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面条里的故事

从小,我就有一个“面条胃”,所以每日都少不了一碗面。即使是出门旅行,通常也都是寻面之旅。到扬州,寻觅一家有缘的面店,等待一碗扬州炒面;飞到重庆,来一碗小面,拨开浇在上头的肉末,酱香浓郁,咸鲜微辣;游武汉,尝热干面;到北京,吃炸酱面;玩河南,点一盆原汤三鲜烩面……

老北京·炸酱面——讲究的就是菜码儿

在北方,人们都以面食为主,比如北方人喜欢吃的馒头、包子、饺子、馄饨、烙饼、面条都是面食。可是北京人一提到“面”,就不是这些了,而是面条,即“面”就是面条的专有名词。

面条有“长寿”的意思,所以北京人的面里边有长寿面。其实在北京,有这样一说:“人生有三面,即洗三面、长寿面、接三面”。所谓洗三面,就是小孩子刚出生第三天,举办个“洗三”仪式,亲戚朋友来吃孩子的面条,祝福他“长命百岁”;以后每年过生日,都得吃“长寿面”“挑寿”,意思是祝福他“福寿绵长”;人死之后的第三天,亲戚朋友要吃“接三面”,意思是表示对死者的感情连绵不断。

其实不仅仅是这些,日常生活中,北京人也非常喜欢吃面,炸酱面、打卤面,好几种吃法,在这里我们专门讲老北京炸酱面。

一碗普通的炸酱面要做得地道好吃,这里面的道道儿深了。那得是:面瞧着透亮,酱炸得够滋润,菜码儿布得讲究,佐料配的精细。连做带吃由头至尾,处处都透着股子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就算是平民百姓家中的一碗炸酱面,也得吃出达官显贵局上的脸面儿来。

先说这酱要讲究,北城的人好用天源酱园的酱,南城的人喜欢用六必居的酱,回民则都是用桂馨斋酱园的酱。

这是为啥呢?天源酱园是百年老字号,创业于同治八年。天源的甜面酱和典型的京城甜酱菜,其制作技法都是由打宫里传出来的,很受北城人的欢迎,这跟老年间北城旗人居多有关。六必居更早,相传创于明朝中叶,六必居这三字还是明朝大学士严嵩题写的呢。

老板赵氏兄弟是山西临汾人,店铺开在南城。六必居酱菜的原料都有自己固定的产地。自制的黄酱,黄豆选自京东丰润跟通州永乐店。甜面酱的白面选自京西涞水,那儿出产的小麦粘性大,六必居自己磨粉制作甜面酱,很受南城人的喜爱。

桂馨斋酱园也是百年老字号,创于乾隆元年。老板是南方人,店铺开在南城骡马市大街铁门胡同南口。有朝廷的时候,桂馨斋的酱菜也是见天儿往御膳房里送的“贡品”。回民爱用桂馨斋的酱,跟南城是回民聚居区有关。

再说面条,老北京炸酱面的面条,最讲究的是小把抻面,其次才是手擀面、切面之类,最不济就是挂面了。和抻面的面时,得放少许碱和盐,为的是面有筋劲儿,入口有嚼头儿。老北京炸酱面是不兴过水的,就算是三伏天,也得是热乎的锅挑儿。有人说锅挑儿面拌不开。告诉您,酱拌不开,不是锅挑儿的毛病,是您的酱炸得不够滋润。

末了,咱们说说菜码儿的讲究。说到老北京炸酱面的菜码儿,民间还有个顺口溜呢。 “青豆嘴儿,香椿芽儿,焯韭菜切成段儿;芹菜末儿,莴笋片儿,狗牙蒜掰两瓣儿;豆芽菜,去了根儿,顶花带刺儿的黄瓜切成了丝儿;心里美,切几片儿,焯豇豆剁碎丁儿, 小水萝卜带绿缨儿;辣椒麻油淋一点儿,芥末泼到辣鼻眼儿。炸酱面只一小碗儿,七碟八碗是面码儿。”

怎么样?一碗面,是不是吃出皇家“御膳房”的滋味儿了。

重庆·嘿!小面

说到重庆给人的印象,人们肯定首先想到的是火锅、酸辣粉、桥都、山城之类的,但是重庆还有一种美食比火锅还普及、亲民的就是重庆小面。

狭义上,小面是指以葱蒜酱醋辣椒调味的麻辣素面。而在老重庆的话语体系中,即使加入牛肉炸酱,排骨等豪华浇头的面条也称作小面,如:牛肉、肥肠、豌豆炸酱面等。但如果你去小面馆不说其他的就是默认是红油素面。

重庆人对小面优劣的评价的标准,最主要是佐料,小面的佐料是其灵魂所在。小面家族品种丰富,富于变化,形成个人定制口味。比如,要求店家“干熘”(少水干拌面)“提黄”(面条偏生硬)“加青”(多加蔬菜)“重辣”(多加油辣子)等等。也可要求店家采用不同粗细、形状的面身,如“细面”“韭菜叶”“宽面”一般店都有这三种面身。还可以要求店家增加或者减少某种特定调料,如:“少辣”“重辣”“不要蒜”等等。

小面是作为南方人的重庆市民唯一普遍接受的面食。重庆人对重庆小面的热爱不亚于火锅,亲密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重庆人喜爱小面与其说上瘾,不如说是一种依赖。每天清早起来,街边的面摊格外红火,尽管一些堂子装修的不太好,甚至就是路边摊。

但是,美女们在这个时候也从不顾及自己的淑女形象,吃着那是个香哦;还有西装革履的绅士,放下公文包,呼呼呼,三下五除二的就把一碗小面吃尽。面摊前,有白领,有壮劳力,有小学生,形形色色,不论身世,不论地位,各色人等为的就是一碗重庆小面。外出回家的重庆人,如果不能先吃顿火锅,但一定要先“下”碗小面解馋。

兰州·拉面:闻香下马 知味停车

如果问我对兰州的最爱,我必然要说兰州拉面的。什么万千风景都不如一碗香喷喷、热腾腾的拉面来的实在和贴心。没办法,我就是这样一个吃货。

兰州人把牛肉面可谓是吃出了名堂,在兰州的大街小巷,无论大小,至少都有一家牛肉面馆。其中不乏一些连锁品牌,一般来说,都是七块钱一碗。大清早起来,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拉面,大概只有兰州人了。

“兰州人三天不来个'牛大碗’就心火难捺”,听起来有点夸张,但牛肉面的确是兰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兰州人对牛肉拉面的讲究,先得从面的粗细说起,从最细的毛细、二细到宽,分了大约6、7种不同的面。吃起来口感自然不同,而拉面里必定会有爽口的萝卜,加一勺看着红辣辣实则是以香为主的辣椒油,看着红彤彤的汤其实并不辣。

一般兰州人吃牛肉面,在面出锅时会喊上一嗓子“辣子蒜苗多些”,这种氛围,可是在别的城市体会不到的。可以说,这兰州牛肉面一走出兰州就变味儿,别看都打出了“正宗”的招牌。来到兰州,只要是在食客如云的街头面馆,不到两分钟,就能尝到最地道的牛肉面。

兰州拉面,传说起源于唐代,但因历史久远已无法考证。有史料记载的是兰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系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人陈维精处学成带入兰州的,经后人陈和声、马宝仔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它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得到 “中华第一面”的美誉。

传说20世纪40年代,兰州酒泉路马保子热锅子面馆,一个大胡子官员常常光顾这里。有一次吃饭,他问起店名,老板如实相对。他说,这热锅子面不中听,你看这面汤清肉烂,看着美吃着香,不如叫“清汤牛肉面”。这位大胡子官员,就是于右任先生。他后来回到重庆,经他揄扬,兰州牛肉拉面就在全国声名鹊起。从这一点来说,于右任先生是兰州牛肉拉面最早的代言人。

于右任在陇上留下革命足迹,也留下大量墨宝,清汤牛肉面得名于老,那也是幸莫大焉。民间传说总是喜欢把重要的事情和著名人物联系起来,虽然真实性可疑,但故事还在流传。

山西·刀削面:一叶落锅一叶飘

民间有个谜语: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打一面食,是啥呢?

——刀削面,面条的一种。

刀削面,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面条,堪称天下一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刀削面起源于元代,是山西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面食,因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而得名,以刀功和削技的绝妙而被称为“飞刀削面”,功艺精巧的厨师削出来的面条“一根落汤锅,一根空中飘,一根刚出刀,根根鱼儿跃”。刀削面中厚边薄,棱角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配浆汁、蘸陈醋同吃,极具风味,深受消费者欢迎。

传说,元朝建立初期,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十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将棒子面、高粱面和成面团,让老汉取刀。

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大门时,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拣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喃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

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晋中大地。至今,晋中的平遥、介休、汾阳、孝义等县,不论男女都会削面。

后来,“凤阳”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建立明朝,这种“砍面”流传于社会小摊贩,又经过多次改革,演变为现在的刀削面。刀削面柔中有硬,软中有韧,浇卤、或炒或凉拌,均有独特风味,如略加山西老陈醋食之尤妙。

宽似“裤腰带”的陕西·biangbiang面

“面条像裤带,辣子是主菜”,是关中十大怪之一,三言两语将陕西关中人爱吃面习惯饮食展现出来,陕西关中有一句老话叫“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仅仅一句话就把我谗得直流口水。

传说,一位集怀才不遇、愤世嫉俗、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于一身的秀才来到咸阳,他路过一家面馆时,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于耳,一时饥肠辘辘,不由得踱步进去。只见白案上摆满了和好的长条状面块儿,师傅拎过一块儿,扯住两头,顷刻间摔打成裤带般宽厚扔进锅里,然后又摔打了好几块儿扔进锅里,一会儿从锅里捞出一大海碗,碗底事先盛着佐料和一些豆芽青菜,自然还要浇上一大勺油泼辣子,热腾腾端上来。秀才看得兴起, 大叫:“好啊!店家来一碗!”

“这位客官一碗……”店小二一声长长的吆喝,很快一碗面摆到面前,饥肠辘辘的秀才直吃得大汗淋漓。“店家,结账!”秀才喝道。一摸兜,坏了,一时忘形,竟忘了囊中早已空空如洗,顿时窘住,刚才的热汗瞬间冷冰冰刷在脸上。

一旁,店小二斜着眼耸着肩,一脸坏笑。“小二……”秀才讪讪,话刚出口便被店小二堵住:“客官,本店小本经营,概不赊账。”见店小二不通融的模样,秀才又向身上摸去,左一摸,右一摸,上一摸,下一摸,好像早晚能摸出几文钱来似的。

店小二心想:“你个穷秀才,看你摸出什么来。”天呀,这不是有辱斯文么?秀才一面摸,一面思量脱身之计。他与店小二搭讪:“小二,你家这面何名?”店小二学着秀才的腔调说:“biangbiang面。”秀才问:“biangbiang面?biangbiang字咋写?”

这家面店可是远近闻名的老字号,其面做得特殊,面与面板摔打撞击,“biangbiang”响,故称“biangbiang面”。“biangbiang”二字咋写,店家做面,客人吃面,谁也没去想过。见店小二答不上来,秀才顿时有了主意,他说:“小二,你与老板商量,本人今天没钱,可否写出'biangbiang’二字,换这碗面吃?”店小二顷刻间回来,说:“成。”店家心想:“古来就没有'biangbiang’二字,看你穷秀才怎么赖账。”“biang、biang、biang、biang……”秀才心里嘀咕,嘴上嘀咕。

秀才读书,也最认书,古往今来偏偏没有这“biang、biang”二字。“书上没有,岂可生造乎?”皇上可以造字为名,秀才岂敢与之比肩?秀才满腹心酸,一腔惆怅;寒窗苦读,功不成,名不就,众目睽睽下,落到赖账这般田地,天理不公啊!他一急,心里骂皇上:“什么'日月当空照’?民间疾苦,哀鸿遍野;贪官污吏,横行乡里;我秀才寒窗苦读,就因无钱无人,打不通关节,获不取功名……罢罢罢,你皇上能造字,我秀才何尝不能?”

秀才一声大喝:“笔墨伺候!”只见他笔走龙蛇,他一边写,一边歌道:“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秀才写罢掷笔,满堂喝彩。从此,“biangbiang面”名震关中。

有事没事来碗岐山·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是陕西的风味小吃,品种多达数十种,以面的薄、筋、光;汤的煎、稀、汪;味道之酸、辣、香为特色,口感柔韧滑爽,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誉最盛。

一碗合格的岐山臊子面应该具有“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的特点。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老幼皆宜。

臊子面最为重要的是臊子汤,臊子汤是臊子面的灵魂。做肉臊子,要选带皮的猪肉,猪肉中也要含有比较多的精瘦肉,七分瘦三分肥。将肉切成小碎片,片要薄。入烧开的油锅,不断搅拌翻炒,火不可过急也不可过缓。

大约三成熟加入一定量的姜沫,去腥,翻炒,后加入适量的盐。当肉为六成熟时加陈醋,翻炒,七成熟时加入酱油,花椒等调味品,当九成熟,快出锅时加入适量红辣椒粉,搅拌,微炖一会,即可出锅。

这期间要非常注意控制火候和时间。火不可太猛,太旺则肉可能炒老了或炒焦了,辣椒面烤糊了影响汤的色泽;火候不够,肉不熟,肉的腥味去不尽,而辣味渗的太深。只有火候控制住,肉鲜、嫩、辣,而油鲜红光亮而不是很辣。

岐山的臊子面历史悠久,起源于商周,清代已经很驰名。岐山大小饭店都供应臊子面,或者干脆就起个“岐山臊子面馆”“臊子面馆”等只卖臊子面。

据考证,臊子面源于周代尸祭制度的“竣余”礼仪,即先敬神灵祖灵,剩下的才轮到君卿,最后才是一般人。这种遗俗在岐山长期存在,不论谁家办红白喜事,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辈端出门外泼两次汤,象征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汤称“福把子”,泼向正堂的祖灵牌位,然后才上席,并按辈数和身份次序上饭。过去吃面剩下的汤不能倒掉,还得回锅。即取竣余的“余”字之意。

臊子面在关中地区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喜事丧事、逢年过节、老人过寿、还是小孩满月或是家里来了亲朋都离不开臊子面。关中地区办红白事、老人过寿、孩子满月等都一般招待两顿,所谓早饭和午飨,而早饭臊子面即为主食。

而关中农村地区,新年第一天的早晨基本上都是臊子面。吃饭前,先端一碗汤去门前撒一些以祭奠先人和土地爷、仓神、灶神等,后才家人享用。有的也在先人像前献上一碗臊子面以示怀念。

滋补就靠郑州·烩面

汤面,捞面,炒面,卤面,勤劳聪慧的河南人创造了很多面食。一天三餐不吃面,就跟丢了魂,缺了什么东西似的,没着没落,不踏实,感觉没吃饱。烩面,便是河南人创造的又一种美味小吃。

不到长城非好汉,来到河南不吃烩面,那会很遗憾!烩面馆,在河南满大街都是,基本已是餐馆的代名词,到了烩面馆不要以为只卖烩面,炒菜、主食、酒类等一应俱全,叫烩面馆只是为了引人注目、招揽顾客罢了!

关于烩面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据说抗战时期,日军飞机经常空袭郑州,当时有一位名厨叫赵荣光,特别喜欢吃面食。飞机来了,赵师傅就去躲飞机,回来后,就把剩下的面条加点羊肉汤烩烩再吃。久而久之,赵师傅发现重新烩过的面也很好吃,就潜心研究,在里面放些盐、碱,使之更筋,做出的面别有一番风味,后来就成了风靡一时的风味美食。

烩面好吃不好吃,功夫在于汤,汤是由小山羊肉和腿骨熬成的,加入党参、当归、黄芪、白芷、枸杞等中药熬上一天,既去了羊肉的膻气,又消减了羊肉的火气,十分滋补。舀上几勺高汤,把新鲜烩面和少许红薯粉直接放入高汤中煮,烩面盈润如百合瓣,外滑内韧,汤的鲜味细细渗透进面里,鲜香扑鼻。

不光面好吃,看大师傅下面也是一种美好享受,薄薄的面片,悠忽间拉成长长的薄条。像音乐家在指挥音乐,又似魔术师在玩高超的技艺。那白白的面片,上下翻飞,似游龙飞舞,像彩绸玩花,曲龙虬劲,瞬间下锅,眼还没看清怎么回事,面已下锅煮熟了。汤白味鲜,面滑筋韧,放上几大块羊肉,辅以海菜丝、豆腐丝、粉条、香菜、鹌鹑蛋等,上桌时再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其味更佳,就这样热热和和的一大碗滋补烩面就摆在你面前了。

芝麻酱,盐,味精等多放在碗底,吃前用筷子一挑,那个香啊! 烩面碗也很有讲究,都是陶瓷蓝花大碗,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碗呢?据传河南地处中原,以农业为主,需要体力劳动。从祖辈那里沿袭了大碗吃饭,大碗喝酒,大力气做事,大胸襟待人的习惯。

“过早”来碗武汉·热干面

热干面是武汉人过早(武汉人将吃早餐叫做“过早”)的首选小吃,武汉人对它的感情,已无需多言。单讲从外地来过武汉的人,他们再次想起武汉,多半是因为想起了武汉的热干面。热干面对武汉人或者在武汉呆过一段时间的朋友来说,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小吃,而是一种情怀。未食而乡情浓浓,食之则香气喷喷。

武汉夏天高温,跨时长,长期以来人们在面条中加入食用碱以防变质,这就是热干面的前身——切面。清朝《汉口竹枝词》就有记载:“三天过早异平常,一顿狼餐饭可忘。 切面豆丝干线粉,鱼餐圆子滚鸡汤。”

热干面源于三十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卖汤面的蔡明伟是黄陂蔡榨人,他的汤面做得非常受欢迎,客人经常排队要等很长时间才能买到,很多客人等不及走掉了,蔡明伟做生意很会动脑筋。为了加快出货量,通过反复试验,他终于摸索出一套“掸面”的工艺———就是先把面煮七八成熟,然后快速降温并均匀抹上油,这样卖面时,出货量就快了。

有一次蔡明伟在长堤街看到一家麻油作坊,看见他们从芝麻中提取麻油后,芝麻酱闲弃在一边,香气扑鼻,他灵机一动;何不将芝麻酱加进面里试一下呢?于是蔡明伟向麻油作坊老板购买了些许芝麻酱回家。

同样经过多次反复试验,他觉得满意了,身边的人都说好吃,这时候他才信心满满推出他的新产品上街叫卖。热干面——这个武汉人民最爱的小吃就这样诞生了。此时蔡明伟给这个面起了个名叫“麻酱面”直到1950年工商登记时才正式叫“热干面”。

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 面条事先煮熟,过冷和过油后,再淋上油、醋、辣椒油菜等配料,如果再加上芝麻酱,面条吃时纤细爽滑有筋道、酱汁香浓味美,色泽黄而油润,香而鲜美,有种很爽口的辣味,是祖传秘方,诱人食欲。

一碗阳春面

阳春面,又称光面、清汤面或“清汤光面”,汤清味鲜,清淡爽口。可谓是扬州的一大特色。

相传乾隆27年阳春三月,乾隆皇帝南巡到淮安,他避开了文武百官,带着汪廷珍在城内到处转,来到了一个面摊坐下来,要弄点吃的,一会儿看到摊小二端上一碗面条,根根利利爽爽,淡酱色面汤清澈见底,汤上浮着大大小小金色的油花和翠绿色碎蒜花,阵阵香味扑鼻而来。乾隆连吃两碗后,突然问这面叫什么名字?

摊小二说:“告诉六角(楚州方言,“汝阁下”的意思),我们没给它起名字。”什么,这么好的面条怎么没有名字?不行,不行!乾隆深思片刻说:“淮安是漕运要地,每年上交朝廷税收很多,贡献很大,现在正是阳春三月,这个面就叫'阳春面’吧。”寓意淮安向朝廷交税就像春天万物生长 一样,生机勃勃;又像这面条一样,连绵不断。汪廷珍听后赶紧叫人拿来笔墨纸砚,请乾隆御笔赐名“阳春面”。

阳春面为扬州的特色,就像大饼、油条、豆浆、粢饭四大金刚一样与扬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面中最便宜的光面,依然保持着扬州人的风格,那就是不即不离,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这阳春面是不是什么都没有呢?说是也不是,说不是也是。白白的面条,几点葱花而已,也有人美其名“青龙白虎面”。说它有,它不但用的是高汤,有各式物件的精华,透出一份清香,一份醇鲜;透着一份矜持的怀旧,一份自赏的孤芳。在这里才真正体现出回家的感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国吃面出名的7省,除了山西、陕县、甘肃,你还知道哪些省份呢
全国最好吃的面条都在这里了,你吃过最好吃的面条是哪种?
中国十大面条揭晓 陕西面条意外落选
盘点中国十大面食,学会一种都可以开面馆啦
热干面、炸酱面、刀削面并列前三甲? 陕西人表示不服气!
面条擂台赛丨来自新疆和全国各地的PK,究竟花落谁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