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欧美家庭教育探究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是心理状态。它是人在社会上生存以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

(一)重视自立教育

(1)欧美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

三是重自立、自信教育。乘火车、轮船旅游时,常常发现跟随父母旅游的欧美孩子不论年龄大小,每个人身上都无一例外地背着一个小小背包。背包里装的都是些他们自己的生活用品。为什么要他们自己背呢?欧美孩子的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背。”哪怕是象征性的,这对于养成孩子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2)在欧美,无论是旅游的时候,还是平时在马路上、公园里,都会看到孩子们(即使是正在蹒跚学步的孩子)自己拎个小包。欧美的父母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让孩子从小就习惯自己的东西自己拿。哪怕背包只是象征性的,哪怕是空包,但对孩子来说,背起它,就是一份对自己的责任。孩子从小就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道理。

(3)欧美的学校门口见不到“家长止步”的警示牌,上学放学时也见不到一个学生家长,只有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背着大书包在人行道上行走。许多欧美学生的家距离学校很远,每天都要背着重重的书包,或骑自行车或坐电车、地铁,有的还要步行很长时间才能到学校。

对欧美家长不开车或骑车接送孩子上学的现象,神奈川县立横滨平沼高中的教师杉本静夫这样解释:“接送孩子上学这种事情在欧美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样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自立能力。”

随着欧美经济的高度发展,国民生活条件日益优越,同时也减少了下一代磨练意志的机会。


(二)注重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吃苦能力。

(1)欧美教育界为了弥补这方面缺陷,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机会,培养孩子们的自立和责任感。杉本老师说:“现在欧美的独生子女也多了起来,家长也比从前更娇惯孩子,但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不给他人添麻烦依然是基本的教育准则。”

在学校,放学后的扫除和课间餐的发放都由学生们轮流完成。除了授课以外,老师大多数时候只对班级活动提供参考意见,主要都交给学生自己来做,培养学生们树立自己班级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

(2)此外,放学后的一些活动对于培养孩子自立精神和责任感也有很大影响。比方说打篮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责任感得到了加强。除了学校教育以外,大部分欧美的父母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帮忙做饭、让孩子自己整理房间、让孩子自己买东西等等。尤其是孩子上了大学以后,家长只为孩子提供学费,生活费得由孩子自己打工赚取。

对此,家长们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从小知道生活的艰辛,这样,他长大后才能知道怎样把握自己,才能在社会上站住脚。

(3)欧美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欧美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参加劳动挣钱。欧美教育学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学生做家务劳动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如果孩子干活要付钱的话,这就是对家庭关系的扭曲,有的家长因孩子学习成绩好而赏钱,这无疑是一种贿赂。欧美的家长认为在物质条件过分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因此,他们还注重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吃苦能力。

(4)在欧美妈妈的眼里,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终将独自面对生活、面对随时会出现的意想不到的磨难,做母亲的应该从小就让孩子从“跌倒了”这些小事中学会独立的能力,懂得在生活中他不能永远依靠父母,凡事要靠自己,这样孩子长大才能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坦然处之;而在大多数中国妈妈和奶奶的眼里,孩子是一个“宝”,这个宝不能日晒夜露,不能受凉挨饿,更不能让他磕磕碰碰,总是千方百计地为他设计充满笑脸和鲜花的明天。这种过分的溺爱迷失了孩子的独立意识,他们跌倒了,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帮助和推卸责任。久而久之,孩子又怎能形成良好的耐挫心态呢?将来又怎能面对竞争激烈的大千世界呢?成年人都知道,家庭之外是找不到父母式的照顾的。

(三)在欧美,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

(1)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2)当代欧美家庭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欧美家长对子女学习成绩、竞争能力、金钱地位等功利性取向期待值比较低;第二,欧美家庭教育比较注重“与他人协调”等有关“群体”的教育内容,在家庭教育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他人本位”倾向;第三,欧美家长比较注重子女的个性发展,对子女有“全方位”期待倾向。注重培养独立性的培养, 欧美家庭教育呈现的这些价值取向特征,既是欧美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又是当代欧美教育、社会发展变化的结果。

(3)国际一些主要媒体和组织近几年来的民意调查表明,欧美人的形象名列世界前茅。

①如全球最大的旅游网站Expedia对4000多名欧美酒店工作人员的调查显示,欧美旅客在礼节、举止、整洁、安静等诸多项目中获得第一,并且综合排名位于各国榜首,这都是于家庭教育分不开的。

欧美女性学习财团的“家庭教育的国际比较调查”结果2005 年受欧美文部科学省的委托, 财团法人欧美女性学习财团使用访谈法对欧美、 韩国、泰国、欧美、法国和瑞典等六国各约 1 000 名的 0-12岁的儿童家长实施了旨在揭示家庭教育现状的国际比较调查。 该调查包括“家庭现状与儿童特性”、“家长与儿童日常生活”、“子女的管教与对子女的

期待”、“家庭与工作的兼顾”、“抚育子女环境”等五个方面共26 个调查项目, 其中第 17 项、 第 18项是有关培养独立性方面的调查问题。

②分析

归纳这些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欧美家庭教育具有如下两个主要特征:

比起学习成绩竞争能力,欧美家长更强烈期待子女能将来成为具有协调合作精神的人。独立生活的人,。在回答第17 个问题,即 “当你的孩子长到 15岁的时候,你最希望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候,欧美父母在9 个选项中选择最多的三项期待分别是“能明确表达自己意见(69.3%)“能与别人协调合作(67.9%)、“能独立生活”(67.3%)。与此相反,强烈期待自己的孩子,“具有领导能力” 、“在学校里获得好的学校成绩”、“在与他人的竞争中获胜”的欧美家长比例分别为21.4%、11.9%和11.5%,排在 9 个选项中的最后三名。 与其他国家相比,欧美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待值最低,其比例只有欧美和法国的1/5、 瑞典的 1/4、 泰国的1/3 和韩国的 1/2。 同时,在期待孩子具有竞争能力方面,欧美家长持肯定回答的比例仅比瑞典高3个百分点,是欧美的1/4、法国和韩国的 1/3 以及泰国的1/2。

由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当代欧美家长比较注重儿童人格方面的发展, 期待孩子具有协调合作精神、同情心以及未来幸福的家庭生活。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主能力,品德自检能力和行为自律能力。


(四)欧美家长主要从生活能力,生活小事入手

如:要求学生自己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具,清理自己的书房,卧室等,只要是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动手去做。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欧美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欧美家长非常支持孩子在党校里学好烹饪、缝纫课等。在欧美,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比较高,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都比较强。

(1) 欧美人以“武士道精神”教育下一代。在欧美东京的一家幼儿园,小朋友们在操场上用干毛巾摩擦身体。这家幼儿园的400多名小朋友每天都会以这种方式在寒冬里锻炼身体,以增强抗寒能力。

这里的父母却主张孩子从小锻炼耐寒力,以免以长大后成为‘暖房花草’。儿童一般都穿得比父母少,但他们患呼吸道疾病的并不多。”

欧美家长重视对孩子从小进行挫折教育,重视对孩子毅力的培养。欧美的小孩子走路时摔跤,家长不是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家长就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在欧美,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坚强,冬天都让他们穿短裤,有的孩子腿冻得都发紫了,家长还支持鼓励孩子那样做。他们不怕孩子冻着,有时在冬天带着孩子一起在雪地上嬉戏玩耍,孩子只是穿着短裙或短裤,光着脚丫。欧美家长认为这是积极锻炼孩子身体的一种手段,认为这样长此以往会增强孩子身体的抵抗力。

(2)站在欧美的校园门口,在孩子即将放学之际,我却看不到一个家长的影子,以至我怀疑自己看错了表,抑或走错了地方。便私下里想,或许是欧美人的时间观念特别强的缘故吧,不轻易浪费每一分钟的时间。可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直到孩子们一队队走出校园,也没见一个家长来。走出校园后,孩子们三五成群,向着四面八方,结伴而行。看来这些孩子们的头脑里压根儿没有等家长来接的念头。欧美社会关怀儿童成长成为社会风气。所有的人都认为儿童第一、教育第一。欧美供家长和学龄前儿童订阅的月刊大约有50种。书店常出售有关如何教育孩子的书籍,欧美的家庭教育普遍受到政府、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在欧美还有“幼儿教育大学”等专门提高父母育儿水平的专业机构。


(3) 在子女教育理念上,欧美父母更注重品德教育、做人教育。1991年6月,欧美总理办公厅曾专门进行了一次《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民意测验调查:60%左右的父母都把思想品质教育放在很突出的位置。思想品质的教育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段又分别有所侧重:对3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有73%的人认为应将懂礼貌、会道谢、讲节约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对7至12岁年龄段的孩子,有53%的人认为应着重教育其区分是非、遵守公共道德和遵守法规;对13至18岁正在日益成熟的初中、高中学生,重点要教育他们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将来的一切都离不开自身的奋斗。欧美父母对子女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给以应有的重视,认为应该教育孩子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教育孩子树立足够的自信心,教育孩子做事有计划,懂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等等。根据欧美的调查统计,欧美父母对子女未来的期望依次为: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虽平凡,但能构筑家庭;遵纪守法,有道德;经济上富有;为国家和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有社会地位。同中国父母更多选择希望子女为国家、民族、和平与发展作贡献和选择希望子女有社会地位比较,欧美父母对子女的希望更务实,他们祝福孩子工作虽平凡,但能构筑家庭;能遵纪守法;有道德修养。欧美父母对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依次为:养成基本生活习惯;正直果断教育;培养子女的丰富感情和个性;忍耐力、自制力的教育;能自觉行动、有自己主张的教育;能理智适应环境的教育;发现自我生存价值的教育。同中国父母更多选择子女取得好成绩和获得高学历比较,欧美父母更希望子女正直果断、感情丰富、个性鲜明、忍耐力和自制力强。欧美家庭也将这些教育思想贯穿于日常生活教育中。

(五)欧美父母越来越注重对子女的实践锻炼

(1)在欧美的大街上,经常能看到大人、孩子每人背一个包,甚至刚会走路的孩子也背一个小包,里面装上自己要用的衣服、水、奶瓶、尿布,从小就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依赖他人。在今天的欧美,越来越多的城市儿童,在父母和有关社团的帮助下,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到边远的农村、渔村,在那里的学校求学,感受艰苦的生活,锻炼独立生活能力。

东京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越淑江女士在题为《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文章里说,在欧美,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灌输一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强化这种思想。如早晨上学要不要带雨伞,家长不直接告诉孩子,而是要他注意收听气象预报;节假日外出旅游,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东西装进自己的包里。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凡能做的,就要自己做,尽量不要给别人(包括父母)添麻烦。欧美人不仅把“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看作是一种行为规范,而且也看作是一种道德修养。

中国家长在这方面显然做得很不够: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无微不至,不论大事小事,总不让孩子插手。我想,这是欧美孩子在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中获胜的重要原因。

(2)孩子总是要长大,总要离开家庭、父母,独立于社会生活之中,让孩子早一点树立“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思想,掌握生活和与别人相处的技能都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的教育最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的培养,缺乏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又如何能培养出有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的下一代?在今日欧美,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儿童,在家长和有关社团的帮助下,离开父母,到边远的农村、渔村,并在那里的学校求学。据统计,目前已有120余所乡村学校接受了来自30多个大中城市3000多名儿童“留学”。


(六)欧美家庭教育的特点

(1)自我国隋、唐以来,欧美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很大,因而在欧美历史上,也有着重视家庭教育的好传统。虽然从明治维新以后,欧美开始大量吸收西方文明,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技术,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增,但是他们仍然从本国国情出发,重视家庭教育,为欧美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的迅速崛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迅速振兴、腾飞,再次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奠定了基础。欧美重视家庭教育,在世界上是很有特色的。我们先来看看两场中日孩子之间的较量。

1993年,孙云晓撰写的《夏令营里的较量》引起全中国教育界的震动。文章记录了当年8月,30名中国孩子与77名欧美孩子在内蒙古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在整个探险活动中,与欧美孩子相比,中国孩子暴露出许多弱点:娇气、退缩、缺乏环境意识和生存意识。

12年后,2004年8月19日,《长江日报》报道,中、日、韩三国青少年在8月份又组织了一场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时值当地罕见高温,整个行程十分艰苦,平均每天步行30公里,全部是野外宿营。欧美少年个个身背巨大行囊,随行人员看到他们瘦小的身体却背着不相称的包裹,想要去帮忙,但却立即遭到了拒绝,欧美小孩觉得这是受到丁侮辱。与此形成鲜明比照的是,同行的中国孩子叫苦不迭,队伍中手机铃声不断,全是中国孩子在向家长诉苦。如果说孩子们在草原探险夏令营里作的是一次意志、毅力和身体素质的较量,那么,输的无疑又是中国孩子。

孩子的较量就是国家的较量,孩子的较量就是教育的较量。从相对单纯的角度来说,孩子的较量其实也就是家庭教育、父母的较量。1 993年那次夏令营后,记者曾经问过一位北京的13岁学生,“你们与欧美孩子相比怎么样?”孩子坦率地摇头说:“我们不如他们勇敢,也不如他们能干。”问:“为什么呢?”孩子说:“遗传!我长这么大,连火柴都很少划,家炊都不会,更何况野炊?不是我们不想干,是我们不会干,长这么大谁让我们野外探险过?”孩子认为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特别是家庭教育。因而,欧美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特色,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2)重视母教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千多年前,中国的儒家文化经过朝鲜传到欧美,以《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为中心的儒学逐渐在欧美盛行起来。明治维新以后,,欧美大量吸收了西方文化,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但儒学仍受到重视,欧美文化保留了大量儒学的影响。欧美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而且至今重视用儒家的伦理思想教育子女,一直把中国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视为家庭教育的典范。

欧美家庭教育传承儒家思想,重视家庭教育,特别重视母亲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作用,专门实行了妇女结婚生育退职制,有力地保障了家庭教育的开展。在欧美,职业女性一生孩子就得辞职,政府鼓励女性回家带孩子。女性如果全职在家带孩子,政府会给予相应的补贴,并且会减免丈夫收入所得税,丈夫的公司也必须为全家购买相关的健康保险。在50 60年代,大约有90%的已婚妇女是全职主妇,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女性也追求自己价值的实现,婚后坚持工作,甚至坚持工作、不生孩子。目前大概有60% ~70%的已婚妇女是全职主妇,其余的也至少要把孩子带到一岁以后再去上班,而且往往是做兼职工作,工作时间为一天中的某段时间,如:上午10点来,下午3点走,欧美的公司也提供这样的岗位,家庭主妇用更多的时间安排家庭生活,照顾和教育孩子。

欧美妇女在结婚前,享受着接受各种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保证了她们有较高的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她们结婚后普遍辞去公职,专心料理家务和养育子女,就能够保证她们用科学的方法持家和教育子女,使家庭教育的质量能够普遍较高或很高,而政府也从制度上对家庭教育予以保障。妇女怀孕就要到政府部门报到,为孩子建立相关档案,凭建立的小册子可以到任何医院检查,设立了“孕妇健康教室”,每周有讲座,介绍有关知识,专门的营养师定期上门指导。政府机构要对家庭教育孩子进行监控,强制父母认真看护孩子。如果孩子生病或受伤送到医院,他们就会怀疑父母对孩子照顾不周或有虐待孩子的行为。如果属实,政府就会把孩子保护起来,与家长隔离开。政府机构的人定期上门,观察家庭环境是否合适孩子,家里是否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人,测量孩子的身高、体重等发育指标。这一制度成为一种社会生活制度,既保证了欧美家庭教育的质量,又确立了欧美妇女在家庭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家庭教育以母亲为主,母子关系十分亲密,母亲常用唱歌、做游戏、做功课、跳舞等形式培育孩子,寓教于乐。

(3)家庭教育有效地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配合

欧美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其教育质量之高,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欧美的学校教育发达,要求严格,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制度较为严密健全,它们都能与家庭教育较好地配合。

为了鼓励妈妈在家看护孩子,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欧美的幼儿园非常少,收入高的家庭需要交很高的费用才能使孩子人园。同时欧美几乎没有全托幼儿园,主要是半日制幼儿园,上全日制幼儿园也要开很多证明,要求家庭、特别是母亲尽到孩子教育的责任。欧美幼儿园的教育也与家庭教育配合密切,幼儿园教授的课程很多、很全,不需要再上专门艺校,父母长辈也可以参加学,如游泳馆就是家庭制,全家人一块去;幼儿园要求父母轮班负责每个父母之间的联系,在马路上指挥孩子过路口等;幼儿园还要发动孩子的父母举办活动,如运动会,收集各种旧物品在操场上出售等等。总之,在孩子年幼时,即使孩子送人了幼儿园,父母都必须承担起教育责任,花很多时间与孩子交流,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

就社会教育来看,欧美专门立有《欧美少年法》,并建有少年院及家庭裁判所。《欧美少年法》,于1948年7月15日公布,翌年1月1日起施行。共5章68条。主要体现对犯罪少年实行人格保护,规定:少年刑期执行完毕或免于执行,适用于人格法的规定,在将来得视为未受过刑法处分;报纸及其他印刷品,不得刊登被提起公诉少年犯的姓名、年龄、职业、住所、容貌等资料,也不得刊登其消息或照片。欧美的家庭裁判所是欧美国设立的基层专门法院。它负责《家事审判法》所规定的家庭案件的审判和调解,以及《少年法》所规定的少年保护案件的审判。其管辖范围是:审理和决定家庭案件;审理有关保护有越轨行为的青少年问题;审理有违法行为的青少年的父母或有照管义务的成年人,及其他有关民事案件。欧美少年院,是为收容和改造教育家庭裁判所解送的受监护处分行所设立的国立机构。为了使被收容者适应社会,少年院对其进行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与训练。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密切配合,很好地促进欧美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

(4)全社会重视和关心家庭教育

欧美社会关怀儿童成长成为社会风气。所有的人都认为儿童第一、教育第一。欧美供家长和学龄前儿童订阅的月刊大约有50种。书店常出售有关如何教育孩子的书籍,欧美的家庭教育普遍受到政府、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在欧美还有“幼儿教育大学”等专门提高父母育儿水平的专业机构。

(5)欧美是一个很重视教育的民族,他们把对孩子的教育看的非常重要,因此,欧美的少儿教育也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色。概括来说,欧美的少儿教育存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集体主义、环保意识、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另一方面是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金钱至上等极端意识。

浓重的集团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欧美传统的少儿教育比较重视集体教育,重视少儿彼此间的合作,强调集体中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和交往,通过集体来加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欧美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有“关于集体与社会”的道德条目(李幼斌、黎齐英:《民族特性与德育——德国、欧美德育共性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201页)。通过讲解、讨论、辩论等各种方式在“道德时间”进行教育,还渗透到其它社会学科的教学和特别活动(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全校性活动(如国庆、校庆、文化祭、音乐会、校运会等)等活动之中,甚至在学生守则中都能体现出集体主义的德育理念在欧美的幼儿园,也比较重视幼儿园的集体教育,重视彼此间的合作,强调集体中间幼儿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和交往,通过集体来加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向幼儿传授人际关系经验时,首先要求他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在幼儿期就培养他们彼此之间的信赖关系,在与其他幼儿的共同生活和联系中,学会如何相互合作,如何解决纠纷,让他们逐步体验到与人共鸣的愉快感觉。

欧美的家长也特别重视对孩子合作精神的培养。小学生上学,家长是不接送的。上学和放学,一般是和附近的同学一起走,以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合作精神。小孩子外出乘公交车,乘客让座,有的家长并不欢迎,主张让孩子站着。这些家长认为站着乘车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也不至于养成他们心目中只有自己。培养他们适应环境。总之,欧美的集体主义观念在欧美人少儿的时候就被灌输入他们的思想和意识之中。等这些受过集体主义教育的少儿成人之后,集体主义思想对他们行为的影响自然不可低估。

强烈的危机意识。欧美人强烈的危机感和浓重的生存意识,这在教育幼儿方面也体现的十分明显。欧美的幼儿园针对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小就对幼儿加强安全教育。他们特别重视训练幼儿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熟悉常见的交通标志,积极遵守交通规则;幼儿园还通过日常活动和教学,指导幼儿机敏地控制身体,适应各种场所和环境,灵活恰当地保护自己,教育他们珍惜和保护生命,养成保护生命所必要的习惯和态度;不仅如此,在平时生活中他们还进行防止灾难的训练,以增强幼儿面对灾害的应变能力。

(6)环保精神的培养。欧美是一个岛国,其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密切,所以欧美人都很重视环境保护。自然地,他们也特别注意把这个观念传输给下一代。比如欧美的家长常常有意识地在周末的时候,带领孩子到社区周围进行一些诸如拣拾垃圾等环保公益事业,来培养孩子的环境意识。因此,欧美孩子都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当欧美的小孩子平时在外边遇到废纸等垃圾时,他们一般都会把垃圾装进自己的提兜,带回家处理。他们即使在游玩时也随时记得保护环境,他们会拣起路人留下的垃圾,或招呼大家别乱扔垃圾。欧美孩子知道要少开空调,宁愿用扇子驱暑。不是因欧美人吝啬,而是他们几乎人人知道开空调会造成“热岛现象”,会破坏大气臭氧层,给欧美给地球带来危机。

(7)素质培养

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自强不息是欧美人民比较突出和优秀的性格。这种性格的养成,是从小就重视培养教育的结果。

吃苦耐劳。教孩子学会忍耐。欧美孩子到了2岁时,就被教会懂得等待,2岁之后,就教被会懂得忍耐。对欧美孩子来说“你想得到一件东西,但你别对家长说,要不家长就觉得你不够忍耐,还越不满足你的要求;你要是忍着不说呢,大人就觉得你能忍耐,是个武士,之后,反而会把你要的东西主动赠送。”教孩子吃苦。在穿衣方面,欧美儿童一年四季都是只穿一条短裤,这是欧美人从小锻炼孩子体质和意志的一大特色。欧美人主张孩子穿的衣服要少于大人,冬天出生的婴儿在室内是不穿棉衣的,两个月就随母亲上街,去商店。儿童外出既不带口罩,也没有大围巾或小被子包裹着,脸、手、脚都露在外面。小孩子在室内不穿鞋不穿袜子。有时脸会冻得通红,手脸冰凉,但家长却毫不动摇。欧美的小学生冬天也规定统一穿校裙和刚过膝的校裤。欧美人认为经过这样的锻炼,才能增强孩子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8)自立自强。欧美人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意志和能力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游玩中,孩子如果不慎摔倒,或者与小朋友之间因为某个问题发生争执,打起架来,只要不出现严重的情况,父母们都装着视而不见,让孩子们自己去处理和解决。家长一般不会赶快跑过去扶起自己的孩子进行抚慰或对别的孩子进行指责。“他们认为孩子摔跤、发生些争论,这都是正常的。是孩子们增长知识和经验的必由之路。因而能坦然对之。”小孩子学做事或做不好时,家长都不会轻易伸出援助之手,更不会大喊大叫,多只是鼓励:“试试看,再来一次。”等等。这样,想做事或做不好的孩子,“看到没有可依赖的希望,也就自己一遍遍地练习或去动手、动脑进行探索。”“当孩子会走时,大人不轻易地抱着,而是训练他们随着大人的节奏行走。”

在学校,欧美人认为老师数量少了就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独立自主;老师多了,反而会影响孩子间的互动,减少孩子做小领袖的机会。所以欧美学校里特别是幼儿园里教师的人数就很少。幼儿园大班师生比例一般是1:30。老师允许教室秩序混乱,允许孩子积极热情地沟通,帮助幼儿认识毁坏性行为会带来不好的结果,自己澄清,自己改进。当幼儿产生一般争论或行为问题时,教师也不轻易介入,靠孩子自己解决。在争吵的解决过程中,孩子的社会化能力得到了发展,并培养了孩子的自控能力。

(9)培养向困难挑战的勇气。欧美家长们还经常提供一些模仿自然或带有冒险性的玩具,从中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和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只是指导、教孩子如何注意安全,防止危险,而不是限制。如两岁多的孩子就让玩剪刀,用剪刀剪纸或帮妈妈剪菜根;3岁左右的小孩一个人荡秋千荡得高高的,而妈妈则若无其事地坐在一边说话。就是玩滑梯,两三岁的孩子也可以玩出许多带有冒险性的动作,如头朝下滑。总之,他们把孩子玩耍中要禁止的范围放到最小的限度。他们认为放手并耐心指导孩子从小玩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从危险中保护自己,注意安全。这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安全观点。

(七)欧美家庭教育的黄金法则

心理学以为,一个人的人格﹑能力和健康等因素第一来源于教育——来源于家庭的教育,来源于妈妈的教育、父亲的教育,来源于幼年的教育﹑人格的培养,而不来源于知识的培养、科学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因此,幼年时期人格的培养对人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至关主要的效果。  

欧美家庭教育手册记载了如下内容,堪称家庭教育的黄金法则。   

当问及孩子“你对家庭有什么更高的期望时”,孩子回答得最多的是“家里人都能愉快地过日子”。孩子的祈求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应当直面如此的现实。只要提供必要的条件,孩子就能够自然地成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安宁、愉快的家庭需求全家人有意识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为了自己,请对家庭进行一次再熟悉吧。不会珍惜自己的人,也不会珍惜孩子。养育孩子确实很主要,但是繁重的家务和社会压力会使人神经紧绷,谁也吃不消。慢慢的,父母的烦躁不安就会传染孩子。所以具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保持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主要,父母二人应相互配合,共同承担。另外,求助并不是可耻的。鼓起勇气,去家庭教育咨询中心、保健中心,儿童咨询所等处跟专家谈谈。在家里,父母布满幸福的笑脸会使孩子感受到幸福。   

养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有这种想法的父亲要当心。通常以为,在现代家庭里,父亲的权威地位受到威胁,使孩子是非分明的能力大大减弱了。通常父亲和母亲的育儿方针基本一致,但父亲和母亲站在不同的角度教育孩子能纠正过于密切的母子关系。父母的默契配合很有必要,母亲要应留意不要在孩子眼前贬低父亲;父亲也要留意不要在孩子眼前大声斥责母亲。未必一说就知道,但不说就更不知道了。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假如什么都不说,要互相理解是很难的,亲人也不例外。不断增加父母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是建立幸福家庭的基础,而交谈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另外,在家庭关系中,还有很多活动对增进亲密关系是非常有益的,比如最普通的一起吃饭。全家人一起吃饭很主要,规律的饮食不但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有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全家人一起吃饭时愉悦的气氛,父母费心做出的饭菜飘出的香气,已经将父母的爱自然地传达给孩子,由此得到的满足感、信赖感能使孩子开朗、坚强地成长。所以,赶紧商量一起吃饭的时间,养成家人一起吃饭的好习惯吧。

孩子一定能领会到父母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家长常常要兼顾事业和家庭,工作将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夺走了不少。但家长疼爱孩子﹑为了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的形象一定会深深的铭刻在孩子的心中。父母言传身教的力气有时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无论何时,都要布满自信地养育孩子,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   

规矩是为谁定的?家规不但包含日常问候、门限时间、关灯时间等,还包含不给别人添麻烦、不撒谎等社会规范。为了让孩子懂规矩,并让孩子遵守规矩,父母要经过认真讨论,定出明确的家规,父母和孩子一起遵守这个家规。而倾听孩子的意见与跟孩子共同制定家规同样主要。特别是给孩子单独房间的同时,也要给他定好规矩,否则孩子整天呆在自己的房间里,父母与孩子间的对话就会减少,亲情逐渐单薄。要想使房间对孩子的成长起效果,定出家规很有必要。比如,孩子回到家后,先在起居室跟父母问候再进自己的房间;孩子的房间不上锁;孩子带朋友进自己的房间前,先把朋友说明给父母;父母觉得有必要时,可以进入孩子的房间把握孩子的实际状况等等。 假如孩子最好的朋友是电视﹑录像、玩电子游戏的话,那他太寂寞了。长期沉溺于虚拟的影音娱乐世界里,轻易造成沟通能力欠缺、冷漠、生与死的现实感薄弱等难题。无法区分现实和假想世界,给孩子的身心健康留下阴影。给孩子制造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机会,鼓励他到大自然当中去,定出未几看电视、录像,未几玩电子游戏的规矩,并使孩子养成遵守这些规矩的习惯。


获得更多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正的“起跑线”在家庭教育
4张家庭教育表,点醒无数家长——“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
放弃“鸡娃”,中产父母去泰国陪读
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
家长如何面对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浅谈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