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萨谈屠倭利器花机关MP18/28冲锋枪(抗战轻兵器系列)
 [原创 2013-6-21 21:42:22]   




抗战中,武器装备低劣的国军却有一款武器,在整个八年期间毫不费力的压倒倭寇,完全占尽上风。老萨问,这款武器是什么?一些朋友可能会回答:是冲锋枪!诸位答对了,确实是冲锋枪。老萨再问是哪款冲锋枪呢?很多朋友们则又会回答:美国的汤姆森冲锋枪。老萨告诉诸位:你们这次的回答错了。诚然汤姆森冲锋枪是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甚至朝鲜战争初期中国的主力冲锋枪。可是在抗战中,最有名,最实用,杀伤日寇最多的冲锋枪,却是大名鼎鼎的花机关,也就是德制MP18MP28冲锋枪。

冲锋枪的历史

冲锋枪诞生于一战,当时的俗名叫做战壕扫帚。

一战是静态消耗战,以战壕和野战工事为单位,双方在几十公里甚至几公里的战线上反复拉锯。

在当时,由于重机枪等防御性武器,远远强于手榴弹,步枪等进攻性武器,这导致战壕成为几乎无法逾越的鸿沟。进攻一方在突击接近敌方战壕之前,必然会遭受重机枪和榴弹炮的大量杀伤,遭受极大人员伤亡。

即使能够侥幸冲入对方战壕附近,此时进攻一方的士兵已经所剩无几了,在兵力上处于绝对的劣势,难以有什么作为。

凡尔登战役,互相进攻的两方伤亡惊人,法军损失54.3万人,德军损失43.3万人。其中后期发动大反攻的法军损失极大,导致法军将全军高达70%的部队先后参加了这个战役。

而实战中,往往整团整营的法军向德军战壕冲锋,被德国MG08重机枪猛烈扫射以后,活着回来的法军只有几百人甚至几十人,伤亡率非常大。

一波波的法军如同波浪一样,在德军战壕构成海岸岩石前面撞的粉碎。

残酷的战斗造成了进攻的法军官兵崩溃,一线法军几乎叛变。

他们从团长到士兵都愤怒的拒绝继续作战,不愿意去从事这种毫无意义的送死攻势。

直到法军总司令霞飞被迫亲自答应士兵:今后再也不参加向德军进攻的进攻战斗!这才使法军的叛变没有真正发生。

不过,此时的法军士兵自发的拒绝进行进攻性的战斗,只是守在战壕中进行保卫战,直到战役结束。

而更可怕的索姆河战役中,进攻英、法联军在德军防御火力的猛烈打击下伤亡794千人,却没有能够突破德军防御,仅推进512公里。

71日,采用密集队形进攻的英军遭受战壕中德军重机枪火力的猛烈打击,仅仅一天时间,损失近57000人,这也创造了世界军事历史上的奇迹。

由于科技的进步,防御中的重机枪已经成为进攻部队的头号杀手。德国人曾经做过实验,在模拟的战场上放置100个气球,然后用两挺重机枪从正面和侧面交叉射击。几分钟之内,100个气球都被击破。小小的气球尚且如此,更别说目标明显的人了。

狭窄的战壕中,射程远威力大,却只能单发的步枪用处不大。一个步枪兵就算能力再强,在战壕中也只能对付1到2个敌人。

而进攻一方的步枪兵在遭受巨大损失冲入敌人战壕的时候,兵力上已经处于绝对劣势,显然,就算士兵再勇敢,能力再强,也是于事无补的。

交战各国都急需要一种可以由单人携带,连续射击,一个人可以对付多人的单兵武器。

战场是武器研发的指挥棒,由此很快出现了超轻型轻机枪,战斗散弹枪,大口径大装弹量的半自动手枪,以及冲锋枪。

在当年,冲锋的概念还很模糊,很多国家把他称作手提式机枪。

也就是说,所谓的冲锋枪,不过是一款可以单兵携带的机枪(重机枪需要一个3到5人的机枪组)。

一战期间,重机枪技术已经很成熟,但重量都在40公斤以上,加上弹药,至少超过50公斤。100多斤的重量,依靠1个人手提携带来作战,是绝对不可能的。

加上一战期间,金属技术,加工技术,枪械制造技术还都不发达,冲锋枪这种概念的实现有很大的难度,有很多技术上无法逾越的沟沟坎坎。

所以,一战期间诞生的冲锋枪并不多,而最先进,最精良,实战作用更大的自然是德意志帝国的MP18冲锋枪。

MP18冲锋枪是一款跨时代的先进武器,它的设计理念和主要技术都超越当时的时代,这也使得MP18冲锋枪直到30年后的二战期间,仍然可以从容胜任各种战斗。

它的主要设计,一直沿用到今天,甚至上世纪90年代,类似于MP18的冲锋枪还在各国普遍装备使用。

在一战期间的1915年,意大利人首先发明并且装备了世界上最早的冲锋枪-维拉·佩罗萨冲锋枪。这所谓的意大利冲锋枪采用怪异的双管结构,而且使用轻机枪的两脚架,重量很大(近8公斤,超过二战时期的轻机枪了)。

实则,它只是发射手枪子弹的轻机枪的设计,不能算作真正冲锋枪。

意大利反水背叛德国以后,德军在1917年的战斗中,从前“盟友”手中缴获了一批维拉·佩罗萨冲锋枪,并且送到德国进行研究。

德国枪械设计师们分析后认为,维拉·佩罗萨冲锋枪射速太高(3000/分),笨重,精度又差,实战意义不大。不过,维拉·佩罗萨冲锋枪在设计理念上,却有颇多新颖之处,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位于德国图林根州南部的直辖市苏尔的伯格曼公司(Bergmann),在此时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冲锋枪的研究工作。

伯格曼公司是欧洲最富盛名的枪械制造公司,公司所在的苏尔市本来也是个人口仅有数千人的小镇,也就是因为伯格曼公司的壮大发展,该市一举发展到数万人的规模。

伯格曼公司的创始人,也是首席设计师西奥多.伯格曼是欧洲历史上最出色的枪械设计师之一。他一生设计了众多成功且划时代的武器,包括M1896伯格曼自动手枪,伯格曼M1910机枪等先进武器。

一战开始之前,伯克曼公司就开始了自动武器--冲锋枪的研究工作。

可是,当时的冲锋枪仅仅是一个概念而已,全世界也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作品诞生,所以研发难度很大。伯格曼公司先后有多种草案,却都不太成功,不具备实战意义。

冲锋枪领域没有突破,其他领域却有斩获。

伯格曼公司在1916年成功发明了一款可以连续射击的全自动手枪,这款手枪是是M1896伯格曼自动手枪的改进型,它可以连发射击,而且使用32发弹鼓装弹。

这款手枪,从某种意义上成为未来冲锋枪的一个设计雏形。

其实,当时德军在战壕战中,已经使用了可以装弹数十发,加长枪管,并且可以安装枪托的鲁格P08半自动手枪的升级版。

这些半自动手枪和自动手枪被迫担任了,他们力所不能及的任务。因为手枪虽然理论上可以半自动或者全自动射击,但绝对不可能长时间的这样工作。

因为手枪毕竟是手枪,它的枪管单薄,全枪重量轻,零件也比较脆弱,经受不起这样强烈又长时间的全自动或者半自动射击。

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些手枪虽然装上了32发大弹鼓和木质皮质枪托,仍然频繁卡壳,甚至出现炸膛。

话虽然如此,这些特种武器,仍然在实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德军基层士兵对这些性能不可靠的武器,非常喜爱。为什么呢?因为虽然装有32发弹鼓的半自动手枪频繁卡壳,但至少在它不卡壳的时候,依然可以提供士兵们急需要的近距离密集火力。

比如装有32发弹鼓的长身管鲁格P08半自动手枪,一个优秀的德军士兵使用它,居然能在10秒内射击完全部的子弹。要知道,这就要连续扣动32下扳机,平均0.3秒扣动一下。

一个弹鼓打下来,这个士兵的手指恐怕也早已发麻了。

32发子弹必然会形成一个伞状的弹幕,对战壕中的敌人有很大的杀伤力。

在战壕中,如果你没有连发武器,而使用单发步枪,在你更换子弹或者拉枪栓的时候,等待你的就是死亡,

所以再烂的武器,也比没有武器要强。

这一点,也让德国的枪械设计师们深感羞愧,他们发誓要尽快研究出能够实战的冲锋枪。

直到1917年德国陆军缴获维拉·佩罗萨冲锋枪,才让伯克曼公司找到了研究的正确方向,选定了其中一个草案。

伯克曼公司最著名的设计大师雨果.施迈瑟(Hugo Schmeisser),迅速借鉴了维拉·佩罗萨冲锋枪的设计理念,短短几个月后,设计成功著名的MP18冲锋枪。

MP18冲锋前在当时来说,是一款划时代的新式武器,无论设计理念和制造技术都极为先进。


---------------------------长管鲁格P08,它也是使用弹鼓的,还有木质枪托,实际上它被当做卡宾枪使用。下图是维拉·佩罗萨冲锋枪,注意它奇异的双管结构。一战和二战中都有战斗散弹枪的身影,它们也是近战利器。甚至在中越战争中,很多解放军战士认为散弹枪非常适合丛林近距离遭遇战,希望部队装备。只是,当年的战斗散弹枪的装弹有限,也不可连发,射程又近,无法和冲锋枪相比。







MP18冲锋枪的基本设计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试验,施迈瑟最终选择了简单可靠的自由枪机原理。

所谓自由枪机式,指的是枪机和枪管完全无扣合,只能靠枪机较大的质量和复进簧力,阻止发射后弹壳过快的向后运动。

自由枪机使得枪械可靠性高,射击精确,后坐力小,缺点是不能使用较大威力的弹药,仅适用于小威力自动武器,如手枪。

将这种设计用在冲锋枪上,MP18自然是有史以来第一个。

如果弹药威力较大,不是使用手枪弹,而是威力巨大的步枪弹。

虽然击发瞬间弹头是比枪机更早运动了,但因为膛压太高,弹头还没飞出枪口,枪膛内压力还没降下来枪机就在巨大的压力下后座了。

此时高压 气体会从枪管后端冲出来,非常容易造成弹壳爆裂等严重事故。显然,这样的枪是没有办法用的。

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办法是增大枪机的质量,使枪机惯性变大,延迟枪机后座时间。可是这样做武器的重量大大增加,不利于单兵携带,而且射击的时候震动会很大,严重影响射击精度。

不过既然冲锋枪被定位为,发射手枪子弹的所谓冲锋手枪(machine pistol),那么以上的也就不是问题。

自由枪机和先进的API技术(击针在子弹完全入膛,但还没有到达最前方时候击发底火,以降低后坐力和射速),使得MP18的射击相当精确,而且后坐力不大。即使全自动射击的时候,也非常容易控制枪身。

简单就是一句话:MP18是一款打得准,后坐力不大,而且易于使用的冲锋枪。

冲锋枪连续射击不可避免的导致膛内高温,当时各国都在研究冲锋枪,但大部分设计师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枪膛温度过高,不但影响精度,甚至会造成子弹弹药自燃,甚至出现炸膛现象。

雨果.施迈瑟为能有效散热,除了在枪管处使用样式极为特殊的多空散热套(这也是中国名字花机关的由来),更采用开膛待机方式,枪机通过机匣右侧的拉机柄拉到后方位置,卡在拉机柄槽尾端的卡槽内实现保险。

这种设计在当时来说,非常简单又实用。

不过以二战冲锋枪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固定方式不够保险。如果枪身遇到突然的剧烈震动(比如枪械跌落地面),拉机柄有可能会从卡槽中脱出,导致枪机向前运动击发枪弹发生走火。

虽然这种情况发射的概率很小,但终究是一个隐患。

MP18的改进型上,修正了这个问题。

不过,MP18在实战中,还是体现了设计上的一些弱点。使用9毫米鲁格手枪弹,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就是弹药威力较小。

这点在手枪上已经表露无遗,鲁格P08手枪和毛瑟军用手枪使用的9毫米和7.63毫米手枪弹的威力都较小。用这些手枪子弹,往往需要数枪才能击毙一个敌人。

如果子弹不击中人体的要害器官,动脉和骨头,不容易早上致命伤,中枪者仍然能够继续作战。

相比后来的汤姆森冲锋枪和勃朗宁M19110.45口径,也就是11.43毫米口径大威力手枪弹,MP18使用的弹药威力小了一些。

汤姆森冲锋枪可以一枪撂倒一个敌人,就算没有击中要害,也可以用强大的冲击力将敌人放倒。这点是MP18如何也做不到的!

好在MP18为冲锋枪,射击都是全自动的。一梭子扫过去,都是至少五六发子弹!敌人一旦中枪,基本都是身中数枪,就算不是要害,一般也无法作战,多少弥补了这个缺陷。

其实,这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最好例子,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必须在大威力弹药和高精度,高可靠性上做出选择,想要兼顾是不可能的。

 



---------------------德国人又发明了一款划时代的武器,在战争初期,几乎所有MP18都是使用这个蜗牛形弹鼓,这是它最明显的标志。



可怕的子弹喷射桶--泼弹如雨

MP18冲锋枪是一款火力极为强大的近战武器,德军冲锋枪手把MP18冲锋枪称为“Kugelspritz”,也就是子弹喷射器”(bullet squirter)

MP18冲锋枪出现之前,世界上没有一款近战武器,能够达到这样厉害的火力。

德国人对于冲锋枪的定为,就是可以全自动射击的近战武器,所以MP18只能全自动射击,也就是一扣扳机就是连发,不可以半自动射击,也就是不能单发射击。

由于先进的设计,使得MP18的战斗射速还是比较高的,理论射速高达500/分钟,同当时的重机枪比较接近了。

实际上,施迈瑟早在一战前就成功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双排单进式直排弹夹,并申请了专利,这种弹匣可容纳20发手枪弹。

设计师施迈瑟最初给MP18设计的装弹具,是侧面插入枪身的这种弹夹。

施迈瑟认为直弹夹虽然装弹较少,但性能非常可靠,也易于装弹。

不过,德军高层却认为,20发装弹太小,不能适应激烈的实战。

MP18这么高的射速,又不能半自动射击,20发子弹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全部发射完毕。

之后,就必须更换弹夹,这就必须造成火力的中断,给敌人可乘之机。显然,必须要用装弹量更大的供弹具。

从某种意义上说,德军高层的观点并没有错。

于是,施迈瑟无奈,只得使用了饱受诟病的32发蜗牛型弹鼓。

这种弹鼓样式独特,本来是为长管鲁格P08设计的,相对也比较成熟。

使用在MP18上,这样装弹量超过原来12发,也就是超过了百分之六十,火力持续性大大加强了。

不过,这个32发蜗牛弹鼓,却并不让一线的德军满意。

MP18使用轻便的直弹夹,枪身的重量大体是均衡的,也有利于射手开枪射击。

使用这个从左侧面装弹的32发弹鼓以后(枪身轴线和弹鼓供弹槽轴线的夹角呈55°),弹鼓距离枪身高达0.3米距离,孤零零的伸出枪体,这个设计相当怪异,也带来很大的问题。

枪的重心因为这个重量巨大又伸出枪身的弹鼓(重量高达1公斤多),不可避免的向左偏移,导致枪械操作有一定难度,对射击精度和冲锋枪手的实战操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这些尚且算是其次,最关键的在于,32发蜗牛弹鼓本来是针对鲁格P08半自动手枪设计。半自动手枪射速低,又在近距离使用,一般来说,一场战斗中,射手基本不可能打光全部32发子弹。一般一个弹鼓还没有打完,战斗就会结束,或者射手就被敌人击毙。

那么,使用这个弹鼓的半自动手枪兵,基本不会遇到重新装填弹药的问题。

可是,MP18就不同,由于他的射速很高,32发弹鼓很快就会被打光,那就要重新装填的。

装填这个蜗牛式弹鼓,是相当繁琐的。

在装填MP18冲锋枪的螺旋形弹鼓前,必须先利用弹鼓上附带的摇柄把内部的弹簧调整到合适的弹力,然后把摇柄固定在弹鼓底部一个匙孔形的卡口内。压下装填 器上面的手柄,然每次压入一发子弹,手柄在弹簧压力的作用下会抬起,然后再次压下手柄,送入下一发子弹。螺旋形弹鼓可以容纳32发子弹,但为保证供弹弹 力,通常士兵们都只装填28发。

这种装弹非常复杂,费时间,而且必须使用装弹器,不然单靠手工装填,时间还要再多一到二倍。

不用说,在实战中,只要使用冲锋枪的就是近战和肉搏战,敌人近在咫尺,又怎么可能从容不迫的用装弹器慢慢的装填子弹呢。

大家都知道,左轮手枪的六法弹仓在实战中装填一下不超过10秒钟,但很多左轮手枪射手就因为这10秒钟就会丧命,更不要说装弹繁琐10倍且慢10倍的32发蜗牛弹鼓。

上一篇说道的印第安人大战美国骑兵的战役中,美国骑兵之所以被印第安人杀成这样,就是因为他们只携带了左轮手枪,没有带马刀。在左轮手枪装弹期间,美国骑兵没有抵抗能力,被印第安人用大刀长矛杀的血流成河。

而且这个弹鼓结构复杂,造价又很高,平时供弹还算可靠,但实战中如果弹鼓进入泥水等异物,就很容易出现故障,完全是好看不好用的白象(印度的白色大象只能作为仪仗用途,平时需要细心养育而且非常娇气,被当做是好看却没用东西的代名词)

在一战结束以后,由于军方反应过于强烈,最终MP18的改进型又全部换回了20发和更先进的32发直弹夹,枪身轴线和弹鼓供弹槽轴线的夹角呈90°垂直,导致全枪不再有重心的偏移,废除了弹鼓的使用

事实证明,直弹夹远比弹鼓实用的多,进口到中国的MP18和他的改进型基本没有使用过弹鼓,全部是直弹夹。

这点体现了中国人的务实,钱都花在刀刃上,绝对不买不实用的东西。

虽然弹鼓有着一定的问题,但32发的装弹量加上500发每分钟的高射速,仍然在当时是世界第一的。

使用MP18冲锋枪的德军突击士兵,一个人可以轻松对付多个英法联军士兵。如果英法联军采用索姆河那种人海密集冲锋,德军突击士兵用MP18扫光一个弹鼓,至少可以打倒七八个人,运气好的话,可能打倒十几个人。

MP18让德军的近距离火力瞬间增强几百倍,毫不费力的压倒了英法美俄四国大军。

不过,强大的火力,也让MP18的弹药消耗量惊人。

当时德军重机枪的每日弹药补充量大约是2000发,而MP18冲锋枪的弹药消耗量,竟然接近这个数字,这是让人瞠目解释的高消耗量,也远远超过德军高层的预计。

由于MP18冲锋枪本身就有4公斤多的重量,已经很不轻了。所以冲锋枪手无法携带什么弹药,只能特别配备一个冲锋枪副手,也就是弹药手一同作战。

甚至由于弹药消耗太大,弹药副手也无法携带数百发弹药跟随冲锋枪冲锋,被迫还搞出了一个弹药手推车。可以由一个士兵推着行走,上面装载近千发子弹,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好在一战中MP18冲锋枪的数量很少,只有不到一万只。这区区几千支MP18的弹药消耗量虽大,也并非不可以接受。

如果像二战期间各国动辄装备数百万只冲锋枪,恐怕德军的军工系统和后勤运输系统,就会被冲锋枪子弹搞垮了。


苏军生产了600万只波波沙冲锋枪,为此每年平均生产40亿发子弹,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手枪子弹,就是这样,一线士兵仍然抱怨冲锋枪子弹不足

在一战以后,日军高层正是看到MP18冲锋枪巨大的弹药消耗量,才认为冲锋枪不适合日军。

因为日军所有弹药都要依靠水运离开日本本土,辗转转运到东亚和东南亚各个战区。

本来光是运送机枪子弹,步枪子弹,手枪子弹的供应就尚且有一定难度,如果加上消耗量如此巨大的冲锋枪弹药,日本根本无法承担。

二战期间,日军在各个战场都非常重视弹药的保存,日军基层士官对士兵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要珍惜弹药。

很多日本老兵回忆当时都说:对我们来说,子弹就像黄金一样珍贵!

所以,日本在二战中,是唯一一个没有大规模装备冲锋枪的列强,直到战争末期才装备的少量的百式冲锋枪(仿造MP18的产物)。

 

---------------古怪的弹鼓和繁琐的装弹模式,这是MP18冲锋枪最大的问题,好在后期全部使用直弹夹了。





把简单的东西变复杂很容易,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非常困难

AK47M16的设计师卡拉什尼科夫和斯通纳两个大师都认为:对于枪械设计来说,没有比结构简单更重要的了。枪械结构越简单,就越不容易出现故障,也越容易保养和生产。

近代枪械设计大师,都在追求结构简单的枪械,卡拉什尼科夫甚至说:设计一把复杂精密的枪械,是很多设计师都可以做到的。但设计一把结构异常简单的枪械,则只有极少设计师才能实现的。

MP18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

MP18式冲锋枪只有5大部件,即枪机组件、枪身组件、弹匣组件、枪托组件以及枪管组件。如果不计螺钉,MP18式冲锋枪只有37个零件,比勃朗宁手枪和当时zippo打火机的零件都要少。

不错,德国人确实有生产精密细致,但故障频频枪械的恶名,施迈瑟却在MP18上实现了枪械结构异常简单的最高梦想。

它的结构简单,部件也并不精密,不需要高精密的加工工具,即使零件出现少许误差,也不会影响射击的精度和稳定性。

所以,MP18的生产相当容易,普通工人使用常规加工工具,就可以大量生产。

MP18诞生的时候,德国已经濒临战败,战略物资也相当匮乏。所以,伯克曼公司特别重视枪械材料的选择。

MP18的加工除了普通的钢材以外,并不需要其他任何稀有金属或者其他物资,这一点对于大规模制造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样MP18可以以极大的数量大规模制造,如果不是MP18诞生后6个月,德军就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德军绝对可以在几年内造出至少数十万支MP18冲锋枪。那么,一战中进攻武器明显落后于防御武器的现实,可能就会被改写。

也正是由于结构的简单,加工技术的普通,让中国这个落后的国家,也具备仿制MP18的能力。

当时中国各地兵工厂都有一定规模的仿制,这也从侧面证明了MP18的成功。

结构虽然简单,加工技术虽然普通,不代表MP18是一款粗制滥造的武器,相反,他是一款相当精良的武器。

MP18的机匣和枪管采用高强度钢管制造,枪托采用德国生产的硬木,加上枪身设计紧凑,全枪异常坚固耐用。

中国在一战后购买(其实是走私)一批MP18冲锋枪,时间大概是1920年左右,这批冲锋枪一直使用到解放战争时期,使用长达29年之久。

要知道,冲锋枪同步枪不同。一次战斗中,有些步枪有可能只开3,4枪,甚至只开1,2枪。这样几十年下来,实际一杆步枪也没有开几枪,使用年限较长,也并不算稀奇。

而冲锋枪每场战斗只要参战,至少发射几十发,一次发射上百发也不算稀奇。几十年下来,累计至少发射数千发甚至上万发。这么大的数量,对于枪各部分是相当考验的,是硬碰硬,无法投机取巧的。

这也足以看出MP18制造和设计上的优秀性!


------------------------注意上图,冲锋枪部分是敞开的,这不利于防止异物的进入。冲锋枪的重量较重,但一个士兵背着走还是没有问题的。





易于操作,易于训练,实战利器

雨果.施迈瑟在设计初期,就仔细考虑到枪的人机工程,尽一切力量让枪易于操作。

除了比较垃圾的32发蜗牛弹鼓以外,MP18冲锋枪并没有任何难以操作的地方,也无需专门的训练工作。

它简单的构造,也让一个新兵轻易的就可以学会拆卸和养护工作。

一个新兵,拿上MP18随便练上几天,就可以实战。这不像日军的歪把子机枪,同时代的美军战斗散弹枪那样,不经过专门的特殊训练,根本无法连续射击。

这一点,对于实战也至为关键。

一战二战这种大规模作战,士兵的伤亡很高,需要不断的补充。就比如俄军一年伤亡数百万人,那就必须用几百万新兵补充。新兵的训练不可能像战前一样到达1年,甚至连半年也达到不了,往往只能短短几个月。

谁能够迅速补充,迅速投入大量新的部队,谁会是胜利的一方。

在二战期间,苏德战争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场后勤战。苏军虽然伤亡巨大,是德军数倍,但苏军经得起这样的消耗,德军则不行。苏军大批新兵送入新兵营,草草训练2,3个月,就立即送入战场。而苏联的武器全部都是简单容易操作,从T34坦克到波波沙冲锋枪,所以苏军新兵很快就能掌握武器的使用。

而德军则不同,他的武器技术含量较高,虽然熟练掌握以后威力巨大,但新兵短时间内很难操作自如,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新兵训练。

即使在二战的最紧要时刻,德国新兵的训练周期仍然是1年,最短不少于半年。

最终结果是苏军越打越多,德军越打越少,那么失败者自然就是第三帝国了。

MP18易于训练,易于维护,简简单单训练最多1个月,冲锋枪手就可以出师,而且可以达到不错的射击精度!

这是一款极为实用的武器,也是易于大量装备的最好武器。

MP18的枪很重,如果加上一个重达1公斤多的弹鼓,全枪超过5公斤,也就是10多斤的重量。这虽然让冲锋枪射手叫苦不迭,但在射击的时候,沉重的枪身却带来相当完美的射击稳定性。

本来MP18的自由枪机设计,就让他的后坐力不大,加上沉重的枪身,全枪射击时候震动轻微,非常容易控制。

而且MP18理论射速不过500发每分钟,实际战斗射速不超过6发每秒,射速也并不很高,这更容易控制。

大家都知道,冲锋枪最大的问题在于连续射击时候枪身跳动大,子弹乱飞。

诸如苏联的波波沙冲锋枪,由于高射速,枪身跳动明显,连续射击较长时间,子弹会乱飞,导致精度有限。

苏军冲锋枪手往往是多人一起射击,形成大面积弹幕击中敌人,想要在较远距离精确射击基本是不可能的。

在整个一战和二战期间,MP18冲锋枪仅仅稍逊于芬兰制造的苏米冲锋枪(堪称艺术品的冲锋枪,但生产数量很少)。

MP18采用立姿射击,由于弹夹或者弹鼓从左侧插入,导致左面较重,对射击会有一定影响,所以立姿射击多采用概略射击,不适合仔细瞄准。

由于MP18的枪管长,后坐力小,概略射击时候可以轻松调整射击的方向,提高命中率。

而采用卧式射击,则有着极高的精度,而且射手的安全性很好,由于弹夹或者弹鼓从侧面插入,射击者头部暴露不多,不容易中弹。

在中国,红军优秀的MP18冲锋枪手,可以准确击中50米外的青砖。

在实战中,甚至可以做到三五发的短连射,在100米距离内准确爆头。

在几次围剿和长征中,红军冲锋枪都发挥极大的作用,基本做到指哪儿打哪儿。

这种精度,实在是非常惊人了。

 

------------------------所谓的花机关,在于他的枪口和散热口。即使在二战期间,德军也使用了部分MP28冲锋枪,这种枪确实非常的实用。





欧洲显威风

MP18投入战场以后,立即表现了极高的实战价值。

德军进攻开始转变模式,以往是用重炮首先密集炮击,然后用重机枪压制敌方火力,接着由大量步兵手持步枪和手榴弹密集冲锋。

为什么需要大量步兵?因为当时步兵都是手持步枪,只能单发,少量步兵冲入敌方战壕也是没用,很快就会被敌军聚集优势兵力歼灭。

这样一来,密集冲锋的德军步兵也极容易受到德军重机枪的杀伤。

很多网友认为,重机枪和轻机枪一样是精确瞄准,然后哒哒哒的射击。

其实在一战和二战期间,重机枪在绝大部分时间根本不是精确射击,也不针对某几个目标,他是区域射击。

所谓区域射击,就是针对某些区域,做密集的拦阻性概略扫射,并不仔细瞄准。

实战中,重机枪如果扫射一片麦田,经过几轮射击以后,麦秆都会被打成整整齐齐的半截,像被收割过一样。以重机枪的射速和大量的弹药,这个区域内的敌军如果在没有掩护下冲锋,几乎不可能活命。

所以,一战期间重机枪造成战场上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伤亡,其他所有武器造成的伤亡只有百分之二十。

不过,自从MP18装备德军以后,作战模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火炮和重机枪掩护依旧,德军不再用人海密集冲锋,而采用人数较少的小分队冲锋。

这样一来,不但伤亡大大减少,而且给敌军重机枪造成很大的麻烦。采用大面积概略射击,对于打击这样小股又若隐若现的目标,效力有限。

一旦拦阻不成,有几个德军小分队冲入战壕,他们立即会用MP18冲锋枪密集扫射,压制英法美军,完全可以以一当十。

只有单发步枪的守军士兵,根本无法正面和德军冲锋枪手对阵,遭遇极大伤亡后,只能被迫后撤。

这样一来,德军以很少的代价,就可以攻占敌军的阵地。

如果战争一开始,德军就这样打,恐怕施里芬计划早就成功了。

面对MP18冲锋枪的巨大性能优势,德军上上下下都极敢满意。

当时德军高层雄心勃勃的计划,让每个步兵连装备10MP18冲锋枪,而且排长班长副班长也必须全部装备MP18冲锋枪。

而进攻的步兵连,都必须额外配备一个冲锋枪突击班,装备6MP18冲锋枪,还有6名弹药手跟随一同作战。这个班,使用在进攻矛头上的精锐突击力量。

遗憾的是,MP18装备德军仅仅6个月,191811月德意志帝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残酷可怕的一战由此结束。

当时伯克曼公司一共才生产了35000MP18冲锋枪,大部分还没有运到前线,真正装备到部队的仅仅只有三千支。

相对于协约国几百万大军来说,这三千支冲锋枪自然不值得一提,小泥鳅掀不起大浪。

可是,在一战中深受MP18冲锋枪打击的英法却心有余悸。

在德军投降以后,他们立即下令,德军未来都不得继续研究和装备MP18冲锋枪。

尤其这35000MP18冲锋枪大部分都被销毁,只有少量装备了魏玛共和国的10万警察部队。

雨果.施迈瑟也被迫从伯克曼公司辞职,转而投身黑内尔公司。

在战后,雨果.施迈瑟针对MP18的一些弱点进行了改进。

MP18不能单发,导致射速过高,施迈瑟在发射机构中增加了快慢机,拥有MP18冲锋枪所没有的单发和连发的切换功能。

MP18只能标准100米和200米距离,瞄准机构比较简单,施迈瑟又改进了瞄准具。

而且,施迈瑟还精益求精的再次简化了冲锋枪的结构,减少了全枪的零部件。

对于官兵最不满的蜗牛型弹鼓,施迈瑟将其废除,改为采用更可靠且廉价的20发或32发直型弹匣

改良的MP18冲锋枪叫做MP28冲锋枪,它的性能更为出色,可谓二战之前最有优秀的冲锋枪之一。

为避免违反凡尔赛和约的有关禁令,MP28曾经在二战前转到比利时生产,并开发了多种口径供外销用。MP28冲锋枪有适用9×19mm7.65×21mm派拉贝鲁姆手枪弹,9×23mm伯格曼-贝亚德手枪弹,7.63×25mm毛瑟手枪弹等多种口径弹药的版本。

除德军外,比利时,荷兰,中国,日本,西班牙,苏联,甚至巴拉圭,玻利维亚等国都购买装备过该枪。

很搞笑的是,30年代德国曾经还卖给法国1800MP18冲锋枪(附加3420个弹夹),法国称为厄玛冲锋枪

没想到二战中,法军在法兰西战役惨败,德军将这1800支冲锋枪全数缴获,却没有留为己用。而是将他们继续交给法国志愿兵,让他们开赴苏联战场做炮灰了。

由于MP28简单出色的设计,很多国家都有所仿制。日本的百式冲锋枪就是仿自MP28冲锋枪,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仿制MP28冲锋枪,命名为兰彻斯特冲锋枪。

至于二战中,列强的主要冲锋枪,大多借鉴了MP28的设计,比如著名的苏军波波沙,芬兰的苏米,英军的斯登等等。

德军也没有放弃MP18MP28冲锋枪!

二战前,他们对MP28进行了又一次改造,成功的推出MP34冲锋枪。MP34冲锋枪是一战期间莱茵金属公司一种设计方案的发展,是采用MP18主要技术的产物。

为了规避凡尔赛和约,德国在1929年购并了大名鼎鼎的瑞士苏洛通 Solothurn)公司,开始秘密生产样枪,最初该枪被命名为苏洛通S1-100冲锋枪,后来按照德国方式命名为MP34

由于苏洛通公司生产能力不 足,德国又买下了奥地利斯太尔公司(Steyr)控股权,在该公司生产MP34,并通过苏黎世的瑞士贸易公司将其出口,因此该枪也被称作斯太尔-苏洛通冲 锋枪。

MP34制造精良,被称为冲锋枪里的劳斯莱斯,当然造价也较高。

到了二战期间,随着更为先进,价格更为低廉的MP38/40的可折叠冲锋枪的研制,技术相对老旧的MP18也就逐步推出了历史舞台。


----------------由于花机关在中国装备长达20多年,所以国军各派系部队中,都有这款武器出现。在抗战战场,花机关毫不费力成为国军唯一压垮日军的武器。因为日军根本没有冲锋枪,他们的百式冲锋枪装备军队,已经是战争后期的事情了。



中国称霸

MP18在世界上的名气很大,不过装备总数量却并不多。德国自己仅仅生产了3万多支,战后就销毁了大部分。后来虽然也陆续生产了MP28,却也没有大规模装备欧洲各国陆军。

到了二战时期,各国都推出了自己的冲锋枪,甚至德国自己也制造了MP38/40冲锋枪,也并没有大规模装备MP18和MP28的记录。

令人震惊的是,在中国,无论是军阀混战,国共内战还是抗战战争,MP18MP28冲锋枪的名声都极大,他在中国有个极为响亮的名字,叫做花机关。

其实关机关不过是通用名,在全国各地,他的名字各有不同。川军称其虼蚤笼笼,粤兵呼之猪笼机

所谓花机关,主要是MP18MP28相比其他的冲锋枪,外部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枪管上有一个全是散热孔的枪套,看起来很像花一样。

而当时中国人并不太了解什么冲锋枪,手提式机枪,他们把可以连发的枪械一律叫做机关枪。带花口的机关枪,也就是花机关,大名就这样传开了。

在中国,MP18/28冲锋枪早在1920年就有服役记录,直到朝鲜战争才完全退出现役,使用了长达30年之久。奇怪的是,无论伯克曼公司和比利时,瑞士公司,都没有大规模出口到中国的记录。

更况且从1920年以后,中国正处于国际武器10年禁运期间,就算中国人有意图购买,显然也是买不来的。

奇怪的是,在中国,包括欧洲原产和国内各地仿制的花机关,少说也有4,5万支。这么巨大的数量是怎么来的?

除了仿造,大部分花机关都来自于通过国际洋行的军火走私。

军火走私不同于军火贸易,敢于走私的洋行冒着一定的风险,一旦被查出,就有被制裁的危险。

那么,水涨船高,花机关的进口价格则比售价要高多了。

而花机关本身也不是便宜的武器,在欧洲也属于昂贵货。

那么,更让人不解的事情来了,为什么贫穷的中国人,要花费如此巨资去购买大批这种武器呢?

其实,并不是中国人疯了,中国人一点也没有疯。

在军阀混战和国内内战时期,由于受国际武器禁运,加上国内军火也的残破,除了张作霖的奉天兵工厂,阎锡山的山西兵工厂,蒋介石的金陵兵工厂等等少数几个兵工厂,基本没有生产重武器的能力。不但火炮重机枪无法生产,连轻机枪生产数量也极为有限。

这就导致实战中,无论军阀部队,中央军,红军都出现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就是近距离火力极为薄弱。

中远距离的作战武器是轻机枪,重机枪,步枪则是火力补充,那么装备好的部队火力就强,比如东北军,晋绥军,中央军,没有这些武器的红军,川军,桂军就差了不少。

在这种距离作战,装备占优势的军队,就大大占了上风。

可以,在近距离作战,无论东北军,中央军,红军,川军,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因为就算你再有钱,也买不到可靠的近距离作战武器,因为根本没有这种武器,士兵们只有手榴弹,手枪,甚至刺刀和大刀。

由于近距离装备相差不大,往往较弱的一方就会尽量避免中远距离作战,而采用近战肉搏形式。

红军之所以能够经常作战胜利,依靠的就是近战这个法宝。无论是井冈山还是五次围剿,红军大多采用近战对抗敌人。红军在中远距离一般不随便射击,而集中在100米甚至50米内,突然用步枪连续射击,然后投出大量手榴弹,接着就挺起刺刀冲锋。

这个距离,最精锐的中央军德械师的武器装备,跟红军也差不多,所以前四次围剿期间,国军都伤亡惨重,连主力的18军都曾经遭受重创。

由于近战武器缺乏,装弹10发,20发,可以连续半自动发射的毛瑟军用手枪,也就是盒子炮,驳壳枪,居然成为一个利器。

中国人花费了上亿美元从欧洲购买了大量这种武器,其实这同一战的德军在MP18发明前被迫使用长身管鲁格P08是一个道理。

军阀部队中的西北军,也深知这个道理,他们组织大刀队,手枪队,装备大量毛瑟军用手枪和勃朗宁半自动手枪,以近距离作战方式取胜。

既然如此,连只能半自动射击,射击距离25米到50米,且装弹10发的毛瑟军用手枪都可以成为近战火力的支柱,那么可以全自动连射20发,射击距离50米到150米的MP18/28冲锋枪的性能高于毛瑟军用手枪十倍。

那么,花机关自然是各派军阀,包括中央军都希望得到的近战利器。

就算价格再高,也要咬牙买来,毕竟只要有了这种冲锋枪,不但要少死很多人,更可以取得近战的绝对优势。

其实千言万句就一句话:谁装备花机关,谁就能在近战中获胜!





-------------------花机关在抗战前期和中期,绝对是第一近战利器。因为当时无论国军还是日军,都只有这一款冲锋枪,再没有其他的了。上图是红军的花机关,下图是中央军德械师的




 军阀部队

1924年,规模空前的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这是有历史记载,中国战场第一次大规模使用花机关。

当时财大气粗的奉军从欧洲购买了大批花机关。在玉麟山攻防战中,他们组织冲锋枪敢死队。这些敢死队,人手一支MP18,在近距离以猛烈的火力攻击直军。

当时直军只有步枪和勃朗宁手枪,在近距离被奉军的冲锋枪手压制的根本无法抬头。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直军士兵根本没有看过冲锋枪,也不着调冲锋枪是什么。

在发觉奉军士兵每人手中有一支火力猛烈且短小的轻机枪(实则是花机关),直军官兵惊恐不已,还没打士气就崩溃了。

直军防御顿时土崩瓦解,这次大战的最终胜利者则是奉军。

奉军第二军军长李景林在大战胜利后,得意洋洋的向张作霖汇报:惟迫击炮与手提机枪(花机关)为山战利器……请速拨前方,利器既充,克敌自易!

此战无异于给花机关做了广告,稍后各地军阀都想尽一切办法搞到花机关。

由于欧洲的花机关产量有限,就算你有钱,也不见得能买到。

而花机关的结构并不复杂,仅仅只有30几个零件,国内军阀通过洋行搞到设计图纸,甚至直接拆卸逆向仿制,很快就开始了对花机关的仿造工作。

到抗战结束,先后有10多个国内兵工厂成功的仿造了该款武器,有些甚至在原有枪械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

比较著名的是金陵兵工厂和上海兵工厂,他们在1926年开始仿制MP28,一共生产了约6000支。

大沽兵工厂,汉阳兵工厂也有一定的仿制,数量也有几千支。

而上海、金陵,巩县、汉阳,以及广东、山东等各地的兵工厂所仿制的花机关跟德国原厂所生产的MP18MP28冲锋枪一样,弹匣插入口都是横向插槽。

但是青岛铁工厂所制作的MP18MP28冲锋枪的弹匣插入口却是枪身下部的直向插槽,类似于汤姆森冲锋枪。

大沽兵工厂生产的MP28使用独特的50发直弹夹,比原厂弹夹还多装弹10几发。

更有甚者,还出现过使用轻机枪的两脚架,甚至上百发弹链供弹的花机关。

据说,由于易于仿制,广东的一个土豪曾经从广东兵工厂订购了枪管和枪机,然后在自己的地主大院里面,找来几个军火工人,成功仿造了十几支土造的花机关。

在最初的仿制品中,以7.65毫米口径为主,后来除了位于南京的金陵兵工厂继续生产此口径的MP18冲锋枪外,其他仿制品的口径都改成7.63毫米,以求与毛瑟手枪子弹通用。

因为这种子弹在中国最多,这样花机关补给起来没有丝毫问题。

虽然又是购买,又是仿制,但花机关总数量一共不过几万支,加上战损,实际服役的大约也就是几千到一万支左右,分散到全国300万军队和各种军事团体中,也就没多少了。

因此,花机关并没有像二战冲锋枪一样普遍装备军队,各派系军阀甚至中央军和红军,全部将冲锋枪集中起来,编组特殊的突击队,敢死队,冲锋队。

所以,花机关在各派系军队中,都是很珍惜的。

如果在战斗中能够搞到一支花机关,是绝对值得高兴的。

军阀部队除了东北军以外,各派系军阀都多少有一些花机关。

著名的四川王刘湘,曾经出巨资购买了一批花机关,数量是1200支,还有600万发子弹(!)。

同时为了仿制,刘湘还从比利时订购了2400个花机关的枪管。

这批花机关装备了川军最精锐的教导师和模范师,这也让这些新式川军部队的战斗力大增。

在长征期间著名的土城战役,川军郭勋祺,廖泽两个旅以强大的近距离火力,挫败了红军的四面围攻,让红军被迫返回赤水南岸。

红军通过伏击战术,一举冲入郭勋祺旅的近处,却被郭旅轻机枪和冲锋枪的猛烈火力拦截,始终无法杀入川军20米内。

在激战中,红军以人海战术冲锋,被花机关在近距离扫射,伤亡很大,却几乎没有任何战果。

红军以三倍兵力猛攻郭旅1个多小时,始终无法获得决定性胜利,结果后方的川军廖泽迅速增援过来,两军兵力瞬间变为平衡,陷入持久战。

随着另外一个川军旅高速杀入战场,毛泽东终于知道无法获得战斗的胜利,被迫下令全军总撤退。

这也让刚刚上台的毛泽东吃了一个大败仗。

毛泽东晚年回忆:打了一辈子仗,最紧张的就是在土城战役。

后来在著名的百丈关战役,川军也是依靠轻重机枪和花机关的密集火力,在平坦地形处重创了试图杀入成都平原的张国焘红四方面军。

实战中,川军用冲锋枪火力向红军猛烈射击,一次次阻挡红军的冲锋,还造成红军相当可观的伤亡。

要知道,红四方面军是红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是擅长打硬仗的王牌精锐。在近距离的激战中,川军从战壕中,使用花机关猛烈扫射冲锋的红军,每次一个梭子扫射下来,红军都伤亡至少7,8人。红军战士勇气和作战意识再强,也无法抵御这样的枪林弹雨。

此战红四方面军伤亡2万多人,占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元气大伤,由此一蹶不振。

大名鼎鼎的西北军体系的二十九军,也大量装备花机关。

早在1934年长城会战期间,二十九军就曾经装备过少量花机关。这批花机关全部用在所谓的大刀队,也就是敢死队,用于夜晚近距离袭击日军。在喜峰口的激战中,二十九军以惨重的代价,也重创了日军,导致日军伤亡数千,进攻也暂时被阻止了。

在此战中,花机关对于没有冲锋枪的日军,也几乎是无敌的。

它在近距离的猛烈扫射,让日军也无法还击,甚至能够压制住日军的歪把子轻机枪。

由于花机关如此成功,二十九军在入主河北省整军时,不惜一切代价,大量购买这款昂贵的冲锋枪,收获颇丰。

1937年七七卢沟桥打响之前,二十九军精锐师38师的装备为,士兵普遍使用德式步枪,排长用花机关,连长每人1支德制二十响毛瑟冲锋手枪,每班配备掷弹筒2门、榴弹枪 2支、捷克轻机枪1挺。

全师共装备轻机枪700余挺,比中央军甲种师编制的274挺,多出一倍多。

由于训练水平的提高和武器装备的改善,此时的二十九军,堪称中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

在华北的天津战役中,二十九军利用花机关的近距离火力,一度将天津日军打的狼狈不堪。除了海军总部坚固要塞这个据点以外,其余据点基本全部被二十九军拔掉。

这种近距离城市战中,花机关更是无敌的。





----------------虽然结构简单,不代表枪械粗糙。花机关坚固耐用,普遍可以使用超过15年,真是枪械中的硬骨头。上图的防御战中,国军配属了花机关,主要用来对付冲到近距离的日军。下图是日军的百式冲锋枪,变态的日本人居然给冲锋枪安装了刺刀。试问,有拼刺刀的时间,为什么不能换个弹夹?在抗战早期战场,一些日军被花机关狠狠修理以后,居然拾起冲锋枪自行装备使用。大家注意下下图,日军摩托车手使用的不是百式冲锋枪,而是国军的花机关。







 中央军

中央军也有使用花机关的传统。早在北伐之前,黄埔学生军东征棉湖,一度被敌人逆袭,导致全线撤退。

蒋介石濒临绝望之际,差点开枪自杀,大将何应钦见状,亲率卫士排向敌人逆袭。卫士排人手一支花机关,给敌以密集杀伤,终使战局转危为安。
剿共作战期间,蒋介石的大将卫立煌曾在鄂豫皖曾经陷入红军包围。红军在近距离猛烈冲锋,并且高喊活捉卫立煌。

卫立煌依靠自己的特务连,用二十响盒子炮与几十支花机关猛烈扫射,才终使卫立煌得以脱险。

但中央军却并没有大量购买花机关的记录。

在北伐期间,由于没有冲锋枪,就连叶挺独立团这种精锐部队,近距离也只能使用盒子炮。

有记载的不过是1931年,蒋介石曾经向瑞士购买了100支花机关和500个弹夹,

中央军的花机关,多是歼灭军阀军队以后批量缴获的,所以装备部队的数量也有不少,中央军还特别为花机关设计了特殊的弹药袋。

中央军的冲锋枪手,一般为班排里面最资深的士官(上士或者中士)。因为冲锋枪手都是用在最关键的防御阵地或者作为进攻的矛头使用,必须由最有经验的老兵充当,新兵是干不了的。

他们配备1把花机关,同时还配有为其冲锋枪专用的皮制六袋弹匣组,可装其专用弹匣6匣(每匣32发子弹)。冲锋枪专用弹夹包的搭披与毛瑟枪手一致,也是通过Y字型肩带和背后的皮带扣系在后腰上。 他们统一用的是固定弹匣, 后者多为插入式。20发固定弹匣也有,但是极为罕见。

红军

红军也是另外一只喜爱花机关的部队。

红军之父朱德,也是MP18的青睐者。井冈山时期,朱德有一个警卫班全部装备MP18,每遇战斗危急关头朱德往往亲自指挥警卫班用MP18狙击追敌,甚至亲手操枪参加战斗。

在到达井冈山之前,朱德率部在湖南转战。一次近距离夜战中湘军一度冲入朱德的指挥部,朱德的夫人伍若兰不幸被敌人抓住,后押送赣州游街后枪决,死后还被悬首示众。

朱德也差点遇险,他的警卫员用盒子炮和花机关猛烈还击,奋力掩护朱德突围。在激战中,朱德的大衣被一个湘军士兵一把抓住,他奋力脱下大衣,才侥幸逃脱。

就在就要成功突围的使用,朱德一个警卫员中弹倒地,手中的花机关飞出十几米。

朱德此时居然冒着巨大的危险,在枪林弹雨中冲过去拾起了这把冲锋枪。不惜以生命的代价,也要抢到这把花机关,足可以看到花机关对于红军的重要性。


林彪在五次反围剿期间,也曾同时编组过多个短兵突击队专门用于近战突击。

该突击队每队的编制仅十几人,主要装备盒子炮、花机关和大刀,由林彪亲自掌握,用于紧要关头的突击作战。

19319月第三次反围剿,红四军在兴国方石岭伏击国军52师韩德勤部,就缴获过20多支花机关。当时的红军战士对这批花机关极为喜爱,称赞它们是高科技的产物。

为满足红军部队急需,洪湖、鄂东南、闽浙赣等兵工厂 都曾少量仿造过花机关,银坑弹药厂也用步枪弹壳改制过冲锋枪弹。

中央红军在离开江西中央苏区时,他们携带的武器中,就包括271花机关6.7万发冲锋枪弹。

在红军长征期间,由于火炮都被扔光,机枪子弹也几乎耗尽,红军更全力在近距离作战,花机关作用更为明显。

在惨烈的湘江会战,强渡乌江,金沙江,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所有的花机关都被集中起来使用,用在突击队和敢死队上。

地方军阀部队难以抵抗如此猛烈的火力,导致一败再败。

著名的强渡大渡河战斗,十七名勇士就是配备了17支盒子炮、17支花机关、17把大刀,一举突破了天险大渡河。

在四川的作战中,后来著名的中共将军还是一个排长。当时他和一个战友从两翼向一个川军冲锋枪手进攻,结果他的战友被川军用冲锋枪击毙,他则摸到侧翼,一步枪撂倒了这个川军,一把抢过了这把花机关。

他用花机关一面向川军剩余部队射击,一面大声说:真好用,真好用。早就听说花机关好用了。

随后他看着牺牲的那个战友的遗体,仍不住泪流满面。

战后,他把这把花机关交给其他战友的时候(冲锋枪必须由上级统一分配),他含着泪说:你要好好用啊,一定要珍惜,这把花机关是用命换来的!

由于红军对于花机关使用很多,在国军的作战报告中常有匪军装备虽劣,但往往集中驳壳、手提机枪猛扑一点,致频频得逞

抗战中的故事

抗战期间,花机关最后的大红大紫了一把。

当时日军的火力相对于国军,至少强大三到四倍。

在中远距离,中日两军火力悬殊,几乎不能正面对抗。以著名的南昌战役为例,日军为了攻占南昌,在短短十几公里的战线上,集中了300多门大口径重炮和100多辆坦克,国军的火炮(注意不是重炮)仅仅有十几门,甚至连还击都不敢,因为一还击,就很快会被定位消灭。

不过,在近距离火力上,日军由于装备问题,就并不占明显的优势。

之前已经说过了,日军由于对冲锋枪的评估不高,并没有大面积装备这种武器。所谓百式冲锋枪,日军在整个二战期间仅仅只生产了3万支,而且是1940年以后的事情了。

在近距离,日军的作战武器和国军差不多,没有什么优势。

所以,在抗战初期和中期,国军为了弥补自己火力上的巨大差距,只能采用近战,夜战方式,在近距离和日军激战。

在近战中,国军有丰富战斗经验的老兵,他手持一把花机关,可以轻松对付五六个日本步枪兵。

尤其在夜袭战或者突袭战中,只要国军冲入日军部队50米内,根据肉搏战的条例,日军士兵就不允许开枪,只能拼刺。

这是因为三八式步枪穿透力太强,近距离开枪会不可避免的导致大量误伤,所以日军的步枪不能开枪。

而在这个距离,国军的花机关却丝毫不受影响,它使用的手枪弹威力远不如步枪子弹,穿透力也有限,根本没有什么顾虑。

所在在近距离,几乎等于国军冲锋枪手有武器,而日军步枪兵是赤手空拳的。

一梭子横扫七八和日军刺刀兵,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除了上面说到的二十九军,在22次战役每一次战役中,都有花机关的身影。

著名的淞沪会战的四行仓库800壮士,就装备一批花机关。他们依靠近距离的火力优势,在四行仓库坚守数日之久,造成日军很大伤亡,却始终无法占领这个阵地。

著名的电影《血战台儿庄》中,最后一个场景,几名日军手持刺刀和军刀,试图冲锋上来的西北军战士做最后决战。可是还没等他们出击,就被一个手持花机关的西北军战士一顿扫射,全部击毙,西北军毫发无伤。

在昆仑关战役中,由于广西独特的地形,双方很多在近距离遭遇激战。桂军组成的敢死队,甚至连步枪都不带,要么是一把花机关,要么是一把盒子炮。这些敢死队完全在近距离猛烈和日军搏斗,最终终于歼灭日军整个旅团,收复了昆仑关。

其实如果花机关如果能够大量装备国军,确实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可惜当时花机关的数量已经不多,加上当时军工系统更为紧张,连最基本的步枪,步枪子弹都无法充足供给,有哪有余力去生产花机关呢,供应可怕数量的冲锋枪子弹也不可能。

实际上,连国力军力兵工生产能力远远强于中国的日本尚且不敢染指冲锋枪,可怜的中国又能如何呢?

所以整个八年抗战,中国生产的冲锋枪数量并不多,而且没有补充。坏一把少一把,子弹用光,枪也只好扔掉。比如电影《血战昆仑关》中,小兵看见一个国军军官有一把花机关,眼馋的要命,想方设法从军官手上要过来。这个军官本来也对花机关爱不释手,听说小兵是去昆仑关前线的,也就慷慨的把枪送给了他。这并非编剧的胡编乱造,是真实的历史现实。当时国军中的花机关是很少的,如果谁能拿一把冲锋枪,是很值得其他士兵羡慕的。

另外,抗战期间,虽然国军强调近战和夜战,毕竟绝大部分战斗还是正规作战,作战距离在50米到500米距离。也就是说冲锋枪发挥的作战,还是有限的。机枪和步枪的作用,远比冲锋枪要大的多。机枪步枪生产数量尚且严重不足,国军还有什么余力去考虑冲锋枪呢?


抗战初期,由于花机关较多,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让日军大大吃了苦头。到了抗战中后期,由于战斗的损耗,花机关在国军内部数量越来越少,也就逐渐无足轻重了。

到了抗战后期,由于战损巨大,弹药消耗殆尽,花机关几乎从国军内部消声灭迹。

好在当时美国开始援助,数量更多也更为先进的美制汤姆森冲锋枪,大批量进入中国,弥补了这个缺口。

总之,花机关作为屠倭利器还是名副其实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纳粹屠刀 hawk26亲测鲁格P08手枪 MP40冲锋枪(附视频)
二战各国怎样对付拼刺刀呢?美军最狠,德军最精,他们最悲壮!
冲锋枪最远射程是多少?
波波沙41制造工艺,射击精度都不如MP40,为何会受到德军的喜爱
1939年时,一个德国国防军的标准步兵班多少人?火力多强?
一战德军制式武器盘点,毛瑟步枪尚未诞生,它爹才是德军最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