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秋楚地青铜鼎与吴越青铜鼎(三)

---龙纹鼎,春秋晚期,安徽屯溪出土,高12.2公分

此件青铜鼎器型有两个非常典型的吴越鼎特色。

第一,立耳小而薄。这是吴越青铜器常有的特征,大多器物甚至器身也很薄。

第二,三足外撇。这在楚地器物上也曾出现过,但吴越器更多表现,故这种形态鼎常被称为“越式鼎”;足有尖锥状,也有柱状或者条状的。

此器器腹饰回首龙纹,龙上吻及颈部都有分歧状纹饰。吴越纹饰多传统纹饰的变形,这是其重要的纹饰特点之一。

江淮以南地区,吴越文化成为主体,在各类史书记载中也着重描写,而从实际考古发现看,百越和群舒文化同样精彩,不容忽视。

百越的范围包括长江以南地区的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一些小型的中原族属,包括商遗民,与当地民族融合,他们虽然没有兴起如吴越,被周天子封国,但也割据一方,形成事实上的独立王国。战国时期,越国被楚国灭亡后,大量吴越贵族去往这些区域,这些地区故而被后人称为百越,一些史书因此记载百越为战国时期,从实际考古所看,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

百越文化源于自身族属文化,同时深受同时期中原文化及周边楚文化及吴越文化影响,而这些文化的文化内涵事实上同源同质,区别只是在表现形式上,即使后人认为百越文化也受当地土著文化影响,但文明的差距造成了那只会增加更多艺术表现内容,文化内涵不变。

---越式鼎,春秋中期,湖南湘潭古塘桥出土,高21,口径23公分

非常典型的越式鼎,三足空心条状,外撇。

主纹饰为蝉状兽,这类纹饰流行于商及西周早中期。

群舒所在区域为江淮之间,现安徽中部,以六安舒城为中心,东达合肥,西至霍山一带。群舒各国具为偃姓贵族诸侯国,有接近十个左右,大多国名有“舒”字,故称群舒。这些小国,地理位置夹于楚国和吴越之间,早期依附徐国,春秋时期,在楚国和吴越之间摇摆,最终分别被楚国、吴越所灭。这些国虽小,但他们却具有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且连通四方强国,中原文化、东夷文化、楚地文化、吴越文化等都互相影响交融,且资源丰富,故形成极具特色的文化表现。

---蝉纹兽鼎,春秋中期,安徽怀宁金拱杨家牌出土,高27.7公分

此器器型规整厚实,为春秋群舒地区常见形态,折沿,腹微鼓,圆底稍平,三兽足,与中原鼎类似;立耳外撇,这和楚式鼎有相同特点。

装饰风格方面,鼎身用扉棱,这是江淮以南地区的特点,与中原青铜鼎风格不同;器腹纹饰一圈上下两层方块状简化龙纹,之下一圈蝉状兽纹,这类纹饰也广泛出现在百越地区,是商及西周早中器常用青铜器纹饰,与中原地区同期纹饰不同。

---羊首鼎,春秋中期,安徽寿县出土,高11公分

这类小鼎,极有特色,具象羊首,羊身为鼎身,盖伸出羊尾,三弯曲足似羊卧伏。

鼎圆腹圆底,实用性明确;羊首、羊尾、足等装饰性明确;整器似一只肥羊,实用性强且极具观赏性,体现群舒贵族的生活情趣。

群舒地区还发现类似兽形鼎等,作为祭祀文化的重器,春秋其他地区未见有同类风格鼎,是群舒地区独有品种,但作为青铜大类,青铜器发展历史中,类似装饰并不少见,且羊或者兽的形象并未脱离祭祀文化主题内容,也就是文化内涵并未改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收藏见证历史(6-23)解析春秋楚地青铜鼎与吴越青铜鼎(一)
青铜器的断代和分期9——春秋时期
楚铜文化4——湖北西周铜器荟萃
上海市博物馆 青铜器之夏商
青铜文明古国的秘密,内含高清青铜器大图!
商代的文化用具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