目的无非是为了厚其味,润其色。咸甜味型的,必须保持'甜出头,咸收口',如樱桃肉;糖醋类的,酸甜必须保持绝对的平衡,任何一方都不可'出头',比如松鼠鳜鱼。"

明清时期的苏州富商在炫耀的同时,还是注重口味的平衡,不是一贯炫耀大量采用白砂糖料理的奢豪。

叶梦珠是清朝上海松江人,他编写的《阅世编》曾记载明末清初松江府的一些物价:

白糖,旧价上白者每斤三、四分。顺治初年间,价至每斤纹银四钱,后递减。至康熙中,复旧。今稍长至五六分。康熙二十年癸亥冬,递减至三分、二分,黄黑者一分上下耳。

糖蔗,取其浆为糖,产于江右、岭南诸郡,此地从未有也。康熙十五年丙辰春二月,广东兵叛,江西吉安道梗,糖价骤贵。吾邑滨浦,有人携得蔗种,归植成林,依法轧浆,煎成白糖,甚获其利;但糖色不能上白,想亦地气使然。其后平藩归正,广糖大至,然种蔗煎于此地,价犹贱于贩卖,故至今种者不辍,浦东六里桥、周渡一方最盛。

按丘光明《中国古代度量衡》所述,一般明朝的一斤是596.8g。明朝末年银两铜钱兑换率变化非常剧烈,所幸叶梦珠采用了白银计价。暂且按米价换算,明朝万历年间一两白银相当于今天约500元人民币。

明朝末年上好的白砂糖三分银子一斤,一分银子是百分之一两,一斤16两,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大约是一市斤(500g)上好的白砂糖约12元。

今天超市里的白砂糖价格是5-6元人民币。明朝末年的白砂糖仅仅比今天的白砂糖贵一倍,虽然还有点贵,但实在不能说是奢侈品了。

再做一个崇祯年间猪肉价格的对比,一斤猪肉是二分银子,相当于今天一市斤猪肉8元人民币,比今天的猪肉要便宜一点。明朝末年的白砂糖比猪肉稍贵一点,说明白砂糖在那时已经大规模普及了。

季羡林认为,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中国福建人因偶然原因,发现并发明了"黄泥水淋脱色法"制作白砂糖。当时的人们认为这种方法制作的白砂糖可以媲美西洋糖。这里的西洋指郑和所到的西洋,主要是北印度洋。在明朝之前的宋元时代,已经从阿拉伯人(大食)那里进口昂贵的白砂糖,明朝人称为西洋糖。宋元时期中国人做的糖不够白,颜色是黄色的。

昂贵的白砂糖是舶来品,只有皇室贵族和顶级富豪才能大量享用,是地位与身份的一种顶级象征。

大约从1522年或稍后几年开始,福建人生产出了上好的白砂糖,价格大幅度下降。这时,普通的富商也可以消费的起白砂糖了。食用白砂糖的地位象征从皇室贵族转移到了普通富商这里。

自古以来,苏杭地区的丝织业就非常发达,商贾云集。

黄道婆像

到了元朝末年,黄道婆向海南黎族学会了棉布纺织技术,回到松江(今上海松江),推广棉布纺织。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全国大力推广棉花种植。松江和附近的苏州逐渐成为中国棉布纺织的中心。明朝苏州府下属的嘉定,在嘉靖年间的县志记载:"邑之民业,首籍棉布,纺织之勤,比户相属,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在嘉靖年间,很多苏州农民不再生产粮食,专业生产棉布,吃的食物都是靠买。苏州、松江的棉布要卖到全国各地,催生了大量商人。

也就是说,大约在明朝嘉靖年间,苏州的富商开始大量食用白砂糖。可以想象,这些苏州商人,往来应酬宴席,用白砂糖装点餐桌和菜肴的奢华,只是如过眼云烟罢了。

明朝嘉靖年间,中国已经卷进了大航海时代。不但苏州的富商急剧更加,而且徽州(安徽南部)、江西景德镇的富商也急剧增加,甚至富裕程度与苏州相差不远。徽州和景德镇的富商应该也会开始大量消费白砂糖。

但是,为什么徽菜和赣菜的口味没有偏甜?属于赣菜系的景德镇菜咸辣平和,是因为从美洲引入了辣椒。

原因应该有两个,一是东晋南渡,当时口味偏甜的中原贵族迁徙到苏州的更多,苏州的口味已经开始从咸转变为甜。二是明朝时期苏州纺织手工业发达,大量的女工模仿富家小姐的甜食口味,导致苏州的口味在明朝末年成为偏甜的典型。而景德镇主要是陶瓷业,陶瓷工多是男工;徽州主要是贸易商,也多是男性商人。景德镇和徽州的甜食口味无法落地生根。

苏州纺织手工业发达,大量家庭女工熬夜工作,晚上为了提神和补充能量,来一杯热茶就着现成的甜点,很是惬意。不许要开灶火做宵夜的饭菜,很是方便。另外女工饭量较小,在两餐之间的工作间隙,偶尔吃一点甜食,也可快速恢复体力。

家庭纺织女工不但要纺织,还要照顾一家人的饮食。因为纺织女工偏爱甜食,最后使苏州家庭的饮食从甜点到菜肴,都逐渐甜化。

在明朝的万历到崇祯年间,苏州的饮食就彻底变成了偏甜口味。

经过明末崇祯、清初顺治年间的战乱,苏州又迎来了所谓的康乾盛世。康熙年间的苏州织造与曹寅的江宁织造并驾齐驱,苏州织造使用的工匠达2500人以上。

苏州织造

乾隆年间,大部分苏州平民女子,从七岁开始纺棉线,十二岁开始织布。当时苏州境内的田地,号称"稻三棉七",棉花用地已占耕地的70%。

乾隆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曾一次贩卖苏州附近的紫花布两万匹到英国本土,改变了几代人的衣装时尚。这就是传说中的南京布,Nankeen,主要由南京附近的苏州、松江生产。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都提到了紫花布。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绅士的标配是"杭绸衬衫加紫花布长裤"。

杭绸衬衫加紫花布长裤

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也写了淑女们穿着南京紫花布做的靴子。

1795年-1810年期间的紫花布半靴

英国摄政时期的紫花布运动内衣

康乾时期,繁荣稳定的福建广东蔗糖和苏州纺织的生产,使苏州偏甜的口味几乎永久地固定下来,一直到今天。

另外,从江苏南通不同县市之间的饮食差异,我们也可以了解在清朝之前苏州口味已经非常甜了。

长江三角洲

明清朝代更换之际,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长江三角洲地区饱经战乱。明朝的南通属于扬州,嘉定属于苏州。清初鼓励垦荒植棉,大量苏州棉农搬到南通的海门地区,垦荒种棉织布。

所以,今天海门的口音、饮食习惯、土布手艺与南通其他地方都不一样。海门的口音接近苏州方言,饮食像苏州一样甜,很多农民有复杂的土布手艺。海门有和苏州一样的长脆饼、小麻饼、云片糕。而南通其他地方更接近扬州,因为接近两淮盐场,口味偏咸,甜味虽有但不如苏州那么明显。

清朝太平天国时期,苏州成了一个主要战场,也摧毁了当地的纺织手工业。但苏州人的甜口味已经固化,一旦恢复和平,甜甜的味蕾记忆又恢复在苏州人的舌尖上。

参考文献:

《阅世编》卷7《食货》6,叶梦珠。

《苏州手工业史》,段本洛,张圻福,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年9月。

六,女性为什么喜欢吃甜食

为什么明清时期的苏州女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女工,还有今天的女性,更喜欢吃甜食?当然这仅仅是在统计意义上描述,也有女性个体并不喜欢甜食,可能更喜欢酸、辣的口味。

答案很简单: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焦虑,女性受社会习俗规训更多,缓解焦虑的方法比男性更少,吃糖是女性缓解焦虑更容易被社会接受的一种方式。

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到神经科学研究都支持上述答案。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抑郁症与其他常见精神障碍:全球健康评估》。报告里面提到:

女性与男性抑郁比例

2015年,全球抑郁患病率约为4.4%,女性抑郁患病率(5.1%)要高于男性(3.6%)。非洲女性抑郁患病率最高,达5.9%,其次是美洲。

女性与男性焦虑比例

2015年,全球焦虑症患者比例约3.6%,女性焦虑患病率(4.6%)高于男性(2.6%)。美洲女性焦虑患病率最高,达7.7%。而非洲女性的焦虑患病率只有3.9%。

从世界卫生组织的焦虑患病率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女性更容易焦虑的结论,并额外得到一个提示:竞争压力大的地区,女性也更容易焦虑。

美洲的平均经济条件要优越于非洲,美洲有发达国家美国和加拿大。美国的福利政策是远远不如欧盟的。高收入而竞争压力的美国女性,更容易焦虑。低收入、低福利、低竞争的非洲女性更倾向于忧郁,而不是焦虑。高收入、高福利、低竞争的欧洲女性,焦虑与忧郁均低于美洲女性。

洪兰,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曾在台北TEDx演讲《男女大脑中的不同》。

洪兰提到,胼胝体是连接左右两个脑半球的桥梁,由神经纤维束构成,女生较厚,男生较薄。

其实在1982年6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德·拉克斯·尤塔敏森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拉夫·赫路威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们解剖了14个大脑,发现女性的胼胝体普遍比男性大。女性胼胝体尾部呈球状,比体部显著增宽。男性胼胝体尾部呈圆柱形,与体部相差不大。

男女大脑结构比较

因为女性的胼胝体比男性更发达,传输的神经信号量更多,所以对于同样的事情的反应,女性神经活动范围要比男性大很多。

洪兰通过核磁共振检测女生、男生对悲哀的大脑反应,"我们把正常的大学女生请到实验室里来,叫她躺在核磁共振里面想个悲哀的事情。比如男朋友劈腿,或者是和男朋友吵架,这样她的整个脑都亮起来了,我们可以看到连小脑都亮起来了。我们叫男生躺在核磁共振里面做同样的事,却只有几点。所以,女生忧郁症要比男生严重。"

另外男女制造血清素的速度不一样,男性制造血清素的速度比女性快52%。血清素是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物质之一,与人类的情绪、睡眠、记忆都有直接关系。

血清素

而人类大脑的杏仁体则是小恶魔,是愤怒情绪的策源地。如果血清素含量低,大脑额叶和杏仁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就会减少。额叶与人类意识理性功能紧密相关,可以控制杏仁体相关的愤怒。但血清素偏低时,额叶无法有效控制杏仁体的活动,就会导致患者焦虑或易怒。

杏仁体

因为男性血清素的制造速度较快,所以男性较容易从焦虑状态中脱出,大大咧咧地呼呼大睡了。

女性的血清素制造速度慢,一点进入焦虑状态,就不能自拔,又因为胼胝体发达,焦虑信号在脑部全范围扩散,雪上加霜,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焦虑。

男性焦虑,可以采用意识疗法,但最直接粗暴的是药物疗法,比如:酒精,烟草,或其他精神药品或麻醉品。借酒消愁,是自古以来男人们的习俗。

但是在习俗势力上,人们对女性借酒浇愁更加容易指责。所以女性找到了另一个温和的出口,就是暴吃甜食。甜食也可以引发人类大脑的愉悦感,降低焦虑。

但甜食不像酒精一样简单粗暴,而是细腻温柔,可以被社会各个阶层、男女老幼所接受。

所以,为了缓释焦虑等因素,女性比男性更偏爱甜食。

明朝末年苏州才子冯梦龙,在搜集整理的民谣《挂枝儿》中,就记有女子如是表白心迹:"曾被买糖人骗了,再不信口甜的"。苏州的女子,乃至苏州的女工也会焦虑,因为纺织手工业的紧张劳动和竞争,势必会加大这种焦虑。纺织女工的购买力比农村妇女要高,看到富商们吃糖的炫耀,自然在糖价下降之际,引领了甜食的时尚,最后席卷了整个苏州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口味。

糖口味虽甜,不可贪多。糖去了我们肚子里,如果摄取过量,容易引发龋齿、肥胖、糖尿病。这也是现代性给大众带来的副作用。注意控制吃糖量哟!

七,苏州菜加糖是为了增色提鲜

比如苏州红烧肉,一定要上好的五花肉(肉蛋白和脂肪对半),关键是一定要加足量的糖。作出来的红烧肉:色泽红润,味甘浓郁,酱香四逸,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而同为美食家的法国人大都把五花肉做成了腊肠。

为什么一块五花肉被苏州人做得这么好吃呢?

100年前,一位法国化学家美拉徳(L.C.Maillard)找到了答案,他发现了美拉德反应。美拉德反应,也称为非酶褐变反应,是氨基酸或蛋白质与还原糖混合加热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褐色物质——类黑素。美拉德反应非常复杂,主要是三步反应,产生大量中间体分子,包括各种还原酮、醛和杂环化合物,从而带来各种香味和鲜味。

美拉德

美拉德反应的最佳反应温度接近120摄氏度。如果温度再升高,到170摄氏度以上,就会发生焦糖化反应。

要在厨房里实现完美的美拉德反应,需要如下条件:

1,食糖的普及。从明朝中期的嘉靖年间开始,中国的白砂糖从奢侈品逐渐普及为日常用品。

2,传热介质浅口铁锅的普及。浅口铁锅是宋朝开始普及的。

3,反应介质菜籽油和猪油的大量普及。不用高压锅的水煮菜,最高温度只有100度。菜籽油的沸点是335度,猪油的沸点大约是240度,只要三成热,就可以达到美拉德反应的最佳温度。菜籽油是南宋时期大量普及的。

4,人们拥有一定的财富并对美食不懈追求。纺织业发达的苏州是明末的财富中心之一,文人荟萃,并拥有发达的美食文化。

明朝末年,苏州完美地实现这几个条件,成功地将食糖作为香料加入菜肴之中。

明末诗人冒辟疆写《影梅庵忆语》,追忆他和董小宛的爱情故事,特别记述了董小宛喜欢亲手做菜。董小宛原是苏州董家绣庄的大小姐,后因家境败落,被迫卖身秦淮河,又因种种际遇,搬回苏州。

董小宛与冒辟疆

董小宛喜欢做糖汁,"取五月桃汁、西瓜汁,一穰一丝漉尽,以文火煎至七八分,始搅糖细炼,桃膏如大红琥珀,瓜膏可比金丝内糖"。

董小宛还访求各种食谱并有所创新,"细考之食谱,四方郇厨中一种偶异,即加访求,而又以慧巧变化为之,莫不异妙"。

董小宛创新的虎皮肉,就采用了食糖料理,把肥瘦均匀的带皮肋条猪肉做成美味,里面自然有美拉德反应。

八,FGF21的爱吃糖基因研究

FGF21是一种蛋白质,属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FGF),可以调控糖和脂肪的代谢。人类FGF21蛋白质由209个氨基酸组成,DNA编码基因编号为AB006136,在19q13,1-qter区。

2000年,Nishimura(西村)等人用同源PCR法分离出了FGF21。(不好意思,又是一帮日本人!)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通过调节温度来放大复制特定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通常可以在2小时内放大几百万倍。

近年来,生物科学家发现,FGF21基因与人类的嗜糖(sweet tooth)密切相关,特别是其rs838133位点。人类rs838133等位基因主要是G(鸟嘌呤),次等位基因是A(腺嘌呤)。

FGF21基因

因为FGF21有良好的减肥和II型糖尿病药物前景,西欧科学家花费大钱来研究。

2018年,《Cell Reports》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他们研究了英国生物银行45万多人的血液样本、饮食和遗传数据等健康信息。

这项研究表明FGF21与嗜甜之间具有密切关联,除了能够靶向治疗肥胖和糖尿病以外,这项研究还有助于了解激素调节机制。

FGF21基因的rs838133位点如果是AA型,与AG和GG型相比,具有更高的嗜糖性。AA型基因会提升糖与酒精的吸收,但可降低体脂比,另外与血压升高和腰部脂肪增多有关。

根据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的数据,不但中国汉族,大部分的东亚人几乎都不含有AA类型。

AA类型比例最高的是欧洲人。其中高达22%的英国人是AA类型,AG类型为50.5%,GG类型为27.5%。

FGF21基因的rs838133位点

EAS指东亚人群,CHB指北京汉族人,CHS指中国南方汉族人,JPT指日本人

上海地区的FGF21基因

上海交通大学一组研究人员,研究了上海地区的FGF21基因,正常糖调节人群样本共275个,在FGF21基因的rs838133位点发现AA(TT)类型0例,GG(CC)类型269例,AG杂合类型6例。

上海与苏州交界,清朝开埠之前上海一般是隶属于苏州的。由此这项数据可以作为参考。

这项研究至少说明,中国人在这个基因位点上几乎没有嗜糖爱好。所以相对于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中国人吃糖是很少的,欧盟人均食糖消费量是中国人的五倍,基因检测数据与中国的平均食糖消费量数据一致。

苏州人爱吃甜食,也只是在矮子里拔将军。跟英国人相比,是小巫见大巫。

苏州人爱吃甜食并不是FGF21基因rs838133位点的问题,也许汉族有另外的爱甜食基因,但目前没有研究发现,更多的是历史、经济、文化的因素。

参考文献:

[1]Nishimura T, Nakatake Y, Konishi M, Itoh N (2000)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FGF, FGF-21, 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in the liver. Biochim Biophys Acta 1492: 203–206.

[2] A Common Allele in FGF21 Associated with Sugar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Body Shape, Lower Total Body-Fat Percentage, and Higher Blood Pressure.TM Frayling,RN Beaumont,SE Jones,H Yaghootkar,A Tuke,etc. Cell Reports , 2018 , 23 (2) :327-336

[3]姜杉,APPL2及FGF21与腹型肥胖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联及分子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4年。

总结

《诗经·大雅·绵》云:“周原朊朊,堇荼如饴”。周原的土地肥美,连苦菜也象饴糖一样甜。饴糖就是麦芽糖,甜度虽然不如蔗糖,但先民对甜的渴望一如今日。

苏州人的口味转变,是一个长期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先秦及秦汉时期,苏州因为靠海,口味偏咸。到了东晋衣冠南渡,带来了蜂蜜的甜食文化,苏州作为当时最发达的江南地区,接受这种甜的口味。随着唐宋时期从印度和阿拉伯吸收蔗糖技术,伴随着蔗糖产量的提高,苏州的甜口味也在稳步发展,白砂糖那是多是富贵人家的稀罕物品。明朝嘉靖年间偶然发明的“黄泥水脱色法”制造出高产、超白的砂糖,白砂糖成为苏州富商炫耀地位的奢侈品。随着白砂糖产量的提高,价格的下降,大量苏州纺织女工也开始迷上这种甜的时尚,最终使苏州口味染上了浓的化不开的幸福甜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减肥中也能吃甜食,这4种甜食满足口腹之欲还不胖!
隐形健康“杀手”果葡糖浆,我们几乎天天都在吃
不甜=低糖食品?相信的人一定会胖!
让人又爱又恨的糖呀
关于“糖”
科学家定位了使我们渴望糖的脑细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