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刺麻醉临床实践60年历程回顾

编者按:值此针刺麻醉诞生60年之际,本刊特约长期致力于针刺麻醉临床实践并带领团队取得丰硕成果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周嘉教授回顾针刺麻醉60年的临床发展历程。历经辉煌与坎坷,针刺麻醉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与时俱进,不断形成符合临床需求的新模式。

针刺麻醉临床实践60年历程回顾

周 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

HistoricalReview About 60 Years’ Clinical Practice of Acupuncture Anesthesia

ZHOU Jia(Yueyang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Shanghai 200437, China)

ABSTRACTAcupunctureanesthesia (AA) is an anesthetic method created by medical workers andresearchers in China during medical practice in 1950s. As a paragon of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A clinical practice andbasic theoretic research have gaine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progress, andobtained a series of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 past 60 years.Consequently,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enriched, and theacupuncture therapy was pushed forward to the world. The present paper reviewsthe course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A from thelate years of 1950s up to now, including the initial stage (1958—1966), rapidpropulsion stage (1967—1979), consolidation period (1980—2004) and newlydeveloping period (2005—now). The AA has experienced flexural pathway fromsimple acupuncture analgesia, to acupuncturedrug compound anesthesia (oracupunctureassisted anesthesia), and to the application of whole perioperativeperiod. Nowadays, it keeps unceasing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from simpleanalgesia and sedation to organ protection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andreducti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The AA possesses unique prosperousvitality, and also has a plenty room for improvement, being worthy of furtherpopularization and research.

KEYWORDSAcupunctureanesthesia; Acupuncture analgesia; Surgery; Clinical practice; Historicalreview

针刺麻醉技术及其理论是中国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在针刺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疼痛的传统针灸学宝贵经验基础上,将针刺疗法与外科手术相结合而创造的一种中国所特有的麻醉方法。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典范,针刺麻醉无疑是中国医学史上最具原创性的医学研究领域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为中国原创性医学科学研究五项重大成果之一[1]。回顾针刺麻醉60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初创期、快速推进期、沉淀巩固期和新发展期。本文围绕这4个阶段,就针刺麻醉技术的临床应用和发展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1 初创期(1958年—1966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直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和西医相互学习。了解到针刺在临床上能有效治疗各种痛症后,1958年8月30日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首次在扁桃体摘除术中采用针刺双侧合谷穴的方法,在没有使用任何麻醉药物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成功,消息发表于当年9月5日上海《解放日报》。同年12月西安第四人民医院采用电针刺激双侧合谷和太冲穴麻醉下摘除扁桃体获得成功。同时,武汉医学院耳鼻喉科柯渊旋的团队电针刺激合谷、扁麻穴麻醉下完成了12例扁桃体摘除术[2]。基于上述针刺麻醉下扁桃体摘除术的成功开展,开辟了针刺麻醉这一新的研究领域。随后,全国各地都开始尝试将针刺麻醉应用于临床各种小型手术当中。1959年12月,由西安市医学科学研究所针灸麻醉研究室(西安市第四医院)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针刺麻醉专著——《针灸麻醉》。

1960年,上海第一结核病院胸外科在主任裘德懋教授带领下,联合麻醉科和上海市针灸研究所的针灸医生,进行了针刺麻醉肺切除手术并取得成功[3]。这标志着针刺麻醉这一技术可以应用到大型手术当中,从而促进了全国多家单位探寻针刺麻醉技术在各大、中、小型手术中的实践与应用。其中,整个上海市就将针刺麻醉拓展到颅脑肿瘤切除、全喉切除、脾胃次全切除、甲状腺次全切除、剖腹产和子宫次全切除等手术中[4]

1966年,卫生部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针刺麻醉工作会议,制定了《针刺穴位麻醉研究工作二年规划纲要草案(1966—1968)》,并对推广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和原理的研究均做了重要指示,针刺麻醉成就获得肯定。从此,针刺麻醉在全国范围迅速开展起来,手术例数和手术种类迅速扩大。

2 快速推进期(1967年—1979年)

1971年7月19日,新华社报道了针刺麻醉获得成功的消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震动。同年,7月26日,美国著名记者JamesReston在《纽约时报》头版发表的文章《Now, About My Operation in Peking》和第6版的文章《Now, Let Me Tell You About MyAppendectomy in Peking》,介绍了其本人在北京采用针灸疗法治疗阑尾炎术后腹痛腹胀的经历,引起了国际上对针灸疗法的兴趣[5]。1972年尼克松访华,尼克松本人及其代表团先后参观了针刺麻醉下进行甲状腺切除手术和肺叶切除手术,从而以针刺麻醉为契机在国际社会掀起一股针灸热潮,推动了针灸疗法走向世界[6]。同年,在上海仁济医院,王一山等成功完成了首例针刺麻醉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将针刺麻醉技术和适用病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197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一部名为《无影灯下颂银针》的专门介绍针刺麻醉的电影。1976年创办了《针刺麻醉》杂志(现《针刺研究》杂志),是专门报道针刺麻醉研究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其创刊号还对当时国外针刺麻醉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包括日本、苏联和英国等20多个国家当时已开展了针刺麻醉手术。

1979年,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对50 年代以来针刺麻醉镇痛的临床应用范围和机制研究做了总结。这一时期,针刺麻醉工作达到高潮,据统计截至1979年全国采用针刺麻醉进行的外科手术总量达到200余万例,涉及手术种类近100种[7]。上述大量的临床探索和研究证明针刺麻醉具有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生理干扰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随着前期针刺麻醉临床工作的大量开展和深入,逐渐认识到单纯针刺麻醉下施行手术存在镇痛不全、肌肉紧张和内脏牵拉反应等不足。虽然通过加强术前预测、穴位选择、优化针刺参数等方法提高了针刺麻醉的效果,但是仍存在上述问题,难以突破。1979年全国针刺麻醉胃大部切除协作组在广州会议上制订研究计划,将针药复合麻醉方法列入探讨[8],由此开始了针刺麻醉新的一页。

3 沉淀巩固期(1980年—2004年)

上世纪80年代,针刺麻醉研究工作进入了巩固和深入发展的阶段,主要对针药复合麻醉的方法和基本规律进行了探索。针药复合麻醉开展之初的几年,仍然对是否在针刺麻醉手术中采用药物存在不同看法[9]。1981年全国针刺麻醉手术座谈会肯定了针药复合麻醉的初步成绩,从此针药复合麻醉方法逐渐被大家所接受[10]。1982年全国针刺麻醉胃切除术科研协作会议在上海召开。1986年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于上海召开。大会制定了新的研究主攻方向:寻找针药复合麻醉及其他有利于针刺麻醉效果的新途径和方法[7]。1989年全国针刺麻醉与针刺镇痛学术讨论会认识到针刺麻醉处于低潮,并指出我国针刺麻醉研究总体上与国外不少国家日益重视的趋势不相适应[11]

在“八五”(1990年—1995年)期间,一些高难度的外科手术如新喉再造、肾移植、大脑功能区及深部肿瘤切除等在针刺麻醉下获得成功[12]。同时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将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列入巩固课题,包括针药复合麻醉用于肾移植术研究和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胃大部切除术操作常规的规范化研究[10]。经研究发现:针药复合麻醉的方法可显著增强镇痛效果,减少麻醉药用量,同时在肾移植术中患者术后泌尿时间明显提前,在胃大部切除术中患者术后肠胃功能恢复快。至“九五”(1996年—2000年)期间,由复旦大学医学院牵头进行了国家“九五”攻关专题“优化针药复合麻醉和镇痛的临床及机理研究”,深入探讨了针药结合用于麻醉及镇痛的作用特点和优势,揭示了针刺不仅具有镇痛作用,还具有重要的生理保护功能[13]

这一时期,针药复合麻醉逐渐成为针刺麻醉的主流,包含了针刺复合局麻、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和针刺复合全麻3个方面,不但加强了针刺麻醉的镇痛效果,还有效弥补了以往单纯针刺麻醉手术下肌肉紧张、内脏牵拉反应的不足。

4 新发展期(2005年至今)

2005年7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开展针药结合麻醉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将针刺麻醉用于心脏二尖瓣成形术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并获得成功。其中针刺麻醉下心脏二尖瓣成形术被英国BBC制作的《替代疗法:针灸》收录并播出,又一次引起国际上的关注。笔者有幸成为当时的主刀医生。随后笔者率领的团队进行了“浅睡眠、自主呼吸状态下”针刺麻醉心内直视手术与常规气管插管的比较,表明这一麻醉方式符合当代医学伦理,在手术适应证得以扩大的同时,又有同等的安全性、有效性,明显减少了气管插管引起的并发症,减少了患者术后在院时间,相应减少了术后抗生素的使用,术后康复迅速,从而显著降低了医疗费用[14-16]。将针刺麻醉改良方式拓展至肺部手术中,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17-18]。该技术获行业内肯定,国内外媒体均做过专题报道,包括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桑国卫在内的多名国家和省部级领导、专家亲临手术现场观摩。2007年,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竺率团参加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动,陈凯先院士所播放的针刺麻醉开心脏手术录像,引起极大震动,为中医走向世界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2017年,笔者接受法国国家电视台专题采访,针刺麻醉心脏手术录像在法国全境播出。笔者带领的团队还将针刺麻醉技术逐步扩大运用到头颈部、腹部和盆腔、肛肠等各型手术,进行了大规模的针刺麻醉实践与研究。实践证明:在上述部位的优势病种中采用针刺(复合)麻醉技术具有更简便的操作方式、更好的脏器保护作用、更高的围术期疗效,从而使针刺麻醉从单纯的镇痛镇静向围术期脏器保护、改善手术预后方面不断发展、创新。

同时,针刺麻醉在临床科研方面受到国家重视,2007年和2013年先后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资助。通过不断的总结和研究,发现针药复合麻醉减少了麻醉药物的用量,削减不良反应,并具有显著的脏器保护和良性调整作用,为针刺麻醉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在2013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的支持下,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现代临床研究方法,确定和发布了《无气管插管针刺复合药物麻醉下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应用规范》和《甲状腺手术针刺麻醉及针药复合麻醉应用指南》[19-20]。熊利泽教授团队总结了近年来针刺麻醉的相关报告,提示针刺应用于围术期具有独特的优势,针刺麻醉将在围术期发挥重要作用[21]。2017年10月“穴位刺激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正式发布[22]

这一时期,国内外主要围绕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价值开展系统性的临床研究和评价,例如针刺麻醉用于胸部手术术后疼痛管理[23],缩短腹腔镜结肠癌手术后肠麻痹持续时间[24],有效控制手术患者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耐受[25],有效减低产科手术椎管内麻醉所引起的低血压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26]。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表明,现阶段针刺麻醉运用已经从单纯的针刺镇痛、术中辅助麻醉以减少麻醉药用量,逐渐扩展到其脏器保护效应,提示针刺麻醉在加速患者术后康复中具有独到的优势和价值。

5 结语

针刺麻醉至今已走过整整60年的发展历程,其间大起大落。在新的时期,针刺麻醉仍然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发展提升空间。一方面,针刺麻醉手术规范还有待完善、制定和推广。目前仍然可以发现,针对同一个手术,各个临床研究采用的针刺方法、穴位的选择、穴位刺激参数千差万别,且缺乏统一的疗效评价体系,导致临床疗效差异明显。因此,特别需要开展与针刺麻醉相关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这样更加有利于对针刺麻醉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给予客观的、科学的评价,促进国内外针刺麻醉手术规范的形成,为针刺麻醉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坚实的基础。同时,术后加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正在成为21世纪医学的一项新理念和治疗康复模式。然而,现有ERAS缺乏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元素和方案。针刺麻醉应用在围术期不同时期具有独特的疗效,在加速术后恢复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因此,我们提出应该建立麻醉科、针灸科、外科、护理等多学科协作的临床康复体系,拓展针刺麻醉技术的应用范围,从单纯应用于麻醉和手术期,扩展至整个围术期,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形成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针药复合麻醉围术期综合管理新模式,建立具有中医自身特色的ERAS方案。另外,我们应该不断拓展针刺麻醉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发挥针刺的良性调节作用,为针刺麻醉的创新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的不断发展。笔者带领的针刺麻醉团队于2018年率先开展针刺麻醉下冠状动脉造影术、针刺麻醉下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介入治疗,将针刺麻醉技术拓展到相关疾病常规诊疗中,积极开展针刺麻醉新模式的探索。引用黄龙祥研究员在针刺麻醉诞生50年时对针刺麻醉研究的评价[27]:“针麻的研究是迄今历时最长、参加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样本数最大、检验最严格的针灸现代研究,几乎所有的针灸现代研究都能从其中找到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和台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术的进步,人们将会不断从中获得新的发现和新的启迪,它的意义也将远远超出麻醉与手术,超出针灸,甚至超出中医和西医。”因此,希望相关同仁以此共勉,共同努力,薪火相传,不断发展,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王翘楚. 从针麻研究得到的启示[J]. 针刺研究, 1991, 16(Z1):282283.

[2]柯渊旋,洗国新,王奇,等. 扁桃体摘除术中穴位电针麻醉法初步应用[J]. 武汉医学院学报, 1958,2(4):391393.

[3]马庭芳. 国内外针刺麻醉研究进展[J]. 医学研究通讯, 1979,8(5):1-4.

[4]张建中. 针麻道路曲折未来任重道远[N]. 上海中医药报, 2008-01-25(005).

[5]金达洙. 针灸在美国的历史现状研究及其前景展望[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6]吴佐忻. 赠送给尼克松的国礼——《中国针刺麻醉》[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6,40(3):44.

[7]吴鎏桢. 针刺镇痛的历史回顾[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4,17(4):4042.

[8]史宏轶. 针刺麻醉发展沿革探要[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 (8):7475.

[9]王本显. 我国针麻临床研究的某些进展(续)[J]. 中国针灸, 1984, 4(5):4145.

[10]秦必光. 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研究现状[J]. 针刺研究, 2001,26(3):162164.

[11]《针刺研究》编辑部. 全国针刺麻醉与针刺镇痛学术讨论会简况[J]. 针刺研究, 1989,14(3):395-396.

[12]吴根诚,曹小定,秦必光. 针刺麻醉及针刺镇痛的新进展[J]. 针刺研究, 1997, 22(Z 1):11-13.

[13]吴根诚,陈正秋,秦必光. 优化针药复合麻醉和镇痛的临床及机理研究[J].针刺研究, 2001,26(3):161-162.

[14]ZHOU J, CHI H,CHENG T O, et al. Acupuncture anesthesia for open heart surgery in contemporaryChina[J]. Int J Cardiol, 2011, 150(1):12-16.

[15]池浩,周文雄,吴瑶瑶,等. 针药复合麻醉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80例报道[J].针刺研究, 2014, 39(1):1-6.

[16]周文雄,徐建俊,吴瑶瑶,等. 针药复合麻醉下无气管插管心脏瓣膜置换术86例术后监护[J]. 针刺研究, 2014, 39(1):16-19.

[17]徐建俊,陈彤宇,周嘉,等. 针刺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术患者单肺通气期间肺氧合及肺内分流的影响[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6,50(4):11-14.

[18]吕广春,陈彤宇,周嘉,等. 针刺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胸腔镜肺切除手术中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30(4):35-38.

[19]周嘉,陈彤宇,袁岚,等. 无气管插管针刺复合药物麻醉下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应用规范[J]. 世界中医药, 2017,12(10):2292-2296.

[20]高寅秋,时金华,刘俊岭,等. 甲状腺手术针药复合麻醉应用指南[J]. 世界中医药, 2017,12(10):2288-2291.

[21]LU Z, DONG H, WANGQ, et al. Perioperative acupuncture modulation: more than anaesthesia[J]. Br J Anaesth, 2015, 115(2):183-193.

[22]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穴位刺激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工作小组. 穴位刺激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17, 37(10):1153-1158.

[23]CHEN T, WANG K, XUJ, et al. Electroacupuncture reduces postoperative pain and analgesicconsump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horacic surgery: arandomized study [J]. Evid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6, 2016:2126416.

[24]NG S S, LEUNG W W,MAK T W, et al. Electroacupuncture reduces duration of postoperative ileusafter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colorectal cancer [J]. Gastroenterology, 2013, 144(2):307-313.

[25]MAN K M, MAN S S,SHEN J L, et al.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on ST 36 and SP 6acupoints prevents hyperglycaemic response during anaesthesia: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Eur J Anaesthesiol, 2011, 28(6):420-426.

[26]ARAI Y C, KATO N,MATSURA M, et al.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stimulation at the PC5 and PC6acupoints reduced the severity of hypotension after spinal anaesthesia inpatients undergoing Caesarean section [J]. Br J Anaesth, 2008, 100(1):78-81.

[27]黄龙祥. 针刺麻醉50年:超越麻醉与手术[J]. 针刺研究, 2008, 33(6):363-36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刺麻醉:现代麻醉的有效补充
每日科技名词|针刺麻醉
再创奇迹!现代针刺麻醉技术在上海这家医院大放异彩!
患者麻药过敏激发医生'灵感' 几根银针让他顺利手术
针刺麻醉
古老针灸在当代的生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