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苏轼洒脱达观的生命智慧

苏轼是宋朝的一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他的作品一直流传至今被后人传诵和赏析,尤其是他的诗词,散文以及书法更是流传于世,可以说是一位综合型的文坛巨匠。同样他面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也是他的性格特色、生命智慧。虽然遭受数次贬黜,但还是在困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地方上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对生活的热爱,即使是在今天,对于科技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也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同时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感动。

一、苏轼的生平遭遇

苏轼是1037 年出生在眉州眉山,在他21 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及第,对于苏轼来说,儒学思想占据主体地位,同样对于他产生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同时他又酷爱庄子,在幼年时就已经受到了佛教思想以及儒家思想所追求的积极入世等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些对于他洒脱达观的生命智慧的形成是具有重要影响的。纵观苏轼的一生,他的思想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并且由于人生阅历的增长,他的思想境界也在逐渐提升。到中年已经形成了一种几乎参透人生哲理的高度。虽然他的仕途不顺并且连遭贬黜一生坎坷,但是他的思想却让他在贬黜的途中并不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形成了一种平淡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智慧,同样在他的生命中所表现出来的平淡自然和朴实无华的人生情趣是他面对这次次贬黜的底气。生命中遇到了无数的坎坷,但是他总能在贬黜的路途中发现美好,苏轼出生在眉州眉山,21 岁就已经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后来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意见不合遭受调任杭州,之后又先后调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虽然是一路坎坷,但是却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为百姓做实事的担当获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和喜爱。后来,又遇“乌台诗案”惨遭贬黜。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贬黜中度过。虽然在神宗驾崩之后被中召还朝,但是后来由于对于新兴势力的不满以及观念的不同,又受到朝廷中的相关势力的弹劾以及诬告,最终又再次遭受贬黜。在黄州,他与民同乐,饮酒作诗;在惠州,他享受生活,修苏堤解决百姓疾苦;甚至尽管在蛮夷之地的儋州,他还是记得自己的信仰,修学堂,交百姓各种生活的技能。苏轼可以在困境中找到娱乐自己身心的方法,并且紧急自己的信仰,不断地超越和优化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苏轼对于这个繁杂并且纷纷扰扰的俗世来说,可以说是一位具有超凡脱俗思想的洒脱达观的人生智慧的人。

在经典的正规形理论中,一个十分有效的办法是利用近似恒同的多项式变换去依次消掉系统的高阶项,得到所谓的形式正规形.然后再证明近似恒同变换所组成的无穷序列收敛.由于对收敛性的证明往往十分复杂,再加上在若干的问题中形式正规形已经足够,因此主要研究形式正规形[1,7-8].该问题的主要难点在于,形式正规形并不唯一,如何在其中找到最简单的,或者说如何能消去尽可能多的非线性项,使其针对部分2维的幂一情形,有十分满意的结果.如已有结论[11]表明系统

二、苏轼的人格魅力

对于苏轼自己来说,进士及第到最终的老死常州,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尝遍了仕途中的浮浮沉沉,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大的作为,但他获得了百姓的民心。同样,他的经历的增长,也为他的人生阅历的积累以及他的诗词创作奠定了基础。“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对自己一生的简要概括,虽有自讽之意,但是也是他对于自身的真实写照。虽然最后客死他乡,但是他认为自己的一生中最大的功业就是在贬黜途中的黄州、惠州和儋州。对于苏轼来说,在他生命的尽头他想到的并不是自己的辉煌的时刻,而是在贬黜途中的这些受苦受难的地方,但是也是他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地方。他的苏堤直到现在还在发挥着不小的作用。苏轼苦难的经历对于他来说,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同样的也是对于他视野的扩大,并且对于他的洒脱达观的性格养成也是具有极大的意义的。也正是这些苦难,使得这样一个性格鲜明并且正直坚定、敢怒敢骂的人物性格的形成,苏轼是一个洒脱达观的老人,同样也是一个随缘自适并且豪放旷达的智慧老人。苏轼的一生,经历了人生的坎坷,虽然历尽艰苦,但是苏轼仍然能在这样的困境中保持自己的初心,没有被困难达到,又形成了乐观旷达的性格。而苏轼在他的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创造出来的诗词在如今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闪闪发光的作品,深受后人的爱戴。

三、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智慧在其诗词中的体现

苏轼少年时就已经有着“奋力有当世志”,也就是在他出仕之前就已经针对治国安邦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同时在他后来的应考当中的《策略一》以及后来的很多策论之中都对于他的思想有具体的体现和明确的阐述。苏轼的词在北宋词坛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他超乎于尘俗之外,苏轼词中的“自有横槊气概,故是英雄本色”以及他“激昂排岩,不可一世”的风格都是他的旷达的体现。一直以来,世人都称苏轼是北宋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这并不是过誉,而是对于他的词豪放的肯定。虽然还有很多人认为苏轼应该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活跃在历史的文化舞台上。这种分歧,同样也是对于苏轼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性格的肯定。在苏轼得以传世的词中,相对来说是严格意义上的豪放派的词作较少,而符合人们对于传统婉约派的定义的词作又相对较多,同样的,苏轼在婉约派的词作的创作也是相当优秀的。“花褪残红青杏小”一词是苏轼婉约派的代表,但是“大江东去”的豪放也是苏轼所作。正如当下的周汝昌老先生所言,如果将苏东坡强行划分到婉约派或者是豪放派中去,未免格局太小。显然,苏轼的词作具有的风格相当宽泛,很难用一句话或者是一种形容就将其概括。苏轼的主体风格是历代文学工作者一直在研究的,对于作者来说,词就是一种情感的体现,同样也是对于作者的生活的一种自然写照。如果想要了解到苏轼的创作风格,根本原因就需要了解苏轼的一生,了解他的平生实际以及行为,去分析他的人格。苏轼的一生,既有着对于国计民生的忠贞、严正以及刚直的执着;同样对于他自身的遭遇,也同样有着对于自身的旷达和洒脱的情感。苏轼在其一生中,无论是显赫还是被贬黜遭受苦难,他都在坚持自己的观点,顺时向皇帝进献治国安邦的想法;贬黜时凭自己的力量去尽量多的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2)对比可焊性可知,R1,R6,R10,W1以及PDC的可焊性大致排序:R6>R1>R10>PDC>W1。

体现苏轼性格的词作,最为经典的应该就是《定风波》莫属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公认的一首苏轼豪放的词作,有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淡然超脱。而词句中体现的将险恶的风雨视作无形的一种气度以及透过这些风雨看透的人生险恶,都体现着苏轼自身的豪放洒脱以及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的态度。同样,透过苏轼这豪放的气概中,又透露着“竹杖芒鞋”“萧瑟”冷雨的凄凉。这首词对于苏轼自身来说,正是他在黄州生活的真实情况,而“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则是苏轼对于自己在当时所要面对的冷酷的社会情境的真实写照。虽然从这句词中可以体会到苏轼的凄凉的生活情境,但是“山头斜照却相迎”以及后来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都是苏轼将自己的仕途坎坷看淡之后,积极面对现在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苏轼来说,悲凉是现实,但同样的旷达和积极乐观也是现实,他完美地将这两种情境和人格融合到了一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同样也是在他政治失意之后的创作,乌台诗案对于他的影响颇为重大。他在贬黜到黄州之后,在黄冈城外的赤壁矶去游赏,触景生情,自己心中的报国之志也受到了激发。于是,在当时就已经激发了他的豪情万丈,最终刻画了一个生动形象、英姿勃发的人物。但是,他自己面临的情境却是政治失意,满腔报国之志却不被采纳的凄凉,因此在赤壁之下百感交集,既期盼自己的思想可以被认同,同样又面对自身的处境百感交集,发出无限的感慨。同时,在他词作中又体现出他面对生活的积极乐观以及对于这些感慨的超脱。苏轼的这种气度,是一种贯通古今的磅礴大气。苏轼的观点和思想不仅仅是局限在当时的场景或者是当时自己的内心中的,而是将古今的事件去融会贯通。这种磅礴大气的思想以及雄浑的格调,是推动了苏轼洒脱达观的生命智慧的形成。苏轼的词作中,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水龙吟·小舟横渡春江》《念奴娇·凭高眺远》等,都是豪放的词作中却带有这丝丝的悲凉。

苏轼的另外一类词作往往又被现代的人们赏析成为伤感至极的词作,比如《临江仙·送王缄》中的“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是他在政治上接连失意,同时加上自己对于亡妻的四年等等诸多情感交织在一起。他的痛苦在妻弟的探访时又显得格外的重,他内心的思念之情以及丧妻之痛,都引发了他的无限的浓郁的乡愁。有人说苏轼结尾这两句,是他生活的失意之极,但是笔者却认为恰恰相反,这两句正是苏轼自身的洒脱达观的性格的真实体现。苏轼自己的艺术风格的独树一帜,也正是这一点才形成的。苏轼自己的独特之处,往往就是他能够从人生的失意以及极度的痛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解脱的方法,从而可以追求到一种在精神层面的释然。而苏轼传统意义的婉约派词作中,比如“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是他对于远方故人的怀念,是期待可以获得赏识的心意。虽然其中处处都体现着幽深的患难之情,但是“幽咽怨断”却也是他对于人生和生活的热爱以及积极的向往和期盼。于是,尽管是苏轼的伤感之作,却也体现着他对于生活的未来美好向往。

综上所述,在苏轼的各个阶段的词作中,无论他是豪放派的写法,或者是婉约派的创作风格,都可以读出他对于自己的政治思想的坚持以及洒脱达观的生命智慧。苏轼的性格是执着的,同样面对不被认可和赏识会有苦恼,但是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豁达乐观的胸怀去化解这些伤感。苏轼的词作中,往往体现的都是他在苦难之中的一种超脱达观的思想。他的面对政治的严正以及对于自身的旷达都很好的融合到了他的性格中。

参考文献:

[1]次仁吉.旷达胸襟 恬淡情怀——读苏轼之散文品大家之风范[J].大众文艺,2020(8):27-28.

[2]陈玲.诗意的旷达:苏轼元丰五年黄州词探析[J].文教资料,2019(10):5-6.

[3]余晓莲.从《赤壁赋》的情感变化看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赤壁赋》教学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5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赤壁怀古》教案设计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苏轼的潇洒与旷达
苏东坡和李清照笔下的秋千少女,浅谈豪放派和婉约派词的特色
诗词的流派及风格
华夏戎狄 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