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疗气管炎、慢性咽喉炎的中药方
【中医验方】

本病属于中医“咳嗽”等范畴,可分三型辨治:

1.风寒束肺型恶寒发热,咳嗽咯白稀痰,伴鼻塞,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宜肺止咳。方用苏叶、桔梗、麻黄各6克,杏仁、前胡、法夏、枳壳、陈皮各10克,甘草3克,生姜3片。日l剂,水煎服,每次100~150毫升,每日3次。小儿酌减。

2.风热犯肺型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咯吐粘痰或黄稠痰,伴头痛,鼻流黄涕、口渴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肃肺化痰。方用桑叶、菊花、桔梗、杏仁、黄芩各10克,连翘15克,薄荷、甘草各6克。日1剂,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00~150毫升。

3.燥热伤肺型干咳少痰,不易咯出,或有形寒身热等表证,舌红苔薄黄、咏数。治宜疏风清热、润肺止咳。方用桑叶、杏仁、黄芩、象贝母、炒沙参各10克,茅根、芦根各15克,甘草3克,日1剂,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00~150毫升。

【民间偏方】

方l:鱼腥草奶浆草治急性支气管炎

配方:鱼腥草30克,奶浆草(又名三十六针)、薄荷各6克,东风橘15 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用治急性支气管炎。

方2:山大刀根汤治急性支气管炎

配方:鲜大罗伞根(又名山大刀)30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化剂,日服2次。

功效:用治急性支气管炎。

方3:桔梗黄芪汤治急性支气管炎

配方:桔梗3克,黄芩、紫菀各5克,忍冬藤6克,甘草1.5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口l剂,日服2次。

功效:用治急性支气管炎:

方4:酸浆果皮汤治急性支气管炎

配方:酸浆果皮(又名灯笼草果)5~7个,陈皮9克,冰糖30克。

制用法:水煎代茶饮。

功效:用治急性支气管炎。

【饮食疗法】

方1:五味子250克,鸡蛋10个。五味子放入瓦器内,加水煮沸半小时,待药汁冷透后,放入鸡蛋,置阴凉处浸泡7日即成。每日早晨吃鸡蛋1个。此方适用于入冬遇冷即发的支气管炎。

方2:花生米、大枣、蜂蜜各30克,用水共煎饮汤,一日服2次。

方3:用甘蔗汁1杯,高粱米100克,合煮成粥,每天l剂,分2次服用;滋润心肺,咳嗽自愈。

方4:用柿饼l枚,切开去核,夹入川贝末6克,用饭锅蒸熟服用即愈。

方5:甜杏仁5克,冰糖30克,水煎服。

方6:雪梨100克,枇杷叶、款冬花各12克,煎浓汁饮用,每日3次。

方7:鲜梨500克,去皮剖开去核,填人川虫末6克,白糖30克,合起放

在碗内蒸熟食用,早晚分食。

方8:杏仁150粒,去皮尖炒焦。每次10粒,每日服3次。

方9:白菜(开水烫熟后晾干)100克,豆腐皮50克,红枣10枚。各味与盐等调味品一起炖汤服用,1日1剂。对秋、冬季肺燥性支气管炎咳嗽者较为适宜。

【生活宜忌】

1.经常通风换气

家里和办公室都应常通风换气,以防病菌和烟雾等空气污染原滞留守内,加重病情或导致患病。

2.预防感冒

感冒是急性支气管炎的主要诱因,因此避免在寒冷季节长时间待在室外,又湿又冷的环境极易着凉感冒。流感期间,也应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以免增加感染的机会。

3.早防早治

急性支气管炎治疗不及时、反复发作易成为慢性支气管炎,所以应早防早治。

4.戒烟

香烟对呼吸系统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如果你正患急性支气管炎,吸烟将加重病情。戒烟后,你的支气管炎会逐渐改善。假使你长期吸烟,部分的肺部伤害可能无法回复,但你愈早戒烟,痊愈的机会愈大。

5.加强锻炼

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易感性。

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方用

  张某,男,48岁,2004年3月13日初诊。

  患者素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余年,两周来,宿疾又发,咳声频频,胸闷气急,动则更甚,咯痰不爽,痰浊黄稠。口服消炎、止咳平喘之品,只能暂缓片刻,旋即如故。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浮滑数。

  证属痰热蕴肺,气道瘀阻,宣降失司。治宜清热宣肺,化痰逐瘀。

  方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当归15克,川贝母粉3克(分冲),苦参15克,炙百部15克,前胡12克,白前10克,杏仁10克,桃仁10克,薏苡仁30克,桑白皮10克。

  服上方5剂后,咳嗽、气急已减大半,黄稠痰、黄腻苔已除,上方加减共服10剂,诸症消失,病告而愈。

  按  当归贝母苦参丸为《金匮要略》治疗“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而设。本案用当归贝母苦参丸,一则取当归治咳,《神农本草经》指出当归有“主咳逆上气”。二则取其养血活血之;痰热郁结肺金,非贝母之润肺顽痰方能化;苦参味苦性寒,功擅清热燥湿,配贝母而直清肺金湿热,以杜痰浊之源。百部善治寒热新久,久咳虚嗽,白前降气消痰,以肃肺气,前胡清化热谈,白前重在降气,前胡偏于宣清,一宣一降,恢复肺之肃降功能;桃仁、杏仁其性相似,杏仁入气而行气散结,当归伍桃仁入血分,逐久病入络之瘀阻;薏苡仁配桑白皮上清肺中之热,祛痰散结,清肃肺气。诸药相伍,清润并施,苦辛兼投,燥湿化痰而无肺金之伤,气血双调而络脉通,气道畅。药证合拍,病除身安。

治慢支急性发作经验方

经验方:苏子、白芥子、炒菜菔子、茯苓各10克,麻黄、半夏、陈皮各6克,甘草3克。

加减:痰黄稠,舌苔黄者,加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瓜蒌各10克;痰白清稀,舌苔白者,加款冬花、五味子各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疗效:本方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48例, 临床控制(咳、痰恢复至发病前水平)18例,有效26例,无效4例。

风热风燥犯肺型气管炎三偏方

  1.沙参20克,麦冬15克,玉竹15克,川贝母10克,天花粉15克,苦杏仁10克,百合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肺阴亏虚型气管炎。

  2.霜桑叶15克,菊花15克,连翘20克,薄荷6克(后下),芦根20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风热犯肺型气管炎。

  3.桑白皮12克,黄芩15克,石膏30克,知母10克,浙贝母10克,栀子9克,淡豆豉6克,麦冬、天冬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风燥伤肺型气管炎。

治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补肾法则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因急性支气管炎未及时治愈转变而成。主要临床症状有长期咳嗽,吐痰,有时伴有喘息。凡是一年当中有3个月咳嗽,这种情况连续2年以上,而且这种咳嗽不是由于心肺等其他疾病引起的,就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发病主要与下列3个因素有关:一是感染:常见的病原菌有流感嗜血杆菌、甲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鼻病毒及流感病毒等。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呼吸道上皮损伤有利于细菌的继发感染,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二是理化因素:寒冷,气温骤变,气压改变,湿度改变,粉尘、烟尘、有害气体等均能降低支气管自净—排出功能,诱发慢性支气管炎。三是过敏: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当食入、吸入或皮肤接触某些刺激物后,如花粉、尘埃、羊毛、某些食物或药物,以及冷空气等,都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表现为发病缓慢,初起多在寒冷季节发病,咳嗽,咳痰,痰呈白色黏液泡沫状,感染后症状加剧,痰量增多,多为黄色脓痰,终年都有咳嗽,咳痰,伴有哮喘样发作,气急不能平卧等。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的“咳嗽”、“痰饮”、“哮证”、“喘证”等范畴。病因病机复杂,其内在因素与脏腑有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但其中与脾、肺、肾关系密切。因为肺气虚弱,卫阳不固,腠理疏松,容易出汗,常易感冒而诱发支气管炎。脾虚失运,津液不布,聚而成痰,痰湿上泛而为病。肾虚精亏,肾元不固,纳气无权,而为咳喘。且“痰之原,本于肾,痰之动,主于脾,痰之成,贮于肺”。肺、脾、肾三脏中,尤以肾为重要。且肾为先天之本,寓真阴真阳,全身之阳赖肾阳供给,全身之阴靠肾阴滋养。若肾之阴阳失调,可加速或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的发展,故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补肾是很重要的法则。

  处方一

  熟地20克,山萸12克,山药30克,制附片(先熬)20~30克,淫羊藿30克,核桃仁30克,补骨脂12克,麻黄10克,地龙12克,款冬花12克。水煎服。

  处方二

  菌灵芝30克(先熬),丹参30克,党参30克,麦冬20克,五味子20克,枸杞20克,肉桂6克,川贝6克,甘草6克。水煎服。加减:虚寒者加附片、熟地。痰热者去肉桂,加银花、桔梗。肺燥者加黄精、熟地。瘀血症状明显者,加赤芍、莪术。

  处方三

  蛞蝓(即无壳蜗牛,浙江民间称为蜒蚰螺,四川民间称为漩巴虫),洗净,加热致死,斩成肉酱,拌以炒熟面粉,搓成丸药,口服,每丸重10克,每日服3次,每次服2丸。连服2~6月。本方能增加患者之抗病能力。

  处方四

  蛤蚧60克,紫河车60克,肉桂20克,制附片60克,补骨脂60克,巴戟60克,仙茅60克,仙灵脾120克,菟丝子60克,鸡血藤6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2丸,开水吞服。最好在夏季开始服用。此为冬病夏治,疗效良好。    

  慢性支气管炎复发的主要诱因是感染,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要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必须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戒烟,改善环境卫生,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得了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应及时而彻底地治疗。

辨证分型选取中成药治慢性支气管炎

  秋分已过,天气日渐寒冷,又到了慢性支气管炎的多发季节,如何恰当选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中成药以控制其急性发作?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选用中成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也应和应用中药汤剂一样,依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通过辨证分型,确立相应的治则,之后根据治则选取中成药。

  风寒犯肺型  主要表现为喉痒咳嗽,喘急痰多,痰白而稀,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肢体酸楚,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祛风散寒,宣肺化痰。可选用中成药止咳丸、风寒咳嗽冲剂、参苏片等。

  风热袭肺型  主要表现为咳嗽,咽痛喉燥,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稠,常伴有发热微恶风、头痛肢楚,鼻流浊涕,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可选用中成药川贝枇杷糖浆、复方四季青片、强力止咳宁胶囊等。

  燥热伤肺型  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或见痰中带有血丝,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或有恶寒、身热等表证,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或浮数。治宜辛凉清肺,润燥化痰。可选用中成药清肺润燥合剂、止咳橘红丸、川贝雪梨膏等。

  痰湿阻肺型  主要表现为咳嗽痰多,痰白而黏,气短或伴有喘促,胸脘痞闷,纳差腹胀,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治宜燥湿化痰,宣肺止咳。可选用中成药半夏糖浆、慢支紫红丸、痰净片等。

  痰热壅肺型  发热或不发热,咳逆气急,痰多黄稠,不易咳出,胸闷气短,甚至喘促,呼吸困难,咽痛口干,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治宜清热宣肺,化痰止咳。可选用中成药二母清肺丸、消炎止咳片、清肺宁嗽丸等。

  表寒里热型  主要表现为咳嗽音嘎,咳而不爽,咳引胸痛,痰吐黏稠,喘逆上气、息粗,伴有恶寒鼻塞、口渴咽痛、发热身痛、有汗或无汗,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治宜清里达表,宣肺泄热。可选用中成药麻杏石甘合剂、通宣理肺丸等。

  外寒内饮型  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白多泡沫,无汗恶寒,口不渴或口干不欲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紧。治宜解表温里,宣肺化饮。可选用中成药复方满山红糖浆、咳喘宁、小青龙合剂等。

  肺脾两虚型  主要表现为痰多、痰白或微黄,每遇风寒咳痰或咳喘发作加重,脘痞腹胀,纳差便溏,自汗气短,神疲乏力,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滑。治宜健脾益气,祛痰止咳。可选用中成药人参保肺丸、理气定喘丸、参贝北瓜膏等。

  肺肾两虚型  主要表现为咳嗽吐痰,痰稀色白,时而喘促,动则加剧,面色暗淡,纳差脘痞,形瘦便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治宜温肾摄纳,益肺止嗽。可选用中成药七味都气丸、固本咳喘片、金咳息胶囊等。

中医治疗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是病毒或细菌的感染,或物理、化学刺激所引起的气管和支气管的急性炎症。病愈后支气管结构可以恢复正常。

  急性支气管炎起病往往有鼻塞,喷嚏,咽痛,声嘶等呼吸道症状,全身反应轻微,只有轻度畏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主要症状是咳嗽,可有黏液痰,有的可转为黏液脓性痰。有的病人在早晨起床、晚上睡觉体位改变时,或吸入冷空气,或体力活动后发生咳嗽,有时终日咳嗽。急性气管炎发热和全身不适可在3~5日内消退,咳嗽有时延长数周方愈。听诊可有干性啰音或湿性啰音。

  急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的“外感咳嗽”范畴。中医认为多由风寒或风热外侵,邪袭肌表,肺气不宣,清肃失职。痰液滋生,或感受燥气,肺津受灼,痰涎黏结所致。治宜疏风润燥,宣肺止咳。

  处方一:淫羊藿30克,荆芥10克,前胡12克,桔梗12克,紫菀10克,百部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生姜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本方适用于风寒咳嗽。

  处方二:款冬花12克,紫菀12克,桑叶15克,菊花12克,连翘12克,杏仁12克,清明菜30克,大肺经草15克,蛇含15克。水煎服。本方适用于风热咳嗽。

  处方三:沙参15克,麦冬15克,桔梗12克,川贝6克,杏仁12克,枇杷叶30克,麻仁10克。水煎服。本方适用于燥热咳嗽。

  处方四:胆南星10克,法半夏10克,黄芩12克,茯苓16克,陈皮10克,杏仁12克,枳实10克,瓜蒌15克。水煎服。本方适用于急性支气管炎其他症状已消失,而咳嗽经久不愈者。

治慢性支气管炎声音嘶哑方

治慢性支气管炎方

处方:陈皮10克,半夏、神曲各12克,茯苓18克,生晒参(另炖,冲服)、甘草各4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5天为1个疗程。

主治: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气虚痰湿型,症见痰多色白,短气不足以息,面色不华,难以平卧,舌淡苔白或腻,脉细濡。 周延宜

 

治声音嘶哑经验

方法:取生大蒜10瓣,入锅内炒黑,加上少许红砂糖继续加热炒,待糖熔化后,饭后一次服下。

主治:声音嘶哑。 杜博识

支气管哮喘与心源性喘息辨异

支气管哮喘患者常有过敏性体质,每因吸入或摄入致敏原 (如花粉、尘土、食物和某些致敏性药物)或由感染等因素引发。初发年龄多较早、有哮喘反复发作史。心源性喘息常由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急性左心衰竭以及严重二尖瓣狭窄所引起,患者多有上述心脏病史。

支气管哮喘典型发作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咳嗽、胸闷或连续喷嚏等,急性发作时呼吸困难主要为呼气性、痰呈黏液性、体检时全肺均可闻及哮鸣音、呼气延长。由于反复发作,可有肺气肿体征、无心脏病体征。而心源性喘息患者常有劳累性呼吸困难史。发作突然、端坐呼吸、痰呈泡沫样或呈粉红色血痰。此外还伴有心脏病相关症状。

早期支气管哮喘患者心电图正常,心源性喘息患者常有异常心电图。心源性喘息时可因缺氧反射性地并发支气管痉挛、肺内亦出现哮鸣音、当患者呼吸困难急性性发作时,做其他辅也助检查均有困难,此时鉴别主要还是依靠临床病史及主要体征。

支气管哮喘除针对病因治疗外,应用扩张支气管药物如氨茶硷、麻黄素、肾上腺素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有较好疗效;心源性喘息则使用快速利尿剂及快速洋地黄类药物或血管扩张剂有良好疗效。心源性喘息不能用肾上腺素、麻黄素等药物。因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发生危险,故两者不能鉴别清楚时可先用氨茶碱治疗。 (杨晓威/荐)

陈宪海谈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

专家简介

陈宪海,男,山东省中医院肺病科(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山东省基本药物目录审定专家,山东省第二批高层次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学科带头人等。

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从事呼吸疾病病因学、证候学及临床防治研究。擅长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特别对长期发热、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难治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人肺炎、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对长期发热,强调在现代医学病因诊断基础上的中医序贯辨治;对于慢性咳嗽的治疗,在理论学习、临床积累、老中医经验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临证风格和学术思想;对难治性哮喘,强调要做到中西医结合、宏观微观结合、内治外治结合、治养结合。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全球哮喘患者约3亿人,中国哮喘患者约3000万。哮喘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

大家熟知的歌星邓丽君和飞人柯受良都是由于哮喘未被控制,急性发作而去世。可见在疾病早期就没有给予正确的诊断和规范的治疗,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针对很多患者在认识、用药上的误区,山东省中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陈宪海呼吁,哮喘病患者接受规范科学的诊断治疗,完全可以控制病情。

误区一:小儿哮喘等长大了,病就自然好了

专家:儿童哮喘要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早预防

有一天,某高中学生小刘气喘吁吁地来到门诊看“感冒”,诊查后医生考虑患者是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当时,患者的妈妈一脸的疑惑:“我的孩子从3岁起,每年春秋季节都会出现气喘,但打几天针就好了。后来,邻居说等孩子长大了哮喘就自然好了。果然从上初中,孩子没有再出现气喘,到现在已经4年了。是不是别的病啊?”

陈宪海: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机体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复发作的气道炎症性疾病,是由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慢性炎症引起气道管腔狭窄、反应性增加,从而产生气喘、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并反复发作。

确实有些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哮喘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甚至不发作。这与孩子自身发育逐渐完善有一定的关系。但是,长时间不发作并不等于治愈。要知道,儿童哮喘如不及时治疗,一旦气道壁结构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即气道重塑,将会影响其终身的肺功能。

哮喘患儿更应得到积极而合理的治疗,主要原因就在于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具有可塑性。所以,如果孩子患有哮喘,千万不要迟疑,越早治疗越好。

误区二:哮喘没有症状,不用治疗

专家:缓解期仍需要治疗,预防哮喘发作,避免气道重塑

杨大爷患支气管哮喘二十多年,每年都有三四次因哮喘突然发作,去医院治疗。不管医生和家人怎么劝说,只要没有症状,他从不去看医生、也不吃药。近几天他因哮喘再次发作并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大汗淋漓,说话断断续续不能成句,端坐呼吸,唇指变黑,入住医院重症监护室,经过机械通气和其他治疗措施,五天后病人转危为安。

陈宪海:对于哮喘病人来说,杨大爷的这种认识太可怕了。支气管哮喘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两个阶段。支气管哮喘有间歇性发作、轻度持续发作、中度持续发作、严重持续发作等,每种发作的轻重程度不一,治疗上也有差异。因此,支气管哮喘患者平时决不可掉以轻心。

在缓解期时,常常无明显呼吸道症状,患者以为自己的病已经好了,不需要再去治疗了。实际上,支气管哮喘作为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在缓解期间,支气管腔内仍有炎症存在,只不过是因没有接触到诱发哮喘发作的因素,而未表现出来中医中药秘方网推荐一旦有感冒、运动过量,紧张、兴奋或强烈情绪、气温变化、吸入冷空气或刺激性气体(如烟雾、汽油味等)或接触尘螨、动物皮毛等诱因,便可能出现明显的哮喘症状。因此,缓解期是需要治疗的,治疗目的是减轻或控制气道炎症,预防哮喘反复发作,改善病人的病情和预后。

还有一些患者用药后没有了症状,就认为哮喘治好了,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许多患者使用缓解药物后,虽然症状消失了,但是气道炎症仍然可以持续存在。它犹如海面上露出的冰山一角,实际上水面下还隐藏着更大的冰山。因此建议患者应该继续使用适量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预防哮喘发作。

误区三:激素是治好哮喘的“灵丹妙药”

专家:建议规律、规范吸入糖皮质激素

老李是个老哮喘患者了,曾经因为重度哮喘在山东省中医院住院。出院后,他和陈主任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他说,他的病情之所以那么严重,都是激素惹的祸。以前,他哮喘一发作,他就自行服用氨茶碱和强的松。症状轻时,少吃一点,症状重了,再加几片。由于感到心慌,听说是吃氨茶碱的原因,又自行停了该药,只服强的松,从3片,到这次住院前的10多片。

陈主任听后告诉他,不是激素惹的祸,而是认识不正确惹的祸。

陈宪海:哮喘治疗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分为具有抗炎作用和症状缓解作用两大类。急性发作时,缓解症状药物的作用显得非常突出,例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这些药物的吸入剂很多哮喘都用过,也感受到了其“立竿见影”的效果。而糖皮质激素作为抗炎药物,需要长期应用,并且其疗效并不像沙丁胺醇等平喘药那样迅速。有些患者朋友从而产生了一种“吸入治疗哮喘的药物应立即见效”的习惯心理,错把激素当成了平喘药。21nx.com还有一些患者朋友,虽然因为正确使用糖皮质激素有效控制了哮喘,但由于惧怕激素的副作用,就自作主张停用了。应该认识到,激素属于抗炎药物,虽然见效慢,但疗效持久,具有“治本”的作用。

支气管哮喘从本质上讲是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而针对炎症最恰当的药物就是糖皮质激素。确实,现在临床上出现了滥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现象,造成的后果触目惊心,一些患者甚至认为激素是“毒蛇猛兽”,纷纷远离。但是,在恰当的疾病、恰当的时机、应用恰当剂量和剂型的糖皮质激素成功救治生命的例子更多。并且,针对支气管哮喘而开发的吸入糖皮质激素由于剂量小、药物“直达病所”,较少出现全身副作用,受到呼吸科医生和很多哮喘患者的青睐。目前,呼吸科医生比较推崇的是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联合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这种治疗方法给众多哮喘患者带来了福音。

误区四:中医药方治疗哮喘可以“药到病除”

专家:没有包治哮喘的中药神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医学认为,哮喘之所以反复发作,是由于哮有“夙根”。哮喘“夙根”论的实质,主要在于脏腑阴阳失调,素体偏盛偏虚,对津液的运化失常,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输化水精,肾不能蒸化水液,而致凝聚成痰,若痰伏于肺则成为潜在的病理因素。

中医对于哮喘的治疗,重视疾病的一般规律,同时强调不同个体的差异。指出,在哮喘的发作期和缓解期,治疗的重点不同。即“未发(缓解期)以扶正气为主,既发(发作期)以攻邪气为急”。

陈主任推荐一个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中医名方,叫做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这个方子来源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中医著作《伤寒论》。方子的组成是: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厚朴6克,炒杏仁6克。现代用法一般是水煎服。

现代中医经常应用这个方子治疗支气管哮喘。但并不是所有的哮喘患者都适合用这个方子。根据《伤寒论》的思想,结合现代临床实践的总结,陈主任认为,支气管哮喘,符合下列条件的,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这个方子治疗比较好,条件是:符合支气管哮喘的诊断;目前处于发作期;除了咳喘外,伴有“鼻鸣干呕”等过敏性鼻炎的表现;平素容易感冒。

陈教授曾经治疗一位中学生,刘同学自幼哮喘,以前每年春季易发哮喘,近三年发作次数增多,并且季节性不明显了。最近两年鼻塞、喷嚏等症状明显,平时容易出汗,怕风。更麻烦的是,这位患者对常见的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反应都不好。由于病情长期得不到控制,患者的情绪也变得焦躁不安,食欲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陈教授认为适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病人遵医嘱服用两周后,症状消失。

在缓解期,除了要做好环境控制和生活调理,适当的药物治疗也很重要。刘同学经过上述治疗,症状缓解后,仍然容易出汗,食欲不是太好,大便有点稀。看看病人的舌象,颜色淡红,舌边还有齿痕。陈主任认为,患者属于肺脾气虚,又给这位患者开了一个中成药,叫做六君子丸。刘同学服用六君子丸4周,食欲和体力明显增加。最近一年没有出现哮喘的急性发作。

对于哮喘缓解期患者,服用中成药六君子丸就可以了。如果患者仍然咯痰良多,且乏力、食欲不好的症状明显,可以按这个方子的组成取药水煎服,作用会更快一些。

同时陈主任也提醒,由于中医治病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参考上述内容,最好请医生面诊。

支气管扩张周贻谋献方

    1、白芨粉、三七粉各300克。将两者混合拌匀,装入空心胶囊内,瓶装封贮备用。每次口服4-6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天门冬、麦门冬、白芨、生甘草各10克,豆腐300克。共同加水合煮30分钟,去掉药渣,食豆腐而饮其汤,每日1剂,可以1次或分作2次温服。

    3、白芨120克,浙贝母30克。共同研为细末,瓶装备用。每次口服3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饭后服用

    4、鱼腥草、薏苡仁各20克,鲜山药30克。先将鱼腥草洗净煮沸15分钟,滤取药液;山药洗净切片,与薏苡仁一起用药液合煮成粥服食,1次服完。每日2剂,可连服30日。

    湖南中医药大学

    教授  周贻谋献方

支气管扩张治疗偏方验方

支气管扩张是指支气管及其周围肺 组织因慢性炎症损害管壁,以致支气管 扩张变形的一种病症。以慢性咳嗽、咳吐脓痰和间断反复咯血为主要临床表 现。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 于肺结核。现代西医学除采用控制感染和清除痰液外,尚乏根治之法。支气管 扩张在中医学中,可归属于“肺痿”、 “劳嗽”等范畴。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的总有效率平均在90%左右,但临床 痊愈率仍较低。下面介绍几个常用有效 的验方。

一、肝火犯肺型

症状:咳嗽阵作,胸闷胁痛,痰中 带血或纯血鲜红,烦躁易怒, 口苦口 干,便秘尿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处方:仙鹤草、桑白皮、生地各 12克,龙胆草、地骨皮、丹皮、黄芩、 旱莲草、海蛤壳粉(分次送服)、白及各10克,青黛(分次送服)2克。

加减:咯痰不爽加款冬花、瓜蒌皮各10克;气喘加苏子10克;便秘者加制大黄8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疗效:治疗44例中,显效22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 93%。

二、痰热伤肺型

症状:发热胸痛,咳嗽痰多,痰黄粘稠,痰中夹血,或咯血,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舌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泄肺胃,涤热化痰。

处方:白茅根、仙鹤草、桑白皮、黄柏、知母、栀子、金银花各12克,黄芩、杏仁、瓜蒌、川贝母、前胡、枇杷叶、炒侧柏叶各10克。

加减:风热重加荆芥、薄荷(后下)各10克;痰热重加竹沥、海浮石、法半夏各10克;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疗效:治疗45例中,临床痊愈及 显效37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 有效率为97.8%。

三、阴虚火旺型

症状:颧红盗汗,干咳少痰,咯纯 血鲜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形体消 瘦,或兼心悸、遗精等,舌红质干,脉虚数。

治法:滋阴润燥,清热止血。

处方:生地、白茅根、早莲草、麦 冬、沙参各12克, 百合、丹皮、川贝 母、枇杷叶、炒侧柏叶、地骨皮各10 克。

加减:腰膝酸软,偏肾阴虚者,加 I¨药20克,山萸肉、熟地、泽泻、茯 苓各8克;干咳带血,偏肺阴虚者,加五味子、桔梗、玄参各6克;神疲乏 力,气阴两虚者,加党参12克,五味 子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疗效:治疗52例中,显效23例,有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 92.3%。 曹文德

自拟钩龙麻黄汤治支气管哮喘

 组方:钩藤(后下)20克,广地龙15克,炙麻黄10克,桂枝10克,法半夏12克,辽细辛3克,北五味子10克,杏仁6克,黄芪15克,防己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喘息痰多者可加白芥子、苏子、莱菔子;水肿甚者加大腹皮、桑白皮、葶苈子;肾虚不能纳气可加紫石英、磁石、蛤蚧、肉桂;如兼有血瘀之象可加桃仁、红花、僵蚕。

  本病宿根在于痰瘀胶结于肺,故本方重用清热化痰兼有逐瘀之功的钩藤、地龙,佐以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麻黄、桂枝、黄芪、防己、茯苓,诸药合用相得益彰。临症不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之哮喘,笔者皆依据本方随证加减,收效满意。(薛力铭)

治支气管哮喘方小汇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一种肺部过敏反应性疾病,也称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的、带哮鸣音的呼吸困难。典型患者发作前常有前兆症状,如咳嗽、胸闷、连续喷嚏等。急性发作时,出现气急、哮鸣、咳嗽、多痰等症,呼气困难尤为明显。患者往往不能平卧,被迫采取坐位。两手前撑,两肩耸起,额部冷汗,甚至唇、指青紫。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小时,严重者可持续数日才逐渐缓解。此病多发生于具有过敏体质的人。致病原因主要是所谓的致敏物质,如植物花粉、动物皮毛、细菌及其产物、生产性粉尘、鱼虾等。当这些致敏物质通过吸人、食入或直接接触进入具有过敏反应性的机体后,引起过敏反应,使支气管肌肉痉挛,管壁黏膜红肿和管腔内黏稠分泌物增多,空气不能顺利出入,则发为本病。此外,气候变化、精神刺激等因素,也可诱发本病。

麻黄甘草汤:本方具有温肺散寒作用,适用于冷哮。症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白,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或伴恶寒、发热、身痛;舌质淡,苔白滑润,脉浮紧或弦滑等。

炙麻黄10克,炙甘草6克。用水300 毫升,煎取100毫升,空腹1次服用。不效再煎服。每日可服2剂。

麻黄石膏汤:本方具有宣肺清热平喘作用,适用于热哮。症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如吼,胸闷气粗,呛咳阵作,痰黄黏稠而难以咯出,面红,口渴喜饮;或伴口苦,心烦,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炙麻黄6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5 克。用水800毫升,煎取300毫升,分早、午、晚3次,空腹服用。

补虚定喘汤:本方具有温补脾肾、化痰平喘作用,适用于虚哮。症见反复发作,甚者持续哮喘,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口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脉弱等。

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五味子10克,山萸肉 10克,炒苏子6克,生龙骨20克(先煎),生牡蛎20克(先煎),炙甘草6克。用水1200 毫升,先煎生龙骨、生牡蛎20分钟左右,再入其余诸药,煎取450 毫升,分早、午、晚3 次,空腹服用。

中草药

麻黄:性味辛温,有较强发汗散寒解表作用,并为宣肺平喘要药,可宣肺利水,常用于治疗风寒表症及多种外感引起的哮喘、水肿等病症。可引起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慎用。

石膏:性味辛甘大寒,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作用,常用于治疗肺热气喘,胃火牙痛,外感热病引起的大热、大汗、烦渴等症病。

茯苓:性味甘淡而平,既可利水渗湿,又可健脾补中、宁心安神,常用于治疗水湿内停导致的水肿、小便不利,脾虚湿盛引起的腹胀便溏及心悸、失眠等病症。

治疗支气管哮喘偏方

  支气管哮喘,中医称“喘证”、“哮证”等。患者常于冬春季节、夜间(或清晨)反复发作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痰多等症状。轻者胸部有紧迫感,持续数分钟;重者出现极度呼吸困难,持续数周或更长时间。西医尚无根治的方法和药物,笔者根据数十年的临床心得,自拟一方(定喘汤),对本病有显著的疗效。治疗支气管哮喘偏方

  处方 半夏、紫苏子、丹参、钩藤各12克,胆南星15克,枇杷叶15克,桔梗、瓜蒌各10克,防风15克,甘草10克。随证加减:有家族史者加蝉衣、乌梅祛风抗过敏;热者加石膏;寒者加麻黄;肾虚气逆者加胡桃肉、紫石英、山萸肉等益气补肾降逆药;久病阴伤加元参、天花粉、川贝母等养阴生津药;便秘加生大黄。每日1帖,水煎两次混合,早晚分服。治疗期间勿感受风寒,忌生冷、肥腻、荤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功效 祛痰化瘀,降气平喘。

  方解 半夏、紫苏子豁痰降逆,以断哮喘发生之本,胆南星具有中枢镇咳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对呼吸道各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丹参活血化瘀;钩藤有解除支气管痉挛之效;枇杷叶有抑菌、平喘和祛痰等作用;桔梗、瓜蒌有杀菌、止咳化痰的功效;防风有抑制哮喘发作期的变态反应,清除过敏原的刺激;甘草有类似皮质激素和抗变态反应等作用。诸药相合,有止咳祛痰、平喘,抗敏解痉之功。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病例:段某,男,5岁,2004年12月就诊。家长诉患儿自2001年春季感冒后,每逢冬春易患感冒、咳嗽难愈,近日又发咳嗽,鼻流清涕、阵发喘逆,服用阿莫西林、红霉素等抗生素,效果不佳,且增呕吐,停用西药后呕止,但咳喘仍重,痰多色白,汗出恶风,苔白,脉细缓。予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炒杏仁10克,厚朴10克,生姜12克,大枣4枚。上药一剂服用一天半,连服3剂后,咳喘减轻,又继服6剂诸症消失。

  该患儿仅服3剂明显见效,诸症减轻。由此笔者想到了《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条文。患儿有汗,为太阳表虚中风证,又有咳喘之疾,当桂枝汤原方加厚朴、杏仁2味。厚朴、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定喘,证、方、药相对应。据冯老师临床经验,咳喘患者不论新久,不论是慢性气管炎、咽喉炎、还是感冒等病,如排除实热证,再审有本方证则可用之。

治疗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鼻炎

  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分别属于中医“哮病”和“鼻鼽”的范畴。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有研究表明,78%鼻炎患者伴发哮喘,58%哮喘患者伴发鼻炎。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其发病多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内伏痰饮,三者相合,闭塞气道,遂致呼吸困难,升降不利,触动其痰,产生喉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若鼻鼽、哮喘反复发作,由实转虚,临床可见自汗,常易感冒,食少便溏,倦怠无力,短气息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等肺脾肾气虚的表现。所以,本病肺脾两虚为本,痰饮为标,外邪侵袭往往是诱发因素。

  治疗

  益气疏风,温阳化饮是本病的治疗大法。本病的治则为发时治标,平时治本,治标是缓解发作,治本是防止复发,亦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所在。故宜补肺气,固卫阳为主,如玉屏风散、黄芪建中汤、生脉散之类。药用党参、生黄芪、白术、太子参等补益肺气,若气虚明显可予以人参加强补气之力,临床常用生晒参;疏风则用柴胡、防风、荆芥、羌活、苏叶等。

  若平素消化不良,大便不实,或食油腻易便溏,晨起或者饭后痰多,是脾阳不振,气虚运迟,精微不能四布,积湿蒸痰,宜温中健脾为主,如六君子汤、理中汤之类。

  若痰饮内伏,夜间喉间痰鸣,宗“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以小青龙汤意温阳化饮,药用麻黄、川桂枝、细辛、白芍、姜半夏、干姜、五味子、甘草等。

  若其人肾气素亏,冲任之气易于上逆,则宗“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之原则,分治脾肾,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等方可酌情选用;若腰酸怕冷,动则喘息,酌加当归、熟地、山萸肉、紫河车、菟丝子、巴戟天等。

  若痰从热化或外感风热,痰热内蕴,肺失清肃,症见咳喘,痰黄,浊涕,舌质偏红,苔黄,则加入清肺化痰之品,如小陷胸汤、《千金》苇茎汤等方中之半夏、瓜蒌、黄连、薏苡仁等常可加入;若咯痰脓稠则可加入鱼腥草、金荞麦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病案举例

  顾某,男,12岁。患者自幼经常感冒诱发咳嗽、鼻塞、喷嚏、流涕,继而出现气喘痰鸣,夜间加重,曾经使用抗组胺药物、吸入糖皮质激素等可以暂缓一时,停药后症状依然,而服用西药期间常常无精打采。近期发作较频,目前鼻涕喷嚏,咳嗽,晨起咯痰色白量较多,夜间胸闷喘息或有痰鸣,纳少,平素多汗,动则汗出,便溏。舌尖红,苔薄,脉细。查体:两肺可闻少许哮鸣音。肺功能检查提示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试验(+)。中医诊断:哮病;鼻鼽,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中医病机为肺脾两虚,兼夹表虚及痰饮,治以健脾补肺,温阳化饮,佐以疏风。处方:生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熟地黄10克,法半夏6克,陈皮6克,茯苓10克,柴胡5克,防风5克,荆芥5克,羌活5克,麻黄4克,射干5克,紫苏子6克,白芥子3克,杏仁5克,紫菀5克,款冬花5克,甘草3克。7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患儿鼻塞、鼻涕、喷嚏等症若失,咳喘亦减,基本不咳,咯痰减少,夜间痰鸣偶有,纳食正常,精神可,便调。查体:未闻明显哮鸣音。舌淡红,苔薄,脉细。上方去柴胡、荆芥、羌活、紫菀、冬花、杏仁,加入菟丝子6克,补骨脂6克。10剂,水煎服。

  三诊:患儿诸症基本消失,咳喘不显,无痰,夜间无痰鸣,精神、饮食皆可。上方去白芥子,加怀山药15克,薏苡仁15克。14剂,水煎服。后经电话随访,没有再发。

小儿支气管哮喘中医疗法详解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小儿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咳嗽,喘鸣和呼气性呼吸困难,常在夜间和凌晨发作。

  辨证论治

  1.发作期

  (1)寒饮停肺证

  [证候]  咳喘哮鸣,恶寒怕冷,鼻流清涕,痰液清稀,四肢欠温,面色淡白。舌质淡胖,苔薄白或白腻,脉浮滑。

  [治法]  宣肺化饮,止咳平喘。

  [方药]  小青龙汤。主要药物:麻黄、桂枝、白芍、半夏、细辛、干姜、五味子、甘草。

  咳甚者,加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痰涌喘逆不得卧者,加葶苈子、白芥子泻肺涤痰。

  (2)痰热壅肺证    

  [证候]  咳喘痰鸣,痰稠色黄,口干咽红,或发热面红。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止咳定喘。

  [方药]  麻杏石甘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多者加瓜蒌、海浮石、半夏化痰降逆;痰鸣喘息不得卧者,加葶苈子、地龙泻肺平喘;大便干结,舌苔燥黄者,加大黄、芒硝通腑利肺;咳痰稠黄者,加知母、海蛤粉、射干、鱼腥草清热化痰。

  (3)外寒肺热证

  [证候]  咳喘哮鸣,恶寒发热,流涕喷嚏,头痛,咽红,汗出,口渴,痰黏色黄。舌质偏红,苔薄白,脉滑数。

  [治法]  宣肺降气,祛痰平喘。

  [方药]  定喘汤。主要药物:白果、麻黄、苏子、款冬花、杏仁、桑白皮、半夏、黄芩、甘草。

  热重者加生石膏、山栀清热泻火;痰多者加天竹黄、海浮石、浙贝母清热化痰;气逆喘息者加代赭石、地龙、葶苈子化痰降逆。

  (4)虚实夹杂证

  [证候]  哮喘持续发作,喘促胸满,端坐抬肩,不能平卧。面色晦暗色青,畏寒肢冷,神疲纳呆,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

  [治法]  温阳补虚,降气化痰。

  [方药]  苏子降气汤。主要药物:苏子、半夏、肉桂、前胡、厚朴、当归、炙甘草。

  阳虚明显者,加附子、补骨脂补肾壮阳;喘咳短气不足以息者,加党参、黄芪、胡桃肉、诃子补肺敛气;面唇紫暗明显者,加当归、丹参、红花活血通脉。

  2.缓解期

  (1)肺气亏虚证

  [证候]  面色淡白,乏力,自汗,易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  补肺固卫。

  [方药] 玉屏风散。主要药物:黄芪、白术、防风。

  汗多者加五味子、煅牡蛎敛汗固涩;肢冷者加桂枝、附子温阳益气;若气阴两虚,咳呛,痰少质黏,口燥咽干,舌质红者,可用生脉散加沙参、黄芪、玉竹等益气养阴。

  (2)脾气亏虚证

  [证候]  食少便溏,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少,脉缓无力。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  六君子汤。主要药物: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甘草。

  食欲缺乏者,加神曲、焦山楂、炒麦芽导滞助运;大便溏薄者,加煨木香、砂仁、苍术健脾燥湿。

  (3)肾气亏虚证

  [证候]  动则气促,面色白,形寒畏冷,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法]  补肾固本。

  [方药]  金匮肾气丸。主要药物: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炮附子、桂枝、泽泻、茯苓、牡丹皮。

  肾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温补肾阳;肾阴虚者去桂枝、附子,加麦冬、当归、龟板滋阴补虚;动则气喘者,加冬虫夏草、五味子、蛤蚧补肺纳气。

  经验方

  1.验方一

  [药物组成]  沉香2.5克,侧柏叶3克。

  [功效]  温肾纳气,止咳平喘。

  [适应证]  哮喘夜间发作者。

  [用法用量]  共为细末,临睡前顿服。

  2.验方二

  [药物组成]  皂荚15克,白芥子20克。

  [功效]  宣肺化饮,止咳平喘。

  [适应证]  哮喘发作痰多者。

  [用法用量]烘干,每次1~1.5克,每日3次。

  3.补肺定喘汤

  [药物组成]  麻黄9克,细辛6克,苏子6克,杏仁9克,陈皮6克,半夏9克,黄芪9克,太子参9克,补骨脂9克,淫羊藿9克。

  [功效]  宣肺化饮,止咳平喘。

  [适应证] 寒性哮喘。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

  4.慢性哮喘丸

  [药物组成]  桑白皮30克,麻黄10克,杏仁12克,法半夏12克,白矾6克,干姜6克,甘草6克,细辛3克。

  [功效]  清肺定喘,化痰利窍。

  [适应证]  慢性哮喘风寒证。

  [用法用量]  上药共研末,水丸,每袋 18克。每次服6克,量病轻重,可酌增减。

  5.小萝皂丸

  [药物组成]  莱菔子30克,皂角6克,瓜蒌15克,蛤粉15克,制南星15克,葶苈子6克。

  [功效)  清肺定喘,化痰利窍。

  [适应证]  哮喘之痰涎壅盛证。

  [用法用量]  上药共研末为丸,每次服3克,每日两次。

  适宜技术

  1.贴敷法

  (1)穴位贴敷

  方法一:白芥子、延胡索各20克,甘遂、细辛各12克。共研细末,分成3份,每隔10天使用一份。用时取药末一份,加姜汁调如一分钱币大,分别贴在肺俞、定喘、膈俞、膻中穴,贴0.5~2小时后揭去。用治冷哮。

  注意:①若贴后皮肤发红,局部出现小疱疹,可提前揭去;②贴药时间为每年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连用3年。

  方法二:用白芥子3克,细辛0.6克,胡椒 1克,白附子1克,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后敷于肺俞穴上,每于夜间睡前敷上,次日晨起取下。适用于哮喘缓解期。

  注意:如局部反应重,亦可敷1~2小时取下, 1~2日进行一次,7次为一疗程。  

  (2)敷脐法

  麻黄5克,白芥子4克,半夏、桂枝各3克,丁香0.5克,砒石0.3克,共为细粉。用前以生姜一片擦拭脐部,趁湿将药粉撒于脐中,再用纱布覆盖,敷两小时。每日一次,用治虚性哮喘。

  注意:若贴后皮肤发红,局部出现小疱疹,可提前揭去。

  2.针灸法

  (1)体针

  方法一:哮喘发作时可取定喘(针后拔罐)、天突、膻中。咳嗽痰多者,加丰隆;缓解期取肺俞、足三里、肾俞、脾俞。每次取3~4穴,轻刺加灸,隔日一次。适于在好发季节前做预防性治疗。

  方法二:发作期取穴定喘、天突、大杼、内关,每日一次。咳嗽痰多者,加膻中、丰隆;缓解期取穴大椎、肺俞、足三里、肾俞、脾俞、关元,每次3~4穴,轻刺加灸。适于在好发季节前做预防性治疗。

  (2)耳针

  选喘点、内分泌、肾上腺、气管、皮质下、交感、肺、脾、肾。将上穴分两组,每次取5穴,用毫针刺之,中强刺激,留针30~6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两组穴交替使用。

  3.推拿法

  先用推法,依次横推胸腹部(以华盖、膻中为重点)、腰背部(自上而下,以肺俞、膈俞、命门为重点)、脊柱及其两侧。接着按肺俞、膈俞。每1~3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适用于哮喘缓解期。

  4.穴位埋线法

  方法一:取定喘、大椎、肺俞、厥阴俞、中府,尺泽等穴。埋植羊肠线,每20~30天一次,连续数次。主治支气管哮喘。

  方法二:取穴定喘、膻中、中府透云门、肺俞透厥阴俞、孔最、足三里等,每次选用1~3穴。选定穴位后行常规消毒、局麻,用埋线钩针或三角缝针穿入羊肠线,快速刺入皮肤,埋于需要的深度(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线头不能暴露在皮肤外面,针孔涂以碘酒,盖上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一般埋3~4次后开始见效,两次埋线间隔时间为20~30天。

  5.雾化疗法

  寒哮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10克,苏子、橘红各5克;热哮用麻黄5克,杏仁、黄芩各10克,石膏30克,桑白皮15克,金银花20克。水煎两次,混合后再浓煎并反复过滤、沉淀,取液50毫升瓶装,超声雾化,口腔吸入,每次雾化时间为40分钟。适用于哮喘持续发作。

  6.天灸疗法

  药物制备: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用时以老姜汁调和成1厘米×1厘米×1厘米的药饼,用5平方厘米大小的胶布贴于穴位上。

  取穴:①肺俞、胃俞、志室、膻中;②脾俞、风门、膏盲、天突;③肾俞、定喘、心俞、中脘,背部穴位均取双侧。每次一组,三组交替使用。将药物贴于穴位,每次贴一小时,10天贴一次。治疗3个月,共9次。

  天灸疗法对于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预防复发作用,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治疗期间,戒生冷、烟酒、辛辣、海鲜及易致化脓食物,贴药当天避免冷水浴。

八子定喘汤主治老年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八子定喘汤,主治老年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症见喘咳气短,动则加重,吐痰不利,唇甲紫绀者。

  该方由白芥子10克、紫苏子10克、莱菔子(炒)15克、葶苈子20克(包煎)、五味子10克、附子10克(先煎)、车前子30克(包煎)、补骨脂10克、大黄6克(后下)、前胡15克、白前30克、杏仁10克、紫菀30克、川贝(冲)10克、水蛭10克、皂角10克组成。每日1剂,水煎2次,共300毫升,取150毫升分早晚温服。如果是老年虚喘,动则加剧,可适当配伍参蛤散。

  其中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葶苈子、车前子降气消痰、化痰逐饮,利水平喘;附子、五味子、补骨脂温肾纳气,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用大黄、皂角、水蛭通腑逐瘀,使顽痰去,腑气通,肺气则降;二前、杏仁、紫菀、川贝宣肺平喘,利气止咳。诸药合用,共奏调肺气,利心血,散瘀结,化顽痰,通肠腑之功。

周天寒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 止哮丸

  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周天寒,幼承家学,笔耕不辍,勤于实践,临床经验丰富。常用家传“周氏固本止哮丸”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疗效甚佳。

  组成:人参白果、京半夏、白术、川贝母、紫河车各31克,黄芪、鹿衔草、熟地(另蒸,捣烂如泥)各62克,椒目50克。

  方药加减:偏脾虚加扁豆、鸡内金各40克;偏肾阳虚加肉桂、补骨脂各30克;偏肾阴虚加枸杞、女贞子各60克;挟瘀血者加丹参、红花各40克。

  制法与服法:分别将以上各药研成细末,混合均匀,加熟地、蜂蜜为丸,制成梧桐子大小,每次服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小儿用量减半。

  主治:慢性支气管哮喘

  功效:补肺益肾,健脾化痰,纳气平喘。

  适应症:适用于肺、脾、肾虚所致的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哮喘反复发作,呼多吸少,短气不续,自汗畏风,易于感冒,食少口淡,舌质淡,脉细无力等。

  方解:方中人参、黄芪、白果补肺益气,敛肺平喘,以增强卫外功能,减少发作;京半夏、白术健脾益气,燥湿祛痰,以杜绝生痰之源;川贝母、鹿衔草、椒目化痰平喘,祛已成之痰;紫河车补肾填精,峻补精血。诸药合用,具有补肺益肾健脾化痰之功,恰中慢性支气管哮喘,正虚痰阻的病机特点,故用于治疗哮喘缓解期有奇效。

李乃庚平喘汤治支气管炎 哮喘

  组成  炙麻黄5克,杏仁10克,白芥子5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陈皮5克,制半夏5克,白前10克,甘草5克。

  功能  散寒止咳,化痰定喘。

  主治  常用于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百日咳等病。证属外感风寒,内蕴痰湿。症见咳嗽气喘,喉间有痰鸣,舌苔薄白或白腻均可服用。

  用法  每剂水煎2次,合并2次煎液300~400毫升,冰箱冷藏,服时温热,分4~6次,2天服完。

  方解  方用麻黄、杏仁为君,麻黄辛温,善散风寒,杏仁味苦,善降肺气,两药均入肺经,既散肺卫外束之寒,又降肺络壅逆之气。用白前、苏子、莱菔子、白芥子为臣,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佐以陈皮、制半夏,理气醒脾,燥湿化痰,堵生痰之源,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且能润肺止咳。全方共奏化痰止咳,降气平喘之功。

  加减  若舌苔白腻罩黄,痰湿明显有化热之征、寒热相杂之相,可加用桑白皮、海浮石等,以清泻热邪,化其痰热;若大便干结加大黄,以通腑气,降肺气,咳喘易平;若咽红,乳蛾红肿或咳声嘶哑者加玄参、玉蝴蝶,以清咽利喉。

  临床运用  此方不能用于痰热咳喘,更不宜用于舌红无苔的阴虚咳喘。应用此方的取效关键,除辨证属痰湿咳喘外,当需注意两点:一是掌握患儿平素禀赋属痰湿体质,二是发病时间多在寒冷季节。

  李乃庚,1939年生,江苏盐城市人。江苏省名中医、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50年,精于儿科杂病,善用外治疗法。主编出版《小儿外治疗法》等学术专著5部,参加编写《实用中医儿科学》等医学著作5部,发表论文40多篇,获省、市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专利2项。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分型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秋冬季节为发病高峰,是多种因素长期互相作用的结果。病毒和细菌所引起的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和加剧病变发展的重要因素,粉尘、大气污染、刺激性烟雾、长期吸烟的慢性刺激是主要病因之一,气候寒冷,过敏因素也是发病的诱因。机体抵抗力减弱,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是引发慢性支气管炎的内因。

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逐渐加重。主要症状是咳嗽、咳痰、喘息或气短,尤以清晨或夜间为重,痰量增多。当并发肺气肿时,除有咳、痰、喘等症状外,逐渐出现呼吸困难。

根据临床表现,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分型治疗如下:
    寒饮伏肺:久咳不止,痰稀薄、白黏或呈泡沫状,量较多,秋冬加重,兼见形寒肢冷、气喘痰鸣、胸膈满闷、身重困倦等症。治疗以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为主。选方小青龙汤加减,药用:炙麻黄15克,细辛5克,干姜、半夏各10克,桂枝5克,五味子5克,白芍12克,枳壳10克,白前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
    痰湿阻肺:咳嗽、痰多,稀薄色白或黏腻易咳出。一般病史较长,常反复发作。可伴有咳声重浊、气喘、头身沉重、神疲乏力、脘腹胀满,食少便溏等症状,治疗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为主。选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用:半夏10克,橘红5克,茯苓、金银花各15克,苍术、白术、厚朴各5克,白矾2克(冲服),陈皮5克,枇杷叶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痰热蕴肺:咳嗽、咳黏腻、黄稠或脓性痰液、咳出不爽,有咳嗽、咳痰史患者易继发感染而急性发作,可伴有发热气粗或喘憋,喉中痰鸣、痰量较多,咽干喉痛,口渴呕恶等症状。治疗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为主。选方二陈汤加减,药用:陈皮、半夏各15克,葶苈子、竹沥(冲)各10克,竹茹5克,鸡矢藤、枇杷叶、桑白皮各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以上各型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多见以下三型:
    肺气不足:久嗽不止,咳声低弱,痰白稀或黏稠为特点,气短喘促,动则加重,可伴有面白无华,言语无力或懒言,神疲体倦,自汗怕风,食少纳呆等症状。治疗以益气化痰,止咳平喘为主。选方生脉饮加味,药用:五味子、党参、麦冬各10克,当归、百部各12克,桑白皮5克,麻黄5克,茯苓、白术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肺阴不足: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丝为特点,口燥咽干,可伴有午后潮热、颧红面赤、手足心热、形体消瘦、失眠盗汗、声音嘶哑、咳声短促等症状。治疗以养阴清肺、止咳化痰为主。选方养阴清肺汤加减,药用:生地、玄参各15克,麦冬、白芍各10克,丹皮5克,川贝母3克(研末,冲服),青蒿5克,葛根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肺血瘀阻:咳嗽日久不愈,痰少,体弱,面色暗红,或有少量咯血,舌紫暗,舌下静脉怒张,脉细涩无力等。治疗以理气止咳、活血化瘀为主,选方二陈汤加昧,药用:陈皮15克,半夏10克,丹参30克,川芎15克,浙贝15克(先煎),枇杷叶10克,甘草5克。咯血,加三七5克(研末,分2次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

全国名老中医治支气管炎经验

印会河,全国名老中医,教授,精通中医基础理论,勤于临床实践,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期介绍其运用清燥救肺汤加减(源于《医门法律》,印氏加减)治疗支气管炎经验。

方药组成:冬桑叶、黑芝麻(打)、杏仁、阿胶珠、枇杷叶、石斛各10克,桑白皮、沙参各15克,麦冬12克,生石膏30克(先煎)。

功用:清热润肺。

适应证: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部肿瘤行放射治疗后等中医辨证属燥热伤肺型的患者。症见咳喘无痰,或咳吐白色泡沫,质轻而粘,甚难咳出,咽干口燥,颊热面赤,口渴思饮,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者。

辨证要点:本证因燥热伤肺,故咳喘无痰,肺热伤阴,致“肺热叶焦因而成痿”。故咯吐白沫。其白沫的特点:第一是中间不带痰块;第二是胶粘难出,第三是必须同时伴有口燥咽干;第四是白沫之泡,小于粟粒,轻如飞絮,结如棉球,难以咯出。必须与痰饮严格区分。水饮之痰,咳之易出,落地成水,乃水饮所成,因寒而生;白色泡沫,系蕴热耗伤肺阴所致。质轻而粘,甚难咳出,比之干咳无痰,燥热更甚。故痰饮与白沫,一水一沫,一为寒湿,一为燥热,临床必须详细辨识,不可混淆。

加减法:鼻塞流涕、咽痛,可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以清热解毒。如咳喘.阵作,可加僵蚕10克,全蝎6克,蜈蚣2条,地龙15克(以上可任选一、二味),以定风脱敏;

验案:陈某,男,30岁。主诉:感冒咳嗽10余天。病史:因感冒后咳嗽10余天X线胸透(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予抗生素、止咳药等效果不佳。现症于咳无痰,由于剧咳,彻夜不能眠.受寒后咳嗽尤甚,检查:X线胸片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血常规:WBC8.7X1000000000。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舌尖红,舌苔薄白,脉浮滑。辨证:肺热燥咳。冶法:清肺润燥止咳。

处方:桑叶、浙贝母、阿胶珠、黑芝麻(打)、桔梗、生甘草、杏仁各10克,北沙参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桑白皮、炙枇把叶、麦冬各12克。7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上方服4剂后,咳嗽明显减轻,夜间亦能入睡。继服3剂后,咳嗽即告愈  

按语:该患者证属肺热燥咳,冶疗以清燥救肺汤为主加减。

印老治疗燥咳基本上使用此方加减,该方中桑叶甘寒味苦,轻清凉散,能清热宣肺,润燥为主药生石膏辛甘大寒,喜清泻肺经之热;麦冬滋养肺阴而润燥三药相伍,一宣一清一润,宣中有清,清中有润,其效相得益彰。佐以杏仁、枇杷叶止咳化痰,阿胶、黑芝麻滋阴润肺,人参、甘草补益肺气,而且甘草兼有润肺止咳作用。临床应用此方,凡症见于咳无痰,或咳喘吐白沫而不爽为主症者。并伴有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均可使用,一般疗效较好,在辨证时应当区分痰与沫之不同。痰为水湿所生,一般量多有块,较易咯出;沫为燥热灼伤肺阴而成,量少质粘,轻如飞絮,胶粘难出,此方适用于后者。

在用药方面常以北沙参代人参,且人参性温,易伤肺阴,故以养阴润肺的北沙参代之;尚可加入芦根、石斛等,以增强其润肺作用并可加入黛蛤散,因青黛可清肺热,海蛤壳亦有生津润肺之效;若伴有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还可加入山豆根、鱼腥草以清热解毒利咽。 

山东名医治急性支气管炎方

处方:炙麻黄、杏仁、桃仁、浙贝母、连翘、厚朴各9克,丹参、当归、葶苈子、半夏、桔梗各12克,黄芩、瓜蒌各10克,金银花、生石膏、芦根各3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用于治疗慢阻肺病急性发作期、急性支气管炎及以咳嗽为主的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属外感风热、痰热壅肺型。症见发热,气急,咳嗽,咳吐黄痰或白色泡沫状黏痰、量多,喘息胸闷,面红,口咽干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专家点评:本方中桃仁、丹参活血化瘀;葶苈子泻肺平喘;浙贝母止咳化痰;厚朴下气平喘。本方药味众多,对痰热壅肺、风热外感的本证,三方合用,清热、宣肺、化痰、平喘,临床效果显著。

北京名医治支气管扩张方

北京名医治支气管扩张(痰热蕴肺)方:
    处方:太子参、生黄芪、鱼腥草、苇茎、生薏苡仁各30克,炒白术、茯苓、冬瓜仁、浙贝母、桑白皮各15克,甘草、山药、黄芩、葶苈子各10克,桔梗、败酱草、海浮石各2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清肺化痰。用于老年性支气管扩张症,属脾气虚弱,痰热蕴肺型。此证型多见于老年形体偏胖者。症见咳嗽,咯黄脓痰,急性加重时可咯吐大量黄脓痰,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饮食偏少,乏力,大便溏软,舌多暗淡或稍红,脉多滑或细。

北京名医治支气管扩张(肝火犯肺)方:
    处方:芦根30克,桑白皮20克,海蛤壳、太子参、麦冬、白及、生地黄各15克,牡丹皮、藕节炭、栀子、黄芩各10克,旋覆花(包)、代赭石各.12克,三七粉(冲服)、制大黄、青黛(包)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肝泻肺,降气止血,益气生津。用于老年性支气管扩张症,中医辨证属肺气虚弱,肝火犯肺型。此型患者常表现为咳嗽气逆,咳鲜血,胸胁胀痛,心烦,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细或弦数,平素易感冒,伴有不同程度疲倦乏力、短气症状。
    专家点评:其主要由情志不畅引起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犯于肺,灼伤肺络,肺朋受损,而致咳血,口咽干燥。   

北京名医治支气管扩张(气阴两亏)方:
    处方:芦根20克,太子参、北沙参、百合、桑白皮、丹参、薏苡仁、前胡、炙枇杷叶各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白芍、川贝母、黄芩、白术、炒谷芽、炒麦芽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清肺化瘀。用于治疗老年性支气管扩张症,中医辨证属气阴两亏,瘀热内蕴型。本型多见于老年性支气管扩张症反复急性感染、经常口服或静滴抗生素患者,病程相对较长,肺叶受累面积大小不一。症见咳嗽,咯黄痰或夹少量白稀痰,气短乏力,动则尤甚,心慌,饮食少,大便多溏软,每日2—3次,舌多暗红,苔剥或少苔少津,脉多细数或细弱。
    专家点评:由于痰热阻肺,热盛耗气伤阴,久病人络,乃致气阴两虚,瘀热内蕴。治以益气养阴,清肺化瘀。

急性支气管炎 上呼吸道感染 治方

 急性支气管炎

  王某,女,73岁。2008年2月13日就诊。

  主诉:咳嗽一月余。患者1月前受凉后出现恶寒、低热、咳嗽,经口服消炎西药后恶寒发热均消,但咳嗽未见好转。刻下症见:咳嗽频作,咳声稍嘶哑,痰量极少;神情低落,不欲多言语,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口干,饮水不多;夜间睡眠微有汗出,大便稀溏,气味不重,每日1次,小便正常;舌痛较甚,舌质红,舌中有裂纹,舌前少苔,脉沉细。西医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认为证属邪在少阳的寒咳兼见肺阴不足。拟六味小柴胡汤加味,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五味子6克,生甘草6克,北沙参12克,麦冬10克。1剂药后,患者夜间全身汗出,咳嗽十去其八,3剂后咳嗽、夜汗止,食欲恢复,大便正常,唯遗舌痛未愈。

  按:运用本方治疗咳嗽早有记载,《苏沈良方》卷三“解伤寒小柴胡汤”条记载“元祐二年,时行无少长皆咳,服此(笔者注:六味小柴胡汤)皆愈”。该患者神情低落,不欲多言语,不思饮食,口淡无味类似条文中描述的“默默不欲饮食”,根据“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原则,辨为邪在少阳证;兼见咳嗽经久不愈,大便稀溏,气味不重,是有寒邪在中上二焦,这是典型的六味小柴胡汤证;咳嗽声音稍嘶哑,口干,夜间汗出,舌前少苔是咳嗽日久耗伤肺阴之象,为沙参、麦冬证。患者虽然病情简单,但却是寒热虚实错杂。药后患者夜间全身出汗说明少阳枢机条畅,三焦气化正常,这与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用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呼吸道感染

  曹某,女,13岁。2009年1月20日就诊。

  主诉:发热伴咳嗽两天。患者两天前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体温持续在38.5℃以上。刻下症见:时冷时热,以发热为主,烦躁不安,头痛,头汗多,咳嗽,口干,咽喉疼痛,大便稀溏,气味不重。查:体温38.5℃,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数。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认为证属邪在少阳兼风热袭肺。拟六味小柴胡汤合桑菊饮加减,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0克,干姜6克,五味子6克,生甘草6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桔梗9克,连翘9克,芦根10克,薄荷(后下)6克。患者下午6时喝第一碗汤药后自觉浑身振奋,晚上8时体温降至37.8℃,全身有放松感觉,至次日早晨除稍有咳嗽外,其余症状全部消失,体温36.8℃,舌转淡红苔薄黄,脉数转平,嘱再进汤药一剂善后,后体温再未回升。

  按:患者时冷时热即是条文中的“往来寒热”,属少阳证,又因平素大便稀溏,气味不重,属中焦有寒湿,是干姜五味子证,故方以六味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温中散寒止泻。但病邪不仅位于少阳,患者烦躁、头痛、头汗多、咳嗽、口干、咽痛等症状提示复有风热在表之象,是典型的桑菊饮证,故再合辛凉轻剂桑菊饮疏散风热,宣肺止咳。考虑方中杏仁可以润肠通便,不宜于素有便溏患者,故去之。因患者是风热袭肺的热咳,故方中干姜五味子仅为便溏而设,非为咳嗽而施。

支气管哮喘中医名师验方

中医学的哮喘是广义的,它泛指呼吸喘急,历代医书对本病的论述和记载很多,认为呼吸急促,张口抬肩为喘证,而喘气出入,喉间有声为哮证,哮证必兼喘,而喘证不必兼哮。这样区别对辨证论治有一定意义,但临床上喘和哮常不易区别,即使同一病人也可发作轻时似喘,而发作加重时则成哮。

  组方:佛耳草、碧桃干、老鹳草各15克,旋覆花、全瓜蒌、姜半夏、防风各10克,五味子6克,水煎取汁服用。 
  功能:降逆纳气,化痰截喘。 
  主治:咳嗽痰多,气逆喘促(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 
  本方系先生对支气管哮喘进行长期研究,结合临床实际,筛选民间单验方优化而成。方中佛耳草出自《本草拾遗》,有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老鹳草出自《本草纲目拾遗》,功能祛风活血、清热解毒,煎贴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以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能控制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呼吸道感染。碧桃干收酸敛苦,民间有用其治顽固性哮喘的经验。以上3味合用,有祛痰、镇咳、平喘之功,还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辅以旋覆花化痰、止咳;瓜蒌清上焦之积热,化浊痰之胶结,开胸中痹阻;姜半夏清痰下气、去胸中痰满,五味子补肾纳气,镇咳敛肺;防风固表抗过敏。上方共用,具清肺化痰、降逆纳气、控制哮喘之效。 
  辨证加减:气虚者加白参3克,黄芪30克;肾虚者加肉苁蓉、巴戟天、补骨脂各15克;阴虚有热者加黄柏、知母、玄参、生地各9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疗慢阻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中...
治疗慢阻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
名医印会河教授抓主症经验集粹---急、慢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脓肿早期等
治疗慢阻肺、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中...
定喘汤,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常用方。
射干麻黄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